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想要告訴自己什麽,那麽就自然是會告訴她。
李氏才不會去死心眼地去問夫君到底是爲什麽而失眠。
要不要緊?這些有可能讓夫君顯得比較沒有本事的話不會說。
她這人除了兒女失蹤的期間内表現比較失常外,一直還是表現優良。
雖然她身上有不少缺點,比如說她愛錢,想要通過兒女把老人的私産撈出來。
之所以對庶出的子女嚴厲,那是她有不少小心眼,要是都拿不出手的話費錢更多。
庶子們要是做纨绔會糟蹋不少錢,等結婚時更要花費錢财,庶女則教育不好也會嫁不好。
她并不希望庶出的事事能幹,但絕對不能拖一家人後腿,這一點讓她一直死死抓住夫君的心。
就算是陶二對身邊的寵妾再寵,也絕對不會讓她們爬不上她的頭上,很大原因是李氏的腦子不錯。
她知道自己手裏的牌有多大,在想要做什麽時都要好好計算一番,看清楚這其中的利弊再決定行動與否。
李氏生育過三個孩子:二男一女,最大的是男孩,陶家的長孫,可惜的是沒有成年就夭折了,如今身邊是一兒一女。
在她心裏最看重的人就是女兒寶珠和兒子八郎,尤其是小兒子八郎,那是她将來的養老依靠,才是她最關注的人,接受了大郎死亡的教訓,很多時候親手照顧兩個孩子,母子之間的隔膜比較少。
李氏嫁人後很清醒, 對于所謂的情情愛愛沒有太大的興趣, 從締結婚約起,就被娘親教育對婚姻不要有太多的期待。
要的不多,就不會有太多的失望,李氏一直接受過的教育讓她明白他們兩人的婚姻是源于兩個家族之間的聯姻。
聯姻時根本就不會考慮結婚雙方當事人有沒有可能出現男女之情, 而在于是兩家的強強聯合或者互補。
李家曾經有過極爲輝煌的時刻, 自然是知道很多東西,沒落後在教養女孩子時也是下過一番苦功。
除了一般女性學習的東西, 李家還專門教育那些李家的女子們學習更多的東西, 比如說曆史。
而李氏就是一個很認真學習的好學生,她是帶着熱情學下去, 而有一段曆史令她想的很多。
想當年某位皇帝有一位極爲得寵的蕭姓妃子, 寵愛到那一位蕭寵妃和皇後一較高低。
蕭寵妃依仗着自己生下皇帝兒女的功勞,在很多時候全面壓制沒有生育的王皇後。
王皇後不想自己的皇後寶座被搶,那麽就想着找個幫手來幫着她對付蕭妃。
她知道皇帝早年有個心愛之人不得不出家爲尼, 就找到庵堂裏的她。
在王皇後的幫助下,已經削發爲尼的武氏得到離開庵堂的機會。
她答應王皇後提出的所有要去,離開皇宮的她再一次入宮。
蕭妃一開始并沒有在意,也不知道會遭到皇帝的厭棄。
武氏進宮後一開始是達成王皇後的意願。
很快就奪走皇帝很多的寵愛。
成爲後宮裏最得皇帝寵愛的妃子,升爲昭儀。
直到有一天她甚至把皇後、蕭寵妃統統拉下馬來。
這一次宮中争鬥最大的勝利者就是武氏,她成爲一國皇後。
而之前的王皇後、蕭妃最終是被武氏一起弄死,兩個人死狀極爲凄慘。
李氏在讀這一段曆史十分投入, 她都想象不到這是曆史上發生過的真實事件,
在她看來好好搞清楚這段曆史很重要, 要知道最後的勝利者武氏屬于一個異類。
武氏之所以會在庵堂裏,因爲她是先帝身邊低等妃嫔中的一個, 先帝過世後進入庵堂。
要不是失敗的王皇後爲了急于打擊情敵蕭淑妃想要找到一個幫手,特意從庵堂中接回武氏。
隻怕武氏是無法進宮,李氏看到這裏知道武氏隻怕是皇帝夫人心頭好, 最終是搶走了蕭淑妃的寵愛。
由此可見給自己家夫君找愛寵時一定要注意, 男人的心頭好是萬萬不能接到自己家裏來, 那是給自己添堵。
一個不好就是引狼入室的下場, 千萬不要做王皇後那種蠢事,這一點李氏是再三注意,以防止自己不小心被下堂。
李氏就拿出最大的勁頭去鑽研這段曆史, 要知道武氏在成爲皇帝的妃嫔後還是有着不少被人诟病的問題, 她屬于再嫁之身, 還比皇帝年紀大, 按說這都是武氏的弱點。
在李氏看來武氏也許會被寵愛, 但時間不會太長, 但後來讀曆史的話就會知道武氏成爲最後的勝利者,這是有什麽訣竅?李氏就再三通讀那一段曆史和野史後有些明白武氏勝利的原因, 她和皇帝之間的前緣給皇帝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可能從原本的尼姑庵裏出來進入皇宮, 等到她生下好幾個兒女後她在後宮的位置終于穩了。
