倚祥葉樂沒有走,反倒重新整理思緒開始認真的就這三個條件進行讨價還價。事實上高仙芝口中的這三個條件确實是漫天要價,就連他們自己也不會相信倚祥葉樂會同意這三個條件。但所謂求高得中,求中得低。在占據絕對的心理優勢的情形下,滿天要價或許會得到不錯的結果。
割讓唐古拉山口以北之地是不可能的,青海湖一帶是吐蕃的命脈,吐蕃決不可能放棄北邊的沃野。但倚祥葉樂做了關鍵性的讓步,那便是兩湖一帶的石堡城。倚祥葉樂同意将石堡城和多瑪城割讓給大唐駐軍,這也是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本來此戰便是因爲石堡城而起,圍繞着石堡城進行了數場大戰,雙方投入的總兵力超過了二十萬,最終互有勝負。這石堡城也是大唐玄宗皇帝一直心心念念要得到的地方。倚祥葉樂同意割讓石堡城,這一點是肯定能讓玄宗高興的。
兩湖三城中割讓了一湖兩城。東邊的羚羊城雖然沒有割讓給大唐,但倚祥葉樂承諾,決不在羚羊城囤積重兵,而隻是象征性的駐紮守軍五千。對于大唐而言,能拿到石堡城和多瑪城之後,整個吐蕃北境的格局便有了巨大的改變,大唐的兵馬終于能從碎石山大營往南推進兩百裏,在石堡城建立大營。這樣一來,以石堡城爲核心,掌控住吐蕃北境方圓百裏之地的控制權,将來随時可作爲跳闆,威脅吐蕃的腹地,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至于羚羊城,那曾經是李光弼率兵輕松奪取的城池,吐蕃人爲了面子保留這座城池在兩湖之地,但其實要想拿下此城易如反掌。而且吐蕃人也不允許駐紮超過五千兵馬,這便是說,其實兩湖之地盡歸唐軍掌控。
對倚祥葉樂而言,保住了青海湖周圍的大片沃野之地意義重大,石堡城雖然割讓給唐人,但吐蕃可以在南邊兩百裏處格裏木河和通天河兩條大河的沿岸重新擴建城池駐紮大軍。一來可以掌控青海湖之地,二來也可作爲唐古拉山口以北的重要防線。這兩條大河足可将唐軍往南和西南兩個方向的進路截斷,起到很好的防禦效果。而能夠保留羚羊城的控制權也是意義重大,羚羊城無需駐紮太多的兵馬,那隻是一個擺在唐人身邊的釘子,通過羚羊城可随時刺探唐軍的動向,起到預警的效果。
總之對雙方而言,各有所得。吐蕃人雖然吃虧,但卻在接受的範圍内,所以倒也皆大歡喜。
西邊的大勃律國之事,倚祥葉樂并未做更多的争辯。大勃律國已經爲大唐兵馬所征服。高仙芝在大勃律國重新立了國主,那國主已經宣布效忠大唐成爲大唐屬國。對于吐蕃而言,雖然失去了西邊的緩沖之地,但于目前而言,這些事還不能危及吐蕃的存亡,最多是格局上的被動,所以倒也無需在這上面太過較勁。
争論的第二焦點便是吐蕃東邊的城池。按照高仙芝的說法,牦牛河和金沙江以東的所有土地割讓給大唐,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律賁城是東境的門戶,那也是不可能割讓的,但卻是大唐最想要的。雙方圍繞着律賁城的歸屬相互扯皮,陷入僵局之後,最後王源出來說話,提出了将野牛城永遠割讓大唐,并附帶野牛城周邊方圓一百裏的地域統統歸屬于大唐作爲交換條件,然後大唐放棄要求割讓律賁城的請求。
王源的要求讓倚祥葉樂喜出望外,野牛城的割讓是必然的,根據王源的提議,實際上隻是将野牛城周邊的百餘裏土地換取了律賁城的保存。那百餘裏地可都是沙漠啊,就算不割讓,又有誰去在乎那百裏的沙漠之地?
