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大換血

短時間實現了中國北方大統一的苻堅,

最後卻敗于淝水死于非命。

也許,他的英雄事業和傳奇故事隻是

要爲一個時代揭開帷幕,

那就是半個世紀後的南北朝。

上帝之鞭

五胡十六國終結,南北朝開始那年(439),有一群“野蠻人”在迦太基的故址上建立了他們的王國。這些原本居住在西班牙的汪達爾人(Vandals)是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來到北非的。經過十年的征戰,他們奪得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的大部,并有了自己的國家。[1]

與此同時,中國的北涼被滅。

建都姑臧(今甘肅武威)的北涼是十六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汪達爾人卻不是建立王國的第一個蠻族。此前此後,中華和羅馬都有許多險象環生的故事上演。因此這一年雖然意義重大,卻既不是結束,也不是開始。

事實上,十六年後(455),汪達爾人又殺回歐洲。他們挨家挨戶搶劫了西西裏和撒丁島的居民,然後在6月2日到16日的兩個星期内,有條不紊地将羅馬城洗劫一空,就連朱庇特神殿屋頂上的鍍金銅瓦都被裝船運走。

這是羅馬的浩劫,卻不是第一次。

第一次是在公元410年,也就是東晉滅亡十年前,劫匪則是西哥特人(Visigoths)。他們在羅馬城内逛街似的洗劫了三到五天,然後南下而去。超載的貨車和不盡的人流擠滿了阿皮亞大道,其中甚至還有羅馬皇帝的妹妹。

八百年不曾陷落的世界之都和永恒之城羅馬,就這樣被蠻族變成了随時都可以破門而入的庫房,或牧場上待宰的羔羊,一如中國西晉時胡人眼裏的長安和洛陽。

文明古國,似乎總是對付不了蠻族。

的确,對于羅馬帝國而言,西哥特和汪達爾就是他們的胡人,隻不過不叫胡或蠻夷,叫日耳曼(Germanic)。這是恺撒時代就已經有了的稱謂(最早見于恺撒的《高盧戰記》),盡管沒有哪一種日耳曼人會這樣稱呼自己,正如中國的匈奴和羯不會管自己叫胡人。

實際上“日耳曼”跟“胡”一樣也是統稱,包括了許多被羅馬視爲蠻人的族群,比如汪達爾人、西哥特人、東哥特人(Ostrogoths)、勃艮第人(Burgundians)、法蘭克人(Franks)、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人(Saxons)、朱特人(Jutes)、倫巴德人(Lombards),等等。

當時的羅馬帝國就處在這些蠻族的包圍之中。他們不但潮水般地湧了進來,還紛紛建立起自己的王國:西哥特(419),汪達爾(439),勃艮第(457),法蘭克(486)和東哥特(493),剛好也是五個,羅馬則失去了帝國的一個又一個行省。這跟我們的五胡十六國又有什麽兩樣?

豈止相似,可能還有關聯。關聯就在匈奴人(Huns)。

事實上日耳曼蠻族入侵羅馬帝國,是被匈奴人用鞭子驅趕着的。不能确切地證明後者就是原先居住在中國的北匈奴,但似乎可以肯定,這是一些烏拉爾—阿爾泰系的遊牧民族,長期在漫無邊際的中亞大草原漂移,并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征戰和遷徙把自己變成了銳不可當的力量。

作爲蠻族中的蠻族,匈奴讓蠻橫的日耳曼人都談虎色變聞風喪膽,更不用說羅馬人了。公元374年,也就是第一次羅馬浩劫的三十六年前,這個馬背上的民族越過伏爾加河,征服了頓河流域和黑海北岸的奄蔡人(Alans)以及東哥特人,逼得日耳曼蠻族狼奔豕突。

歐洲的民族大遷徙,從此開始。

首先逃進羅馬境内的是西哥特人。他們在匈奴人越過伏爾加河的兩年後,由于被追殺而渡過了多瑙河。這當然得到了羅馬皇帝的批準,但付出的代價卻很慘重:交出自己的武器,在羅馬人的統治下過着牛馬不如的生活。他們隻能吃腐爛的食物,并被羅馬官員任意屠戮。

這是讓任何民族都無法忍受的。于是,不堪壓迫和羞辱的西哥特人掀起了大暴動。他們像閃電劃過山頂一樣對羅馬人發動了進攻,極其憤怒地掃蕩了色雷斯(今保加利亞一帶),并讓禦駕親征的羅馬皇帝瓦倫斯兵敗身亡。

再過三十二年,他們制造了第一次羅馬浩劫。

西哥特人因禍得福。洗劫羅馬城九年後,他們在高盧南部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其他日耳曼蠻族爲了躲避匈奴人的兵鋒,也前赴後繼地占領羅馬帝國的地盤:西班牙、阿非利加、科西嘉和撒丁島、高盧、不列颠等等,可憐兮兮的西羅馬皇帝則成了日耳曼雇傭軍手中的傀儡。

最後,日耳曼雇傭軍的将領幹脆廢掉了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隻剩下東羅馬帝國,正如中國的西晉滅亡,隻剩下東晉。