李氏終于明白, 想要能夠飛起來就要抓住最重要的東西。武氏一開始是夫君的寵愛,但男人的寵愛太過淺薄, 就算是在怎麽銘心刻骨的愛,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是會泯然。
蕭淑妃的遭遇就是一個很真實的例子, 當年的蕭妃在得寵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簡直就是皇後遇到都是比退三舍。
可蕭妃還是被新入宮的武氏一點點磨去曾經的恩寵,成爲一個受到冷落的妃子, 時間并沒有過去太久的時間。
武氏得寵後自然是想要除掉兩個對頭:王皇後、蕭妃, 要是不除掉她們, 萬一皇帝又起了什麽憐憫之心。
隻有死人才不會再一次反複,武氏想到方法一舉将王皇後、蕭妃除掉,蕭妃生的公主被扔到掖庭宮。
可憐兩個應該是金尊玉貴的女孩子就這樣子淪落到宮女、宮奴所屬的地方,甚至也是要幹活的。
李氏看到這裏十分警醒,兩個公主就這樣和宮女、犯官家屬們一起生活着,親爹全不在意。
這皇帝對自己的孩子真的是說不出的冷酷無情,當然這其中是因爲武氏是有大本事的人。
正是有了武氏的幫助,皇帝終于漸漸從權臣手裏拿回自己的權力,擺脫朝臣的鉗制。
這也是武氏懲罰加害了王皇後、蕭妃,皇帝即使知道, 卻沒有出手援助的原因。
武氏在利益上能夠給予皇帝的東西好處,要遠遠多于王皇後和蕭妃。
在蜜月期裏武氏和皇帝之間是有着一緻的利益關系。
最終武氏掃平她登上皇後寶座上的一切障礙。
武氏在登上皇後寶座後并不是故事結束。
她并沒有就此和皇帝過上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
皇帝雖然很是寵愛武氏, 但并不等于他就此清心寡欲。
也絕對不可能後宮之中就隻有一個皇後,從此一生一世一雙人。
這種可能根本就是屬于瑪麗蘇的劇情, 在現實生活中一般是不可能實現的,
即使皇帝覺得武氏是他的心上人,爲了她不惜對抗禮教,甚至讓她成爲一國皇後。
但這一切并沒有阻擋他成爲風流天子,他依舊是左擁右抱,後宮中的女子們都屬于他。
就武氏懷孕期間,讓寡居在家的姐姐進宮幫着自己,結果一來二去皇帝和武後的姐姐勾搭上。
明明叫姐姐進來是專門幫着自己防備皇帝去偷腥,結果自家姐姐趁機和皇帝勾搭上了,還被封爲國夫人。
武氏發現這種情況後是什麽感覺?作爲外人是根本無法知道,但武氏應該是感覺到了自己的地位随時可能不保,畢竟有王皇後、蕭妃的前車之鑒。
武氏怎麽也不會知道,正是因爲她在除掉對手前皇後和蕭寵妃時十分辣手,讓皇帝感覺有些不怎麽太喜歡強勢的她,她和他想象中的女人不太一樣。
皇帝有些後悔對失寵的前皇後、寵妃一點不搭理,前皇後和蕭寵妃都是他的妻妾,而武後竟然把她們做成人彘。
這種強勢讓他吃驚不已,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武氏的手腕高超,有着一般女性沒有的強勢,很有政治頭腦。
武氏政治觸覺十分靈敏,多年來一直幫着皇帝處理國家大事,要知道皇帝有頭風病,很多時候依靠武氏。
這情況讓武氏的勢力從後宮伸展到了前朝,并依靠這個站穩,不然下一個被廢的皇後就有可能是她。
武氏的強勢讓皇帝漸漸不再喜歡自己的皇後,卻又離不開武氏的幫助,他更加喜歡武後的姐姐。
而武氏在知道姐姐和皇帝之間的私情後卻不得不裝作沒有看見,不然她到底該怎麽辦?
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件事讓她們姐妹之間原本親密的關系變得很是微妙。
曾經親親熱熱的姐妹就此分崩瓦解,武氏從心裏是相當的不快樂。
最終姐妹之間發生了一些沖突,直至武氏的姐姐死掉。
而武氏會怎麽想的,其他人根本就不知道是誰?
