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唐玄宗話剛到嘴邊卻被打斷,心裏怎麽怎麽都不舒服。盯了一眼下面的林思明,以前看聽聰明的,有些才能,怎麽這麽沒有眼力勁?
“你有何話說?”唐玄宗冷着臉問道。
林思明心裏苦笑,他知道就這一瞬間,唐玄宗開始厭煩他了。心裏不由得抱怨了李飛一句,賢婿啊,你老嶽丈我爲了幫你說句話,把自己的前途搭上了。
“陛下,安東還沒有進一步的消息傳來。調哪裏的兵,調多少兵力合适?東平郡王去年剛剛平定契丹族,但東平郡王也曾上書朝廷,因與契丹一戰,東平郡王麾下大軍兵器铠甲大量折損,一直在等待朝廷的補給,如今不過幾個月時間,朝廷隻補給了一小部分。而且調兵的糧饷等等,朝廷可有準備?諸事複雜,應等兵部,戶部核對,也等安東進一步的消息傳來,方做十全的決定。最多也就三兩天的時間,渤海國雖有八萬大軍,但安東都護府不至于連多幾天都守不住,若不然,臣懇請将節度使李飛查辦斬首,決不姑息!”林思明爲了幫李飛争取李飛要的三天時間,當真是把能說的話都一次性說盡了。
林思明這麽說,唐玄宗心裏樂了一下。他可是很清楚林思明和李飛的關系的,而林思明卻說安東若有失,懇請将李飛查辦斬首。
唐玄宗點了點頭,他也想看看李飛搞壞了與渤海國的關系,逼得渤海國對大唐興兵,是不是連安東幾天都守不住,那樣的話,李飛還真是死不足惜。
“陛下,若要調東平郡王麾下的大軍入安東迎擊渤海國大軍,兵器糧饷等确實要先補充給東平郡王,否則兵無兵器铠甲,五足夠的糧草,如何征戰!”這是安祿山收買的官員說的。
本來安祿山的目的之一就是趁機索要足夠的兵器糧草等等。安祿山不僅想要安東,還想要趁機勒索朝廷,以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實力。
“是啊,陛下,調東平郡王麾下的大軍,應提前準備好兵器糧草等,以便東平郡王盡快擊敗渤海國大軍,維護大唐國威。”這些人算是幫了林思明和李飛的忙。
安祿山不知道,因爲他的貪心,以及小看李飛,不覺得李飛有擊敗渤海國八萬大軍的可能,也是授意收買的官員拖着,不拿到足夠的兵器铠甲以及糧草等才出兵,反而讓他錯失了把安東都護府也變成自己地盤的機會。
唐玄宗想想也是,總不能什麽都不給,就讓祿山帶着麾下兵器铠甲都不足的士兵去征戰吧。
祿山有功,是大唐棟梁,又要靠他繼續爲大唐征戰了,不能虧待了他。
兵貴神速,唐玄宗倒不覺得真需要兩三天的時間才做決定。
“兵部,戶部連夜開始清點,最遲明日下午便要将一切準備妥當!”唐玄宗隻給了一天時間,要兵部和戶部連夜也要核對清楚,并且把該準備的都做好準備。
見唐玄宗如此決定,林思明歎息,李飛要他争取三天時間,可是他的影響微乎其微,能做的也隻有這麽多了,一天?呵呵,這麽短的時間能争取到什麽?
林思明不懂得安東究竟是什麽情況,也不懂得這件事情當中究竟有何等驚人的波瀾,他盡力了,唯一剩下的隻能是擔憂。
百官都是牆頭草,以前李林甫得勢他們便跟着李林甫,現在楊國忠得勢他們便跟着楊國忠,怎麽做對自己有利他們便怎麽來。
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早看出來了楊國忠和李飛不對付,林思明做爲李飛的嶽父,難免受那些跟随楊國忠的官員的排擠和奚落,不過到底也混到了現在正四品,勉勉強強算個大官,也已經很足夠說明林思明是老油條了。
“宰相大人,李飛經曆此事之後,徹底失去了聖心,再也無法繼續和您做對了。”一名官員對楊國忠恭維道。
“李飛自尋死路,李林甫都鬥不過本相,他何德何能敢跟本相做對?”楊國忠笑道。
雖然他知道唐玄宗已經在心裏想好了對李飛的懲罰,但明日下午也要在朝堂上開一頭,把李飛的‘罪名’當着朝堂認定下來,這名官員便是楊國忠準備的明日下午在朝堂上開口爲李飛扣‘罪名’的人。
兵部,戶部連夜加班加點,核對清點等等,爲安祿山出兵進入安東迎擊渤海國預備好所需的兵器铠甲以及糧草等。
其實,就算聖旨下下去,兵器糧草等到位也要大半個月,甚至一個多月時間。不過李飛怕安祿山得到聖旨的第一時間就先率軍進入安東,所以他才這麽着急。
次日下午,兵部戶部這邊基本上核對完畢,唐玄宗重新開啓朝會。
朝會的第一時間便确定了将由安祿山做爲主帥,統兵其麾下八萬大軍進入安東,迎擊渤海國,甚至擊敗渤海國。
雖然安祿山麾下有二十萬大軍,但區區渤海國,還用不上二十萬大軍全部出動,照唐玄宗和百官認爲,八萬對八萬足矣,況且不是還有安東本地的士兵嗎,加在一起的實力足以碾壓渤海國八萬大軍了。
兵器铠甲,糧草等也都确定了下來。
被安祿山收買的幾個官員見事情确定下來,心裏都紛欣喜,因爲安祿山許諾的好處,大部分是在事成之後才給的,現在已經事成,他們可以得到安祿山全部的好處了!
接下來是楊國忠設計此次事情最主要的目的,往李飛身上扣‘罪名’,把李飛扳倒。
“陛下!現如今已經确認由東平郡王率軍進入安東迎擊入侵和渤海國大軍,但安東都護府節度使李飛自上任以來,不思與周邊各族搞好關系,反而讓渤海國對我大唐興兵,實乃其胡作非爲所緻,不可不罰!”楊國忠安排好的官員站出來禀奏道,就要當庭确認下李飛的罪名,并且也是爲了讓唐玄宗順着當庭做出對李飛的懲罰。
看到這一幕,林思明心裏發緊,很爲李飛擔心。
上方,唐玄宗點了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