西羅馬帝國滅亡是在公元476年,但此前羅馬的日子就已經很不好過。除了日耳曼蠻族的踐踏和蹂躏,匈奴人也沒有放過他們,尤其是在公元434年以後。因爲在這一年,匈奴有了讓所有人都感到恐懼的領袖和統帥。[2]

這個人的名字叫阿提拉(Attila)。

他還有一個綽号:上帝之鞭。

阿提拉的事迹現在是隻能看作傳奇了。據說,他身材矮胖,肩膀寬厚,鼻子扁平,一雙冷酷無情的黑眼睛深不可測,隻有在看兒子的時候才露出溫柔。他的生活則儉樸得像普通牧民:住在簡陋的木屋裏,用木杯飲酒木盤吃飯,可以稱得上奢侈的隻有一間石頭砌成的洗澡房。

但是沒有任何人膽敢因此而怠慢他,因爲阿提拉的力量大到足以毀滅整個羅馬世界。事實上早在公元443年,他就入侵巴爾幹,兵進君士坦丁堡,逼得東羅馬皇帝納貢割地求和。到公元450年,他的胃口更大,竟要求西羅馬皇帝拿出半壁江山作爲他迎娶羅馬公主的嫁妝。遭到拒絕後,阿提拉毫不客氣地闖入西羅馬,橫掃歐洲直抵奧爾良城。

東西兩羅馬,都變成了匈奴人的屠場。

沒有什麽打擊比這更具有毀滅性了。據說,上帝之鞭掃過的城市不再聽得見雞鳴狗吠。這就逼得羅馬人跟西哥特人和法蘭克人聯合起來對付他,由此爆發了公元451年的沙隆戰役。此戰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各五十萬,想不兩敗俱傷都不可能,挽救羅馬就更不可能。

幸免于難的隻有羅馬城,據說這還是由于教皇利奧一世(Pope Leo I)的苦苦哀求和重金賄賂。已經寇略了意大利北部的阿提拉退了回去,留下一片破碎的山河以供被他驅趕的日耳曼蠻族與羅馬人共享或争奪。

這就是公元439年前後東西兩個半球的天下大勢:中國在走向統一,先是由胡人統一北方,然後由漢胡混血的隋唐統一全中國。羅馬卻在走向崩潰,替代統一大帝國的将是林立的小王國。它們都是日耳曼蠻族建立的,加快這個進程的則是亞細亞蠻族,是上帝之鞭阿提拉。

歐洲民族大遷徙年表

時間(公元) 事件

374 匈奴人越過伏爾加河,引起歐洲民族大遷徙

376 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

378 鎮壓西哥特人的羅馬皇帝瓦倫斯兵敗被殺

400 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

410 西哥特人攻陷羅馬

419 西哥特王國建立

420 法蘭克人定居高盧,勃艮第人定居羅納河流域

429 汪達爾人進入北非

439 汪達爾王國建立

443 阿提拉兵進君士坦丁堡

450 阿提拉入侵高盧,抵奧爾良城

451 匈奴與羅馬和日耳曼聯軍激戰于沙隆

453 阿提拉卒,匈奴帝國瓦解

455 汪達爾人攻陷羅馬城

476 西羅馬帝國滅亡

486 法蘭克王國建立

493 東哥特王國建立

不過,上帝終于還是收回了他的鞭子。在與最後一位新娘進行了劇烈運動後,阿提拉暴斃在婚床上。死因可能是血管破裂導緻的大出血,時間在公元453年。[3]

這一年,中國南朝劉宋的皇帝和太子雙雙被殺。皇帝是被太子殺的,太子則死在一位王爺的刀下。這位王爺自己當了皇帝,繼承他皇位的人則将被另一位王爺殺掉。

兩年後,汪達爾人洗劫了羅馬城。

沒有了阿提拉的匈奴人很快就從曆史上消失了。他們融解在當地居民中,慢慢從蒙古利亞人變成了雅利安人。這個民族并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直接成爲今天匈牙利人的祖先,盡管他們也許在那裏留下了不少後裔。

那麽,中國的匈奴又如何?

匈奴繼承大漢

阿提拉的祖輩們越過伏爾加河的時候,中國的匈奴人已經演完了自己最後一場大戲。沒有證據證明他們是同一個民族,更沒有材料顯示他們之間有過聯系,盡管西方史學家通常都将中國的匈奴人和阿提拉的同胞稱爲Huns,也盡管他們跟突厥和鞑靼一樣都是蒙古利亞人。[4]

然而這兩種Huns卻不可同日而語。

區别是明顯的。至少,阿提拉并不在乎羅馬文明,中國匈奴人——準确地說是遷徙到内地的南匈奴,卻對漢文明充滿了敬意和向往。這種區别甚至表現于他們對雙方通婚的态度:阿提拉把收編羅馬和日耳曼姑娘看作對方納貢的一種形式,中國南匈奴的看法則相反。

這裏面的消息意味深長。

事實上,早在阿提拉把最後那位日耳曼公主抱上婚床的四百八十三年前,中國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就迎娶了漢宮的宮女王昭君。這樣的聯姻當然并非首次,第一次是劉邦将宗室女作爲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之後的惠、文、景、武也紛紛效仿。目的則很明确:以女人換和平。

