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魏武揮鞭

動亂中挺身而出的曹操

讨黃巾,擒呂布,敗袁術,

降張繡,擊劉備,滅袁紹,

奉天子以令天下,

徹底打亂了曆史的日程表。

迎奉天子

董卓死了,是呂布殺的。

呂布殺董卓,當然并非爲了貂蟬。貂蟬在曆史上并不存在,但呂布跟董卓的侍婢偷情,董卓因爲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拎起手戟扔向呂布,都大約确有其事。[1]

于是呂布向王允訴苦。

王允是士族,而且是名士,在董卓執政時成爲朝廷的二号人物。董卓換了皇帝以後,又遷都長安,還一把火燒了洛陽,弄得天怒人怨,朝野一片混亂。結果,外官以袁紹爲首起兵讨伐,朝官以王允爲首策劃暗殺。[2]

暗殺的障礙是呂布。呂布原本是首都衛戍司令丁原的親信,後來被董卓高價收買,便謀殺了丁原,成爲董卓的貼身保镖。呂布對董卓不滿,王允大喜過望。

王允毅然邀請呂布參加他們的行動,擔任殺手。

呂布卻猶豫:我與董公的關系就像父子,奈何!

王允說:将軍本自姓呂,與董卓并無骨肉之親。如今自己的性命都無暇顧及,還說什麽父子!

呂布就在董卓上朝時把他殺了。[3]

這件事當然大快人心。據說,董卓死後橫屍街頭,看守屍體的人在他的肚臍眼上插了根燈芯,把董卓充滿肥油的肚子變成了一盞燈,而且一點就着,通宵達旦。[4]

然而勝利之後的王允也犯了跟董卓相同的錯誤,那就是大開殺戒,株連無辜,大學者蔡邕也被誅殺。據說,殺蔡邕時,很多人表示反對。王允卻說,當年孝武皇帝沒把司馬遷殺了,結果留下一部诽謗之書。現在國運衰落,豈能讓一個奸人拿着筆站在年幼的天子身邊?[5]

結果是逼得董卓的舊部铤而走險,殺回長安。王允暴屍街頭,呂布則從武關殺出,到南陽投奔了袁術。朝政落到西北軍閥李傕(讀如覺)和郭汜(讀如四)手裏,可憐的漢獻帝剛剛脫離虎口又進了狼窩。

更糟糕的是,這兩隻狼還要窩裏鬥。李傕把皇帝搶到自己營裏,郭汜則把百官搶到自己軍中。直到他們打得筋疲力盡,兩敗俱傷,死者數萬,興義将軍楊奉和董太後的侄子董承等人,才得以護送漢獻帝還京洛陽。

這一去就是一年的颠沛流離,天子又變成了浪子。建安元年(196)七月,皇帝終于回到洛陽。面對被董卓燒毀破敗不堪的京城,漢獻帝欲哭無淚。

如此混亂的局面,對國家和民族當然是不幸,卻給了争霸的關東諸侯一個極好的機會,同時對他們也是一次嚴峻考驗,既考驗他們對國家民族是否忠誠,也考驗他們能否抓住機遇發展壯大。

事實證明,曹操集團考試合格。

實際上早在初平三年(192),代理兖州牧的曹操便與謀士毛玠(讀如介)有過一番長談。這番話,奠定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内曹操政治、經濟和軍事戰略的基礎,堪稱“毛玠版”的《隆中對》。

毛玠指出,董卓之亂以來,社會動蕩,國本動搖,經濟崩潰,災難流行,可謂國既不泰,民也不安,确實需要有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來收拾局面,成就王霸之業。可惜袁紹和劉表之流貌似強大,卻目光短淺,不知根本。

根本是什麽?一是正義,二是實力。實力當中,又首先是經濟實力。有了正義的旗幟,就師出有名,也就能克敵制勝,這就叫“兵義者勝”。有了經濟的力量,就财大氣粗,也就能進退自如,這就叫“守位以财”。

總之,有了這兩條,就進可攻,退可守。

因此,毛玠提出三項建議,即奉天子、修耕植、畜軍資。奉天子是政治戰略,修耕植是經濟戰略,畜軍資是軍事戰略,可謂“綱領性文件”。[6]

曹操立即采納了毛玠的建議,并派使者前往長安聯系朝廷,卻被河内太守張楊攔住,不得過境。

這時,一個名叫董昭的人出來幫了大忙。[7]

董昭原本是袁紹的人,由于袁紹聽信讒言對他産生懷疑,隻好離開袁紹去洛陽,半路被張楊收留。董昭看出曹操才是當今天下的英雄,便說服張楊與曹操合作,又自己掏錢以曹操的名義給李傕和郭汜送禮。從此曹操跟朝廷有了來往,并被正式任命爲兖州牧。

