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她的救星。
正是他潤物細無聲般的規勸和調教,
讓武則天由玩弄權術的女政客,
變成了從善如流的政治家。
誰來接班
杖殺王慶之以後,李昭德與武則天有過談話。
内容當然是接班人問題。這是國家的大事,也是女皇的心事,不能不談,隻不過王慶之沒有資格。實際上這個小人之罪,并不在要廢誰立誰,而在妄議。儲君乃國本,立儲乃大計,也是你一介草民可以品頭論足、說三道四的?
更何況女皇當時正在糾結。
糾結在情理之中。想當年,秦始皇沒能事先立儲,結果二世而亡。晉武帝嚴守宗法制度,結果也二世而亡。漢武帝立了太子又殺太子,結果後繼無人。唐太宗則不但一手制造了玄武門之變,還一手鑄成大錯——當初如果不聽長孫無忌他們的,堅持選擇李恪而非李治,李唐豈會變成武周?
誰來接班關系重大,前車之覆也殷鑒不遠。
但,武周更麻煩。
麻煩倒不在政權來自篡奪,而在武周情況特殊。因爲照理說,如果皇帝有兒子,皇位就應該傳給他,或者皇子中的一個。然而武則天的皇位,卻恰恰從兒子那裏奪來。這費盡心機曆盡艱險才弄到手的東西,有還回去的道理嗎?
不要說武則天,換了别人也想不通。
不能傳給兒子,就隻能傳給兄弟、侄子、女兒。可惜盡管“兄終弟及”也符合繼承法,則天皇帝卻不是兄,也沒有幼弟。傳給女兒也不行。女兒當皇帝,女婿算什麽?皇夫或男皇後嗎?再說女兒死了以後又傳給誰?外孫女嗎?
兒子、女兒、兄弟都不行,便隻能傳給侄子。侄子也有兩種。一種是李治的,但那還不如中宗李顯或睿宗李旦,好歹也是女皇陛下自己的親骨肉。這樣算來算去,可以考慮的就隻有武家的侄兒,而且人選現成。
這個人就是武承嗣。[1]
武承嗣是武則天同父異母哥哥武元爽的兒子。武元爽和哥哥武元慶與他們的後母,也就是武則天的生母榮國夫人關系惡劣。因此武則天當了皇後以後,便将這兩個哥哥貶到地老天荒,表面上謙遜退讓,實際上公報私仇。武元爽甚至還被牽連到武氏投毒案中,家屬也被流放到嶺南。這種一箭雙雕借刀殺人的伎倆,武後一直玩得十分順手。
至于父親武士彟的爵位,則由外甥賀蘭敏之繼承。
可惜賀蘭敏之同樣必須去死,武則天這才重新想起本家的人,也才将武承嗣從嶺南接回繼承周國公的爵位。鹹魚翻身的侄兒倒是乖巧,并不記恨姑姑的殺父之仇,反倒心甘情願充當鷹犬和走狗,因此武周革命之後便被封爲魏王。
說起來武承嗣也确實賣力。那塊刻着“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字的石頭就是他僞造的,蕭淑妃兩個兒子的謀反案也是他指使周興炮制。已經很難統計,此人究竟夥同其他酷吏爲姑姑搬掉了多少絆腳石,又陷害了多少人。但是可以肯定,王慶之出面組織的請願活動,他是總導演。
隻不過這一回,是爲了自己。
不能說女皇沒有動過立武承嗣爲儲的念頭,事實上王慶之起先也頗受優待。陛下甚至給了他特别通行證,以便随時可以出入宮廷面陳己見。這就足以讓他得意忘形。
但,爲什麽又被一腳踢了出去?
因爲李昭德給武則天打了預防針:承嗣既已封王,那就不宜再拜相。以皇親國戚之尊,而居中央政府之要,是不合适的,也是有風險的。魏王的權力不能太大。
女皇解釋:承嗣是朕侄兒,故委以腹心。
李昭德說:兒子尚且有篡位弑父的,何況侄子?
女皇猛省:我沒想到![2]
想法變了,心情和感覺也會變。此刻的王慶之在女皇陛下眼裏,已經由采花的蜜蜂變成了逐臭的蒼蠅。然而這家夥卻不識大體,還要糾纏不休,便隻能一掌拍死。武則天沒把他交給武承嗣,而是交給李昭德,意思十分明顯。
李昭德卻意識到,這是一言興邦的難逢機會,于是趁熱打鐵向武則天進言:請陛下想想,自古以來有侄兒爲姑姑立廟的嗎?天皇是陛下之夫,皇嗣是陛下之子,沒有誰比他們跟陛下更親,陛下當真忍心天皇得不到祭祀嗎?[3]
女皇無言以對。
第一次儲位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但絕不意味着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實際上李昭德不過延緩了火山的爆發,他的說詞也并非完全在理。沒錯,曆史上是沒有侄兒爲姑姑立廟的事情,但是請問有女人當皇帝的嗎?既然如此,怎麽就不能像祭祀娲皇(女娲)那樣祭祀女皇呢?講不通吧?