武氏姐姐的死就讓她的女兒成爲武氏的反對者。
甚至不惜成爲皇帝的情人以報複武氏。
但武後能夠怎麽辦?隻能是暫時性憋屈着活着。
走到最後勝利者是武後,和她作對的其他人早就死掉。
李氏在知道這段曆史後對武氏這個人很感興趣,很能幹的女人。
在研究過相關的曆史後,武氏的事情對李氏的一些思想是影響很大。
李氏研究後還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有頭腦去成爲皇宮裏的一份子。
能在宮裏面混得好的人一個個都是人精,一個不好就是成爲别人腳下的踏腳石。
這一點她很明白自己對政治方面是根本無感,一談深了她就是想要打瞌睡,這絕對不行。
也就是說讓她去做同樣的事情根本做不到,别人的算計她往往是過了很久才發現,已經晚了三秋。
這讓她從心裏知道和那些聰明人一比差得太遠,很有可能成爲别人手裏的槍,她沒有那個興緻成爲第二個武氏。
要知道這位從皇後變成女皇的聰明人,到了老年後不得不退位于兒子,最後退位時她根本就是被逼宮,不得不退位。
李氏自知沒有那個能力去做同樣的事情,但女皇的一些操作對她還是十分有用的,比如說怎麽抓住夫君的心,這一點很重要。
她的心裏很有數,爲了更好的活着一定要制定好自己的措施,在其後的生活中她一直注意着怎麽好好生活這個問題。
李氏屬于高嫁,她的娘家李氏家族曾經是世家但沒落了,經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皇家一直是打壓這世家。
這一次次的打壓讓不少高高在上的世家沒落下來,李家的情況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後面還有。
可這影響到了李氏女的身價問題,她們中後來不少嫁入寒門,簡直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樣子。
李氏算是比較幸運的一部分人,最終是能夠嫁入世家陶家,嫁人後在生活上也出現問題,
比如說牽扯到嫁妝多寡問題,婆婆有些不忿嫁妝不夠,感覺兒媳是落魄鳳凰不如雞。
李家沒落後能夠給予的嫁妝就不多,婆母難免對兒媳擺出臉色看。
而兒媳能怎麽樣?隻能是忍着,同時緊緊拉住丈夫的心。
等到陶家出事,對李氏來說反倒是一件打好事。
她當然不會跟着公婆一起回老家。
這根本是把自己的優勢丢掉。
婆婆和兒媳天然上彼此是對立面。
她怎麽會乖乖跟着婆母一起回去?别做夢。
要是她留下夫君和妾室在一起,豈不是便宜他人。
隻怕那個喜新厭舊的男人很快就忘記了她的存在,所以不行。
她想想就找夫君說起孩子們,要是他們也跟着大人們一起回族地。
他們很快就會變成土包子,京城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教育方面是頂呱呱。
說來說去就是告訴夫君,要是孩子們回到老家去,就等于是毀了他們的一切。
陶二郎很是認同,既然孩子們都留下,那麽作爲主母的李氏自然也是被留下照顧孩子。
婆媳談了一次後,這樣就遠離了一直挑刺中的婆婆,李氏在這一次次的過程中宅鬥技術飛速提升中。
可以說對付陶二郎也是業務熟練,隻是兒女失蹤大大打擊了她一番,等知道兒女都好好活着,整個人就變得十分精明,她一向是喜歡把自己所有的思想都包裝一把,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點,很少對夫君撕破臉。
她在兒女失蹤時手忙腳亂,此刻的她是恢複正常,對夫君也就采用最平靜的姿态面對,絕對不追問。
在路上李氏終于知道夫君心裏的矛盾點,對政治她是一竅不通,但對宗法她還是比較清楚。
自然是明白大房的三個成爲拖油瓶,而他們一房的大人就應該擔負起相關的責任。
對于夫君的擔憂,李氏更在意的是那些大房一家人留下的财産能夠有多少。
雖然陶家這一次遭遇洪水,有可能導緻陶家在族地很多東西都沒有了。
但大房的嫂子在京城可是有不少陪嫁,既有良田,又有店鋪。
要是她去經營得當的話,應該能夠從中撈出來不少錢。
大房的子女将來的婚嫁都是拉關系網的好機會。
這麽一盤算的話,等于是利大于弊。
李氏在心裏盤算一番後,就和聲說起來.
她絕對不會說夫君的腦子進水,光想着麻煩事。
怎麽能夠光想着他們二房要給大房的侄子侄女花多少錢。
其實讓孩子們擠擠住着就好,她可趁機把庶子們的待遇降下來。
總不能嫡的、庶的待遇一樣,這一點就是外人挑不出刺來,還可以打擊一把。
至于大娘子也一定要讓她成爲自家女兒的陪襯者,反正高貴門第裏的人家一般是不會要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