漢獻帝回到洛陽後,曹操立即派堂弟曹洪前往洛陽拜見天子,卻遭到董承和袁術的攔截。董昭幫助曹操的辦法是去找楊奉。因爲他發現皇帝身邊那些如狼似虎的軍閥中,楊奉實力最強而根基最淺,很希望得到外援。

于是董昭自作主張替曹操寫了一封信,開出的政治交易條件是:楊奉出兵,曹操出糧;楊奉主持朝政,曹操做外援。董昭還替曹操信誓旦旦:死生契闊,相與共之。

楊奉欣然同意,舉薦曹操爲鎮東将軍,并承襲父爵費亭侯。正好這時董承跟别人鬧了矛盾,也派人請曹操出兵洛陽。迎奉天子的障礙一一掃除。

八月十八日,曹操進入洛陽,拜見了漢獻帝。

曹操帶來了皇帝久違了的問候,也帶來了皇帝許久不見的糧食和酒肉。他萬萬沒有想到,至尊天子的飲食起居竟然形同乞丐。皇帝也沒有想到,在這混亂的年頭居然還當真有人惦記他,尊奉他。君臣相見,都感慨萬分。

于是天子下诏,授予曹操符節和黃钺,錄尚書事。授予符節,就有了軍中執法權;授予黃钺,就有了内外指揮權;錄尚書事,就有了最高行政權。

曹操今非昔比。

但,這隻是萬裏長征第一步。因爲這時的皇帝,其實被捏在興義将軍楊奉手上。曹操要在别人的地盤上,依靠并沒有權威的皇帝行使權力,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董昭又幫了曹操一把。他建議曹操将皇上轉移到自己的根據地許縣(今河南許昌),借口則是洛陽無糧,要就食于魯陽。魯陽(今河南魯山)距許縣不過咫尺,離楊奉所在的梁縣(今河南汝州)也不算遠,暗度陳倉并不難,楊奉也不會懷疑。

曹操依計而行,果然就把皇帝弄到了許縣。

這下子楊奉才發現上當受騙。他想跟曹操算賬,曹操卻抄了他的老窩。被曆史抛棄的楊奉走投無路,隻好跟他的同夥去投奔袁術,後來被劉備謀殺。[8]

暫時住進曹操行轅的皇帝卻非常滿意。曹操不但大大地改善了他和朝官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細心,很像一個管家的樣子。他在爲皇帝提供日用品的時候,采取的竟是“歸還公物”的方式。曹操說:這些東西都是先帝賜給臣祖父和父親的,現在陛下起居不便,理應歸還。[9]

曹操的這份細心不能不讓皇帝感動。感動之餘,皇帝也慶幸自己有了這樣一個忠臣,甚至慶幸上天賜給他這樣一個救星。他不用再流離失所,不用再像一件可居的奇貨在軍閥們的手上被倒賣,不用擔心害怕随時會被廢黜,被殺害。他有了一個保護神,可以過點安生日子了。

于是天子下诏,任命曹操爲大将軍,封武平侯。武平侯是縣侯,比原來那個隻是亭侯的費亭侯高了兩級。更重要的是,大将軍是武帝以來大漢王朝的最高實權職務,從衛青到王莽,再到後來的梁冀、何進,都是大将軍。[10]

這下子,曹操完成了“奉天子”的全部程序,獲得了從前沒有的崇高地位,他可以号令天下了嗎?

不能,因爲袁紹不願意。

曹袁之别

袁紹怒不可遏。

曹操當了大将軍以後,袁紹被任命爲太尉。袁紹馬上就跳了起來,因爲太尉位在大将軍之下。袁紹氣哼哼地說,曹操早就死過好幾回了,每次都是我救了他。這家夥如此忘恩負義,難道還想“挾天子以令我”嗎?[11]

這大約就是所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起因,也是證據:獻帝便是他挾持的天子,袁紹則是他企圖号令的諸侯。可惜曹操并不承認。無論他或他的謀士,都沒有說過這句話,也沒有使用過“挾天子”的提法。

曹操方面的說法是什麽?

奉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以令天下。[12]

挾天子與奉天子,有區别嗎?

當然有,而且是本質區别。奉是尊奉和維護,挾是挾持和利用;“令不臣”是要地方服從中央,“令諸侯”是要别人服從自己。前者是綱領,後者是策略;前者要實現國家統一,後者要實現個人野心,豈可同日而語?

那麽,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誰說的?