其實真正打動武則天的,是“弑君篡位”四個字。這讓她頓時明白,此刻無論立誰爲儲都有風險,上上之策是既不斷絕武承嗣的非分之想,同時保留李旦的皇嗣身份。皇嗣跟太子是不同的。前者隻是認可血緣,後者才确定權力繼承的政治關系。因此誰來接班,仍然是巨大的懸念。
懸念即伏筆,伏筆即炸藥,炸藥即隐患。此後,兩派鬥争的激烈程度如下表所示,不亞于革命之前。
武周革命前後與儲位之争有關事件一覽表
年份 年号 月份 事件
684 光宅元年 二月 中宗李顯被廢,睿宗李旦繼位
690 天授元年 九月 武則天稱帝,李旦爲皇嗣,賜姓武;武承嗣封魏王,武三思封梁王,諸武皆封王,諸親信賜姓武
691 天授二年 一月 始殺酷吏,丘神勣等人死
691 天授二年 九月 王慶之率衆情願廢皇嗣李旦,立武承嗣爲儲;武承嗣和來俊臣誣反對派大臣謀反,數十人被殺
691 天授二年 十月 殺王慶之,李昭德阻立武承嗣
692 天授三年 一月 來俊臣制造狄仁傑謀反案
693 長壽二年 一月 來俊臣誣陷皇嗣李旦謀反未遂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來俊臣與武懿宗等人制造大冤案
697 神功元年 六月 來俊臣與李昭德同時被殺
698 聖曆元年 三月 李顯被秘密接回神都
698 聖曆元年 八月 武承嗣卒
698 聖曆元年 九月 李旦遜位,李顯立爲太子
699 聖曆二年 七月 李武兩家子弟盟誓[4]
700 久視元年 正月 吉顼被貶出京
705 神龍元年 正月 女皇遜位,李顯複辟
不難看出,這一階段的鬥争有兩條線,一是主張仁政的官員與酷吏鬥,二是擁戴李家的大臣與諸武鬥,而諸武與酷吏是聯手的。其中大案有兩個,一是靠安金藏以死相争才平息下來的皇嗣李旦被誣案,二是神功元年的謀反案。第二個倒不是冤案,卻因爲主犯血口噴人,酷吏趁機株連,被滅族的海内名門多達三十六家,判處流放的達一千多人。[5]
武周時代,照樣還有血雨腥風。
實際上在王慶之上書之後,被打死之前,就已經有數十個高級官員被殺。罪名又照例是謀反,制造冤案的照例是武承嗣和來俊臣,真實原因也當然是這些人都反對廢皇嗣而立魏王。這個時候李昭德還敢說話,是因爲他摸透了武則天的心思:唱反調的不能容忍,爲她着想則另當别論。因此武承嗣又想故伎重演時,女皇回答:你比不上李昭德。[6]
不過,李昭德最後還是與來俊臣同時被殺。隻用一句話就把來俊臣送上刑場的吉顼,則在兩年半以後被貶。原因是這位進士出身的宰相,不但變成了李家的太子黨,而且公開表現出對諸武的不屑。龍顔不容觸犯的武則天決定教訓一下這家夥,也讓大家知道現在是誰的天下。
于是在一次朝會上,當吉顼又要引經據典時,武則天卻攔腰截斷。她說:每次上朝你都喋喋不休,朝臣和朕早就不勝其煩,不如來講個故事。當年,太宗皇帝有匹烈馬,誰都馴服不了。朕卻說,這件事一點兒都不難,隻要有三樣東西就行。先用鞭子抽。不服,用鐵錘打。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斷它喉嚨。朕的這股豪氣,太宗皇帝可是大爲欣賞。
然後女皇問:你莫非要弄髒朕的匕首嗎?
魂飛魄散的吉顼隻能伏地求饒。
吉顼一案意義非凡,因爲他原本投靠了武承嗣。神功元年的謀反案,就是他向來俊臣舉報,由武懿宗審理的。現在連他都反對諸武,很能說明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因此,當貶往外地的吉顼向武則天辭行時,女皇接見了他。
陛下吩咐賜坐,問他有什麽要說。
吉顼問:和水土爲泥,有糾紛嗎?
女皇說:沒有。
吉顼又問:分一半爲佛,一半爲天尊,如何?
女皇說:那就有紛争了。
吉顼頓首說:臣也認爲是這樣。宗室和外戚各安其分就天下太平,勢均力敵就紛争不已,請陛下三思。
女皇說:朕何嘗不知。但事已至此,又能怎樣?[7]
也許,這得去問狄仁傑。
狄仁傑脫險
狄仁傑是武則天的克星,也是她的救星。
以“中華神探”的頭銜聞名中外的狄仁傑,其實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可以說,太宗之後,玄宗之前,稱得上政治家的隻有他和武則天。還可以說,沒有狄仁傑,武則天充其量不過治國有方的女皇帝,再加玩弄權術的女政客。能不能避免身敗名裂都很難說,哪裏還能成爲政治家?
狄仁傑卻讓武則天修成正果,甚至立地成佛。這是女皇陛下自己都很清楚的,因此在晚期竟以“國老”相稱,上朝時也不讓他下拜。她的說法是:每見國老下拜,朕的身上就會疼。狄仁傑去世,武則天更是痛哭失聲。她說:朝堂從此空無一人。皇天奪我國老,爲什麽這樣早,這樣早啊![8]
然而這位國老,卻差點死在來俊臣手裏。[9]
天授三年(692)一月,狄仁傑與另外幾位宰相和大臣被誣謀反,進了來俊臣的“例竟門”。這個特務機關之所以得此戲稱或惡名,是因爲進去的案犯照例沒有活着出來的。不過酷吏們也有一個政策,那就是立即認罪的可以免死。[10]
于是,狄仁傑回答來俊臣:反是實。
來俊臣喜出望外。他原以爲狄仁傑不好對付,沒想到竟不費吹灰之力。而且其他案犯除了魏元忠,也都紛紛效法,自認有罪。看來所有的預案都用不着了,對這樣積極配合的也該寬大爲懷,以便爲今後辦案節約成本樹立榜樣。因此,來俊臣隻是将案犯們收監了事,看管卻不那麽戒備森嚴。
狄仁傑則靠着不打自招的策略,爲自己争取到緩沖時間和空間。他悄悄寫好一封信,藏在絲綿袍子裏,然後請看守将綿袍交給家人。他的說法是:開春了,要換季。
看守沒有起疑,絲綿袍子也送進了狄府。
将門出虎子,狄少爺馬上意識到這裏面有問題。一月的洛陽還很寒冷,父親爲什麽急于拿掉袍中的絲綿?結果密信很快就被找到,并由狄公子設法送達禦前。
女皇驚詫。
她問來俊臣:狄仁傑當真承認謀反嗎?
