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三分天下

容貌奇偉目露精光的孫權十分沉得住氣,

他相信的政治哲學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因此他總是後發制人,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

也總是笑在最後。

稱王不稱帝

赤壁之戰後,曹操的野心越來越大。

這似乎不可思議。

吃了敗仗,野心膨脹,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可惜曹操并不是隻講道理的人。或者說,他有他的道理。他的道理就是:戰場上沒拿到的,得在官場上撈回來。當然,官場上步步高升,得靠戰場上節節勝利。所以曹操又有了三次軍事行動,每次都在官場上另有收獲。

三次的收獲是:西征馬超、韓遂歸來,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南征孫權歸來,封爲魏公,建立魏國;征張魯歸來,由魏公晉升爲魏王。

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四月,曹操的政治待遇登峰造極,禮節和儀仗已跟皇帝平起平坐。

于是,代漢的呼聲高漲起來。

帶頭勸進的是陳群和夏侯惇(讀如敦)。陳群說,漢朝早已名存實亡,取而代之有何不可?夏侯惇則說,爲民除害就是萬民之主,魏王稱帝何必猶豫?

曹操斷然拒絕。

他說:如果天命在我,那我就做周文王。[1]

這話曹丕聽進去了。曹操去世幾個月後,他就逼漢獻帝禅位。隻不過,他給曹操上的谥号是武帝。

那麽,曹操爲什麽隻稱王,不稱帝?

原因可能很多,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大道理是:世受漢恩,報答之心猶存;信誓旦旦,總不能自食其言。小道理是:出身不好,形象欠佳,怕人笑話。

曹操形象不好嗎?

可能。在《三國志》一書中,袁紹、劉表、周瑜、諸葛亮都是一表人才,曹操的身高和容貌卻隻字不提,可見不敢恭維。匈奴使節來朝,曹操讓崔琰做替身,也可見自慚形穢。東漢風氣以貌取人,曹操不能不有所顧忌。[2]

劉備和孫權也是障礙。曹操很清楚,隻要自己公然稱帝,這兩個人馬上就會跟着上來,“篡漢”的罪名卻得由他曹某來背。何況都稱帝,就沒有了“中央”,劉備和孫權也就從“地方”變成了“對方”,豈非便宜了他們?

因此,當孫權在建安二十四年(219)上表稱臣極力勸進時,曹操便拿着孫權的信對大家說:這小子是要放肆地把老夫擱在爐子上烤呀![3]

但,封公,建國,稱王,一個不能少。

轉折點是封魏公。表面上看,從侯爵到公爵,不過是爵位高了一等。但,封侯隻是賜爵,封公卻是建國,可以有自己的社稷和宗廟。曹操封爲魏公,就意味着他能名正言順地在魏郡建立一個獨立公國。

以後稱王,也順理成章。

後來曹丕稱帝,更是水到渠成。

那麽,如此重要的一步,是誰幫曹操邁出的?

董昭。此人總是在關鍵時刻出場。當年幫助曹操迎奉天子的是他,現在策劃封魏公稱魏王的也是他。爲此,董昭東奔西走,上蹿下跳,造足了輿論,做足了文章,終于形成議案,并得到皇帝的批準。[4]

但,董昭也在一個人的面前碰了釘子。

這個人就是荀彧。

荀彧出身名門,祖父當過縣令,父親當過國相,叔父位至三公。他本人既是名士,又是重臣,在士林中威望甚高,好評如潮,在朝廷官居尚書令(宮廷秘書長),在曹操集團中的地位則相當于蕭何兼張良。

顯然,如果由荀彧領銜提出封公建國的議案,較之董昭等人,分量要重得多,身份也合适得多。

所以,董昭要以秘密征求意見的方式去見荀彧。

荀彧卻潑了一瓢冷水。他對董昭說,曹公興義兵,除暴亂,平天下,原本爲的是匡扶朝廷,安定國家。他秉持的是忠誠,堅守的是謙讓。君子愛人以德。你們如果真愛曹公,就該幫他保持晚節。封魏公,怕不合适。

曹操深感失望并大爲光火,竟以勞軍的名義把荀調往東征孫權的軍中。荀彧走到壽春(今安徽壽縣)就一病不起,不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歲。[5]

荀彧的死因有兩種說法:憂郁而死,被逼自殺。據說曹操派人給他送去了一個食盒。荀彧打開一看,裏面空空如也。于是荀彧服毒。這事當時就鬧得沸沸揚揚,朝野謠言四起,至今仍是無法破解的懸案和疑案。[6]

其實,荀彧是死于理想的破滅。

荀彧、魯肅和諸葛亮,可能是曹操、孫權、劉備三大集團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們都有自己的政治理念、行動綱領和戰略方針,也都影響了各自的君主。因此他們不能以“謀士”名之,而應該稱爲政治家。