但這毫不妨礙南匈奴把自己看作大漢皇帝的外孫,如果他們想要這樣的話。實際上在曹操執政的晚期,南匈奴的酋長就已經改姓爲劉。他們的說法是:既然冒頓單于是高皇帝的女婿,我等當然可以使用外祖父的姓氏。

這可是漢高祖始料未及的。

劉邦當然也不會想到,五百年後,匈奴會宣稱自己才是大漢王朝的合法繼承人。公元304年,也就是西晉的太安三年,一位匈奴酋長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宣布自己是曆史上第三位漢王。四年後(308)他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又宣布自己是新的大漢皇帝。[5]

說這話的人叫劉淵。

劉淵本是漢化的匈奴。作爲曹操任命的匈奴左部帥之子,他從小生活在洛陽宮中,飽讀詩書文武雙全,深受司馬昭的賞識和名士們的贊揚。劉淵自己也胸懷大志。稱王之時,有人提出要複興呼韓邪單于舊業,劉淵卻說:要做就做漢高祖、魏武帝,呼韓邪有什麽好學的!

呵呵,好大的口氣!

不過劉淵等人畢竟是漢化的匈奴,深知名正言順的重要性,而上天也給足了他們機會。當時正值八王之亂,司馬皇族内讧頻起,骨肉相殘。在劉淵集團看來,這就雄辯地證明天命不在晉,而在漢。漢人既然不能興複漢室,那就交給他們的弟弟好了。兄終弟及,天經地義。

于是劉淵集團宣布,作爲漢高祖的外孫和漢皇帝的表兄弟,匈奴有權合法地接管大漢政權,盡管這個政權即便從劉禅亡國算起,也已經中斷了四十年。

剩下的事情便隻是安排好演出。高皇帝劉邦、光武帝劉秀、昭烈帝劉備被尊爲三祖,文帝劉恒、武帝劉徹、宣帝劉詢、明帝劉莊、章帝劉炟(讀如達)被尊爲五宗。被魏和晉篡滅的漢,在匈奴的蒙古包裏神奇地複活。

那麽,這是漢文明的複活節嗎?

當然不是。

事實上劉淵的理想是匈奴人做天子。對此,他其實說得很明白:夏大禹和周文王都是夷狄,誰當帝王難道有什麽一定之規?國号叫漢,隻不過漢有号召力。[6]

他這是借殼上市。

可惜漢匈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并非自稱高皇帝外孫就可以化解的。晉武帝時,有人建議重用劉淵,反對派的說法便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後來劉淵稱王,擁立派的說法則是“晉爲無道,奴隸禦我”。一個怨恨對方的種族歧視,另一個則時時懷有戒心,他們并不和諧。[7]

看來,即便是改姓爲劉,匈奴在漢人眼裏也仍然是胡人。因此劉淵的侄兒兼養子劉曜當了皇帝以後,便幹脆撕下了假面具,改國号爲趙,史稱前趙。他也不再祭祀劉邦等人,而是以冒頓單于配皇天,高祖劉淵配上帝。[8]

不過劉曜已是“漢—前趙”的末代皇帝,成就帝業則是在劉聰時代,盡管劉曜也功不可沒。劉聰是劉淵的第四個兒子,也在西晉的首都洛陽長大,小小年紀便成爲聞名京城的書法家、漢學家和漢語作家,堪稱冠絕一時。

劉聰,豈非更是漢化的胡人?

然而劉聰身上流淌的卻是匈奴的血。他身材高大膂力過人,能拉三百斤的弓,絕非西晉那些文弱書生可比。因此他不但在受到威脅時毫不猶豫地奪取了皇位,也把西晉最後兩個皇帝和他們的王朝都送上了斷頭台。

兩位晉帝都是被劉曜俘虜的,一個在洛陽(311),一個在長安(316)。他們被劉聰殺掉時,一個三十歲(晉懷帝),一個十九歲(晉愍帝)。死前,他們都充當了劉聰的酒吧服務生,倒酒,洗杯子,晉愍帝還被叫到廁所裏爲劉聰翻馬桶蓋,随行的晉臣無不失聲痛哭。

劉聰一怒之下,便把他們都殺了。[9]

其實就算不殺,這些人也生不如死。懷帝投降後,劉聰封他爲會稽郡公,還請他吃飯。劉聰說:當年你做豫章王的時候,朕跟一位朋友前去拜訪,你說聞名已久,給朕看你寫的歌詞,送給朕許多禮物,這些事還記得嗎?

晉懷帝說:臣豈敢忘,隻恨當時不識龍顔。

劉聰說:你們家骨肉相殘,怎麽那樣厲害?

晉懷帝說:天命在大漢(劉淵政權),所以臣家要爲陛下打掃房間騰出地方,這是臣等的“自相驅除”。如果臣等精誠團結,弘揚武皇帝的基業,陛下如何能得天下?

好一個“自相驅除”,真可謂無恥之尤!劉聰聽了卻大爲滿意,當即賞給他一個漂亮女孩,盡管後來劉聰還是毒死了這亡國之君,并把那姑娘據爲己有。[10]

這樣看,懷帝已是奴顔婢膝,爲什麽還要殺他?