别人說曹操的。比如諸葛亮,就說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孫權集團的人,也說曹操“挾天子而征四方”。作爲政治對手,他們都知道“挾天子”是不道德的,因此毫不猶豫地給曹操戴上了這頂帽子。[13]

其實此話的最早版本,來自袁紹的謀士沮授(沮讀如居)和田豐。沮授的說法,是“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讨不庭”;田豐的說法,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這是他們對袁紹的建議。[14]

兩人使用的詞,也都是“挾”。

看來,袁紹集團幾乎從一開始就境界不高。相反,曹操這邊則不但有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還有荀彧的三大綱領:奉主上以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扶弘義以緻英俊。荀彧說,有此大順、大略和大德,就堂堂正正,氣壯山河,無往而不勝。[15]

顯然,荀彧着眼于義,沮授着眼于利。荀始終緊扣一個主題:捍衛現任皇帝就是維護國家統一,這是“大義”。沮授則反複強調一個策略:掌握現任皇帝就能擁有政治資本,這是“大利”。

格調和品位,高下立判。

謀士的格調就是東家的品位。沮授曉之以利,說明袁紹重利;荀彧曉之以義,說明曹操重義。至少在那時,曹操是重義的,或裝作重義的樣子。

不過,任何說法和決策都是雙刃劍。毛玠和荀彧設定的政治正确和正義旗幟,給曹操戴上了高帽子,也套上了緊箍咒,使他終其一生都不敢悍然稱帝。也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曹操在野心膨脹時對他們産生了怨恨。荀彧被逼自殺,毛玠也下了大獄,差一點死掉。

這當然是後話,現在再看沮授。

沮授是袁紹從韓馥手裏騙得冀州之後,順便接收的謀士之一。他投靠袁紹後,兩人有過一次談話。正如毛玠的談話是“曹操版”的《隆中對》,沮授的談話也可以算作“袁紹版”的,而且說得文采飛揚——

将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内;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衆,威震河朔,名重天下。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讨黑山,則張燕可滅;回衆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衆,迎大駕于西京,複宗廟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複。以此争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這席話說得袁紹熱血沸騰,當即表示“此吾心也”。可惜袁紹大約隻聽進去了那些溢美之詞,沮授最希望的迎奉天子和恢複社稷卻并未實行。[16]

于是,在曹操迎奉天子之前不久,沮授再次提出“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讨不庭”的策略,然而遭到其他人反對。他們認爲,東漢王朝眼看就要完蛋,大家都在問鼎中原。與其把皇帝弄到身邊,不如先得手爲王。[17]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袁紹猶豫,曹操就搶了先。

這一回輪到袁紹大跌眼鏡了:曹操迎奉獻帝遷都許縣以後,得到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關中地區的人民也紛紛歸附。更重要的是,曹操成了匡扶漢室的英雄,反對派則被置于不仁不義的不利地位。從此,曹操無論任命官吏擴大地盤,還是讨伐異己打擊政敵,都可以借用或動用皇帝的名義,再不義也是正義的。對手們則很被動。他們要反對曹操,先得擔反對皇帝的風險。[18]

曹操捷足先登,占了大便宜。

袁紹則吃了個大虧。曹操剛把天子迎到許縣,就一本正經地以皇帝的名義給袁紹下了一道诏書,責備他“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沒見他出師勤王,隻見他不停地攻擊别人。袁紹接诏,渾身氣不打一處來,卻也隻好忍氣吞聲上書爲自己辯解一番。

後悔之餘,袁紹又想出一個補救辦法。他以許都低濕洛陽殘破爲由,要求曹操把皇帝遷到離自己較近的鄄城(鄄讀如倦,今山東鄄城),試圖和曹操共享這張王牌。曹操肚子裏好笑,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19]

當然,曹操也做出了讓步。他知道這個時候不可跟袁紹翻臉,便上表辭去大将軍一職,讓給袁紹。

袁紹這才不鬧了。其實袁紹不在朝中,号令也出不了轄區的範圍,當大将軍并沒有實質性意義。何況這職位是曹操讓出來的,并沒有面子,隻能徒然讓人恥笑。

更何況,曹操可以給他面子,卻不會給他實權,也不會聽他指揮。袁紹因爲與楊彪和孔融有過節,便要求曹操胡亂找個茬子把這兩人殺了。曹操卻知道現在不是殺人的時候,更不能亂殺名士。何況就算要殺,那也是曹操自己的事,豈能由袁紹來指揮?

于是曹操又一本正經給袁紹回了一封信。信中說,當今天下土崩瓦解,英雄豪傑相繼并起,君臣将相既不同心也不同德,正所謂“上下相疑之秋”。這時,作爲帝國的執政者,即便抱以最坦誠的心态,恐怕也難取信于人。如果還要殺他一個兩個,豈不弄得人人自危?