但,三人的情況卻不相同。

魯肅最簡單。他不是名士,孫權也不是士族,沒那麽多負擔。所以魯肅可以直言“漢室不可複興”,孫權也可以一會兒反曹,一會兒降曹。因爲在孫權那裏,反曹與擁漢不矛盾,降曹與擁漢也不矛盾。要對付劉備,就說曹操是漢相;要聯合劉備,就說曹操是漢賊。

這是典型的實用主義。然而以東吳之弱小、生存之艱難,恐怕也隻能如此。要孫權爲理想而獻身,那是辦不到的,何況他本來就沒有理想。

諸葛亮就麻煩一些。他自己有理想,劉備沒有。所以赤壁之戰以後,諸葛亮便被束之高閣,真正被重用的是功利主義者龐統和法正。但諸葛亮的最大悲劇,卻是他的蜀國治理得最好,滅亡得最早,這是後面要說的。

比較而言,荀彧更悲哀。

荀彧是在官渡之戰的九年之前,就離開了衆人看好的袁紹,追随并輔佐了曹操的。因爲他看穿了袁紹“終不能成大事”,隻有曹操才能實現他的願望:興複漢室。

這是跟諸葛亮一樣的想法。

不能說荀彧看走了眼。他來到曹操身邊時,三十七歲的東郡太守曹操确實是熱血沸騰的愛國将領。在他主張迎奉天子時,四十二歲的兖州牧曹操也還是心系王室的一方諸侯。以後,曹操征袁術,殺呂布,降張繡,滅袁紹,平定北方,在荀彧看來也是應該和必須的。

然而十幾年過去,曹操已經不再“乃心無不在王室”,也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要自己封公建國了。這實在是一個危險的信号。下一步的發展,必将背離荀彧的理想和初衷。

所以,荀彧不能不阻攔,也知道不會有效果。曹操已經上了自己的賊船,隻能一條道走到黑。荀彧也隻能與曹操分道揚镳,并選擇死亡。也許,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對曹操做最後一次勸谏。

何況荀彧也别無選擇,他總不能去投奔劉備吧?更何況對于一個有理想的人來說,沒有什麽比理想的破滅更爲痛苦。進退失據的他隻有死路一條,盡管他死不瞑目。

曹操則最終沒有代漢自立。很可能,他實在無法面對天國之中荀彧那雙憂郁的眼睛。

那也是睿智和堅定的眼睛。

當然,這雙眼睛劉備是看不見的。

劉備入蜀

劉備的野心也在膨脹。[7]

原本一無所有的劉備,是赤壁之戰的最大受益者。他占有了現在湖南境内的江南四郡,以及現在湖北境内南郡的一半。于是,劉備一方面保留豫州牧的空頭支票,另一方面則一本正經地做起了荊州牧。

然而江南四郡卻是荊州最窮的地方,劉備的目光便盯住了天府之國益州。建安十九年(214)夏,也就是曹操封爲魏公的第二年,劉備軍進成都,益州牧劉璋開門投降。結果,豫州牧和荊州牧劉備,又成了益州牧。

消息傳來,曹操震驚,孫權憤怒。

孫權早就在打益州的主意了。周瑜攻下江陵後,孫權控制了西起夷陵(今湖北宜昌)東至尋陽(今湖北黃梅)的長江防線,并占有荊州的江夏郡,便開始觊觎益州。他的麻煩在于,走北路經安康進漢中,曹操不答應;走南路沿長江而西進,要過劉備的地盤。

于是孫權提出,與劉備聯合取蜀。

這顯然是如意算盤。孫權在東,劉備在西,兩軍聯合作戰,隻能劉軍先行,吳軍殿後。拿得下益州,劉軍已成炮灰;拿不下益州,也能把劉備擠出荊州。

劉備當然不會上當。他很清楚,益州的軍隊在前,東吳的軍隊在後,自己豈非變成夾在當中的肉餡?何況就算聯合取蜀成功,劉備也不願意,他要的是獨吞。

孫權終于未能得逞。

那麽,曹操呢?