來俊臣說:供認不諱。
女皇問:家屬爲什麽又來喊冤?
來俊臣說:這是臣等疏忽了。狄犯入獄之後,立即認罪服法。所以,臣等待之以禮,豐其衣,足其食,高其枕,寬其居,以爲謀反若非是實,豈有承認之理。現在看來,此等死囚如不動用刑法,怎麽會招?招了也會翻供。[11]
女皇說:是嗎?朕倒要派人看看。
來俊臣緊張了。他當然不能對狄仁傑怎麽樣,而且再也不能用刑。萬一陛下親自來看呢?當然,也不能讓狄仁傑與使者見面,那可就滿盤皆輸。來俊臣的辦法,是找了一個手下人做替身,穿上狄仁傑的衣服讓使者看。
當時正是夕陽西下。假狄仁傑站在西邊,女皇的使者站在東邊,陽光刺目,根本就看不清。何況這使者進了“例竟門”就心驚肉跳,哪敢細看?東張西望唯唯諾諾而已。
來俊臣卻說:天使稍候,有文書煩請帶交陛下。
帶去的文書是狄仁傑的“謝死表”,也就是表示自己罪有應得,因此甘願就死,并謝主隆恩的奏折。有了這樣一份文件,又有使者的親眼所見,狄仁傑已是翻案無門。[12]
這時,一個九歲的男孩救了他。
男孩也是宰相之子,父親被來俊臣誣陷謀殺,本人則進宮做了奴隸。他以舉報爲由求見女皇,其實要告人的正是來俊臣。男孩說:臣父已死,臣家已破,多說無益。隻是痛惜王法被來俊臣之流玩弄得不像樣子,實在有負聖恩。
女皇呵呵一笑:是嗎?
是。男孩說。如果不信此言,罪奴鬥膽懇請陛下挑選幾名廉潔奉公忠誠可靠的大臣,誣以謀反,讓來俊臣他們去查去審,看看有沒有不招供、不承認的。
女皇心中一動:哪裏還用找?狄仁傑就現成。
被來俊臣打入死牢的狄仁傑,是從洛州司馬的任上調回神都成爲宰相的。如此越級破格提拔,是因爲他擔任豫州刺史時,曾經寫密信爲判死刑的人求情,人數多達兩千。狄仁傑說:沒有這麽多人謀反,他們其實是冤枉的。但如果公開奏明,有爲賊人開脫之嫌;知而不言,又恐違背了陛下好生之德。因此奏折寫了又毀,毀了又寫,竟不知所雲。[13]
當時還是太後的武則天批準了狄仁傑的請求。兩千條性命從劊子手的屠刀下被救了下來,他們的救命恩人卻因爲得罪權貴而被貶官。他們當然都沒想到,武則天牢牢記住了狄仁傑的名字,并在稱帝一年後就把他調到了自己身邊。
見面那天,女皇對狄仁傑說:朕清楚你在地方上很做了些好事,但也有人說你的壞話,想知道名字嗎?
不想知道。狄仁傑回答。如果陛下認爲臣有過錯,臣應該改正;如果陛下知臣無過,臣倍感榮幸,何必還要知道那些人的名字?不知道,反倒還能正常相處。[14]
這樣的人,會謀反嗎?
何況此案疑點甚多,最可疑的就是謝死表。如果真有這樣一份文書,來俊臣在被質疑時就應該拿出來。反過來的推理就是:如果女皇不派人去,還會不會有謝死表?
狄仁傑的供詞也有問題。他的原話是:大周革命,萬物唯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15]
顯然,這裏沒有任何事實,隻有一個空洞的罪名,以及一個似是而非的認罪理由:武周取代李唐是一場革命。革命就是新陳代謝,就要吐故納新,原來屬于大唐的舊人也就該被淘汰,甚至心甘情願去死。所以,反是實。
豈有此理!按照這個邏輯,所有的唐朝舊臣便都可以視爲反賊了。這叫什麽自認有罪?分明是話裏有話。
再看獄中表現。狄仁傑認罪後,另一個酷吏王德壽找他談話。王德壽說:大人免死無疑,下官卻功勞不夠。能不能請狄公再把某某某也牽連進來,也好讓鄙人升一兩級?
狄仁傑問:爲什麽是某某某呢?
王德壽說:因爲他曾經是大人的下屬呀!
狄仁傑斷然拒絕。他悲憤滿腔地用頭去撞柱子,血流滿面說:皇天後土啊!爲什麽要仁傑做這種缺德事![16]
沒有證據顯示,武則天是否了解這些情況,又是否進行了以上推理。但可以肯定,她已經起了疑心,不再相信來俊臣他們那一套,并決定親自過問此案。
案犯齊刷刷地跪在了女皇面前。
女皇問:狄仁傑,如果你沒謀反,爲什麽要認賬?
狄仁傑答:臣不認賬,早就死在皮鞭下了。
女皇又問:那爲什麽還要寫謝死表?