接着,曹操引經據典教訓袁紹:想當年,高皇帝冊封跟他有過節的雍齒爲侯,就安定了整個朝廷和天下,這故事大将軍難道忘了嗎?

袁紹得信,咬牙切齒,卻也無可奈何。[20]

曹操當然清楚袁紹的心思,也清楚他跟袁紹總有一天會公開翻臉。但他同時也意識到,事情并沒有想象的那麽簡單。不要以爲你掌握了小皇帝,當了個大将軍,天下就是你的了。沒有的事!事實上,袁紹不聽他的,袁術不聽他的,呂布、張繡這些小軍閥也不聽他的,更不用說遠在天邊的劉表和孫策。

皇帝的旗号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軍閥的天下隻能靠鐵馬金戈打出來。

此刻還不是魏武的曹操,便又揚起了馬鞭。

降張繡

在與袁紹刀兵相見一決雌雄之前,曹操取得了三個階段性成果:擒呂布,敗袁術,降張繡。

張繡是盤踞在宛城(今河南南陽)的小軍閥,也是曹操第一個要捏的軟柿子。事情開始時出奇地順利。建安二年(197)正月,大軍剛到宛城,張繡立即投降。實施“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策不到半年,就兵不血刃大獲全勝,曹操不免飄飄然。

結果是什麽呢?

張繡突然反叛,在曹操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把他打得落荒而逃。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長子曹昂,最貼心的親兵隊長猛将典韋,還有侄子曹安民,都在戰鬥中身亡。曹操自己也中了箭傷,差一點就死于非命。[21]

策劃這次反叛行動的,是賈诩。[22]

賈诩字文和,武威人,據說有滿腹奇謀,還喜歡多管閑事。李傕和郭汜之亂,就是他造的孽。董卓被刺後,這兩人準備解散隊伍逃回老家。賈诩卻把他們攔住,說你們棄軍單行,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把你們捉拿歸案。不如殺回長安,以求一逞。成了固然好,不成再走不遲呀!

李傕和郭汜一聽有理,便殺了回去,結果是國家、皇帝和人民再次遭災。賈诩大約也覺得罪孽深重,便利用自己的影響,盡可能地遏制李傕和郭汜,制止了他們不少罪行,保護了不少大臣,算是将功補過。

獻帝離開長安以後,賈诩便辭去官職,輾轉來到張繡軍中,張繡對他則言聽計從。這次反叛曹操,用的就是賈诩的設計。後來再次投降曹操,也是賈诩主謀。

不過投降之前,賈诩也教訓了曹操。

建安三年(198)三月,曹操第三次南征。此前張繡已被曹操打敗,南奔穰城(穰讀如瓤,今河南鄧州),并在賈诩的撮合下與劉表結成聯盟。結果,曹操出師不利,劉表則如約出兵,曹操隻好撤退。

張繡立馬派兵去追。

賈诩說,追不得,追則必敗。

張繡哪裏肯聽,結果大敗而歸。

賈诩說,現在可以追了。趕快去,必勝無疑。

張繡聽得目瞪口呆。他說:剛才不聽先生的話,才落得如此敗局。現在敗都敗了,還追什麽追?

賈诩說,情況變了,你追就是。快去!

張繡将信将疑,收拾殘兵敗将追了過去,果然大勝。

這下子張繡百思不得其解了。

張繡說,剛才我們以精兵追退軍,先生說必敗;現在以敗兵追勝軍,先生又說必勝。結果每次都像先生預料的那樣,張繡實在想不通。

賈诩說,這也沒有什麽好奇怪的。曹操撤退,必定親自斷後,所以将軍必敗。然而曹操攻打穰城,既無失策又未盡力,不戰而退必是後方出了問題,打退追兵後也必定放心趕路。留在後面的不是将軍對手,所以必勝。

事實證明,曹操匆忙撤退,确實是後院起火:袁紹的謀士田豐提出建議,趁曹操南征張繡之機突襲許都,劫持天子。這當然是天大的事,曹操不能不放棄張繡。[23]

賈诩果然料事如神。

不過,曹操和張繡都沒想到賈诩還有大動作。

建安四年(199),袁紹集結十萬兵力,準備攻打許都。曹操則在八月軍進黎陽(今河南浚縣東),九月分兵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戰争一觸即發。

這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一場死戰,因此雙方都要争取中間力量。袁紹先派人來招降張繡,賈诩卻自作主張對使者說:麻煩足下向袁本初緻歉,就說他和公路将軍(袁術)兄弟尚且不能相容,還容得下天下國士嗎?

張繡當場吓得面如土色。他悄悄問賈诩:先生一點面子都不講,就把袁紹的使者打發了,我們怎麽辦?

