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挺的身材,白皙的皮膚,
零亂的金發,光潔的下巴,
盯着世界的眼睛充滿好奇和天真。
羅馬人來了
東漢桓帝延熹九年(166),也就是曹操十一歲那年,有一個外國使團來到洛陽。他們帶來了象牙、犀牛角和龜甲,以表示對一個陌生帝國的崇高敬意。[1]
沒人知道他們一行走了多久,但一定很不容易。因爲這個國家遠在天邊,被當時的中國人稱爲海西國,也叫犁靬(讀如薦),載入東漢官方史冊的名稱是“大秦”。
大秦就是羅馬。
派遣使團的“大秦王安敦”,則很有可能就是羅馬皇帝馬可·奧裏略·安敦尼。
這是兩個偉大文明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之前則是失之交臂。東漢和帝永元九年(97),外交官甘英受定遠侯班超派遣出使羅馬,走到今天的伊朗境内卻被勸阻在波斯灣海岸。當地人告訴他們,通過地中海需要準備三年的糧食,而且在海上是會想家,也會死人的。
甘英等人隻好作罷。[2]
好在六十九年後,羅馬人自己來了。
現在已經無法确知,那些羅馬人爲什麽要來中國。就連他們是否當真爲羅馬皇帝所派,也隻能存而不論。也許他們并非使團,而是商隊。目的,則自然是絲綢。
中國的絲綢很早就傳到了羅馬,成爲羅馬元老院議員和貴婦人鍾愛的服裝面料。羅馬人甚至因此而把中國稱爲Seres,這個拉丁語詞彙的意思就是絲綢。[3]
運到羅馬的絲綢經過了長途跋涉,先是經河西走廊到達現在的新疆,然後走南道沿昆侖山北麓前進,走北道則沿天山南麓西行。兩條路最後都要過蔥嶺(帕米爾高原),起點都是長安,也都通往大秦。
而且,它們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緣于漢武帝的戰略構想,他要聯合匈奴的宿敵對付匈奴。聯盟的對象,首先是被匈奴打敗的月氏(讀法有争議,可讀如越支或肉支)。這些人被驅逐出境,早已不知去向,因此第一步便是要找到他們。
于是,一位了不起的探險家出發了。
他的名字叫張骞。
張骞通西域從來就是佳話,他的旅行卻十分艱險。戈壁灘飛沙走石熱浪滾滾,帕米爾冰雪皚皚寒風刺骨,匈奴的騎兵則在那片遼闊的土地上縱橫馳騁,張骞一行随時随地都會一頭撞上。
實際上,他們在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便毫無懸念地被俘虜,并被帶到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匈奴王庭。軍臣單于理直氣壯地對張骞說:月氏在我北邊,漢人怎麽能去?如果我要去越國,大漢會同意嗎?[4]
當然不會同意,張骞也隻好滞留匈奴十年。
更讓張骞沮喪的是,後來他雖然逃了出來,并在大宛人和康居人的幫助下,在阿姆河流域找到了月氏,月氏卻早已沒有了向匈奴複仇的念頭。他們非常滿足地在那裏安居樂業,并慶幸自己因禍得福。
張骞隻能回國。
再次被俘又死裏逃生的張骞雖然沒能結成聯盟,卻帶回了足夠多的世界知識和異國情調。通過他向漢武帝提交的考察報告,中國人第一次睜開眼睛看世界,并領略到西域各國之外諸多民族的萬種風情。
這是一些聞所未聞的人群。他們有的是遊牧民族,比如烏孫、康居、奄蔡、月氏,叫“行國”。有的是農業或商業民族,比如大宛、安息、條支、大夏,叫“土著”。[5]