戰後的曹操占有了荊州的南陽郡和南郡的另一半(包括襄陽),當然也想要益州。可惜,他不但未能如願,反倒給劉備送去了一個機會。

建安十六年(211)春,曹操爲了逼反馬超和韓遂,揚言要西征張魯。張魯在漢中,馬超和韓遂在關中。攻擊張魯,必經馬超和韓遂的防地。這就逼得兩人揭竿而起公開反曹,曹操也就師出有名地滅了他們。

曹操本是陰謀詭計,劉璋卻信以爲真。劉璋是益州牧劉焉的兒子,靠着父親的餘蔭割據一方。他當然清楚漢中是益州的門戶,也很清楚曹操一旦擁有了張魯的軍需和軍隊,将更加無敵于天下,自己完全不是對手。

劉璋一籌莫展。

這時,一個名叫張松的人便爲他出謀劃策,建議他請劉備去打張魯。張松說,劉豫州跟将軍是一家子,跟曹操是死對頭。有劉豫州在漢中,曹操來了也不怕。

張松這主意吃裏扒外,劉璋卻另有小算盤。實際上他既怕外敵也怕内亂,正希望有個劉家人幫他看家護院。于是采納張松的建議,派法正将兵四千,去迎劉備。[8]

可惜劉璋機關算盡,卻沒想到張松和法正并不是什麽忠臣,他們早就策劃好了要把益州獻給劉備。因此,劉璋的特使法正一到荊州,就向劉備獻計奪取益州。

劉備卻猶豫。

猶豫是有道理的。畢竟,人家請他去幫忙,他卻趁機把人家滅了,确實講不過去。劉備還說,我能成功,就因爲事事都跟曹操相反。他急切,我就寬和;他殘暴,我就仁慈;他奸詐,我就忠厚。這回又豈能失信于人?

這時,龐統又來進言。

号稱“鳳雛”的龐統在曆史上似乎與諸葛亮齊名,其實與“卧龍”不可同日而語,他幫劉備打消顧慮的那番說辭更是強盜邏輯。據一條未必可靠的史料,龐統說,兼并弱小,攻擊愚昧,天經地義。将來封劉璋一個大官,不也對得起他了嗎?咱們現在不下手,遲早便宜了别人。[9]

這可真是強詞奪理,好在劉備要的隻是一個說法。建安十六年(211)十二月,劉備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守荊州,趙雲爲後備,自己與龐統率軍溯流西上向益州進發,而且入境如歸,一路綠燈。

劉璋也從成都趕到涪城(涪讀如扶,今四川綿陽)親迎,還給了劉備大量的資助。此時,劉備“并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足以對付張魯。

那麽,他去了嗎?

沒有。

劉備不是來打張魯,而是來奪益州的。因此,他走到涪城(劉璋地盤)與陽平關(張魯地盤)之間的葭萌(葭讀如加,今四川廣元)就停了下來,然後廣樹恩德,收買人心,等待機會。

機會說來就來。

建安十七年(212)十月,曹操南征孫權。十二月,孫權向劉備求救。劉備便裝模作樣給劉璋寫信,說孫權與自己唇齒相依,關羽在荊州也勢單力薄,張魯則不過自守之賊,不足爲慮。因此請劉璋再給一萬人馬和軍需物質,讓自己回荊州救援。

劉璋對劉備在葭萌的動作本有懷疑,聽說他“欲以東行”更有疑惑,便隻肯給兵四千,其餘減半。張松聞訊大吃一驚,寫信給法正說:咱們的事眼看就要弄成了,怎麽可以功虧一篑?結果,張松被自己的哥哥、廣漢太守張肅告發,劉璋便将他收監斬首。

張松的猴急和劉璋的狐疑,給了劉備伐蜀的口實。當時龐統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挑選精兵,日夜兼程,奇襲成都;下策是退回白帝,鞏固荊州,從長計議。劉備則采納了龐統的中策,殺白水關(在今四川青川)守将楊懷和高沛,然後反戈一擊,攻克涪城。

建安十八年(213)五月,劉備從涪城向成都進軍。第二年五月,劉備命關羽守荊州,諸葛亮、張飛和趙雲率軍入蜀,分兵多路,攻城略地。

這年夏天,劉備攻克雒城(雒讀如洛,在今四川廣漢北),與諸葛亮、張飛、趙雲會師,進圍成都。這時,馬超也帶兵前來投奔,劉璋已成甕中之鼈。

于是劉璋仰天長歎說:我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對人民無恩無德,現在又害得百姓吃了三年戰争之苦,于心何忍啊!便打開城門,向劉備投降。[10]

這大約是曹操沒有想到的。否則,他不會在兩年半的時間内都毫無警覺和動作,反倒向孫權耀武揚威。

實際上劉備的機會都是曹操給的。他揚言征張魯,劉璋才引狼入室;他當真征孫權,劉備才趁機鬧事;他跟孫權鹬蚌相争,劉備才乘虛而入漁翁得利。

據說,劉備攻下涪城後,曾大設酒宴慶功。對此,龐統表示不以爲然。也許,他良心發現。也許,他想提醒劉備不要得意忘形。反正,龐統在宴會上大煞風景地說:占了人家的地盤還興高采烈,恐怕不是仁者之兵。

這時劉備已有醉意,便勃然大怒說:武王伐纣,前歌後舞,難道也不是仁者?你給我滾出去!

稍後,劉備覺得不妥,又把龐統召了回來。

龐統也不道歉,一屁股坐下來照吃照喝。

劉備問:剛才誰不對?