狄仁傑答:沒有寫過。
女皇下令核對筆迹,馬上查出謝死表是僞造的。
至此,本案已真相大白。但,帝國是不能認錯的,也從來就沒有過錯誤。因此,所有案犯仍然要受處分,狄仁傑也被貶爲彭澤縣令。武承嗣和來俊臣還想殺狄仁傑,被武則天堅定地予以拒絕。來俊臣退而求其次,又要求殺掉涉案人員中的一個,結果也被正派法官徐有功據理駁回。
武承嗣和來俊臣的陰謀終于沒能得逞。
死裏逃生的狄仁傑再次成爲地方官,這無非更加豐富了他的閱曆。更何況,由于到地獄走了一遭,狄仁傑已經煉就了金剛不壞之身。因此,當他重返朝堂,并得到陛下的信任和重用後,釋放的能量和表現的智慧已是無人能及。
女皇的帝國,将是另一番天地。
重來未必要卷土
回到神都的狄仁傑,發現朝廷已今非昔比。
狄仁傑清楚地記得,上一次他擔任國務委員(同鳳閣鸾台平章事)是在天授二年(691)的九月三十日。那時的洛陽城真可謂山雨已來。就在前一天,傅遊藝在獄中自盡;十二天之後,又有一大批反對武承嗣的高級官員被殺,緊接着是擁立武承嗣的王慶之被李昭德打死。難怪四個月後,自己就被誣陷下獄。來得不是時候,風口浪尖啊![17]
這次重新拜相,卻正是時候。四年十個月前,皇嗣李旦被誣謀反案平息;兩年半以前,假和尚薛懷義被殺;十個月以前,來俊臣和武懿宗制造了最後的冤案;五個月前,來俊臣和李昭德這兩個死對頭同時被殺。一片空白呀!
狄仁傑可以有所作爲。
狄仁傑與有關事件年表
年份 年号 月份 事件
690 天授元年 九月 武則天稱帝
691 天授二年 一月 始殺酷吏,丘神勣等人死
691 天授二年 九月 傅遊藝被殺狄仁傑拜相
691 天授二年 十月 大批反武派大臣被殺李昭德殺王慶之,阻立武承嗣
692 天授三年 一月 狄仁傑被誣謀反
693 長壽二年 一月 皇嗣李旦被誣謀反
695 證聖元年 二月 殺薛懷義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來俊臣與武懿宗等人制造大冤案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成爲女皇男寵
697 神功元年 六月 李昭德與來俊臣同時被殺
697 神功元年 閏十月 狄仁傑重新擔任宰相
698 聖曆元年 三月 李顯被秘密接回神都
698 聖曆元年 八月 武承嗣卒
698 聖曆元年 九月 李旦遜位,李顯立爲太子
699 聖曆二年 七月 李武兩家子弟盟誓
699 久視元年 正月 吉顼被貶出京
700 久視元年 九月 狄仁傑卒,享年七十一歲
其實隻要看看上一頁的年表,就不難發現狄仁傑真正位居中央要職,影響武周政局,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幫武則天确定了皇太子。這絕不僅僅隻是誰來接班的問題。不是的。應該說,正是通過這一問題的解決,狄仁傑使自己和武則天都成爲了政治家。
那麽,他又是怎樣做到的?
似乎也并無高明之處,隻不過一有機會就說:姑侄與母子哪個更親?天底下有侄兒給姑姑立廟的嗎?等等。這些話不過重彈李昭德的老調,并無新意。問題是李昭德沒有真正成功,反倒落得身首異處。狄仁傑卻不但完成了李昭德未竟之事業,還被尊爲國老。這又是爲什麽呢?
時也,勢也,運也,法也。
李昭德建言時,武則天稱帝剛剛一年。新官上任尚且三把火,何況新皇帝?這個時候,跟她讨論誰來接班,隻能讓她反感。王慶之被殺,這是原因之一。好在李昭德隻是反對立武承嗣,并沒提出要立誰,否則當時就性命不保。
狄仁傑重返神都時,情況就不同了。首先,女皇已經七十三歲,稱帝也已經七年,應該安排後事。其次,對李旦的誣陷失敗,證明李唐皇室威望猶存。相反,武承嗣的飛揚跋扈和武懿宗的濫殺無辜,都讓武氏家族人心盡失。甚至就連突厥也來湊熱鬧,揚言隻認李唐不認武周。[18]
還有一個因素也不可小看,那就是張氏兄弟。
張氏兄弟成爲男寵與狄仁傑再次拜相是在同一年,月份要早一些,底氣卻明顯不足,因此曾經向吉顼和狄仁傑讨教長久之計。兩位宰相的意見一緻,那就是建議他們利用親近女皇的有利條件,積極參與建儲大業。吉顼明确指出,以色事人不能久,做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才是正當。[19]
兄弟倆倒也乖巧,一點就通,溫柔地吹起枕邊風。
女皇當然猜得出是誰在背後出謀劃策,幹脆将吉顼召來詢問。吉顼給出的建議,是在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當中任選一人。他說:兩位皇子都是陛下親生,先帝所托,也都是天下臣民人心所向。至于選誰,全由陛下聖裁。[20]
武則天點了點頭。
因此後來有人認爲,李唐複辟,吉顼是首謀。[21]
就算是吧,就算。
不過吉顼的結局,也隻比李昭德稍好一點:從宰相貶爲縣尉。直接原因是他在朝堂上盛氣淩人地欺負武懿宗,根本原因卻恐怕是武則天看穿了他的政客面目。當年,爲了讨好武承嗣,你不是連妹妹都送上門了嗎?不是跟武懿宗和來俊臣聯手制造了三十六家滅族的大冤案嗎?現在擁護李唐的呼聲高漲,你就這副嘴臉?告訴你,朕還沒死!