但,無論土著或行國,距離大漢都很遙遠。安息相當于今天的伊朗,條支相當于叙利亞。其餘,則烏孫在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東南伊什提克一帶,康居在今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奄蔡在鹹海和裏海北部草原,大宛在今烏茲别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大夏在中亞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以北,希臘人稱之爲巴克特裏亞。
至于月氏,則可能在阿富汗北部。
此外還有身毒和黎靬。身毒又叫天竺,其實就是印度。黎靬又叫犁軒,就是大秦,也就是羅馬。不過,對這兩個國家,張骞也隻是有所耳聞。
然而這足以讓漢武帝心馳神往。尤其是大宛的葡萄酒和汗血馬,更是極具誘惑。商隊跟随着軍隊出發了,隻不過商隊持續的時間更長,帶來的利潤也更豐厚。
豐厚的利潤讓絲綢之路的駝鈴一路傳響,坐享其成的則是沿途各國,其中就包括帕提亞。帕提亞就是安息,隻不過中國人管他們叫安息,西方人叫帕提亞。
安息是在公元前247年建國的,然後在公元226年亡于伊朗薩珊王朝。甘英到達安息之日,正是帕提亞人春風得意之時。他們編出故事來吓退東漢使臣,無非是不想失去中間商的好處。顯然,這些帕提亞人更願意從中國商人那裏買下貨物,然後轉手到地中海地區。
于是,從公元前126年張骞向漢武帝提起黎,到公元166年羅馬使團來華,兩大文明的交流在将近三個世紀之内,都隻能通過其他國家和民族來緩慢地進行。盡管在帕提亞的市場上,中國商人已經跟羅馬商人讨價還價,也爲他們使用銀币和在皮革上寫字感到驚訝。
這絲毫也不妨礙中華和羅馬各自獨立地生長,并成爲超級大帝國和世界性文明。事實上,在使團訪華的前半個世紀,羅馬的版圖就已達到頂點:東起幼發拉底河,西迄不列颠島,北越多瑙河,南至北非,堪稱盛極一時。
有趣的是,派遣使團的羅馬皇帝和接見他們的中國皇帝,也是兩個标志性人物。馬可·奧裏略·安敦尼标志着羅馬帝國的盛極而衰,漢桓帝則意味着東漢帝國的行将就木,正如羅馬共和國與西漢王朝的終結,羅馬帝國和東漢王朝的開始,都幾乎同時。
曆史的種種巧合不能不讓我們産生諸多遐想,并把我們的目光引向廣闊的世界舞台。因爲隻有在那裏,才能真正看清這兩大帝國和兩大文明。
亞述:壯麗的錯誤
張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并滞留匈奴期間,也就是公元前130年前後,羅馬已經擁有了九個本土以外的統治區:西西裏、薩丁尼亞及科西嘉、山南高盧、西班牙、阿非利加、伊利裏亞、馬其頓、阿卡亞、亞細亞。在拉丁語中,它們被稱爲provincia,中文譯爲行省。
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行省也不是羅馬人的發明,波斯帝國就有,叫薩特拉皮亞。也許,正是這種制度,使居魯士建立的波斯帝國比亞述更爲穩定和持久。
亞述,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一帝國”。
第一帝國亞述的建立經過了漫長的複興之旅。之前是古亞述和中亞述,成爲新亞述(亞述帝國)則在我們的東周和春秋時期。也就是說,當周人和周文明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亞述人卻勃然崛起,并迅速成爲西亞的霸主。
亞述人是閃米特人(又譯塞姆人)。他們有着長長的鼻子,卷長發,穿長袍,戴高帽子。最明顯的特征,是臉上成形的胡須。這種胡須在他們的神像上也有,比如薩爾貢二世王宮門前那頭五條腿的公牛。