龐統說:君臣都不對。

劉備哈哈大笑,照舊飲酒作樂。[11]

沒錯,劉備可以笑也應該笑。此前,他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半生颠沛,一路坎坷,現在總算熬出頭了。

孫權卻笑不起來。

讨荊州

劉備進入成都後,孫權就來讨還荊州。

荊州是在魯肅的建議下“借”給劉備的,可惜這個說法卻大有問題。劉備本是荊州牧,怎麽還要借?荊州一部分在劉備治下,一部分在曹操手中,孫權如何出借?[12]

劉備“借”的,其實隻是江陵。

然而這對于周瑜,卻無異于與虎謀皮。江陵是周瑜花了一年工夫才打下來的,豈能拱手讓人?因此,周瑜不但不同意,還密謀幹掉劉備。

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也就是赤壁之戰兩年後,孫權嫁妹一年後,劉備從公安到京口(在今江蘇鎮江)來見孫權,希望孫權讓出江陵給他做荊州牧的治所,官方說法叫“求都督荊州”。[13]

于是周瑜向孫權建議:趁機将劉備軟禁在吳縣(在今江蘇蘇州)。周瑜說,劉備有枭雄之姿,關、張乃熊虎之将,豈肯長久屈身受制于人?如果得到江陵,隻怕是蛟龍得到了雲雨,不會再是池中之物。[14]

周瑜這一招夠狠,可惜并不現實。軟禁劉備不難,關羽和張飛卻多半會殺上門來。即便奪不回劉備,也會結爲死仇,給曹操可乘之機。所以孫權并未同意。

不過,此事還是讓劉備感到後怕。

有一次,劉備與龐統聊天。劉備問:先生不是在周公瑾手下做過功曹嗎?據說孤到京口時,有人要仲謀把孤扣留起來,有這事嗎?沒關系,在君爲君,但說無妨。

龐統說:有的。

劉備長歎一聲說:孤那時也是有求于人,隻好铤而走險,沒想到差點栽在周瑜手裏了。當時孔明就一再勸孤不要去。天下智謀之士,真是所見略同啊![15]

劉備躲過一劫,周瑜卻并不死心。他親自到京口去見孫權,提出“奪益州,并張魯,聯馬超”的戰略建議。這個方案,既針對曹操,也暗算劉備。如果真能如願,長江的上遊和下遊,還有關中和漢中,便都是孫權的了。

孫權批準了周瑜的方案。不幸的是,周瑜走到巴丘就病逝了,時年三十六歲。臨終前,他上疏孫權,一是推薦魯肅繼任,二是念念不忘曹、劉。周瑜說:曹公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萬萬不可粗心大意![16]

周瑜始終是把曹操和劉備當作最大敵人的。

魯肅的想法卻不同。他接替周瑜之後,便立即調整了政策,說服孫權把江陵讓給劉備。

實際上魯肅早就有此主張。劉備來京口時,魯肅就建議孫權,姑且把江陵借給劉備(權借之)。魯肅的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共同對抗曹操。因此聽到這個消息,正在寫字的曹操十分震驚,竟落筆于地。[17]

這就是“借荊州”說法的來曆。

問題在于,如果認同“借”的說法,那麽,有借就該有還。何況劉備已經拿下益州,豈有不還荊州之理?于是建安二十年(215)五月,吳使到達成都。而且孫權派出的代表,正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

劉備卻不吃這一套。他說:我正準備打涼州。等涼州打下來,就把荊州所有的地方都給你們。[18]

孫權聞訊,勃然大怒。

憤怒是必然的。不但因爲荊州,還因爲益州。

孫權也觊觎益州,而且曾派奮威将軍孫瑜進駐夏口作爲先遣。劉備卻緻函孫權,綿裏藏針地聲稱:将軍如果硬是不肯放過劉璋,劉備隻好披頭散發歸隐山林。[19]

與此同時,劉備也做了相應的軍事部署。他派關羽屯兵江陵,張飛屯兵秭歸,諸葛亮屯兵南郡,自己則駐紮在孱陵(此處孱讀如戰,在今湖北公安)。[20]

孫權隻好将孫瑜撤回。

可是孫瑜一走,劉備就開始打益州的主意。以前說過的那些漂亮話,什麽與劉璋同爲大漢宗室,什麽齊心協力匡扶大漢王朝,什麽不敢聽見有人要奪取益州等等,統統抛到了九霄雲外,難怪孫權破口大罵劉備滑頭。[21]

現在不還荊州,當然更是耍賴。

因此,孫權也不管劉備态度如何,便自說自話直接往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派遣官員。總督荊州的關羽同樣毫不客氣,把孫權派去的地方官統統驅逐出境。