吉顼隻好客死他鄉。[22]
狄仁傑卻在重入朝堂之後不久,很快就與武則天進入了蜜月期。這恐怕首先得益于武則天政治上的開明,狄仁傑政治上的聰明。武則天深知,奪權無妨靠小人,靠酷吏。治理好國家,安排好後事,卻隻能靠剛正賢良之臣。同樣,狄仁傑也明白,真正能推翻武周、複辟李唐的人隻有一個,那就是武周皇帝自己。這樣的人能反對嗎?不能。
何況武則天這皇帝當得也不差。盡管作爲當局者,狄仁傑不可能意識到,武則天活躍于政壇的半個世紀,正是從治世(貞觀)通往盛世(開元)的橋梁。但作爲宰相,他至少清楚:帝國的版圖在擴張,人口在增長,人才的輩出也由于女皇對科舉的高度重視,有如長江後浪推前浪。[23]
這樣的皇帝,又爲什麽要反對呢?
更爲難得的是,女皇陛下雖然年事已高,而且實際執政時間很長,卻沒有同類實權人物的晚年病,比如暴戾狂躁或者荒淫倦政。相反,她的頭腦之清醒,思維之敏捷,精力之充沛,判斷之準确,都絲毫不減當年。這真是個奇迹。[24]
因此,不要說奴才和蠢才,就連一般人才恐怕也都不能入她法眼。女皇要的宰相,必須既是幫手又是對手。狄仁傑就是這樣的人。他冷靜耐心,機警權變,足智多謀,卻又誠實友善,剛正不阿。也就是說,他們兩人的智商和情商處于同一水平和層次,政治态度和處世理念又剛好相反。
武則天當然清楚這一點。實際上狄仁傑在供詞中已經表明立場: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隻不過,狄仁傑是反周不反武。不反武則天,這就是共識。把武周皇帝的最後歲月經營好,也是共識。有此共識,相互欣賞的兩個人就可以求同存異,積極配合,共同實現各自的理想。
酒逢知己又棋逢對手,這才真是“天作之合”。
實事求是,推進共識,也才是成功之道。
聰明的狄仁傑甚至很好地利用了既是老鄉又是同齡人的優勢,将建儲大計變得就像夕陽下兩位老人拉家常。對于狄仁傑的這種絮絮叨叨,女皇居然百聽不厭,隻不過偶爾也會撒嬌使橫,打斷他說:朕的家務,你不要管![25]
狄仁傑答:王者以天下爲家。四海之内,家即是國。[26]
武則天不回答。但是有一天,她表演了魔術。
她說:狄公請回頭,看看誰來了。
狄仁傑回頭,看見了站在身後的廬陵王李顯。
武則天說:朕把儲君還給你。
狄仁傑拜倒在地,半天都扶不起來。
從内心掙紮中解脫出來的女皇,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她撫摸着狄仁傑的背,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地說:你不是朕的臣子,你是大唐的社稷之臣。[27]
狄仁傑如釋重負。
實際上,廬陵王李顯是在狄仁傑拜相的五個月後,被武則天以治病爲名秘密接回洛陽的。這就雄辯地證明了,真正解決儲君問題的恰恰是女皇本人。她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并不容易,其中奧秘和深層原因要到以後才能揭曉。
後面的事情就變得十分簡單。奪嫡無望的武承嗣很快抑郁而死,聰明識趣的李旦立即懇請遜位,藏在宮中的李顯被立爲太子,并由李哲複名爲李顯,後來又改名武顯。
對此,狄仁傑并無異議。
立儲問題解決後,從上到下都松了一口氣,女皇陛下的統治風格也開始變得溫柔。這讓她越來越像政治家。其實政治家的要旨不在溫柔也不在霸道,而是能夠在霸道和溫柔之間自由轉換,該霸道時霸道,該溫柔時溫柔。武則天當然有這種能力。但沒有狄仁傑,她開發不出來。
七十四歲的武則天和六十九歲的狄仁傑,還有兩年的合作時間,他們的關系也更像相互攙扶的老伴。靠着狄仁傑潤物細無聲般的規勸和調教,武則天慢慢變成了從善如流的開明君主。大約也就在這時,狄仁傑被稱爲國老。
女皇謝幕
八月的洛陽秋高氣爽,女皇和國老心情很好。
兩位老人閑庭信步,武則天卻看似不經意地問起了前不久剛剛去世的宰相婁師德。這是一個脾氣好得被李昭德罵作鄉巴佬都不生氣的人,狄仁傑不大看得起他。
看不起也并非沒有原因。據說,婁師德的弟弟曾經向哥哥請教爲官之道,得到的建議竟然是“唾面自幹”。他的解釋是:别人把口水吐到你臉上,你不生氣,自己去擦,就算有涵養嗎?不,這隻會更加惹怒對方。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擦都不擦,讓風吹幹。風,總是會把什麽都吹幹的。[28]
如此沒有骨頭的人也值得尊敬?狄仁傑不認爲。所以當女皇問他婁師德算不算賢人時,他的回答是不知道。
武則天微微一笑。
又問:那麽,他有沒有識别人才的鑒賞力呢?
狄仁傑答:臣也沒有發現。
女皇卻說:朕知道國老,正是婁師德的推薦。
狄仁傑這才知道天外有天。[29]
女皇卻要求狄仁傑推薦人才。的确,之前連續不斷的宮廷鬥争留下了大量空白急需填補,能夠擔任宰相的更是鳳毛麟角。于是她說:國老,朕需要一條好漢,有嗎?
狄仁傑問:陛下用來做什麽?