這就跟之前的蘇美爾人和赫梯人大不一樣。蘇美爾人剃光頭,穿羊毛緊身衣。赫梯人身材矮小,長鷹鈎鼻,男人都梳長辮子,戴耳環。後者克敵制勝的法寶是他們的戰車。赫梯人的車上有三個武士,一個駕車,一個持矛,一個持盾,跟中國春秋時期的情況十分相似。
然而亞述人更加英勇善戰。跟商鞅變法後的秦國人一樣,亞述人既是強壯的農民,又是勇猛的戰士,割下敵人的腦袋就像收割莊稼。這些腦袋往往成爲炫耀武力的最佳象征,一位亞述國王甚至用來裝飾首都的大門。
亞述的宗教和神祇似乎也鼓勵或默許武裝侵略,占領他國被認爲是神聖的使命。在阿舒爾神的指引下,亞述軍隊以令人膽寒的速度狂飙突進。即便沒有路,他們也會像瞪羚一樣登上一座又一座山峰。
靠着這種對戰争的狂熱,在大約一百零五年間,亞述滅掉了許多文明古國,包括叙利亞的大馬士革王朝、以色列的耶戶王朝、猶太的埃哈茲王朝、腓尼基的西頓王朝、埃及的努比亞王朝(埃塞俄比亞王朝)、巴比倫的第四王朝、埃蘭的烏曼·哈爾達什王朝,從而第一次把西亞和北非的人民兼并在同一個強大的帝國裏。
可惜,也跟秦一樣,亞述人善于打天下,不善于治天下。他們維持帝國統治的手段除了暴力,就是高壓。亞述國王每征服一個地方,往往實行三光政策。如果要帶走戰敗國的人民做奴隸,則會先弄瞎他們的眼睛。
不得人心的暴虐引起了更強烈的反抗,複仇的火焰從成堆的屍體中向上升騰。在無法趕盡殺絕的情況下,爲了分化瓦解反抗的力量,帝國實行了強制性移民的政策。比方說,将撒馬利亞的以色列人遷到亞述,再把巴比倫、庫薩爾、阿瓦、哈馬斯和西徐亞的人民遷到撒馬利亞。
移民是大規模的。比如公元前713年的豪爾薩巴德城中,便聚集了四百萬不同戰敗國的人民。他們分到小塊耕地,可以擁有自己的家室。但,一旦土地被出售或賜予,這些人也得全家歸屬于新的主人。
亞述的統治者顯然認爲這一政策是神來之筆。在他們看來,來自不同地區、民族也不同的移民背井離鄉,素不相識,舉目無親,又豈能結成反抗聯盟?這些無助的人隻能聽命于帝國,并從最高權力那裏獲得生存的希望。
除了将被占領區的人民混編起來居住,帝國還把其中的壯勞力和能工巧匠抽調到建築工地。亞述的建築無疑是壯麗而輝煌的,比如豪爾薩巴德。按照規劃,這座方形要塞邊長兩公裏,王宮則建在被幹磚擡高的平台上,每個入口都用琉璃瓦裝飾,并由巨大的石像來守衛。
豪爾薩巴德是薩爾貢二世新建的都城,又叫都爾沙魯金,意思是薩爾貢之城。然而它從公元前717年開始動工,直到公元前705年也沒有完全建成。這一年,薩爾貢二世在遠征伊朗的途中被殺,豪爾薩巴德也被視爲不祥之地。它很快就被人們抛棄,變成一片廢墟,并被曆史學家稱爲“薩爾貢的壯麗錯誤”。
其實亞述帝國又何嘗不是壯麗的錯誤?公元前639年,亞述巴尼拔攻陷埃蘭首都蘇撒,亞述的版圖達到空前絕後:東臨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岸,北達高加索,南接尼羅河,成爲世界古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國。
與此同時,亞述巴尼拔也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館長。根據他的命令,各地重要的圖書和文獻(它們被刻在泥闆上)被絡繹不絕地運往首都尼尼微,且被井井有條地加以管理。圖書的内容涉及數學、天文學(含占星術)、地理學、生物學、醫學和化學,有的還經過了亞述巴尼拔的親自修訂,有的則被注明是他收集來的。
這,莫非就是他們的文治武功?
