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理其實很簡單,美軍裝備的風格一般是舍得砸錢,大多裝備都往精密、高科技這條路線上走……有錢就是任性嘛。蘇軍的裝備則更講究便宜、實用和可靠性,也就是平時看起來不怎麽樣,一打起仗來批量生産就會暴發出一種量變到質變的能量。
從中國的國情來看,咱們的确更适合走蘇式裝備的路線……咱們沒美國佬那麽多錢,另一方面咱們人口又多,要是都像美國佬那樣的裝備,幾個集團軍的部隊下來也就把我們給拖垮了。
但另一方面又由于蘇式裝備是針對蘇聯這種氣溫較低的國家的,其裝備就算是原封不動運到中國來也會有各種不适應,比如現代的蘇27到了海南島這種高溫高濕的氣候裏後就漏油……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技術并針對自己的作戰環境及需求對其進行改進。
當然,真要說咱們自己不會改的話那也沒問題,叫蘇聯人改嘛……印度人就是這麽做的,蘇式裝備登陸印度後同樣也會有各種水土不服的問題,印度人的解決方法就是讓蘇聯人繼續改,改到滿意爲止。
不過可以想像的是,這麽做的結果其實就是伸出脖子讓人宰……這不隻是經濟上的損失,雖然這種損失也是很可觀的。因爲蘇式裝備本身的優勢就是廉價實用适合大批量的生産。像印度這樣隻靠蘇聯改。那麽這個優勢就蕩然無存甚至都比美國方面的同類産品還要貴了,比如“維克拉瑪蒂亞”号就是這麽個東西,一艘俄羅斯送給印度的二手航母,其改裝費用竟然高達23億美元,美國比其排水量還要多兩萬噸的小鷹号航母總造價也隻有四億美元。
在錢方面還可以說沒有太大的問題,畢竟沒有技術嘛,多付點錢也是必須的,但有一天一旦打起仗來……航母要是要維修時難道還開到俄羅斯船廠去修過幾年再回來嗎?!
“你的定位還是相當明确的!”張司令點了點頭:“而且也很符合我們現在的國情。隻是這墨爾本都讓他們拆成那樣了,我們就算想找到一些可以借鑒的東西都不容易。”
“這倒也未必!”我說:“有句話叫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對!”我說:“我是這麽想的,美方和澳方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墨爾本号本身上,他們認爲隻要把東西從墨爾本上拆除了就安全了。再加上,有重新利用價值的裝備他們都在之前拆完了,這會兒再次拆除……這些東西多半對他們來講都是沒用的,這些東西怎麽處理呢?”
“哦!”聞言張司令不由恍然大悟:“跟墨爾本号一樣,被當作廢品處理了!”
“對!”我說:“所以我們隻需要對澳方的廢品進行一些回收……當然,這些是不方便讓我們自己去做的!”
這話就不用說得太明顯了,隻要随便在澳大利亞找個當地人。或是通過第三國家的人進行收購,都不至于引起澳方或美國的注意力。
聞言張司令不由連連點頭。使勁拍了拍我的肩膀說道:“好小子,還真有一套!”
兩個多月後墨爾本号終于被我們從澳大利亞用拖船拖了回來……之所以要用兩個多月這麽久,那是因爲美國和澳大利亞始終覺得不放心,所以對航母上的東西是一拆再拆并一遍又一遍的檢查。隻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自以爲聰明的将那些還有一點價值的裝備拆除,其實沒過多久轉個手又回到我們手裏了。
當然,這并不是說這些裝備還可以用,澳方在拆除這些東西的時候往往是用焊槍甚至是爆破的方法進行暴力拆除,所以我們得到的東西實實在在的也都是些廢品,有些甚至殘缺不全。
但我們需要的也并不是能用,而是想知道這些裝備大慨的數據或是裝在哪裏等相關信息,就跟我們之前所說的一樣,這是在爲将來自己能建一艘航母積累經驗。
墨爾本号被拖進造船廠時張司令也帶着幾個參謀和我一起去的……那一幕對于我這個曾經上過英國航母的人來說也許不算什麽,但對于張司令等人來說就是相當震撼了。
我一直都記得當他們看着那個龐然大物矗立在面前時臉上那種目瞪口呆的表情,參謀們個個議論紛紛:“這還是一艘船嗎?簡直就是個海上城市嘛!”
張司令臉色沉重的沒有說話,直到他走上“墨爾本号”的甲闆的時候,才長長地歎了一口氣,問我:“這就是英國的輕型航母?美國佬還有更大的?”
“是!”我點了點頭:“這跟英國什麽在馬島參戰的航母差不多,都是一萬多噸的,而美國佬最新的航母将近十萬噸,也就是有七倍這麽大!”
聞言周圍的參謀們不由倒抽了一口涼氣……如果說墨爾本号是座水上城市的話,那美國佬的航母又算什麽?!而且美國佬的還是核動力航母。
這說起來的确讓人有點氣妥,美國佬核動力航母都在滿世界到處走了,而我們卻還在收這種輕型航母的破爛,希望能從這些破爛中盡可能多的知道一些信息。
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誰讓我們落後了呢?想要追上别人就得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來,沒有其它捷徑可以走。
當然,要說捷徑的話也有,像印度一樣買二手航母嘛,隻要出得起錢自然就會有人願意賣。但這卻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因爲我們很清楚,掌握造航母的技術遠比擁有一艘航母要重要得多。
“唉!”張司令再次歎了一口氣:“我們跟美蘇比起來差太多了,得加把勁!”(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