賈诩說:好辦得很,投靠曹操。

張繡說:袁紹強大,曹操弱小,跟我們又有前嫌,怎麽還要去投靠他?

賈诩說:唯其如此,才應該投靠曹操。

接下來,賈诩講了三條理由。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投靠曹操名正言順,此爲有理。第二,我們這點人馬在袁紹那裏微不足道,對于曹操卻是雪中送炭,必被看重,此爲有利。第三,但凡有志于王霸之業者,一定不會斤斤計較個人恩怨,反倒會拿我們做榜樣,向天下人表示他的寬宏大度和以德服人,此爲有安全。

因此賈诩說:将軍盡管放心。

賈诩的估計一點不差。張繡一到,曹操就親親熱熱握手言歡設宴洗塵,任命他爲揚武将軍,封列侯,還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張繡的女兒爲妻,兩人成了兒女親家,跟當年劉邦在鴻門宴之前對待項伯一模一樣。

過去的恩恩怨怨,當然也隻字不提。從此,張繡成爲曹操麾下一員勇武的戰将,賈诩則成爲曹操身邊一個重要的謀臣。他爲曹氏集團服務了兩代,在文帝曹丕朝官居太尉,七十七歲去世,谥曰肅侯。[24]

呂布和袁術,就沒那麽好運氣。

袁術是自己找死。他從孫堅手裏得到了大漢王朝的傳國玉玺,便自認爲天命在身,竟在建安二年(197)春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稱帝。[25]

這當然犯了衆怒。

結果,關系最好的孫策與之絕交,呂布則把他派來的使節押送許都,曹操更是親自帶兵征讨。袁術聞訊,掉頭就跑,軍糧也被他的“丞相”全部分給了災民。這位僞丞相說,反正我們死路一條,何不積點陰德呢?[26]

如此這般地苦撐了兩年,走投無路的袁術終于發現他這個皇帝再也做不下去,便決定把傳國玉玺讓給袁紹。然而就連這個想法也不能如願,因爲曹操早已派人在下邳(今江蘇睢甯)截擊,單等他來送死。

袁術沒有辦法,隻好又掉頭返回淮南。逃到離壽春(今安徽壽縣)八十裏的江亭時,終于一病不起。其時正當六月,烈日炎炎,酷暑難當。袁術想喝一口蜂蜜水,也不能夠,廚房回答說隻有麥屑可吃。

真正成爲孤家寡人的袁術坐在床上歎息良久,然後突然慘叫一聲:我袁術怎麽會落到這個地步啊!喊完,倒伏床下,吐血一鬥多死去。[27]

袁術死後五個月,張繡投降曹操;死前半年,呂布被曹操俘虜。當時呂布已衆叛親離,卻倒驢不倒架。他大大咧咧地對曹操說:捆那麽緊幹什麽?不能松松綁嗎?

曹操笑了:捆綁老虎,能不緊嗎?

呂布說:明公顧忌的,不就是呂布嗎?現在呂布心甘情願投降,明公可以放心了吧?今後,明公将步兵,呂布将騎兵,還怕天下搞不掂嗎?

曹操猶豫了。

是啊,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呂布也是人才。

這時,曹操旁邊的一個人說話了。他冷冷地說:明公難道忘了呂布是怎樣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嗎?

曹操恍然大悟,呂布身首異處。[28]

一言而殺呂布的這個人,我們也很熟悉。

沒錯,他就是劉備。

放劉備

最賞識和看重劉備的人,是曹操。

曹操是在擒殺呂布那年跟劉備結爲盟友的。當時劉備被呂布打敗,一文不名地前來投靠,曹操立即任命他爲豫州牧。共同打敗呂布後,又表薦劉備爲左将軍。[29]

這是很高的待遇。漢代的将軍有兩等,前将軍、後将軍、左将軍、右将軍,叫“名号将軍”,是第一等。曹操代理過的奮武将軍,劉備擔任過的鎮東将軍,叫“雜号将軍”,是第二等。劉備封左将軍,可見曹操的看重。

給予劉備的禮遇也很高:出則同輿,坐則同席。此外還有信任。袁術北上聯合袁紹時,被曹操派到下邳截擊的人就是劉備。然而劉備到了下邳卻翻臉不認人。他殺了徐州刺史車胄,公開反叛曹操,而且作對到底。

當然,劉備帶走的軍隊和軍糧,都是曹操給的。就連被呂布打散的舊部,也是曹操幫助他重新集結的。曹操原本打算把劉備變成張繡,結果反倒增加了一個袁紹,還幫他恢複元氣武裝起來,豈非賠得太慘?