可惜,這位博學多才的“萬王之王”并沒想到,此時的帝國其實已危機四伏,就連統治者内部也矛盾重重。這種矛盾甚至曾經導緻多次宮廷政變,連年的征戰則耗盡了帝國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他們的暴政,哪怕國王陛下才高八鬥、學富五車。
崩潰來得迅猛異常,而且徹底。公元前612年,迦勒底和米底王國的聯軍攻破尼尼微,亞述國王薩拉克(辛沙裏施昆)不願成爲階下囚,一把火焚燒了王宮,自己則投身火海,跟中國的殷纣王一模一樣。
七年後,亞述帝國從曆史上永遠消失。隻有亞述巴尼拔的圖書館,在一千八百四十九年以後重見天日。
亞述帝國的滅亡讓西亞人民額手稱慶,巴比倫則在迦勒底人的手中得到複興。這座城市曆來被認爲是衆神居住的聖地,卻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亞述人的蹂躏。薩爾貢二世的繼承人甚至放火燒毀了它,并把灰燼當作紀念品存放在自己的亞述爾神廟中,也賜給那些效忠他的居民。
如此倒行逆施當然不得人心,亞述帝國的滅亡也被認爲是罪有應得。然而重建巴比倫城的迦勒底人似乎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擁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繼位六十七年後,巴比倫打開城門迎來了一位新的君主。他是帶着征服世界的野心來的,并将創立一個更大的帝國。
這個人,就是波斯皇帝居魯士。
波斯:仁慈的征服
居魯士是在公元前538年進入巴比倫的。
這一年,中國的孔子十三歲。
孔夫子當然不會知道波斯,對南征北戰也沒興趣,因此絕對想不到居魯士在巴比倫享受的待遇:銅鑄的伊斯塔爾大門向他洞開,他的身上披着從華麗浮雕上反射過來的陽光,腳下則堆滿了歡迎群衆獻出的花環。
沒錯,居魯士是以解放者的身份,而非作爲侵略者或征服者來到新巴比倫王國的。
沒有比這更體面的勝利了。
居魯士也當之無愧,因爲他的作風和政策與亞述人截然相反。他并不對戰敗者趕盡殺絕,被俘的米底國王獲得了一條生路,呂底亞國王則被聘爲随身顧問。
這是一種“仁慈的征服”。
征服了巴比倫以後,居魯士同樣表現出他的寬容和大度,以及對被征服者信仰和習俗的尊重。他每天都要到馬爾杜克神廟行祭,并讓原來的官員們繼續各司其職,就像在米底和呂底亞。這就不但赢得了祭司和官員的支持,也保證了國家機器一如既往地正常運行。
居魯士是高明的。
而且,即便按照孔夫子的觀點,這樣一種既不濫用權力更不濫殺無辜的政治,也應該算作仁政。
仁政的受惠者之一是猶太人。半個世紀前,弱小而獨立的耶路撒冷被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摧毀,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随着他們被刺瞎雙眼的國王,被戴上鐐铐押往巴比倫爲奴,史稱“巴比倫之囚”。
波斯人卻解放了他們。第二年,居魯士發布命令,允許這些巴比倫的囚徒回到故鄉,并把巴比倫人掠奪來的金銀财寶還給他們,以便他們重建祭祀中心。這真是功德無量,以至于猶太人把居魯士稱爲“波斯的彌賽亞”。
居魯士的善舉讓他威名遠揚,他的仁政則讓帝國日趨穩定并發展壯大。沒有證據證明居魯士這樣做,是汲取了亞述帝國滅亡的教訓。但可以肯定,波斯帝國收獲的不再是此起彼伏的反抗,而是地方對中央的支持。
繼承了這條政治路線的,是大流士。
如果不算篡位的高墨塔,大流士是波斯帝國的第三任皇帝。在他的治下,帝國被分成二三十個行省(請參看本中華史第八卷《漢武的帝國》)。行省的拉丁語provincia原本就有委托的意思。因此,按照羅馬人的理解,把一個地方委托給高級主管去治理,這個地方就是行省。