仇恨,還有恐懼和厭惡。

實際上劉聰的兩次殺人,原因恐怕都在這裏。有一天他外出打獵,讓晉愍帝穿上軍裝擔任開路先鋒,沿途民衆見了都忍不住流下眼淚。于是劉聰敏感地意識到,人心在漢在晉,不在他們這個假冒僞劣的。這幾乎是無法改變的現狀和現實。除了殺人,他想不出别的辦法。[11]

那時劉聰的心裏,一定五味雜陳。

心情複雜是必然的,因爲身份認同是大問題。事實上當劉淵集團自稱大漢的合法繼承人時,也就同時意味着承認漢政權才是正統,漢文明才是正宗。因此他們是入漢入華,不是亂漢亂華,更不是滅漢滅華。問題是,當時又有誰能這樣理解?就連他們自己也未必想得清楚。

民族大融合,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實不但漢人與胡人,就連胡人與胡人也有矛盾,有沖突,有鬥争。晉愍帝被害十一年後,匈奴的“漢—前趙”也滅亡了,舉起屠刀的正是另一個胡人。他殺了前趙末代皇帝劉曜,把中國北方變成了自己的舞台。

這是公元329年的事。此時,距離中亞匈奴人引起的歐洲民族大遷徙(374),還有将近半個世紀。

從劉淵稱王到劉曜被殺,漢化匈奴人的這個政權隻存在了短短二十五年,就像流星劃過夜空。然而大一統的局面卻被撕開了口子,清風帶着血腥吹了進來,新民族和新文明則将在血與火的交彙中誕生。隻不過這萬裏長征的接力賽,還得有更多的火炬手才能跑完全程。

羯人石勒

接替前趙的是後趙。

後趙的皇帝是石勒。

石勒是羯人。

羯(讀如竭),又稱羯胡。他們可能是小月氏(讀如月支或肉支)的後裔,可能是西域胡的一種,可能是匈奴的附庸或混血,也可能是伊朗人種。總之,分布在上黨(今山西潞城一帶)的羯人是來曆不明和形迹可疑的。但以其深目、高鼻和多須,一望便知非我族類。[12]

實際上羯人也備受壓迫和歧視。我們知道,胡的本義是獸類下巴的垂肉,這就已是蔑稱。羯本義則是割去睾丸的公羊,那就更是蔑稱。稱爲羯胡,實在是侮辱至極。

羯,是胡人中的胡人。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弱小的民族。他們很可能是作爲匈奴人的戰俘或奴隸而被帶到中國的。因此,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羯人的權益得不到任何保障,隻能做牛做馬任人奴役。西晉官員甚至把他們當作商品投放市場,輾轉販賣時頭上都戴着木枷,兩個人共一副。

石勒就是這樣的奴隸。

奴隸石勒原本是個羯人部落的小帥,多少也算有點身份。然而他們民族的命運是那樣悲慘,這個小帥便注定要受盡磨難。事實上他當過佃農,做過買賣,還打算幹販賣人口的勾當,隻不過并州刺史搶先一步,把他也抓去賣了。

幸運的是,買主解除了他的農奴身份。不幸的是,獲得自由的石勒又落入亂軍手中。這就讓他明白,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忍氣吞聲是沒有出路的。羯人要想擺脫被奴役被宰割的命運,唯有自強。

石勒揭竿而起。

從亂軍手中逃出後,石勒召集山野亡命之徒,拉起了一支兇悍的土匪隊伍。以此爲本錢,他由打家劫舍而攻城略地,由投靠他人而占山爲王,終于完成了從奴隸到将軍的轉換,成爲匈奴漢國一員骁勇的戰将。到劉淵稱帝第二年,石勒攻陷了冀州,兵力也增加到十多萬人。

關鍵時刻到了。

作爲草莽中崛起的枭雄,石勒完全可以繼續他的殺戮生涯。作爲屢被漢人欺辱的羯胡,他也有了報仇雪恨的資本。然而公元309年的石勒,卻表現出對漢文化的敬重和向往。他在軍中爲漢族知識分子專門設立了一個部門,叫君子營,還将漢人張賓尊爲謀主,奉爲上賓。[13]

漢人張賓是張良一類的人物,當然知道那亂世不乏可乘之機,因此把石勒選定爲自己的劉邦。張賓說,我一生閱人無數,隻有這個羯胡将軍能夠共成大事,于是手提寶劍到軍門大呼求見。石勒則在張賓的預見和計謀屢試不爽之後,對這個算無遺策的謀士言聽計從。[14]

張賓的到來讓石勒如虎添翼,何況這個天賦極好的羯族酋帥早已磨煉得膽大如鬥心細如發。公元314年,也就是與劉曜會師攻陷洛陽俘虜晉懷帝的三年後,石勒和張賓又通力合作,一口吞掉了盤踞在幽州的王浚。

王浚出身名門望族,在西晉末年趁着戰亂招降納叛割據一方。當時北方士族爲了躲避胡人,紛紛前去投靠。王浚不明白這是因爲人心思漢,還以爲天命在己,居然做起了皇帝夢,完全不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石勒卻很謹慎。

對幽州垂涎已久的石勒采納張賓的建議,派人帶着禮物向王浚緻意。在一封充滿外交辭令的信中,石勒謙卑地自稱“小胡”,并誠懇地表示願意支持王浚稱帝。王浚看了又驚又喜。他問來人:石将軍的話可信嗎?

