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朝廷十五萬大軍在滁州的慘敗,不僅李飛鄙視,呂信,張說,李光弼等安東軍衆将也都鄙視,朝廷當真是太無能了。
“來人,派人傳信去長安城給陛下,問陛下要不要本王再派一萬大軍去将史思明反軍徹底剿滅!”李飛這一句話,幾乎是明擺着在羞辱朝廷,十五萬大軍連一個喪家之犬一般的史思明都收拾不了,還不如他一萬安東軍呢。
在場安東軍衆将也都笑了,不恥大唐的無能。
相州之戰六十萬大軍慘敗,滁州之戰十五萬大軍慘敗,都是在反軍窮途末路之際發生的,這豈止是無能!
李光弼笑完之後搖了搖頭,心裏略有些悲哀。
畢竟當初他也是相州之戰九大節度使之一,更前一些更是在河東縱橫,與郭子儀一同将河東收複,那個時候,他和郭子儀都以爲當今陛下聖明,朝廷萬衆一心,一定能很快将反軍剿滅。
可是,一而再的打擊,朝廷的腐朽,陛下的昏庸,對武将的極度不信任,卻隻信任身邊的太監。區區一個魚朝恩的污蔑,陛下便連徹查也不曾就相信了,先後将他和郭子儀兩個爲朝廷戰功赫赫的将領革職問罪。
朝廷走到今日,不是沒有将領能打仗,而是朝廷太讓人寒心了。
長安城。
肅宗李亨聽到李飛派人傳來的話,氣得劇烈咳嗽,臉色不規則的潮紅,喉嚨發甜。
本來回歸長安城之後,肅宗李亨的身體便一直不好,這番情緒波動之下,讓他的身體再也承受不住了,一點鮮血被咳嗽了出來,臉色也煞白了下去。
但肅宗李亨顧不得自己的身體。
“李飛!亂臣賊子,羞辱朕,他在羞辱朕---”肅宗李亨憤怒的嘶吼着,跟受傷的野獸一樣,理智幾乎都要喪失了。
一旁的李輔國非常無奈,陛下又要失去理智了,就算北平王李飛羞辱了您,難道您有實力将北平王李飛誅殺不成?
眼珠子轉了一下,李輔國對肅宗李亨說道:“陛下,不如便下旨讓李飛派軍去剿滅史思明,李飛爲了羞辱陛下,竟然揚言一萬安東軍就能夠将史思明反軍剿滅,若是他不止派一萬大軍,那便是自打嘴巴,若是他真的隻派一萬大軍,史思明反軍如今又發展到了十餘萬的地步,難道他的安東軍真能以一當十,擊敗十餘倍于己的史思明反軍?一旦慘敗,對李飛的聲望也是一個打擊。”
肅宗李亨也不相信,他派十五萬朝廷大軍圍剿史思明都慘敗了,難道此刻史思明又壯大了超過一倍之後,李飛一萬安東軍就能夠史思明擊敗?他絕不相信!
因爲心裏不甘被李飛這麽羞辱,更加不相信李飛麾下的安東軍就那麽強大,而他的朝廷大軍就那麽無能,肅宗李亨還真下了一道聖旨讓李飛再次出兵。
聖旨下到洛陽城。
“我們那位陛下還真看得起本王。”李飛拿着肅宗李亨發來的聖旨,一臉玩味。
“張說,你便率領一萬陌刀軍與一個炮營前往潞州,剿滅史思明!”李飛先前既然說過他一萬大軍便能剿滅史思明,那麽此刻自然不會自打嘴巴。
别看史思明又發展出了十餘萬反軍,可在李飛眼中,就是一群烏合之衆罷了,真正的百戰精銳,本來還剩下那麽三四千,但在上一次的滁州之戰當中也基本上損失幹淨了,畢竟揚州節度使的七萬唐軍哪怕也是烏合之衆,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史思明在擊潰揚州節度使的七萬唐軍的過程當中,也不可能還能剩下多少。
現在的十餘萬反軍,幾乎都是這段時間才被史思明強行裹挾進反軍當中的,軍心不穩,兵甲不去,又未經訓練,與他的安東軍絲毫沒有可比性,之所以還帶了一個炮營,不過是擔憂史思明據城而守,準備用來攻城的罷了。
“張說遵令!”張說也自信一笑,遵從李飛的命令,隻帶自己直屬的第四軍的一萬陌刀兵,與一個炮營殺往滁州。
得知李飛真的隻派一萬大軍殺往滁州剿滅史思明,天下震動,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滁州。
如果李飛的一萬大軍真的就擊敗了史思明,那麽當真就證明大唐朝廷太無能了,李飛對大唐朝廷的威懾也将會達到頂點。
就連華清宮的太上皇唐玄宗聽聞了之後,都忍不住關注滁州,心裏同時有一股壓迫,李飛實在太強勢了,就是一把架到了大唐朝廷脖子上的利劍,随時可能取代大唐,列祖列宗的江山--
滁州,得知李飛隻派了一萬大軍前來剿滅自己,史思明也氣樂了。
自己被李飛從河北一路打得慘敗不假,也自然實在不是李飛的對手,心裏對李飛恐懼,可是要說李飛區區一萬大軍就能夠将他剿滅,他也不信。
與此同時,史思明也知道這是自己的一次機會。
先前從河北一路潰敗,他敗得太慘了,若是這一次李飛仍舊重兵來攻的話,他将沒有半點機會,可是這一次李飛竟然隻派來了一萬大軍。雖然隻是一萬大軍,可也是安東軍啊,若是他你能夠将這一萬安東軍全殲在潞州,則他便能打破反軍内部‘安東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重新凝聚反軍的軍心,如此或可真正再次崛起,席卷天下!
史思明内心火熱,也很積極,聚集所有能夠聚集的反軍,并且在張說大軍到達之前,還不斷抓緊時間‘擴軍’,強行征召控制之下的州縣的青壯。
史思明的瘋狂,讓反軍在張說率軍殺到滁州的時候,直接發展到了二十萬的數量。
滁州雖是州城,可也容不下史思明的二十萬反軍,因此,史思明倒并沒有據城而守,二十在距離滁州十裏的一片開闊平原擺開陣勢與張說一萬安東軍決戰。
這是一場一比二十的決戰。
一側是史思明陣型無比松散,浩浩蕩蕩,一望無際的二十萬反軍。一側是軍陣嚴謹,兵甲閃亮,殺氣騰騰的一萬安東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