波斯的行省也大體如此,被委托治理的高級主管則是總督。行省總督原則上由波斯貴族擔任,下級行政單位則交給當地人,比如愛奧尼亞由希臘人管理,耶路撒冷歸猶太人自治。從居魯士到大流士,皇帝的态度曆來就是:地方行政和人民生活,能少管就少管,能不管就不管。
要管的隻有兩件事:法律和稅收。
法律在波斯帝國的政治生活中極爲重要。正是靠着法律,大流士保證了政令的統一。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爲生活在帝國廣袤大地上的,是許多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
一統天下,唯有法。
的确,治理如此龐大的帝國,法律比武力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而且,正如他們盡量使用本地官員,波斯皇帝也盡量維持當地法律不變。居魯士和大流士都不喜歡朝令夕改,因爲法律的不變才意味着帝國的永恒。
如此,也才能無爲而治,并長治久安。
事實上大流士最爲得意的事情,就是一生都在充當法律的保護人。他甚至說,隻有依法治國,強者才不會欺負和毀滅弱者。這就不僅是法治,也是德治了。對此,大流士也非常努力。他一再表示要克制自己,不亂發脾氣,要做正義的朋友,因爲他是一個好的戰士。
沒錯,決戰并非一定要在沙場,治國也許是更大的考驗。居魯士和大流士放長線,其實是要釣大魚。這大魚除了屬邦的效忠,還有源源不斷的财富。
這就要靠稅收。
稅收是帝國重要的經濟來源,因此皇帝相當重視。每個行省都有專職的财務官,一律由波斯人擔任。他們負責将稅收上繳中央,比例大約是年産量的20%。
這個稅率并不低,事實上數量也相當可觀。除波斯省享有免稅特權外,其他行省都要上繳額定的貨币稅,比如巴比倫省2000塔蘭特,小亞細亞四省1750塔蘭特。大流士每年從各省收到的稅銀,大約有400噸之多。而隻要30噸稅銀,便足夠帝國軍隊四個月差十二天的開銷。[6]
有錢就能打仗,大流士繼續開疆辟土。在他手裏,波斯成爲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版圖遠遠超過了亞述。首都也變成了四個:蘇撒、愛克巴坦那、巴比倫、帕賽波利斯,皇帝和宮廷則四季輪流駐跸于這些都城。
屬邦的朝觐和朝貢,被規定在帝國的禮儀之都帕賽波利斯,時間則是每年的春分時節。朝見皇帝陛下的,有埃及貴族、印度王公、行省總督和部落酋長,貢品則有烏檀木、金沙、象牙、雄駒、公羊、駱駝,以及各種奇珍異寶,還有來自巴比倫的年輕宦官。
大流士盛情款待了這些朝貢者,他的禦廚則開出了可供一萬五千人用餐的國宴。除了美酒佳肴,飯後還有甜點和水果,以及繞梁三日的歌聲、通宵達旦的舞蹈。
看着他們開懷痛飲,大流士心滿意足。因爲這些豐碩成果不僅來自他的武功,更源于其文治,包括他和他前輩發明創造的一整套行政管理體制,也包括他修建的高速公路和地下水渠,以及農業技術的傳播和改良。
這是一些值得贊揚的事情:紮哥羅斯的果樹在安納托利亞栽培,伊朗的葡萄在達馬斯庫斯試種,印度的水稻移植到美索不達米亞,芝麻則被引進到埃及。這些都是在大流士的督促之下完成的,就連他自己也覺得很了不起。
因此,在占領了色雷斯和黑海海峽以後,皇帝陛下胃口大開。他站在伊朗高原華麗的宮殿裏極目遠望,覺得完全可以爲自己的國宴添一盤菜了。
這盤菜的名字,就叫希臘。
希臘:自由萬歲
希波戰争爆發時,中國的春秋已近尾聲。當時,晉國的趙氏正忙于對付和收拾他們的政敵,誰也不知道遙遠的愛琴海岸會有一場戰争,更不知道那地方叫馬拉松。
