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後也聽說了南方的水災,但是大災隔幾年就有一次,太後不是沒有同情心,實在是,身處後宮,她實在不方便過問。
而且過問了,也做不了什麽, 時間一長,太後也隻會感歎。
聽完溫僖貴妃的話,太後歎了口氣,看着滿屋子的人,說道:“你們都是好孩子,都有心了,哀家就給你們做證。”
随後在溫僖貴妃的主持下, 後宮開始了捐款。
這些女人可都不能小瞧, 尤其是這些身在高位的嫔妃,有家族供應,還有康熙時不時給的賞賜。
後宮嫔妃,加上皇家媳婦,竟然有百萬兩之多。
這數額,都讓太後一驚。
随即太後立馬派人去禀報給康熙。
康熙正在乾清宮欣慰的誇兒子呢!随即就聽到了太後派人傳的話。
确實讓他震驚。
他沒想到,他後宮那些女人還有兒媳婦們拿出來的銀子加起來比兒子們拿出來的還多。
太後的人傳話,并未避開人,戈柔等人自然也聽到了。
這讓這些人有些不好意思,自家福晉,額娘捐款他們是知道的,但是沒想到有那麽多,一下子就把他們給比下去了。
随即康熙就明白過來了,今日之事,似乎是有意爲之。
他看着衆多兒子,開口道:“說吧,今日之事,是誰的主意?”
這個時候理親王開口了:“皇阿瑪,是四弟的主意。”
康熙絲毫不覺得意外, 他也覺得這事是戈柔能幹出來的,除了她,康熙不覺得哪個兒子會想着把銀子拿出來。
“你們都是好孩子,聽說你們福晉把嫁妝銀子都拿出來了,朕總不能花兒媳婦的嫁妝銀子,這樣吧!回頭你們開個借條給你們福晉,日後都由你們來還。”
至于後宮嫔妃捐出來的銀子,康熙不會還,不過日後寬裕了,肯定要“回報”一二,不會真讓她們吃虧。
連戈柔都沒想到最後是這個發展,讓兒子給自個福晉借條,這下康熙所有的兒子都成了欠債的了,債主還是自己福晉。
真是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啊!
康熙絲毫不覺得這樣有什麽不對的,畢竟兒子今日能來,本就是有孝心,“孝心”再多一點也無妨。
戈柔覺得無所謂,他的信息都在胤禛那裏,早就已經不分你我了,可别人就不行了,康熙都這麽說了,他們不可能真的昧下這份銀子。
他們能跟着戈柔拿出這麽多銀子,這次多虧了上次在蒙古賣地賺了一筆,這下好了,不僅全貼進去了,還倒貼了不少(回頭要還給福晉的那份)。
随後,康熙帶着笑臉去了慈甯宮,自然是一片和樂融融。
從慈甯宮出來後,康熙就想着要不要讓大臣捐款,可是這樣他的名聲會不會不太好,畢竟這種事,會有點逼迫的意思。
可想想,他們借了國庫的銀子都還沒還呢!
就在這時,戈柔過來了。
“你們沒回府,來朕這做什麽?朕可沒銀子了!”
“皇阿瑪,兒臣當然不是來跟您要銀子的,您的兒臣當成什麽人了。”
“那你過來做什麽?”
“皇阿瑪,兒臣過來就是想問問您,赈災款的事?”
面對戈柔,康熙早就已經不會故作玄虛了,直接道:“既然他們欠債不還,那就讓他們白白拿出來就是,朕明日就組織讓朝臣捐款。”
非常時期,康熙這個辦法興趣真的會有用,但是戈柔覺得這不是個好辦法。
“皇阿瑪,如今朝堂上大多數人都不願意還欠銀,此時讓他們捐款,他們或許會捐,但是約摸會跟皇阿瑪哭窮,即便捐了,也不會太多了。”
康熙也明白,可是蚊子再小也是肉,積少成多,萬一碰到幾個有良心的,興許赈災款也就齊了。
私底下,康熙已經派了人送了一部分赈災款去南方了,可是還不夠。
這次災情比較嚴重,涉及到的地方比較大,範圍比較廣。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還需要銀子源源不斷運往南邊。
“皇阿瑪,兒臣有一想法。”
“你且說說。”
康熙顯然對戈柔的“想法”十分感興趣,語氣裏都充滿了期待。
“讓朝臣捐款,不若讓商人捐款,明年就要更換皇商了,表現的好一些,皇阿瑪就給上嘉獎,再賜個類似善人的封号,賜塊牌匾,兒臣相信,這些商戶絕對會比朝臣大方,若是商戶捐出來的善款還不夠,兒臣覺得可以辦個皇家銀号,鼓勵官員及其家眷到銀号存銀子,以整年爲期,給一定利息,中途不允許取出,若是想取出,必須支付一筆銀子……”
戈柔把一些銀行存款得利息的方式跟康熙說了。
她說的銀号,其實就是錢莊。
銀号是北方的叫法,錢莊是南方的叫法。
如今也有,不過隻有一些比較繁華的府城才會有。
皇家銀号,信譽有保障。
若是真能開起來,看着可觀的利息,肯定有不少人願意存銀子進來。
這個銀号隻對官員及家眷開放,也能刺激他們的虛榮心。
另外,這樣對以後開别的類型的銀号也有也有好處,商人瞧着原本隻有官員才有的福利,他們也有,自然而然也就更加信任。
當然了,更主要的是,皇家銀号,一開始不易進來太多人,一個不甚把控不住,造成的後果可是很惡劣的。
“可是這樣朕豈不是很虧本?”
銀子存進來,還回去的時候還要給利息,這可不賺錢。
“皇阿瑪,銀号裏的銀子又不是死的,到時候可以把銀号裏的銀子借出去,利息比存進來的時候高一些,總有着急用銀子的人,再者,還可以拿這些信息做商用,大把銀子,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能賺的盆滿缽滿。”
戈柔的意思他聽出來。
皇家放貸,還有真正的皇商(皇家經商)。
“與民争利,這怕是不好吧?”
“皇阿瑪若是覺得不好,那就去賺外面的銀子,如今海上貿易可是十分賺錢的,兒臣福晉有陪嫁在十三行做生意,兒臣最是清楚不過了。”
康熙想想,也是這個道理。
這樣算起來,也不全是與民争利。
“那行,這事既然是你提出來的,那就有你負責,需要用誰,你自己看着辦。”
“是,皇阿瑪。”
這回康熙給她的算計真的很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