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式莊嚴而隆重。二十萬受閱部隊在骊山腳下沿着河流擺開陣勢,旌旗相連長達五十多裏。他們的金戈和鐵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們的軍容威武雄壯。二十九歲的皇帝甚至身着戎裝擂起戰鼓,親自指揮了軍隊的進退出入。[1]
三軍将士山呼萬歲。
随後,玄宗發布了嘉獎令。陛下不無憂慮地指出,帝國的狀況不容樂觀,就像快要墜落的珠串。因此他希望,全體官兵能夠同心同德,令行禁止,以忠貞不渝的精神和無堅不摧的實力,誓死捍衛大唐的江山社稷。[2]
很難說這些話是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玄宗正式接管政權之時,大唐立國已近百年。這對于經曆了四個世紀分裂動蕩的中華大地堪稱幸運,何況太宗執政的二十三年還号稱貞觀之治,他本人也成爲各族人民的天可汗。
之後半個世紀的高宗和武後時代,帝國仍然興旺發達歌舞升平。盡管武則天稱帝前後也曾烏雲蔽日,但那黑暗是李唐皇室和部分官員的,不是人民群衆的,甚至不是庶族地主階級的。相反,由于武則天清除了關隴勳貴的勢力,也由于她大力推行科舉制度,貧寒之士反倒有了出頭之日。唯其如此,帝國的大廈才不會因爲她的血洗和屠戮而坍塌。
實際上武則天是大唐王朝的掘墓人,更是它的守陵人甚至建設者。正如諸位在《女皇武則天》中讀到的,唐太宗在維護既得利益的長孫無忌等人撺掇下,選擇了能力最弱的李治爲接班人。在他看來,這樣就能避免因禍起蕭牆而導緻帝國分裂,自己的政治路線和一世英名也能得以保全。
可惜英明的太宗皇帝忘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沒有能力掘墓的人往往也守不住陵。他當然也想不到,李治不但将帝國拱手相讓,而且還是讓給了一個女人。
這才真是天大的玩笑。
幸運的是,這個女人偏偏具有治國的能力。在她與高宗共同執政和獨立執政的四十多年間,武則天保證了帝國長期和持久的統一,并讓它充滿活力。就連改朝換代,較之以前的宋、齊、梁、陳、北周和隋,也是代價最小的。
更何況,她還把帝國交還給了李唐。
可惜,由于曆史不能假設,我們無法設想沒有武後的高宗政權是什麽樣,更無法設想李弘或李賢的王朝。因爲沒有武則天就沒有李弘和李賢,哪怕李賢是私生子。但似乎可以肯定,她至少沒有把國家弄得更糟,盡管鼓勵告密、制造冤案和濫殺無辜對世道人心無疑有着破壞作用。[3]
那麽,玄宗皇帝的危機感從何而來?