曹操的謀士們,其實早有警惕。

程昱就曾經提醒曹操:劉備這人頗有雄才大略,還甚得衆心,絕不會甘居人下,不如早做打算。

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見,郭嘉的看法跟程昱一樣:劉備絕非池中物,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必須早做安排。

問題在于郭嘉又說,明公提寶劍而興義兵,爲的是除暴安良,靠的是推心置腹。即便如此,也還怕招不來天下英雄。現在劉備這個英雄走投無路,前來投靠明公,明公卻把他殺了,那麽,還有誰會願意追随明公平定天下呢?以一人之患,絕四海之望,這可得想清楚了。

既不能殺,也不能重用和信任,那該怎麽辦?

也許,郭嘉的主意是軟禁。[30]

不過這并不能肯定。因爲此事諸家記載不一,已成爲曆史上一樁疑案。很可能這件事實在敏感,郭嘉不能說得太明白,曹操也沒弄懂郭嘉的意思。于是曹操回答程昱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31]

曹操決定以誠相待信任劉備。甚至劉備主動請纓到下邳截擊袁術,董昭聞訊趕來進行勸阻時,曹操還說:我已經答應他了,不好反悔。直到程昱和郭嘉指出,借兵就說明劉備有異心,曹操才恍然大悟,但已追悔莫及。[32]

無疑,這是曹操一生中所犯最大的錯誤。正是由于這個錯誤,中國曆史上才有了一段插曲:三國。

這就奇怪了。

是啊,曹操爲什麽要如此善待劉備?他到底看重劉備什麽?地位嗎?名氣嗎?實力嗎?好像都不是。

沒錯,劉備号稱宗室,據說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然而從漢景帝到漢獻帝,血緣關系何其疏遠可疑,“皇叔”身份更是羅貫中編出來的。劉備本人則“與母販履織席爲業”,哪有鳳子龍孫的待遇?

劉備也沒有多大的名氣,袁術就曾經極爲不屑地對呂布說,我袁術生年以來,就沒聽說過天下有劉備。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包圍,派太史慈向平原相劉備求援,劉備也又驚又喜地說:孔北海也知道天下有劉備?馬上派出三千救兵。可見當時劉備無名,又很希望有名。[33]

沒有名氣的劉備也沒有根據地,好不容易有了地盤又會很快失去,隻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複無常地投靠他人,以至于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半生颠沛流離。[34]

然而袁紹、劉表、陶謙、孔融等人,卻都認爲劉備是英雄。徐州牧陶謙臨死前以州相托,劉備不敢當,建議讓給袁術。孔融卻說,袁公路他們家的“四世三公”早就是死人(冢中枯骨),何必介意?[35]

不把劉備放在眼裏的,隻有一個袁術。

曹操則不但一眼看出劉備是英雄,而且認爲普天之下隻有自己和劉備才是。有一次,曹操請劉備吃飯,竟然不緊不慢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這話真是如雷貫耳。何況曹操還說“本初(袁紹)之徒,不足數也”,劉備當場吓得掉了餐刀和筷子。[36]

後來劉備的叛逃,則被解釋爲與此相關。據說,當時車騎将軍董承聲稱親受獻帝藏在衣帶裏的诏書,密謀發動政變消滅曹操。劉備跟曹操吃了那頓飯以後,也積極與董承聯系。因此一到下邳,便公開舉起反曹大旗。

但,此說破綻百出。

首先,衣帶诏就未必确有其事,董承他們也隻是聲稱密受而已,并無實據。其次,劉備公開反曹,等于暴露了他們的秘密,則置皇帝與董承等人于何地?

因此,這仍是一樁疑案。[37]

不過劉備是英雄,卻毋庸置疑。唯其如此,關羽、張飛和趙雲,才會跟他一見如故,對他忠貞不渝;諸葛亮也才會放棄曹操、孫權和劉表,效忠一無所有的劉備。

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都看得出來的,曹操也不會看不出來。隻不過,劉備這英雄并沒有用武之地;而一個沒有用武之地的英雄,是用不着過于防範的,不如等到師出有名的時候再來收拾。

也許吧,也許。

因此,建安五年(200)正月,曹操在與袁紹決戰之前便調兵遣将,征讨劉備。諸将提醒說:與明公争奪天下的可是袁紹啊!曹操卻說:劉備才是人傑,不能養虎遺患;袁紹志大才疏,反倒不足爲慮。[38]

這一仗打得劉備狼狽不堪。他甚至一看見曹操的旗幟便吓得掉頭就跑,全然不顧手下的死活。結果,老婆孩子統統做了俘虜,就連關羽也投降了。[39]

被曹操打敗的劉備隻好去投靠袁紹,袁紹則出城二百裏相迎。他沒能誘降張繡,卻得到了劉備,而且劉備還是從曹操那裏出走的,袁紹真是喜出望外。

隻不過他沒想到,劉備既然能夠背叛曹操,同樣也會從他那裏叛逃。[40]

袁紹怎麽可能真正了解劉備?