武則天答:出将入相。
狄仁傑說:那就隻有張柬之。這個人雖然年紀大,卻是真正的宰相之材。而且長期不被重用,一定感恩效力。
武則天點點頭。過了幾天,又向狄仁傑要人。
狄仁傑說:臣已經推薦了張柬之。
武則天說:朕已經讓他當洛州司馬了。
狄仁傑說:臣推薦的職位是宰相。[30]
結果,張柬之終于拜相,隻不過是在狄仁傑去世整整四年之後。因此,狄仁傑的本意并非要埋下地雷,盡管後來發動政變逼女皇遜位的主謀,确實是年過八十的張柬之。[31]
惹出是非的卻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看完下頁的年表就會明白,在武承嗣和狄仁傑等人相繼退場後,這兩個陪女皇陛下尋歡作樂的小夥伴,已經變成帝國的風暴中心。
張氏兄弟與有關事件年表
年份 年号 月份 事件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張氏兄弟成爲女皇男寵
697 神功元年 閏十月 狄仁傑重新擔任宰相
698 聖曆元年 二月 吉顼勸張氏兄弟參與建儲之事
698 聖曆元年 三月 李顯被秘密接回神都
698 聖曆元年 八月 武承嗣卒
698 聖曆元年 九月 李旦遜位,李顯立爲太子
699 聖曆二年 七月 李武兩家子弟盟誓
699 久視元年 正月 吉顼被貶出京
700 久視元年 九月 狄仁傑卒
701 大足元年 九月 李顯子女因得罪張氏兄弟被殺
702 長安二年 八月 李顯及弟妹請封張昌宗爲王
703 長安三年 九月 張氏兄弟制造魏元忠謀反案
704 長安四年 七月 張氏兄弟腐敗案發,被赦免
704 長安四年 九月 張柬之拜相
704 長安四年 十二月 張氏兄弟再次成爲被告并被包庇
705 神龍元年 正月 張柬之等人發動兵變,殺張氏兄弟,李顯即大周皇帝位
705 神龍元年 二月 李顯宣布恢複大唐國号
705 神龍元年 十一月 武則天卒[32]
很難界定圍繞張氏兄弟的一系列事件,究竟是什麽性質的鬥争。但可以肯定,他倆的權勢之大和民憤之大,都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邵王李重潤、永泰郡主李仙蕙和她的丈夫魏王武延基隻不過私下議論了一下,居然就死于非命。至于是女皇下令杖殺,還是他們的家長缢殺,不詳。[33]
現在隻知道,此事發生在狄仁傑去世後整整一年。
這件事在當時應該震驚朝野。因爲李重潤和李仙蕙是太子李顯的嫡長子和嫡女,女皇的嫡孫和嫡孫女,武延基則是魏王武承嗣的繼承人。身爲金枝玉葉,又是李唐和武周兩個皇族的嫡傳,卻死得不明不白,怎不讓人驚詫!
朝廷卻沒有發布官方消息,正史也諱莫如深,反倒是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在一年以後聯名上書,奏請冊封張昌宗爲王。這就不是什麽來俊臣可以比的了,“後狄仁傑時代”的女皇也變得讓人恐懼和不可捉摸。老太太難道要把皇位傳給那兩個小白臉嗎?這種想法簡直讓人發瘋。
統一戰線迅速形成。
作爲堅強後盾的是李唐和武周兩個皇族。女皇将李顯改名爲武顯以後,又安排他們在明堂盟誓,把兩家人變成了一家子。現在爲了共同的利益,當然要攜起手來。隻不過他們不便出面,沖在前面的是朝廷大臣,包括從周興刀下被救出的魏元忠,也包括後來成爲名相的宋璟(讀如景)。
發起的攻擊則有三波,結果卻是失敗。最後一次,宋璟甚至差一點就定了張昌宗的死罪,卻被武則天救回。更爲嚴重的是,此時女皇生病,文武百官一律不見,身邊隻有張氏兄弟負責一切事務,誰知道他們會幹出什麽事情來。
箭在弦上,隻好逼宮。
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等率左右羽林軍将士五百多人從玄武門入宮,不由分說先一刀砍下張氏兄弟美如蓮花的腦袋,然後提着人頭去見女皇。
女皇驚起。問:叛亂者是誰?
答:張易之和張昌宗,現已奉太子之命斬殺。
女皇這才發現,這夥人身後哆哆嗦嗦地站着她那寶貝兒子李顯。于是用鄙夷的口氣說:你?回東宮去吧!
政變者之一卻說:太子還回得去嗎?
女皇轉身問另一個:你是朕一手提拔,爲什麽來?
答:正是爲了回報陛下的大恩大德。[34]
女皇不再說話。兩天後,當了十四年四個月皇帝的她下诏傳位給太子李顯。李顯即大周皇帝位,稱母親爲“則天大聖皇帝”。二月四日,新皇帝宣布恢複大唐國号。
這就必須對曆史有一個交代,武則天的深謀遠慮也顯現出來。實際上,當年她在建儲問題上猶豫不決,恐怕就是糾結于一個别人想不到的問題——對武周革命的評價。評價當然隻能由後人給出,因此誰是後人便成了關鍵。武承嗣或武三思固然不會诽謗本朝,守不守得住江山卻大可懷疑。一旦失守,武周立馬就會變成僞政權,這個風險可冒不起。
相反,如果将皇位交還給李顯或李旦,革命雖然無異于失敗,自己和武周卻不會被看成王莽和他的新朝。親兒子總不好意思把母親罵作逆賊,更何況皇位還是從武周皇帝那裏接過來的。武周是僞政權,他們豈非也是僞皇帝?