高仙芝覺得很意外,他不知道王源爲何要提出這明顯吃虧的條件。但王源作爲議和正使,他既然說出的話,高仙芝是不會反駁的。高仙芝和倚祥葉樂哪裏知道,野牛城才是王源真正想要的城池,那裏可是自己的聚寶盆。如果在野牛城和律賁城之間二選一的話,王源毫不猶豫的會選擇野牛城。而以野牛城周邊的百裏空間換取對律賁城的不再堅持,實際上也是爲了野牛城的安全着想。爲了保衛野牛城,王源不得不駐紮重兵于此,很擔心被吐蕃人奪回。那麽一旦野牛城及周邊的土地都歸于大唐,便再也無需擔心這個問題了。王源可以安安心心的讓那塊聚寶盆給自己源源不斷的提供财富。
夕陽西下,談判還在繼續,簡單吃了些飯菜喝了幾杯酒後,雙方挑燈夜談,圍繞着後面的條款繼續扯皮。
戰争賠款的數量上,一千萬貫顯然是不可能的,吐蕃國一年的财稅收入都隻有五百萬貫,那豈非要吐蕃國兩年的财稅全部給了大唐。本來這種賠款就是極其無理的要求,在争辯上其實王源和高仙芝也沒多大的底氣。于是終于在倚祥葉樂死纏爛打之下,這個數字一路往下降,最終一千萬縮水爲三百萬,整整少了七成。但即便這三百萬也是意外之喜,王源和高仙芝甚至都沒想到吐蕃人還真的願意付這筆錢。
第三條中關于稱臣于大唐這一條是最難以達成協議的。倚祥葉樂明确告訴高仙芝和王源,稱臣是不可能的,可以歲歲進貢,但絕不會接受大唐皇帝的分封,成爲大唐屬國。稱臣等同于滅國。
倚祥葉樂态度堅決的堅持這一點,王源和高仙芝又很想竭力的達成這一點,以爲如果能讓吐蕃成爲大唐屬國,便大大的束縛了吐蕃的手腳。起碼在道德上對吐蕃是一種約束。将來吐蕃再有異動,首先從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這年頭什麽都要講道義,所謂正義之師師出有名,對于軍隊的戰力貌似好像大概可能有所加成,總之很重要便是。
但圍繞着這一點,鬧騰到三更之後,雙方四個人都累得半死,王源已經開始半躺在椅子上了。倚祥葉樂更是老骨頭酸痛,用拳頭捶打着後腰,搖搖晃晃的坐不住。但他還是死命的堅持着。
王源終于不耐煩了,低聲和高仙芝商議,這種名分上的東西其實并沒有什麽用,不如做出讓步。否則沒完沒了。
高仙芝也很累,點頭答應了。雖然也許會讓玄宗不開心,但談不攏便要各退一步,否則和議便無法進行了。
聞聽王源和高仙芝不再堅持,倚祥葉樂長舒了一口,終于扳回了這一局,保證了吐蕃國最大的尊嚴。倚祥葉樂建議稱之爲兄弟之國,被王源一口否決。雖非大唐屬國,但也不能平起平坐,兄弟之國,想得倒美。
“我看就叫叔侄之國吧,我大唐爲叔,你們吐蕃是侄兒,這樣比較好。我大唐金城公主不是嫁給了你們的贊普麽?聽說育有一子,将來此子繼位,不是我大唐皇帝陛下的侄兒輩麽?叔侄之國的名分名副其實,就這麽定了。再鬧你們便是連倫常也不顧的野蠻之國了。”
當王源說出這番話時,倚祥葉樂和額那兒古吓得差點滑下椅子,難道唐人竟然知道了國内的劇變不成?想了想不太可能,當真知曉國内的劇變,怕是早就趁亂進攻了,還怎會同意和議?
倚祥葉樂也不再堅持,叔侄便叔侄吧,也不是什麽太丢人的事情,事實也确實如此。隻要不是臣屬,一切都好辦。然後雙方又重新協商了每年進攻的駝馬牛羊的數量,定爲每年各一萬頭的進貢量,雙方也都覺得還算滿意。至于什麽雪豹之類的附帶的貢物倒不是倚祥葉樂不肯,而是這等野物蹤迹難覓,連吐蕃國贊普自己的後花園都沒有一隻,更遑論每年給玄宗獻上一對了。
王源倒也不在乎玄宗能不能得到雪豹,後世這神奇的物種幾乎滅絕,那麽自己權當當一回動物保護組織的人,爲後世子孫從這時候開始便保護他,于是親自宣布取消了這個附加的條件。
和議終于達成,雙方都是筋疲力盡。看看天色已經是黎明時分,東方已經有了亮色,雙方終于可以松一口坐在一起輕松的聊一會天。天亮之後便可各自将你和議的條款送回各自的朝廷讓皇帝和贊普确認之後成爲正式的協議。但作爲談判雙方而言,任務已經了解,可以聊一些無幹的話題了。
倚祥葉樂終于還是忍不住翻出了王源的舊賬,展示出在嶲州時王源親筆寫下的和吐蕃聯合的那張協議,盡情的奚落王源。王源當然也不甘示弱,挖苦了倚祥葉樂被自己耍弄的團團轉。兩人一番撕逼,終于相互都解了氣,天亮後各自滿足的各回各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