孫權大怒,立即派呂蒙率軍二萬直取三郡,同時命令魯肅率軍一萬進駐巴丘對抗關羽,自己則駐紮在陸口(今湖北嘉魚西南陸水入江處)指揮調度。

劉備聞訊,情知形勢嚴峻,便留諸葛亮駐守成都,自己率軍五萬回到公安,同時命令關羽率軍三萬進駐益陽(今湖南益陽),準備與孫權決一死戰。[22]

戰前,關羽和魯肅有過一次會談。

會談是魯肅要求的。也許,魯肅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盡可能地避免戰争。因此他提出,會談時兩軍相距百步,隻請雙方的将軍帶着佩刀在陣前相見。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單刀赴會”。

魯肅首先發言。他譴責關羽說:我們主公好心好意把土地借給貴方,是因爲貴軍新遭戰敗,遠道而來,不能沒有一個落腳之處。現在你們已經得到了益州,就應該歸還荊州。然而我們隻要三個郡,居然都不肯給![23]

這話沒有道理。

事實上,劉備借荊州時,已經有了江南四郡和南郡的一半,并非“軍敗遠來,無以爲資”。孫權索要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也不是東吳的,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難道向你“借”了江陵,便連其他地方也都是借的?

何況劉備任荊州牧,是孫權同意的。如果荊州統統給了孫權,劉備這個荊州牧又怎麽當?

因此,會談沒有結果,也不會有結果。

魯肅和關羽,隻能疆場上見了。

這對魯肅來說,顯然是痛苦的。作爲東吳方面聯盟派的領袖,他并不願意看到這種結果。

遠在成都的諸葛亮想必也不願意。

結果,又是曹操幫了他們的忙。這年三月,曹操西征張魯,七月進入漢中。消息傳來,劉備馬上明白現在不是跟孫權翻臉的時候,便派人向孫權求和。

孫權也不想與劉備兵戎相見,便派諸葛瑾去談判。最後雙方達成協議:除曹操手中的南陽和襄陽外,以湘水爲界瓜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歸劉備。劉備失去了湘水以東地區,但避免了孫權和曹操的兩面夾攻,可謂“以土地換和平”。[24]

沒能收回江陵的孫權卻提前接回了妹妹。他這位可能名叫孫仁的小妹,是建安十四年(209)十二月嫁給劉備的,十六年十二月劉備入蜀時被孫權接回,跟劉備的夫妻關系隻有整整兩年。[25]

作爲孫權的妹妹,孫夫人當然威風八面。她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故事,就連諸葛亮都怕她三分。但作爲女人,她其實非常不幸。嫁人既非本願,離異也身不由己。事實上孫夫人回去以後就沒了下文。她和劉備當然不可能鴛夢重溫,跟别人還會有新的愛情故事嗎?

沒人知道。

我們隻知道孫權不會死心,荊州也注定不會平靜。戰争是不可避免的,隻不過那将是另一個局面。

走麥城

劉備與孫權握手言和四年多以後,有一隊商船浩浩蕩蕩從尋陽駛向江陵。沒人知道船上裝運的其實不是貨物,而是士兵。十月的一個早上,當江陵守将明白過來時,他們的選擇隻剩下投降。

這台好戲的總導演是呂蒙。[26]

呂蒙是在魯肅去世以後接管兵權的,這是孫權的第三位長江上遊前線總指揮。與魯肅主張“聯劉”不同,呂蒙跟周瑜一樣主張“吞劉”。隻不過,周瑜雄心萬丈意氣風發,呂蒙審時度勢足智多謀。他雖然早就向孫權提出要用武力奪取荊州,卻知道需要等待機會。[27]

機會在五年之後出現。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劉備從曹操手裏奪得漢中。七月,他自稱漢中王并還師成都,任命關羽爲前将軍,張飛爲右将軍,馬超爲左将軍,黃忠爲後将軍。備受鼓舞的關羽意氣風發,毅然發動了奪取襄陽和樊城的襄樊戰争。

這一仗打得驚心動魄艱苦卓絕。八月,天降大雨,漢水暴漲,溢出堤外,樊城被洪水包圍,曹方将領于禁所督七軍全部被淹。關羽趁此自然災害發動攻勢,于禁被俘投降,龐德被俘就義。消息傳回,曹操爲之流涕。

于禁降,龐德死,駐軍統帥曹仁痛失臂膀,樊城城牆也被洪水浸泡不斷坍塌,城中守軍一片恐慌。好在這時徐晃的援軍趕到,關羽隻好撤離戰場。

實際上初戰告捷的關羽也力不從心。他很清楚,要對付曹仁和徐晃,拿下襄陽和樊城,沒有足夠的兵力是絕對不行的。但從後方調兵,南郡就會虛弱;如不調兵,則前方又會吃緊。關羽左右爲難。

呂蒙的機會來了。

就在關羽猶豫不決的時候,身體本來就不算太好的呂蒙開始裝病。孫權也故意用不加密封的公文,招呂蒙回建業治療,并任命陸遜爲偏将軍、右部督,接替呂蒙。

陸遜一到陸口,便按照呂蒙所定策略裝孫子。他寫了一封文采斐然的信給關羽,說将軍此戰史無前例,江東方面無不歡呼雀躍拍手稱快。陸遜一介書生,根本就不能勝任軍職,希望将軍多多指教。最後,他也沒有忘記裝模作樣地提醒關羽:曹操狡猾,将軍多加小心!