兩害相權取其輕,武則天選擇了退一步海闊天空。
李顯沒有讓母親失望,張柬之他們也沒有。官方發布的正式文告把責任推到了徐敬業和程務挺身上,認定女皇稱帝是臨危受命,此刻遜位則是開啓未來。也就是說,武周的革命和李唐的複辟都是奉天承運,也都合理合法。[35]
女皇放心了。盡管由于政治和男人都玩不成,她迅速地衰老下來,卻還是活了不短的時間,并接受新皇帝十天一次的探望。直到這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遜位的則天大聖皇帝才在豪華體面的軟禁中孤獨地死去,享年八十一歲。[36]
武則天的陵墓前樹立着一尊無字碑。碑身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刻着螭(讀如癡,一種蛟龍類神物)和龍,卻沒有字。也許,女皇帝的一生連她自己也說不清。也許,她有意在身後留下一片空白,任由褒貶,随人評說。當然,也許她根本就不在乎别人說些什麽。
風,确實是會把很多東西吹幹的,包括鮮血。
不過,臨終前她還是留下了遺言,赦免王皇後和蕭淑妃等情敵、褚遂良和韓瑗等政敵,自己去帝号,稱皇後,葬于乾陵,回到丈夫高宗身邊,仍然去做李家的媳婦。[37]
半個多世紀以前,守着青燈古佛的小尼姑武媚娘曾在感業寺給熱戀中的李治寫過一首情詩: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爲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38]
以後那漫長的歲月,不知有多少人拜倒或敗倒在她這石榴裙下。直到她換上帝王的衮冕,也依然魅力無窮,讓人敬畏,讓人臣服,讓人癡迷。事實上,正是這位女皇帝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層次和色彩,讓男性中心的世界不那麽單調和乏味,也讓後人在解讀曆史時多了一個選擇和視角。
現在,她又要換上石榴裙了,因爲她無法對抗強大的文化傳統。這個一生要強的女子不得不離開男人的世界,回到女人的天地。武則天終究未能把革命進行到底。
但,這并不是她的錯。
又見女人
武則天謝幕之後,其他女人開始折騰。
這一點兒都不奇怪,大唐的女人可不是隻會繡花。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昭公主甚至有自己組建的武裝力量,精兵上萬,号稱“娘子軍”。所以她死後,送葬的是戰鬥隊,伴奏的是軍樂團,一路威風凜凜,戟舉旗揚,馬嘶角鳴。[39]
呵呵,這是什麽陣仗!
當然是遊牧民族的氣派,混血王朝的排場,甚至鮮卑女子才有的英姿飒爽。因此,隻有大唐這樣的時代,才會演出武周那樣的故事,産生武後那樣的人物。别忘了,唐代上流社會的女人,可是穿回鹘衣,化吐蕃妝,說突厥語,騎西域馬,打波羅球(polo),甚至女扮男裝的。
她們的男人怕老婆,也不足爲奇。
實際上,正如平陽昭公主的軍中,有号稱“名賊”的亡命徒;太宗皇帝的手下,也有堪稱“名怕”的大将軍。由于此人功勳卓著,太宗皇帝賜給他兩名絕色女子,此人卻死活不敢接受。皇帝隻好請來他的太太,倒了一杯液體,然後給她兩個選擇:要麽不再吃醋,要麽喝下毒酒。
那女人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身經百戰的太宗目瞪口呆:這女人也太可怕了。[40]
比較而言,武則天倒算溫柔。
她的兒子李顯卻比父親李治更怕老婆。高宗皇帝至少能做一半的主,真有大事也是他拍闆。中宗的天下卻一半是老婆的,一半是女兒的。老婆韋皇後固然幹預朝政,安樂公主李裹兒也常常草拟了诏書,拿過來就讓父皇簽字。難怪當年武則天要廢了中宗,她早就看出這人扶不起來。[41]
兩個女人卻野心勃勃。韋皇後想學婆婆當女皇帝,安樂公主則異想天開要做皇太女。她說法是:阿武(武則天)連天子都能當,我不過當個天子女,怎麽就不行?[42]
這就已經夠麻煩了,不幸的是她們還有一個幫手,那就是上官婉兒。婉兒的祖父就是當年爲高宗起草诏書,差一點廢了皇後武則天的宰相上官儀。上官儀被殺,還在襁褓中的婉兒也随母親罰沒爲奴,在宮中長大。但,當她十四歲那年被帶到武則天面前時,女皇陛下竟是眼前一亮。
從此,上官婉兒成爲武則天的得力助手,中宗即位之後又被冊封爲昭容。這個女人卻把自己和韋皇後都變成了武三思的情婦。再加本是武家媳婦的安樂公主,便形成了“韋武聯盟”。隻有戴綠帽子的中宗蒙在鼓裏,還樂呵呵地在他們聚賭時忙出忙進幫着看籌碼,不像皇帝倒像宦官。[43]
三個女人一台戲,可惜演出的是悲劇。
悲劇包括政變和謀殺。政變是被“韋武聯盟”逼上絕路的太子發動的,結果是武三思先被太子殺掉,太子又被手下人所殺。當時中央政府已經還都長安,太子帶兵從肅章門斬關而入,要求交出上官婉兒。婉兒一聲冷笑:好主意!先抓婉兒,再抓皇後,最後輪到皇帝,是不是?
中宗被她激勵,倒是變得像個爺們。他走上城樓對兵變者說:你們都是朕的心腹,爲什麽要謀反?繳槍不殺,反戈有賞。結果太子陣腳大亂,政變集團頃刻瓦解。[44]
太子失敗,三個女人更加嚣張。其他有頭有臉的七大姑八大姨也紛紛見不賢而思齊,在私人會所裏買官賣官,形成了以韋皇後爲核心的“貴婦特權團夥”。不過這幫人做生意倒也童叟無欺。隻要肯出三十萬,就能弄個一官半職。
這樣的官員,當然既不可能由中書省提名,更不可能經門下省審核,就連中宗皇帝也不好意思用朱筆書敕,照常規封發,隻好“斜封墨敕”,請有關部門将就着承認。[45]
如此大唐,比得上武周嗎?