來人說:我們将軍确實英雄蓋世,也并非對稱帝一事不感興趣。隻不過他很明白,自古以來隻有胡人名臣,沒有胡人帝王,這正是石将軍見識過人之處。

這話很符合漢人的觀念,王浚也就堅信不疑。

王浚放松了警惕,石勒便決定突襲。三個月後,他以送禮和勸進爲名,趕着數千頭牛羊大搖大擺進了薊城(薊讀如記,今北京市)。這些牛羊其實是用來堵塞街巷,以便對付王浚部隊的,如果王浚在城中設有埋伏的話。

當然,事實上是沒有。

猝不及防的王浚被活捉并被殺掉,石勒則一路高歌猛進并蒸蒸日上。西晉滅亡三年後(319),石勒自稱趙王。這個爵位原本是匈奴皇帝劉曜封給他的,但很快兩人就反目爲仇。于是石勒說:趙王也好,趙帝也罷,孤自己愛當什麽就當什麽!名号的大小,難道歸他管?[15]

成爲趙王的石勒再次表現出對漢文化的敬重。他明令禁止侮辱漢族知識分子,還設立公族大夫來管理士族。他又實行漢胡分治的政策,設門臣祭酒管胡人訴訟,設門生主書管胡人出入。他當然也沒忘記維護胡人尊嚴,因此建國後便将胡人改稱國人,并嚴禁使用“胡”字。

可惜消弭民族隔閡并不容易,漢人還是習慣性地将少數民族稱爲胡人。有一次,某人酒後闖入宮門,石勒責問門官爲什麽不嚴格執法,門官竟脫口而出說:那是一個喝醉了的胡人,哪裏還能跟他講理?

石勒笑了。他說:胡人是不好說話。

又一次,一位被石勒召見的漢族官員衣衫褴褛,讓石勒大爲詫異。石勒問:愛卿難道貧窮到了這個地步嗎?

漢官答:臣的家财都被羯賊洗劫一空。

石勒又笑了。他說:羯賊搶去的,孤王來賠償。

漢官這才發現說錯了話,趕緊磕頭。

石勒卻說:孤的禁令是針對小民的,不關你們這些老書生的事。說完,當真賜給此人一大筆錢。

這就實在很難得了。更難能可貴的是,石勒高度重視文化教育,甚至親臨太學和小學考試儒家的經義,盡管他自己目不識丁。但石勒有石勒的辦法,他的辦法是讓儒生讀書給他聽,即便在行軍的路上也如此。久而久之,奴隸和強盜出身的石勒也慢慢有了學問。

如果不是文盲,石勒沒準也會成爲漢學家。

然而尊師重道複興儒學的他,已經足夠被認爲是合格的君主。石勒在稱帝之後曾經問一位臣僚:你看朕可以比得上哪位開國帝王?該大臣的回答是:神武韬略超過漢高祖,雄邁卓絕超過魏武帝,夏商周三王都不可比,也許隻是略遜于軒轅黃帝他老人家吧?

石勒笑了。他說:你這話恐怕吹捧過了頭。人貴有自知之明。朕如果遇到高皇帝,就隻能俯首稱臣;如果遇到光武帝,則不知鹿死誰手。但,男子漢大丈夫,做事就該光明磊落有如日月,終不能像曹家和司馬家父子,靠狐媚陰柔玩弄詭計,欺負孤兒寡母得天下!

據說,當時群臣全都拜倒在地,山呼萬歲。[16]

石勒這話确實說得豪氣幹雲,他的曆史地位也不可低估。如果說匈奴劉淵的作用,是在漢文明的腹地打進了一根楔子,那麽羯人石勒的意義,則在于首次實現了中國北方分裂後的重新統一,盡管這次統一是短暫的。

然而南北朝的局面卻已初見端倪。在滅亡了匈奴的前趙以後,羯人的後趙擁有了除遼西(前燕)和甘肅(前涼)以外的北方大部,與東晉隔淮河對峙。這就爲今後将近兩個半世紀的曆史定了調子,盡管北方将再次分裂,直到另一個民族再來整合,再次實現短暫的統一。

那麽,承擔這一曆史使命的又是誰呢?

氐人苻堅

匈奴和羯人的後繼者是氐(讀如低)。

這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很可能與羌族同源,或同時,或同種。由于住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内,因此漢化程度很高。同樣,正因爲世居西部,才得以在長安建國。[17]

建國前的氐人原本是前趙和後趙的附庸。後趙石勒死後,侄兒石虎篡位;石虎死後,養子冉闵篡位,建立漢族政權,國号魏,史稱冉魏。冉闵對胡人進行瘋狂報複,殺羯人二十多萬,引起民族仇恨,被鮮卑的前燕所滅。氐族豪帥苻健便趁機建國,國号大秦,史稱前秦。

不過前秦成爲中國北方的主人,是在苻堅的時代。正是他,滅前燕(鮮卑)、前涼(漢)、代(鮮卑),伐西域三十多國,實現了中國北方的完全統一。

這是比後趙更大的成就。

那麽,石勒沒做到的,苻堅爲什麽能做到?

