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件事的發生,都有其發生的緣由,在不了解這種緣由的情形下做出不恰當的舉動,那是一種莽撞幼稚的行爲。譬如眼前的這件事情而言,以楊國忠的立場,他絕不可能做出這種舉動,除非他不得不這麽做。
兵部是楊國忠的兵部,在此之前,征讨南诏國的戰役之中,楊國忠可謂傾盡全力的支援自己,供應了最好的武器裝備。而時隔數月,楊國忠竟然任由這一批破爛物資送往劍南,這是不合邏輯的一件事情。楊國忠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接到這批物資時的反應,也應該知道此事對他并沒有好處,但他依舊這麽做了,其中必有緣由。在沒弄清楚這緣由之前,王源是不會輕易表現出任何情緒的。
況且,再破爛的物資也是物資,這些武器盔甲雖然破爛不堪,但總比新兵們光着身子赤手空拳的上戰場要好的多。而且這些東西還可以重組,盔甲可以重新的修補,那些鏽迹斑斑的兵器物資還可以磨的鋒利,再不濟可以回爐重鑄,總是能物盡其用。尤其是此刻,王源并無能力将自己手中的劍南軍武裝到牙齒,那麽這些物資還是有用的。無論從哪方面考慮,拒絕接受這些物資都是不理智的。
午後的宴席上,王源也确實問出了緣由。雖然這兩名兵部的官員話很是謹慎,但在堂堂節度使的殷勤招待下,在美酒佳肴的伺候下,他們還是招架不住,話裏話外透露了不少的信息。
在兩名官員的話語中,王源得到了兩個重要的信息。一是,軍器監制造出的武器盔甲最近全力供應的王忠嗣所轄的隴右河西兩鎮。隴右河西兩節度兵馬正在全力更換武備。二是,左相楊國忠親自下的命令,要求全力供應隴右河西兩節度的兵馬,并親自下令讓這批破爛物資運往劍南。
雖然兩位官員并沒有明這兩件n⊥n⊥n⊥n⊥,m.◆.c■om事的具體情形,但王源敏銳的感覺到朝中發生了大事。隴右河西兩節度是王忠嗣手下的統領的節度兵馬,隴右節度所轄兵馬七萬五千人,治所在鄯州,位置正在劍南道北方,是威懾吐蕃國的最重要的力量。河西節度兵馬所轄兵馬七萬三千人,處于吐蕃和突厥之間,起着割裂吐蕃和突厥之間的聯系,分割大唐兩大強敵的職責,治所在涼州。
除了數年前大唐兼并吐谷渾之戰外,這兩大節度軍從來都是大唐西北最大的威懾之力,但這幾年很少有戰事發生,因爲擁有近十五萬兵馬的兩大節度軍,絕對是吐蕃和突厥最不願招惹的對象。正因如此,兩大節度軍所轄之地遠比大唐其他邊鎮之地更爲安甯,除了王忠嗣的治軍有方之外,也是因爲這十五萬兵馬的巨大威懾力。
而現在,兩位官員透露出朝廷正全力給這兩大節度兵馬換裝備,按照正常狀況下大唐節度兵馬五年一換裝的原則,這次換裝來的有些突兀。上一次這兩大節度的裝備全面更換還僅僅在兩年之前。王源接手劍南節度使之後便知道了大唐節度兵馬換裝的原則。原則上每年十大節度兵馬中的兩隻會得到兵刃和盔甲的更新。這樣五年下來,十大節度兵馬的裝備便會得到一次全面的更換和提升。而王忠嗣所屬的兩大節度兵馬提前換裝,顯然是違背這個原則的。
隻有一種可能才能解釋這次朝廷的決定,那便是這兩大節度兵馬要打仗了。這是唯一可能的解釋。
而至于爲何楊國忠會給劍南道運來這些破爛的裝備,王源還是難以索解。這些裝備明顯是不能裝備兵馬的,就算拿換裝之後的舊武備運往劍南,也比給這些壓倉底的破爛裝備要好的多。不知楊國忠到底用意是什麽。
不得不,王源的嗅覺是靈敏的,從兩名兵部官員透露的消息中也确實判斷出了一些風向。但王源卻并不知道朝廷中的局勢遠比他所想的那般撲朔迷離。這一次朝廷給河西和隴右兩節度兵馬換裝也确實是即将督促這兩軍展開軍事行動。但這其中的台前幕後的具體情形,王源卻一概不知。