韋皇後本人卻在上官婉兒的導演下,亦步亦趨地走“武後道路”。武則天發明了天皇和天後,她們就山寨爲應天神龍皇帝和順天翊聖皇後,中宗倒也欣然從命。[46]
不過中宗雖然糊塗,卻還有底線。太子政變失敗,韋皇後的黨羽要求大開殺戒,他不批;要求殺周興都沒能殺了的魏元忠,他也不肯。這樣看,他又并不糊塗。[47]
結果,昏庸卻不失善良的中宗突然就死了。
死因據說是謀殺,嫌犯則很可能有四個: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以及皇後的兩位情夫。前兩人應該是主犯,後兩個是脅從。這兩位官員一個擅長烹饪,一個精通醫術,完全可能提供技術支持。畢竟,皇帝是吃了餡餅才龍馭上賓的。
這一回,恐怕真是“吃錯了東西”。[48]
總之,李顯是死了。這隻昏頭昏腦的大尾巴羊,一生栽在最親密的四個女人身上:親娘武則天,愛妻韋皇後,嬌女李裹兒,再加小老婆兼助理上官昭容。
那麽,大唐就沒爺們了嗎?
當然有,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李隆基就是。
李隆基再現了太宗皇帝的風采。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日夜,繁星似雪,臨淄王李隆基的政變部隊神兵天降般地出現在宮中。作爲首都警衛軍團,他們被告知:韋皇後一夥毒死先帝,危害社稷,罪惡滔天,人神共憤,務必在今夜予以全殲。早就對韋氏集團恨之入骨的将士們一呼百應,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人也都在黎明前全部被殺。
此刻,距離中宗暴斃不到二十天。
這一年,李隆基二十六歲。
後面的事情似乎順理成章。李旦成爲新皇帝,隆基則成爲皇太子,并在兩年後接過了父皇讓出的帝位。可惜事情并沒那麽簡單,因爲他還要面對一個更難對付的女人。
這個人就是李隆基的親姑姑太平公主。
說起來大唐的公主也真不省油,以至于《新唐書》不得不開設專欄,爲這些小姑奶奶和老姑奶奶們樹碑立傳。太平就更是“公主中的公主”。作爲高宗和武後的小女兒,她的政治地位僅次于小哥哥相王李旦,則天時代的政治鬥争中常常可見她的身影,中宗即位後又加封爲鎮國太平公主。既然封号是鎮國,當然不會隻在府中聽着音樂安享晚年。
實際上在兵變第四天,太平公主就以她特殊的身份召開禦前會議,要廢黜韋皇後所立的中宗之子李重茂。太平公主開口便說:皇帝要讓位給叔叔,大家看怎麽樣?
李隆基的一個親信立即跪下來:天下歸心。
很好!太平公主點點頭,然後一把将十六歲的小皇帝從禦座上拎起來。她說:好孩子,這座位不是你的了。[49]
太平公主與李隆基有關事件一覽表
年份 年号 月日 事件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太平公主向女皇推薦張昌宗
699 聖曆二年 七月 太平公主參與李武盟誓
702 長安二年 八月 太平公主與二兄請封張昌宗
705 神龍元年正月 二十二日 太平公主支持張柬之兵變
705 神龍元年正月 二十五日 太平公主加号鎮國
710 景雲元年六月 二日 中宗李顯駕崩
710 景雲元年六月 七日 皇太子李重茂即位
710 景雲元年六月 二十日 李隆基兵變
710 景雲元年六月 二十四日 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遜位
710 景雲元年六月 二十七日 冊封李隆基爲太子
711 景雲二年 正月 太平公主公開提出廢黜太子
711 景雲二年 二月二日 皇太子李隆基監國
712 景雲三年 八月 三日 李隆基即位,李旦爲太上皇
712 景雲三年 八月 七日 改元先天
713 先天二年 七月 三日 李隆基粉碎太平公主集團
713 先天二年 七月 四日 太上皇全面交權
713 先天二年 七月 六日 太平公主賜死于家
713 先天二年 十二月一日 改元開元
716 開元四年 六月十九日 太上皇李旦駕崩
呵呵,如此跋扈,還不是姑奶奶?
現在輪到睿宗皇帝成爲夾心餅幹。一邊是不讓須眉的太平公主,一邊是年輕有爲的太子隆基,可憐的哥哥和爸爸隻好走平衡木。每次處理政務,他都要先問一遍:向太平請示了嗎?跟三郎讨論過嗎?這皇帝當得真累,平衡木也慢慢變成走鋼絲。于是睿宗決定退居二線,讓隆基去做天子。[50]
沒有了緩沖地帶,公主和新皇帝便隻能正面交鋒。更麻煩的是,他們的理念并不相同。隆基要複興貞觀路線,太平卻留戀則天時代。明争暗鬥的結果,是勢不兩立終于演變爲你死我活。回旋餘地沒了,流血已是不可避免。
先天二年(713)七月,李隆基得到線人舉報,太平公主将在四日發動政變。年輕的皇帝當機立斷,搶先一步在三日那天将公主的黨羽一網打盡。成爲孤家寡人的公主殿下逃入山寺又回家自盡,不再糾結的睿宗也徹底交權。[51]
直到這時,大唐才真正有了新皇帝。他叫唐玄宗,也叫唐明皇。新時代開始了,它叫開元盛世。當然,潛伏已久的危機也會到來,它叫安史之亂。
本卷終
請關注下卷《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