因爲他對漢文化的熱情更高。八歲時,苻堅就提出要請老師教書,這讓他的祖父喜出望外。祖父說,我們戎狄本是異類,從來就隻知道喝酒,你這小子倒要讀書!于是大加贊賞欣然同意,苻堅也成爲漢學家。據說他到太學視察時,提出的問題往往連五經博士都回答不了。

這可真是胡人中的漢人。

漢學家苻堅不但自己喜歡讀書,還讓其他人也學習漢文化。苻堅攻下代國後,便把被俘的代王送進了太學。有一天,視察太學的苻堅問了代王一個問題:中國人讀書,長壽;漠北人吃肉,短命。什麽原因?

代王答不上來。

苻堅又問:能給朕推薦幾個可以擔任将領的人嗎?

代王說:我們漠北人長年逐水草而居,隻知道打獵和放牧。跑得飛快不成問題,哪裏能當将領?

苻堅又問:好學嗎?

代王說:如果不好學,陛下何必送臣進學校?

苻堅大爲滿意。[18]

酷愛漢學的苻堅當然也不會沒有漢族謀臣,這個人就是王猛。王猛是在考慮再三之後才跟了苻堅的。當時東晉大将軍桓溫西征前秦,王猛一身破衣爛衫前去見他,一面抓着虱子,一面高談闊論(扪虱而談便典出于此)。

桓溫說:本将光複華夏,父老爲何都不響應?

王猛當然知道原因所在。桓溫西征原本爲了撈取政治資本,東晉朝廷對他又不放心。何況即便滅了前秦,朝廷也會另派大員鎮守關中。也就是說,勝則隻有威名并無實惠,敗則威風掃地血本無歸。因此他不能不猶豫,也不能不考慮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比如不戰而屈人之兵。

于是王猛回答:将軍不遠千裏深入敵後,長安近在咫尺卻不渡灞水,百姓看不清将軍之心啊!

桓溫被說穿心思,一言不發。

王猛卻看出東晉和桓溫都沒有前途,因此決定到苻堅那裏去做諸葛亮(事實上苻堅也是這麽看待他的)。隻要能成大業,胡人或漢人又有什麽所謂呢?[19]

苻堅與王猛一拍即合,正如石勒和張賓。

有了王猛,苻堅加速了前秦的漢化,同時加速了統一的進程。公元370年,也就是中亞匈奴人越過伏爾加河的四年前,前秦伐前燕。王猛在陣前召開誓師大會,意氣風發地說:王某受國重恩,決不貪生怕死。今與諸君同心同德共建奇功,光宗耀祖報效國家,大家說好不好?

衆将士一片歡騰,破釜棄糧奮勇向前。

結果,前秦大破燕軍,前燕亡。

毫無疑問,這裏面有利益驅動。比如大将鄧羌,就是在王猛許諾了他想要的職位後,才一躍而起的。但王猛把氐人的政權看作了自己的國家,卻同樣毋庸置疑。他已經抛棄了那個自以爲是的東晉,認異族爲自家了。

這樣的漢人,應該不止王猛一個。

事實上對于廣大民衆而言,誰當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日子過得如何。而在苻堅和王猛的治理下,前秦河清海晏國泰民安,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從長安到各州都開通了國道,沿路也種上了槐樹和柳樹,二十裏一亭,四十裏一驿,商旅暢通于道,行人讴歌于途。[20]

前秦能夠實現更大的統一,并非沒有原因。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苻堅的厲行改革肯定至關重要。作爲新建政權,前秦在初期難免部落習氣,勳貴和豪酋更不乏橫行霸道之徒。王猛卻不畏強梁,上任之初就整肅風紀嚴明法制,狠狠打擊不法分子,結果被既得利益集團和氐人上層貴戚一狀告到了禦前。

苻堅決定親自審理此案。

有趣的是,苻堅的斷案标準是儒家的。他問:朕聽說爲政以德,治民以仁。卿上任不過幾天就殺人無數,爲什麽要如此嚴酷呢?不覺得太過分了嗎?

王猛說:宰甯國以禮,治亂邦以法。天下太平,當然可以一團和氣;兇猾橫行,就必須重拳出手。其實,很可能還有一句話他沒有說出來:對待知書達理的當然可以溫良恭儉讓,對付沒文化的野蠻人就隻能用鞭子。

聽完這番話,熟讀漢學經典的苻堅很自然地把王猛理解爲法家,理解爲管仲、子産一類的人物。他首肯并支持了王猛的改革,而且在初見成效後感歎地說:今天我才知道天下之有法,也才知道天子之爲尊。[21]

當然,苻堅也好,王猛也罷,都是儒法并用。在依靠嚴刑峻法打擊豪強肅清吏治的同時,他們也鼓勵農桑,興辦教育,提倡孝悌,苻堅則一月三臨太學。對此,苻堅頗爲自得。他曾經問一位儒學博士:朕之尊儒,可以比得上漢的兩位武皇帝(漢武帝、光武帝)嗎?