馬拉松,是關鍵的一戰。[7]
迎戰波斯大軍的是雅典人,戰争的形勢則對希臘極爲不利。此前,野心勃勃的大流士已經掃蕩了幾乎一半的希臘語世界,呂底亞、埃及、色雷斯和馬其頓也早被收入波斯囊中,雅典和斯巴達卻居然毫無戒備。
交戰雙方力量的對比也相當懸殊。當時,波斯軍隊有十萬之衆,而且訓練有素;雅典卻隻有一萬步兵,還是臨時拼湊的。那麽,是應該耐心等待斯巴達的援軍,還是毫不猶豫地立即戰鬥?這真是一個問題。
雅典人選擇了戰鬥。
一位名叫米爾提達斯(又譯米泰雅德)的老兵指揮了這場戰争。他讓雅典軍隊列成長方形陣,又故意讓中段兵力最弱。結果,殺進陣中的波斯軍隊遭到了兩翼的迎頭痛擊,驚慌失措之餘隻能逃回海上的艦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此戰雅典損失192人,波斯陣亡6400人。
雅典勝利了。
勝利了的雅典人派出了自己的信使。這位了不起的信使一口氣跑了整整四十二公裏,到達目的地才喊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倒地身亡。但他帶來的消息卻讓整個雅典城爲之沸騰,歡呼雀躍之聲響徹雲霄。
從此,人類有了新的體育項目,叫馬拉松。
行動遲緩的斯巴達援軍是第二天趕到的。他們除了表示歉意,也仔細查看了戰場。結論是:波斯人的标槍要短一些,甲胄和盾牌也不如希臘人的堅固。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
比标槍、甲胄和盾牌更重要的是方陣。這種軍陣由十二列步兵密集組成,每列戰士都步調一緻地并肩前進,他們的盾牌則構成一道密不透風的城牆。而且,前面的戰士倒下了,後面的就自動補位,直到全部陣亡。
這真是一台戰鬥機器。
組成這樣的方陣并不容易,它要求陣中的每個戰士都有着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和堅韌的毅力。這是需要精神來支持的,包括對城邦無限忠誠,對戰友情同手足,把榮譽看得比生命重要,将退卻視爲奇恥大辱。
雅典人有這些精神,因爲他們是自由之子。
的确,雅典是希臘人的傑出代表,希臘則是人類文明的璀璨明珠。沒有任何一個古代社會,能像希臘那樣強烈地關注個人價值,并對個人創造的未來充滿信心。正是這種信心,讓他們熱情奔放,獨立自主,視死如歸。
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大約在希波戰争之前半個多世紀,呂底亞還沒有被波斯皇帝居魯士滅亡的時候,一位周遊世界的希臘哲人來到了這個王國。在參觀了王室的寶庫後,國王問:先生見多識廣,你認爲誰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呢?
哲人答:當然是泰盧斯。
誰是泰盧斯?雅典的自由公民。他有幾個兒子,個個勇敢善良;也有不少孫子,個個活潑可愛;他自己則在保家衛國的戰鬥中壯烈犧牲,讓人懷念。如此而已。
然而在希臘人看來,這個普普通通的泰盧斯,卻比任何君王都要尊貴,也要幸福。因爲他是自由的。他堅持的是獨立,享受的是平等,堪稱幸運。
獨立、自由、平等,是希臘人的價值觀。
這個價值觀的形成,我們在《國家》一書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不難看出,這與波斯人形成了鮮明對比。波斯帝國的政治雖然堪稱仁政,大流士甚至立法規定了勞動者的最長工作時間和最低薪酬,并願意與民同樂,卻無論如何也培養不出希臘人才有的公民意識和自豪感。