實際的情形是,大唐朝廷之中的局勢自王忠嗣被任命外中書平章之後便産生了化學反應般的效果。在很短的時間内,朝中便形成了以李林甫楊國忠以及太子黨所支持的王忠嗣三足鼎立的形勢。太子李亨付出了整個河東道這個巨大的代價,将王忠嗣調入京城進入政事堂的策略明顯是有回報的。在朝廷的事務上,王忠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本就對王忠嗣很是寵信的玄宗對王忠嗣表示了極大的信任,王忠嗣的風頭大有後來居上蓋過楊國忠和李林甫之勢。
對李林甫而言,王忠嗣的入朝從一開始便被視爲是太子李亨對自己的反擊,雖然李林甫讓李亨付出了代價,活生生将河東道挖出來交給了安祿山,但這顯然是不夠的。面對玄宗對王忠嗣的寵信,病體未愈面臨被替代的命運,這種感覺是極難平複的。更何況李林甫心裏清楚,一旦王忠嗣在朝中的地位得以穩固,在李亨的授意下,攻擊的首要目标便是自己。誰叫自己一直都挺壽王而對太子不屑一顧呢。在太子看來自己是他的死敵,一定是要處之而後快的。
李林甫多年的政壇經驗告訴他,針鋒相對未必是一種好的辦法,面對風頭正勁的王忠嗣,直接對抗一定不是最佳的辦法。而自己最近的身子确實不成,也沒有殚精竭慮的精力去應付。但作爲一個在大唐朝廷立足十餘年而不倒的老手而言,李林甫深知,無論對手的風頭有多麽強勁,往往隻需要抓住對方的一個弱,便可一擊斃命。
于是李林甫索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多數時間在家中靜養,隻命其爪牙盯着朝中的一舉一動。
不久後,李林甫終于找到了契機,因爲他發現,自己退避三舍之後,反而促成了楊國忠和王忠嗣的正面交鋒。王忠嗣初入政事堂,楊國忠表現出了置身事外的态度,但随着王忠嗣受玄宗寵信的增加,楊國忠心中産生了異樣的感覺。就像是貴婦人身邊的兩個面首,就算都知道自己是玩物,但還是會相互的争寵。新來的替代了自己寵信的位置,楊國忠豈會甘心。
一個月來,政事堂中,楊國忠和王忠嗣之間對于政務的意見不同,引發了數次争執。王忠嗣本就是個性子執拗的人,他雖然并無争寵之心,但事實上卻造成了這種争寵的結果。而在這些争執中,性格的原因導緻王忠嗣寸步不讓,大大的激怒了楊國忠。
老謀深算的李林甫密切關注着楊國忠和王忠嗣之間的争執,終于在一次政事堂中的大争吵爆發之後,李林甫派人向楊國忠抛出了橄榄枝。兩個本已經爲了權力關系破裂的人,終于在面對共同的敵人的時候又走到了一起。
當王源在南诏國和南诏公主阿蘿過着三天平靜時光的時候,京城中的楊國忠和李林甫達成了一緻對付王忠嗣的協議。老謀深算的李林甫很快便提出了方案,那便是如何讓王忠嗣遠離京城。
王忠嗣的另一個身份是隴右、朔方、河西三道節度使,要想讓王忠嗣遠離玄宗的視線,最爲簡單有效的辦法便是,讓王忠嗣所轄的節度兵馬去打仗。這樣,身爲主帥的王忠嗣便不得不離京去指揮戰鬥了。
而眼前就有個現成的理由讓王忠嗣出兵打仗,那便是吐蕃人殺了王鉷和羅希奭的那件事情。于是左右丞相同時進攻,遞交了要求給吐蕃人迎頭痛擊報複吐蕃人殺害王鉷和羅希奭的奏折。左右丞相同時對一件事上奏,态度堅決的要求出兵懲罰吐蕃,這還是頭一回。左右丞相難得的立場相同,提出的理由也很正當,又得到了大半朝臣的附議,甚至連遠在邊地的安祿山都特爲此事上奏聲援。如此衆志成城,倒是讓玄宗很是意外。
玄宗原本便爲王鉷和羅希奭的死遷怒吐蕃,隻是考慮衆多的因素才沒有下達攻打吐蕃的命令。但現在百官請命,要求嚴懲吐蕃蠻夷之邦,就算玄宗的氣已經消了大半,也不願讓衆官員覺得自己甘願讓大唐受辱。于是乎,對吐蕃發兵報複之事,便迅速的被決定下來,成爲當下大唐朝廷中最爲重要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