該博士答:哪裏是二武可以比的。

苻堅笑了。在他看來,前秦就是漢帝國的再生,自己就是漢文明的代表。他甚至不無得意地說:周公和孔子的傳統總算不會在朕的手上中斷。[22]

呵呵,他把自己看作了華夏文脈的延續者。

然而王猛卻很清楚,不管前秦做了些什麽,也不管他們做得多好,華夏正宗仍然會被認爲是在東晉,因此臨終前對苻堅留下遺言:臣死之後,萬萬不可伐晉。[23]

苻堅放聲大哭,王猛的話卻被當成了耳邊風。

王猛去世八年後(383),苻堅悍然發動了意在吞并東晉的戰争。此前,他已經滅亡了前涼和代國,鮮卑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讀如常)也來投靠,于是苻堅便認爲一統天下非他莫屬。他甚至大言不慚地說:長江天塹又如何!以我百萬之衆,每人扔根鞭子也能讓它斷流。[24]

但,結果又如何呢?

長江沒有斷流,斷流的是淝水,而且是被前秦将士的屍體阻斷的。中箭後逃出戰場的苻堅和他的部下,則聽見風吹和鶴叫都以爲是東晉的追兵,甚至早在交戰前看見八公山上的草木都覺得像人形。于是苻堅對中華文明的最後貢獻竟是留下了兩個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25]

淝水成了苻堅的麥城和滑鐵盧。

又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迅速隕落了,盡管此前它曾是那樣地閃亮。這可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中奧秘,難道不該深思嗎?

那就來看淝水之戰。

再分裂

從某種意義上說,決定東晉和前秦乃至整個中國命運前途的淝水之戰,更像是一場沒有導演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當時,兩軍的先頭部隊分别到達淝水,後續部隊也正陸續趕來。前秦軍由苻堅親率,号稱九十七萬,前後旗鼓相望延綿千裏,東晉總兵力卻隻有區區八萬人。

然而弱小的晉軍居然挑戰了。

晉軍的挑戰書寫得就像邀請函。他們派遣使者過河對秦軍統帥說:貴軍不遠千裏而來,卻臨水布陣,很像是居家過日子的模樣,請問這又如何施展身手?不如請貴軍稍稍後退幾步,騰出一小塊地方來讓雙方将士周旋,下官與諸君騎在馬上緩緩而行慢慢觀賞,豈不是很潇灑嗎?

當然潇灑,隻不過也很可疑。

可疑是顯而易見的。因爲如無必勝的把握,或者必死的決心,誰都不會背水一戰。苻堅卻滿不在乎地同意了晉軍奇怪的請求。他說:讓他們過來!過來以後,我以鐵騎數十萬圍而剿之,且看他們如何變成落水狗!

苻堅的想法并非沒有道理,也并非沒有原因。實際上他不怕交戰,隻怕晉軍退回去固守長江。那時候,沒有了用武之地的百萬雄師,難道當真去投鞭斷流不成?

于是苻堅下令退兵。

晉軍這邊,則以八千人渡河。

是的,八千而已。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秦軍一退便不可收拾。他們不是後退幾步就停下來嚴陣以待,而是狼奔豕突潰不成軍。苻堅之弟副帥苻融親自出馬都阻止不住,自己反倒掉下馬來被亂兵殺死。就連苻堅也身中流矢,隻能落荒而逃。

渡過淝水的晉軍當然不會放過這天賜良機,他們趁機發起進攻并予以痛擊。失去統帥的秦軍失魂落魄,夜以繼日一路狂奔,自相踐踏而死的人蔽野塞川。剛剛拉開序幕的淝水之戰,就這樣突然以戲劇性的轉折告終。[26]

這實在怪異。

是啊,秦軍後退,原本是要騰出地方做戰場,以便與晉軍決一死戰的。不料苻堅一聲令下,竟然就由退兵變成了敗兵和逃兵,而且毫無組織性紀律性可言。難道堂堂秦國軍隊不過烏合之衆?難道他們本來就準備要打敗仗?

正是如此。

事實上苻堅發動這場戰争并不得人心。他召開禦前會議讨論此事時,反對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不但官員們不同意,将領不同意,他的弟弟苻融也不同意。苻融說:貪得無厭和窮兵黩武,都是要亡國的。何況華夏正統在晉,正統不會讓人。天之所佑,豈是我等戎狄可以滅亡?[27]

這其實是當時的共識,盡管未必在理。

因此,東晉雖然腐朽腐敗,卻仍是人心所向。比如晉将朱序,雖然在被俘後投降了苻堅,卻成爲晉軍的卧底和線人。正是他,利用被派往晉營勸降之機,建議趁秦軍立足未穩趕快動手。也正是他,在秦軍剛剛後退時大喊“苻堅敗了”,這才導緻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但朱序的謊報軍情隻是導火索。實際上,如果秦軍當真志在必得鬥志昂揚,朱序就不會得逞。相反,正因爲秦軍早就人心浮動,這才由于一句謊言而全盤崩潰。

其實就連苻堅和苻融兄弟,也都在戰前沒了底氣,這才會在眺望八公山時覺得草木皆兵。情緒是會傳染的。統帥的忐忑傳染給将士,結果就是人心惶惶。換句話說,他們還沒投入戰鬥,就已經準備失敗逃亡了。