關羽果然上當,他覺得東吳真是越來越差:周瑜是短命鬼,魯肅是和事佬,呂蒙是病秧子,陸遜是書呆子。看來孫權這邊不足爲慮,于是逐步将部隊調往樊城。

這邊一撤軍,那邊就開始調兵,關羽則完全被蒙在鼓裏。關羽想不到,表面上甜言蜜語的盟軍,正是磨刀霍霍的敵人。他當然更想不到,這個過去的盟友已經跟現在的敵人勾結在一起,正準備聯合起來取他項上人頭。

沒錯,曹操向孫權伸出了橄榄枝。

聯合孫權的建議,是司馬懿和蔣濟提出來的。他們的判斷也并不錯:作爲長江下遊的地方割據政權,江東集團絕不會眼睜睜地看着劉備和關羽在上遊越做越大。隻要說服孫權偷襲關羽,樊城之圍必解。[28]

曹操采納了這個建議。孫權也立即回應,表示征讨關羽即是報效朝廷,但希望曹操方面對此保密,以防關羽有所準備。曹操征求意見,大家都說理所當然。

老謀深算的董昭卻主張洩密。

董昭認爲,保密對孫權有利,洩密對曹操有利。因爲關羽一貫蠻橫霸道,得到消息也未必立即撤軍。這時,城中守軍如果還一無所知,對我方是不利的。

因此,應該口頭上答應保密,實際上故意洩密。

曹操完全贊成這個建議,下令徐晃将孫權的來信抄寫多份,用箭射入樊城和關羽的軍營之中,把孫權即将偷襲江陵和公安的消息公布了出去。[29]

董昭的預料不錯。樊城守軍士氣倍增,關羽則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也許在他看來,江陵和公安金城湯池,并非孫權旦夕可破;被洪水和大軍包圍的樊城,則是眼看到嘴的肥肉,豈能前功盡棄?[30]

關羽一猶豫,徐晃的機會就來了。正好這時曹操又給他派來了十二營軍隊,于是徐晃大舉進攻,關羽則被打得潰不成軍,不得不撤離樊城。曹操也不乘勝追擊。因爲他相信,早已磨刀霍霍的孫權,是不會把手縮回去的。[31]

曹操的預料完全正确。關羽猶豫,孫權不猶豫。實際上一路扮作商人的呂蒙軍,這時已經進入江陵和公安。呂蒙約束部隊,嚴明軍紀,存恤百姓,封存庫藏,厚待關羽的将士家屬,大做安撫工作,很快就穩定了局勢。

因此,當關羽匆忙趕回南郡時,南郡的人心已經歸順了呂蒙,再沒有人會替關羽賣命。

陸遜也是一路凱歌。他在呂蒙得手後乘勝前進,劉備的守将則跑的跑,敗的敗,降的降。宜都、房陵、南鄉三郡盡入其手,荊州從此不再姓劉。[32]

關羽隻能走麥城。

事實上沒過多久,關羽的人頭就送到了曹操跟前。曹操厚葬了他這位老朋友和老對手,呂蒙則甚至沒來得及參加慶功會,就病逝在孫權的内殿,享年四十二歲。[33]

不過,呂蒙總算實現了夙願,他可以瞑目。

劉備卻欲哭無淚。他痛失荊州,還痛失關羽。關羽不但是他的兄弟,更是他的愛将和臂膀。劉備南征北戰那麽多年,如果需要兵分兩路,每次都是關羽獨當一面。他派關羽總督荊州,似乎不能說是用人不當。

但,關羽的性格有問題。

劉備進攻成都那年,馬超前來投奔。關羽便給諸葛亮寫信,問馬超可以跟誰相提并論。諸葛亮答:馬孟起(馬超)堪稱“一世之傑”,可以跟張益德(張飛)并駕齊驅。不過,美髯公(關羽)才是“絕倫逸群”呀!