短暫而混亂的中宗和睿宗時期。
這是一段空洞無物和令人沮喪的歲月。當一群官員成功地将女皇武則天趕下台後,才突然發現她留下的空白根本就沒有人能夠填補,自己反倒在她的有生之年被奪權,後來又被徹底消滅。女皇交出的政權,則落入一夥既無德又無能的人手中,包括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唐中宗的韋皇後和女兒安樂公主,以及女皇政敵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婉兒。
如此奇怪的聯盟,當然隻會胡作非爲。這就給了唐玄宗李隆基創造曆史的機會,而他原本是與皇位無緣的。因爲他的父親李旦是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中宗李顯的弟弟,他自己則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實在與九五之尊遠隔重洋。這位王子後來能夠成爲大唐第六任皇帝,還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僅僅因爲曆史選擇了他,他選擇了政變。
當然,也要拜韋皇後的愚蠢所賜。
韋皇後的愚蠢在于太想當女皇帝,她的女兒安樂公主也太想當皇太女。她們甚至等不到中宗壽終正寝,就提前把他送進了鬼門關。此案雖然撲朔迷離,韋皇後一夥不得人心則大約是實,因此毫無懸念地便被李隆基就地正法。
當時,李隆基才二十六歲,還很不起眼。
政變得到了太平公主的幫助,甚至幹脆被認爲就是武則天的這個小女兒所策劃。因爲事情進行得易如反掌,背後肯定需要權力和金錢的支持。這兩樣東西李隆基都不多,太平公主卻應有盡有。她在女皇的時代就很活躍,中宗即位之時又加封了“鎮國”的頭銜。唯其如此,事成之後她才會走到台前,蠻橫傲慢地完成了把李旦變成皇帝的傑作。[4]
總之,太平公主認爲現在輪到她大顯身手。盡管當時她隻能将李旦推上皇位,甚至無法阻止李旦将皇位傳給太子李隆基,但她并不認爲帝國就是那父子倆的。她的身上既然流着李唐和武周兩個皇帝的血,小哥哥睿宗李旦又是那樣地與世無争,那麽,平治天下,她當仁不讓。
一心向往曾祖父“貞觀之治”的太子和皇帝李隆基,也隻好跟他那堅持則天路線的姑姑鬥法。結果則一如我們在《女皇武則天》中所述,失敗的太平公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一個時代。從此以後,直到晚清,再也沒有哪個女人能夠如此嚴重地影響到中華帝國的政局。
獲勝的唐玄宗卻感到了危機。他清楚地記得,成敗隻有一天之差。如果不是由于得到線人通報,搶先一步在七月三日動手,那麽,死無葬身之地的恐怕就是自己,大唐也弄不好會再出現一位女皇帝,盡管她姓李。
教訓啊!
結論卻很簡單,那就是必須集權,尤其是要把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事實上,太平公主之所以比韋皇後一夥更難對付,原因之一就在後者隻知道買官賣官,手下盡是無能之輩;前者卻不但控制了文官,而且收買了軍隊。
當時的形勢确實嚴峻。政事堂會議成員七名,四個是太平公主的人;宮廷警衛部隊四軍,也有兩軍效忠公主。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則掌握在退居二線的太上皇手裏。太平公主正是靠着這位和事佬哥哥,一手遮住半邊天的。[5]
顯然,這其實是三個人的博弈,睿宗李旦也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軟弱或糊塗。他一生三讓天下:第一次讓給母親武則天,第二次讓給哥哥李顯,第三次讓給兒子李隆基,每次都不是高風亮節,而是精打細算。當然,是爲自己。
這一回事情的起因是天空出現了一顆彗星。按照當時的傳統觀念,應該視爲上天神秘的警示。太平公主便讓人放出風來,聲稱還發現象征皇帝和太子的星辰也都有異變。言外之意很明顯:隻有廢黜太子,皇帝才是安全的。
可惜公主機關算盡,卻沒有哥哥聰明。睿宗幹脆宣布辭去皇位,那可就一了百了,徹底安全。他甚至對聞訊趕來匍匐在地的皇太子李隆基把話挑明:讓位是爲了避災。你如果真是孝子,何必一定要等朕死以後再即位?[6]
所有人都無話可說。
就連他保留帝國的最高仲裁權,也表面上是太平公主的陰謀詭計,實際上是睿宗皇帝的如意算盤。大事拍闆,小事不管,這個太上皇當得遊刃有餘。可憐的兒皇帝卻連自稱朕的資格都沒有,不過是李旦的打工仔和擋箭牌。
看來,李隆基其實應該感謝太平公主的步步緊逼,否則他真是無法将自己變成帝國真正的當家人。盡管之前太上皇和他的關系很像董事長和總經理,大唐卻不是公司。對于中華帝國來說,穩定是壓倒一切的。穩定就要集權,而且必須集中在皇帝手裏,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三家分紅。
難怪唐玄宗在接管政權之後三個月就要閱兵了。他就是要用這種方式昭告天下:新時代已經開始。
因此他也要殺人,或假裝要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