制度的優劣,很快就會決出勝負。
公元前479年8月27日,希波戰争中最後一次重要的軍事行動在普拉提亞爆發。戰争前,每名希臘戰士都指天發誓:我将戰鬥到死,因爲自由比生命更寶貴。
于是,爲自由而戰的四萬希臘重裝兵,毫無畏懼地迎戰波斯的十五萬大軍,後者是由波斯皇帝薛西斯的妹夫馬爾多尼烏斯率領的。結果,這位騎在白馬上的波斯統帥戰敗身亡,失去領袖的波斯軍隊則潰不成軍。
與此同時,希臘海軍也在隔海相望的米卡爾海角大獲全勝,波斯艦隊不是葬身魚腹,便是逃之夭夭。
希臘人的勝利,是價值觀的勝利。
這是波斯人自帝國建立以來最慘重的失敗。此後,戰争仍将繼續,波斯卻風光不再。心灰意懶的薛西斯退進帕賽波利斯的深宮,在溫柔富貴鄉裏醉生夢死,最後于公元前465年被一夥侍衛官和近衛軍謀殺在床上。
這一年,墨子三歲,蘇格拉底四歲。
波斯日薄西山,雅典蒸蒸日上。公元前478年,也就是普拉提亞和米卡爾海角之戰勝利後一年,雅典人召集愛奧尼亞城邦和愛琴海諸島組成了提洛同盟。二十多年後,這個同盟又被雅典人改造成了一個海上帝國。
雅典人開始稱霸。
稱霸是對自由的背叛,雅典則将付出沉重代價。希波戰争結束十八年後,伯羅奔尼撒戰争開始。這是希臘人的窩裏鬥,結果則是雅典和斯巴達的兩敗俱傷。希臘世界的夕陽西下,盡管在那紛飛的戰火中,建築、雕塑、戲劇和哲學依然大放異彩,蔚爲壯觀。
沒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自己造孽則神仙也救他不活。争權奪利又大打出手的希臘城邦無可挽回地在輝煌中沒落,在興盛中沉淪。他們留下的爛攤子,也隻能由自己的學生來收拾。
希臘人的這個學生,就是亞曆山大。
亞曆山大:世界公民
在曆史的記憶中,亞曆山大是一位英俊少年,而且永遠富有魅力:筆挺的身材,白皙的皮膚,零亂的金發,光潔的下巴。但最迷人的,還是那雙盯着世界的眼睛。在那裏面,充滿了好奇和天真。
誰都沒想到,正是這雙眼睛讓世界變了模樣。
隻有他的父親腓力二世看出了這一點。這位改變了馬其頓國際地位的國王對兒子說:去找一個能讓你大顯身手的地方吧,我的孩子!馬其頓對你來說實在是太小了。
腓力二世說得并不錯。在他之前,沒有一個希臘人願意對這個多山王國正眼相看。這位狡詐而強悍的國王雖然成功地改變了人們的态度,但他很清楚,如果有人天生就是征服者,那麽,非亞曆山大莫屬。
亞曆山大也不負厚望。他剛剛繼位就披挂上陣,戰波斯,征埃及,侵印度,隻用了短短七年就把馬其頓從王國升格到帝國,其版圖西起希臘,南括埃及,北抵中亞,東至印度河流域,跟波斯帝國一樣橫跨歐、亞、非。
可惜,這個帝國空前短命。
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死于一隻帶菌有毒蚊子的叮咬,他那頂多十三歲的帝國也迅速分裂,變成了馬其頓-希臘(安提柯)、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叙利亞)三個獨立王國,以及一大堆小國,統一的世界分崩離析。
如何評價亞曆山大,也就成了一個難題。
狂熱的崇拜經久不衰。至少,在羅馬人的眼裏他永遠是英雄。恺撒大帝在埃及向他的陵墓頂禮膜拜,奧古斯都屋大維的指環上刻着他的面容。早期基督徒甚至按照他的形象來描繪耶稣基督:飄垂着金發,不留胡須。
批評之聲同樣不絕于耳。在批評者們看來,亞曆山大暴戾、浮誇、野蠻而獨裁,不懂政治也不懂經濟,沒有創造和建樹,甚至沒有繼承人。他最多隻是創造了一個軍事奇迹,而這個奇迹則不過是一束焰火。
就連亞曆山大的美貌也成了罪名。批評者說,一個三十多歲的人爲了留住青春而剃掉胡子,顯然是變态的,至少也是虛榮的。如此自戀的人,可以算得上偉大嗎?