關羽見信,竟不無得意地遞給客人一一傳看。

這就太像孩子,還是被慣壞的,既任性又天真。由于任性,所以發動了襄樊戰争;由于天真,所以被呂蒙和陸遜欺騙;由于既任性又天真,所以在處理敵、我、友關系時犯了一系列錯誤,最後把自己送上絕路。

是的,關羽不懂政治,不知道在多邊政治關系中,從來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他也不懂公共關系。孫權提出結爲親家,不同意也就罷了,又何必辱罵來使?他還不會善待部下。江陵和公安的守将投降,原因之一就是怨恨和畏懼關羽,幹脆一降了之。[34]

因此,讓關羽鎮守荊州,在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面同時對付曹操和孫權兩個枭雄,其實是不合适的。

可惜一俊遮百醜。關羽的英勇善戰和屢建戰功,尤其是他在樊城大破曹軍,威震天下,差一點就逼得曹操遷都,更使他成爲戰神般的人物。“戰神”是不容懷疑的,也是不能批評的,隻能由着他走向深淵。

不過,關羽敗得如此之快,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就連曹操和孫權也不曾料到。這也是劉備他們爲什麽聽任關羽孤軍奮戰,卻遲遲不去救援的原因。當然,劉備也想不到孫權和曹操已經暗中勾結,呂蒙和陸遜竟然會兩路出兵偷襲南郡,而且迅雷不及掩耳。[35]

然而無論如何,劉備都無法接受這一切。盡管他并沒有立即爲關羽報仇,也沒有給關羽封号,但孫權在背後插的這一刀,他永遠不會忘記。[36]

夷陵之戰

劉備決定征讨孫權。

東征是在關羽敗走麥城的兩年半以後。這就至少說明此戰的目的,并不完全是爲關羽報仇。真正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這段時間内天下大勢的變化。

實際上,關羽死後一個月,重大事件就接連發生。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去世,太子曹丕繼承魏王王位。十月,曹丕逼漢獻帝禅讓,代漢稱帝,改元黃初。第二年四月,劉備稱帝,建元章武。八月,孫權接受曹丕冊封的吳王稱号,次年建元黃武。

這樣一來,當時的天下就有了三種年号(曹魏的、蜀漢的和孫吳的),兩個皇帝(曹丕和劉備),一個獨立王國的國王(孫權),三分天下之勢初步形成。

與此同時,孫劉聯盟也公開破裂。

奪取南郡後,孫權與劉備徹底翻臉,宣布隻承認劉璋是益州牧,曹操則宣布孫權兼任荊州牧。也就是說,孫權承認曹操是中央,曹操承認荊州是孫權的,他們也都不承認益州是劉備的。按照這個邏輯,原本既是荊州牧,又是益州牧,還是豫州牧的劉備,現在什麽都不是。

劉備當然不會善罷甘休。

于是,劉備在稱帝六個月後,發動了順江東下讨伐孫權的戰争。由于劉備駐軍猇亭(猇讀如消,在今湖北宜都北)和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故史稱“夷陵-猇亭之戰”,簡稱“夷陵之戰”或“猇亭之戰”。

夷陵之戰與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堪稱這段曆史上的三大戰役,而且都以戰争發動者的失敗而告終。官渡之戰是袁紹發動的,袁紹失敗。赤壁之戰是曹操發動的,曹操失敗。夷陵之戰是劉備發動的,劉備失敗。

這是天意,還是人謀?

人謀。

其實,殺死關羽奪取荊州以後,孫權就很清楚自己與劉備的關系已經徹底破裂,即便承認他是益州牧也無濟于事。于利,劉備要奪回荊州;于義,劉備要報仇雪恨。一場大戰勢所難免,孫權不能不未雨綢缪。

因此劉備稱帝後,孫權就把自己的前線指揮部從公安遷到了鄂城(今湖北鄂州),改名武昌(不是現在湖北武漢的武昌區),并在長江沿岸布下道道防線。可見孫權一直在提防劉備,他打的是有準備之戰。

爲此,孫權還在政治上積極靠攏曹魏,甚至向代漢稱帝的曹丕上表稱臣,等于公開承認曹丕篡漢是正當的,曹魏政權是合法的。對此,江東集團頗有不同意見。孫權卻坦然地說:想當年,高皇帝不也接受了項羽的封号,當了漢王嗎?随機應變,權宜之計,有什麽關系呢?[37]

這也就是孫權才幹得出來的事。

事實上,容貌奇偉目露精光的孫權十分沉得住氣。前面說過,他其實是贊成魯肅的設計,也是準備要當皇帝的。但是他不着急。因爲他相信的政治哲學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因此他總是後發制人,也總是笑在最後。

相反,劉備卻很浮躁。

公元221年5月15日(曹魏黃初二年四月丙午),劉備在成都西北武擔山即皇帝位,七月便禦駕親征,并且命令張飛到江州(今重慶)會合。結果張飛還沒動身,就被部下殺死,首級也被拎到孫權那裏去了。