苻堅和他的前秦軍,隻能風聲鶴唳。

何況他們也确實是烏合之衆。苻堅的百萬大軍中,有漢人、氐人、羯人、羌人、鮮卑。漢人不想打漢人,羌人和鮮卑則同床異夢。王猛和苻融都說,東晉不可颠覆,羌人和鮮卑才是心腹之患。苻融甚至明确指出,羌人姚苌和鮮卑慕容垂慫恿前秦伐晉,其實别有用心。[28]

可惜苻堅不聽。

事實證明,王猛和苻融說得并沒錯。淝水之戰以後,慕容垂倒是有情有義,以他碩果僅存的三萬人馬護送苻堅西歸,盡管苻堅隻剩下了一千多人。不過走到半路,兩人還是分道揚镳。第二年,慕容垂稱王建國,史稱後燕。[29]

姚苌就沒有那麽客氣了。

戰前被苻堅任命爲龍骧将軍的姚苌是羌人。跟世居西部的氐人一樣,羌人也是古老而弱小的民族。盡管他們在殷周之際曾盛極一時,并世代與周王通婚,但到魏晉早已是明日黃花。不過由于姚苌,這個民族在五胡十六國時代也登台亮相,雖然時間并不太長,政權也不太強。

羌人的政權叫後秦。

後秦是在慕容垂稱王之後建國的。這時,鮮卑人建立的政權除了慕容垂的後燕,還有慕容泓的西燕。于是姚苌決定在燕、秦兩敗俱傷時,再來坐收漁翁之利。

實際上,他也等到了這一天。

淝水之戰兩年後,鮮卑人的西燕軍攻陷長安。姚苌則趁火打劫,在五将山(在今陝西岐山)俘虜了出城迎敵的苻堅,并厚顔無恥地向他索要傳國玉玺。

苻堅怒發沖冠。他痛罵姚苌說:大膽小羌,竟敢威逼天子!玉玺早就送給了晉人。就算在朕手中,也不能傳給爾等。我們五胡的序列中,沒你們羌人的名字!

姚苌又要求苻堅禅讓。

苻堅又罵道:你這叛賊,怎敢自比古人!

姚苌被苻堅罵得無可奈何,隻好将他絞死在佛寺。短時間統一了北方的一代天驕,就這樣死于非命。[30]

實際上早在淝水之戰後,前秦就已經風光不再,北方則再次陷入分裂。第一階段分裂爲八國:前秦(氐)、後燕(鮮卑)、西燕(鮮卑)、後秦(羌)、西秦(鮮卑)、仇池(氐)、北魏(鮮卑)、後涼(氐)。分裂隻用了三年,并存則在公元384年到394年的十年之間。

以後的半個世紀,便是不斷有人建國,又不斷有人亡國。新建的有:南涼(鮮卑)、北涼(匈奴)、南燕(鮮卑)、西涼(漢)、北燕(漢)、胡夏(匈奴)。滅亡的則有:前秦、西燕、後涼、後燕、南燕、南涼、後秦、西涼、西秦、胡夏、北燕、北涼,隻留下北魏和仇池。

不過,仇池的滅亡,也隻是早晚的事。

最後勝出的,是北魏。

北魏是十六國的終結者,也是南北朝的開創者。這個時代在南方上承東晉,在北方上承十六國。由于南北兩方面的勢力長時間對立,所以史稱南北朝。

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南朝是一個政權替代另一個政權,北朝則是先由北魏分裂爲東西兩魏,再由北齊和北周分别替代東魏和西魏。北周滅北齊後,北方再次實現統一。替代了北周的隋滅亡了南朝的陳以後,全中國統一。

顯然,南北朝的重頭戲在北魏,此前的十六國則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首先亮相的是匈奴(漢—前趙),第二個是羯(後趙),第三個是氐(前秦),第四個是羌(後秦)。其中,後趙和前秦實現了北方短時間的統一,而北魏維持統一的時間竟長達将近一個世紀。之前那麽多民族創造的轟轟烈烈和分分合合,似乎都隻是爲了這一天。

千呼萬喚始出來,鮮卑人該上場了。

追書top10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道詭異仙 |

靈境行者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深海餘燼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詭秘之主 |

誰讓他修仙的! |

宇宙職業選手

網友top10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苟在高武疊被動 |

全民機車化:無敵從百萬增幅開始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說好制作爛遊戲,泰坦隕落什麽鬼 |

亂世書 |

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 |

大明國師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這爛慫截教待不下去了

搜索top10

宇宙職業選手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靈境行者 |

棄妃竟是王炸:偏執王爺傻眼倒追 |

光明壁壘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 |

道詭異仙 |

大明國師

收藏top10

死靈法師隻想種樹 |

乘龍仙婿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當不成儒聖我就掀起變革 |

牧者密續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從皇馬踢後腰開始 |

這個文明很強,就是科技樹有點歪 |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重生的我沒有格局

完本top10

深空彼岸 |

終宋 |

我用閑書成聖人 |

術師手冊 |

天啓預報 |

重生大時代之1993 |

不科學禦獸 |

陳醫生,别慫! |

修仙就是這樣子的 |

美漫世界黎明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