他想的也隻有一件事:盡快消滅曹操。

這并不奇怪。到建安四年(199)底,楊奉已滅,呂布已亡,袁術已死,張繡已降,劉表宣布中立,孫策保守東方。局勢變得十分明朗:袁紹與曹操兩雄不并立。雙方都把對方看作了項羽,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于是,袁紹不顧部分謀士的反對和勸阻,公開發表讨曹檄文,悍然發動了意在剿滅曹操的戰争。[41]

曹操也立即北上迎敵,并把自己的大本營設在了官渡。同時,他派遣東郡太守劉延駐軍白馬(今河南滑縣東),益壽亭侯于禁駐守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與袁紹的軍隊隔河相向,擺開了決戰的态勢。

官渡之戰即将打響。

官渡之戰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争。

強大的一方是袁紹。這位當年的關東聯軍盟主,已經消滅了盤踞在北方的公孫瓒,擁有了冀、青、并、幽四州之地,等于占有了大半個北部中國,可謂人多勢衆,兵強馬壯,完全可以不把曹操放在眼裏。

曹操則可憐得多。他所擁有的,除了敵人就隻剩下皇帝。然而這位大漢天子卻地無一壟,軍無一卒,錢無一文。何況袁紹要消滅曹操,又哪裏需要天子批準?

因此,不但士族地主階級把賭注押在袁紹身上,就連某些不是士族的人也都看好袁紹,不看好曹操。于是董承政變,劉備叛逃,豫州多處騷亂,徐州郡縣降袁,劉表暗中策反,孫策圖謀偷襲,僅因爲自己被刺未能得逞。[42]

名士領袖孔融則在許都風言風語大放厥詞,散布袁紹不可戰勝的言論,曹操差不多就是四面楚歌。如果不是荀彧等人堅決支持,他未必頂得住。[43]

事實上戰争進行得非常艱難。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紹軍至黎陽,兵分兩路攻擊白馬和延津。此戰雖以曹操獲勝告終,但曹操深知自己的實力不如袁紹,因此放棄白馬和延津,全軍退回官渡,以避其鋒芒。

七月,袁紹軍進陽武(今河南原陽)。八月,袁軍又逼近官渡,沿沙丘安營紮寨,東西綿延數十裏。曹操無路可退,便也紮營相向,戰争進入相持階段。

這時,袁紹軍号稱十數萬衆,曹操則“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他自己也心力交瘁。九月的一天,曹操見運糧的士卒疲于奔命,竟脫口而出說:再過十五天,我一定爲你們拿下袁紹,再也不讓你們這樣千辛萬苦![44]

實際上,曹操是不想再打,他實在堅持不住了。遠在許都的荀彧卻來信說,袁紹傾巢而出,孤注一擲,這是鐵了心要跟明公決一死戰啊!如果不能戰而勝之,就一定會被消滅幹淨,絕不可能有第三條路。

因此荀彧說:曹公呀曹公,成敗在此一舉![45]

支持曹操的還有賈诩。賈诩對曹操說,明公的智慧超過袁紹,勇敢超過袁紹,用人超過袁紹,決斷超過袁紹,唯一的問題是總想萬無一失。其實,隻要抓住機遇,一鼓作氣,片刻工夫就可以大功告成。[46]

賈诩說得沒錯,機遇也說來就來。

首先是劉備開溜。劉備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别人看好袁紹,他卻看衰,甚至在曹袁兩軍相持不下時,就已經預感到袁紹必敗。因此借口聯合劉表,一走了之。[47]

其次是許攸叛逃。許攸是袁紹的老部下,在冀州的時候就跟着袁紹,足智多謀,還掌握了大量軍事情報。因此曹操聽說許攸來奔,便光着腳跑出來迎接,搓着雙手放聲大笑說:這下子我的事情好辦了![48]

許攸卻開口便問:請問貴軍還有多少糧食?

曹操答:起碼還能支持一年。

許攸毫不客氣地說:不對!重講!

曹操又改口說:還可以支持半年。

許攸冷笑一聲:足下莫非存心不想打敗袁紹?怎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講實話?

曹操知道,許攸如果不是掌握了情報,便是看透了自己的心思。于是笑笑說:剛才不過開玩笑罷了!實實在在地說,頂多隻夠一個月,爲之奈何?