這可真是出師不利,劉備卻一意孤行。忠誠而英勇的趙雲由于對東征持保留意見,甚至不得随軍。這時,關羽陣亡,黃忠病故,張飛被殺,剩下的馬超防魏于北,趙雲不受信任,東征的隊伍中還有像樣的将領嗎?[38]

沒有。這個隊伍中也沒有一流的謀臣和軍師。龐統早已戰死,法正也已去世,諸葛亮鎮守成都走不開。指揮這場戰争的,隻能是劉備自己。

劉備卻屢犯錯誤。

其實,劉備軍中也有明白人,偏将軍黃權就是。黃權對劉備說,吳軍骁勇善戰,不好對付;我軍順江而下,進易退難。因此黃權建議,由他自己擔任先鋒試探深淺,劉備則在後方坐鎮指揮,以免孤軍深入的風險。[39]

可惜劉備不聽。他把黃權打發到江北,自己則不顧一切地向前推進,率領大軍穿過長江三峽,并在公元222年的農曆正月打進了東吳王國的西大門夷陵。

吳軍卻大踏步地撤退了。

下令撤退的是陸遜。陸遜跟孫權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沉得住氣的人。他很清楚,劉備來者不善銳氣正旺,又憑借高地據守險要,因此必須避其鋒芒打持久戰。隻要把蜀軍拖成疲勞之師,就能靜觀其變以求一逞。

陸遜的估計完全不錯。來勢洶洶的蜀軍被死死堵在猇亭前線,隻能駐紮在夷陵到猇亭數百裏的崇山峻嶺間。這是陸遜主動讓給劉備的,卻未必是什麽福地。

劉備當然不會坐等。可惜,盡管他一再挑釁,陸遜卻穩坐釣台拒不應戰。一連幾個月找不到決戰機會的蜀軍情緒低落,再加上運輸困難,給養不足,天氣漸熱,他們的人心越來越渙散,實際上已成強弩之末。

這時陸遜宣布,反攻的時機到了。

就在吳軍士氣高漲之時,劉備的破綻也暴露無遺。他到達猇亭前線後,放棄了水陸并進的有利條件,反而命令水軍上岸,立營數十屯,綿延七百裏。遠在洛陽的曹丕得到消息後立即斷定:我看孫權的捷報就要來了。[40]

陸遜用的,則是赤壁之戰中的老辦法。他命令先頭部隊的士兵每人都帶一把茅草,到了劉備的軍營就放火,同時進行猛攻。一旦火勢形成,諸軍同時出擊。

這一辦法果然奏效。在陸遜的号令下,吳軍主力齊集猇亭大戰劉備,連拔蜀軍四十餘營。劉備猝不及防,焦頭爛額倉皇出逃。蜀軍土崩瓦解,狼奔豕突,屍骸塞滿長江漂流而下,再也回不了益州。[41]

陸遜一戰告捷。

這是繼官渡和赤壁之後第三次劃時代的戰争。官渡之戰後,北部中國成了曹操的天下;赤壁之戰後,南部中國成了對抗的力量;夷陵之戰後,曹魏固然過不了長江,孫吳和蜀漢也吞并不了對方。

三國鼎立,已成定局。

劉備的野心也畫上了句号。他在閏六月兵敗猇亭,八月退回巫縣(今重慶巫山),之後駐跸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不久,劉備就染疾在身,回天無力。據說,他曾寫信給陸遜,表示将要卷土重來。陸遜卻坦誠地勸他不必送死,還是安心養傷爲好。[42]

實際上劉備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有條不紊地安排後事。他把十七歲的長子劉禅(讀如善)托付給了丞相諸葛亮,并爲他選擇了一位副手——尚書令李嚴。

公元223年6月10日(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劉備駕崩于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43]

諸葛亮的時代開始了。

追書top10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道詭異仙 |

靈境行者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深海餘燼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詭秘之主 |

誰讓他修仙的! |

宇宙職業選手

網友top10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苟在高武疊被動 |

全民機車化:無敵從百萬增幅開始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說好制作爛遊戲,泰坦隕落什麽鬼 |

亂世書 |

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 |

大明國師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這爛慫截教待不下去了

搜索top10

宇宙職業選手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靈境行者 |

棄妃竟是王炸:偏執王爺傻眼倒追 |

光明壁壘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 |

道詭異仙 |

大明國師

收藏top10

死靈法師隻想種樹 |

乘龍仙婿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當不成儒聖我就掀起變革 |

牧者密續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從皇馬踢後腰開始 |

這個文明很強,就是科技樹有點歪 |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重生的我沒有格局

完本top10

深空彼岸 |

終宋 |

我用閑書成聖人 |

術師手冊 |

天啓預報 |

重生大時代之1993 |

不科學禦獸 |

陳醫生,别慫! |

修仙就是這樣子的 |

美漫世界黎明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