這讓人想起了項羽。
二十歲繼承王位,三十三歲便去世的亞曆山大,跟項羽一樣都是少年英雄,他們的一生也幾乎都是在鞍馬上度過的。他們甚至都有不同程度的暴行,比如亞曆山大對底比斯的瘋狂燒殺,以及把三萬提爾人賣爲奴隸。
但,亞曆山大在戰争中很少進行報複,原則上也禁止軍隊搶劫。這位年輕的征服者在占領别國時的作風,更像劉邦當年在鹹陽,也像居魯士:尊重當地風俗,敬仰當地神祇,保留當地法律,任用當地官員。
更重要的是,項羽屠城他建城,項羽焚書他讀書。
新建城市都叫亞曆山大裏亞,最有名的則在埃及。這座地處尼羅河三角洲戰略要地新城的城址,是亞曆山大按照荷馬史詩的描述選定的。城中還特地建設了一座大圖書館,歐幾裏得在那裏完成了他的《幾何原理》,阿基米德則在那裏學習并遍訪名師。
也許,這才是亞曆山大最重要的遺産。
這并不奇怪,因爲亞曆山大是亞裏士多德的學生,而亞裏士多德又恰好是一個希臘化的馬其頓人。師生二人都崇尚理性,也都把雅典視爲世界文化的中心。于是,亞曆山大南征北戰時,身後便跟随着地理學家、天文學家、地質學家和氣象學家,就像一支科考隊。
希臘文化的潛移默化,讓亞曆山大對知識和知識分子極爲尊重。在科林斯,他對前來表示歸順的貴族們不屑一顧,卻親自去拜見戴奧真尼斯;而這位犬儒派的哲學家則一絲不挂地躺着享受日光浴,并不理睬皇帝陛下。
我能爲您做點什麽嗎?亞曆山大恭敬地問。
當然可以。戴奧真尼斯回答:你可以靠邊站一點,年輕人!别擋住了我的陽光。
随從們都低聲笑了。
亞曆山大卻當真讓出了地方。他嚴肅地說:如果我不是亞曆山大,我将成爲戴奧真尼斯。
項羽就不會這樣,劉邦也不會。
事實上,隻有希臘人,以及受過希臘教育的人,才會把學者看得比王侯更尊貴。這是一種政治美德,這種美德将在文藝複興以後成爲西方文明的精神之一,并讓西方世界勃然崛起,遙遙領先。
可以再說一個故事。
1788年,也就是《國富論》出版十二年後,職務還是海關關員的亞當·斯密應邀到一位公爵家做客。當他步入客廳時,所有的王公貴族和商界巨子都站立起來,向這位身份卑微的小公務員鞠躬緻敬。
亞當·斯密腼腆地說:大人們請坐吧!
已經來到亞當·斯密身邊的英國首相皮特卻說:哪有老師還站着,學生就先坐下的呢?
一年後,美國憲法生效,法國大革命開始。
這當然是亞曆山大不曾想到的,卻是他的遺風餘韻和無量功德。因爲正是他,開啓了埃及、西亞、中亞和東地中海地區的希臘化進程,從而把文明帶入一個嶄新的,更具世界性的新時代。
亞曆山大是一位世界公民。
沒錯,他生在馬其頓,死在巴比倫,葬在埃及,卻把希臘文明的種子撒向世界。盡管他的帝國并不比他的壽命更長,也盡管希臘化的世界在一個多世紀後會變成碎片。
但,那也是閃光的碎片。
隻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把這些碎片整合起來,變成一種更加燦爛的文明。這個民族在今後的幾個世紀将顯示出相當了不起的政治和文化天才,他們建立的帝國和文明也将與中國的大漢雙雄并峙,享譽全球。
是的,現在輪到羅馬人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