許攸見曹操實話實說,便将自己對戰局的分析和解決的辦法和盤托出。曹操也當機立斷依計而行,親自率領輕騎兵直奔袁紹的糧庫烏巢(今河南封丘西北),一把火燒光了所有的軍需物資和後勤設備。[49]

這就直接導緻了第三件事情:張郃反水。

張郃是袁紹的大将,有勇有謀,而且也是在冀州時就跟了袁紹的。曹操奇襲烏巢,張郃主張立即增援,袁紹卻聽從謀士郭圖的意見,派輕兵救援烏巢,派重兵攻打官渡。結果如張郃所料,官渡沒能攻下,烏巢全軍覆沒。

郭圖緊張了。爲了推卸責任,便向袁紹誣告張郃幸災樂禍,出言不遜。張郃前方不利,後院失火,隻好和部下高覽燒了戰車,向曹操投降。曹操喜出望外,說這是韓信歸了劉邦呀!于是拜張郃爲偏将軍,封都亭侯。[50]

劉備開溜,袁紹失去外援;許攸叛逃,袁紹丢掉智囊;張郃反水,袁紹折了臂膀。所有這些,都說明袁紹大勢已去,接下來隻能是全軍覆沒,土崩瓦解。

形勢在頃刻之間就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

張郃剛一投降,曹操馬上按照賈诩的建議集中兵力大舉反攻。這時,衆叛親離的袁紹完全喪失了鬥志,帶着長子袁譚棄軍而走。失去統帥的袁軍紛紛變成俘虜,袁紹帶到軍中的圖書和珍寶也都落入曹操手中。

同時被繳獲的,還有戰争期間朝臣和部将私通袁紹的書信,曹操把它們統統付之一炬。曹操的解釋是:那個時候袁紹确實強大,我曹操尚且不能自保,何況大家!結果,冀州各郡紛紛舉城降曹。[51]

官渡之戰就此結束。

這是決定當時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争。實際上,袁紹和曹操都是不同凡響的軍閥,他們對戰後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袁紹當然要走士族路線,恢複代表士族利益的舊秩序,這是他們那個階級賦予他的使命。

曹操卻要建立一個“非士族政權”,至少不能再走東漢的老路,政治上也必須有所更新。他在戰後頒布一系列的法令,主張抑制兼并,以法治國,唯才是舉,甚至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觀點,就是證明。[52]

曹袁之别,即在于此。

換句話說,董卓是舊秩序的破壞者,袁紹是舊秩序的維護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設者。所以,曹操和袁紹要聯合起來反對破壞秩序和擾亂天下的董卓,卻又會在董卓之後分道揚镳,甚至決一死戰。

因此,官渡之戰不僅是兩個利益集團的鬥争,更是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大決戰。在社會地位上,是士族與寒族之争;在意識形态上,是儒家與法家之争。這裏面沒有調和的餘地。袁紹勝,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勝,新政權和新秩序就将由寒族和法家來建立了。[53]

事實也是如此。

于是,曆史的日程表被徹底打亂。在董卓時期,士族地主階級雖遭重創,卻還可以寄希望于“士族兼軍閥”的袁紹。袁紹一敗,這一線希望也就化爲烏有。

看來,在這個軍閥的時代,士族是沒戲了,哪怕他們同時把自己變成軍閥。

能夠叱咤風雲的,隻能是非士族出身的人。

比如劉備和孫權。

劉備和孫權都不是士族,也都是軍閥。但與曹操不同的是,他們的政權都建立在南方。唯其如此,才能夠與曹魏形成鼎足之勢。所以,曹操戰勝袁紹,是寒族戰勝士族;孫劉對抗曹操,則是南方對抗北方。

那麽,南方爲什麽能夠對抗北方?

在這種對抗的背後,又有什麽玄妙之處呢?

追書top10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道詭異仙 |

靈境行者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深海餘燼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詭秘之主 |

誰讓他修仙的! |

宇宙職業選手

網友top10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苟在高武疊被動 |

全民機車化:無敵從百萬增幅開始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說好制作爛遊戲,泰坦隕落什麽鬼 |

亂世書 |

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 |

大明國師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這爛慫截教待不下去了

搜索top10

宇宙職業選手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靈境行者 |

棄妃竟是王炸:偏執王爺傻眼倒追 |

光明壁壘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 |

道詭異仙 |

大明國師

收藏top10

死靈法師隻想種樹 |

乘龍仙婿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當不成儒聖我就掀起變革 |

牧者密續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從皇馬踢後腰開始 |

這個文明很強,就是科技樹有點歪 |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重生的我沒有格局

完本top10

深空彼岸 |

終宋 |

我用閑書成聖人 |

術師手冊 |

天啓預報 |

重生大時代之1993 |

不科學禦獸 |

陳醫生,别慫! |

修仙就是這樣子的 |

美漫世界黎明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