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待了一個多月,兩人便離開了,随即去了江南别的地方。
有杭州這個開頭,衆多商戶瞧見了裏面的甜頭,有些心思活泛的,隐約能夠看到朝廷似乎有意要改革,也明白,大勢所趨。
順應時代的潮流, 才能過得順遂,這句話他們或許沒聽過,但是意思确實明白的。
戈柔和胤禛此行推行土地改革,格外順利。
不說别的地方,光是江南,已經有超過六成的土地回歸百姓手中。
有江南做領頭人, 京城有康熙坐鎮,朝中有聰明人, 立馬明白康熙的意圖,再加上良種的出現,必然會讓糧市變革,未來田産必然會越來越沒賺頭。
朝堂上,不少官員都開始紛紛抛售手中的田産。
康熙親眼看到這個效果,不得不的感歎戈柔的聰明才智。
确實比他想象的要好一些。
康熙三十八年,大清各地,經過統計,已經有超過五成的田産回到百姓手中,與此同時,良種幾乎開始落實到大清各個地方,雖說還有顧及不到的地方,但是已經很好了。
可能是順勢而爲,良種有了,在肥料的作用下,良田也有了,大清各地風調雨順。
可以說,如今的大清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國泰民安。
各地頌揚康熙的折子紛紛到康熙的桌案上, 康熙在各地的探子也都看到了百姓真心實意的稱贊。
可以說,康熙在位期間,讓大多數底層百姓有田可中,有飯可吃,如今在大清各地又新興了紡織工廠,便宜的布料随處可見,也讓底層百姓穿得起衣裳。
底層百姓大多數沒讀過書,清軍入關滿漢之間的仇恨已經過了幾輩,如今大清統治下普通百姓有飯吃,有衣穿,這對普通百姓來說,康熙就是好皇帝。
這樣的認知讓康熙也有些感慨。
如今的大清,不比後世人口興盛,古代醫療水平有限,百姓平均壽命短,可以用地廣人稀來形容。
五成的田産落實到底層百姓手中,也足夠了,當然了,田産一事仍有改進空間,隻不過暫時可以不用着急了。
土地改革,改變了普通百姓的溫飽生存問題,各地興建的紡織工廠也給了不少女性出來工作賺錢的機會。
家裏有糧,手中也有多餘的銀子,一時間,清朝各地的經濟都開始有了改變,不少商人們都發現,田産落實到百姓手中,他們的生意反而更好。
百姓手裏的地越多,當地商人賺的越多。
如此良性循環,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
比起從前田産在少數人手中,如今田産回到底層百姓手中,康熙俨然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糧食稅幾乎比往年多了三到四倍。
這其中有糧食增産的原因,但是更多是因爲,田産到普通百姓手中手,感謝田産都能正常交稅了。
要知道,以前好些田産都挂在有功名的讀書人名下,如今卻不一樣,響應康熙的号召,隻要想在仕途上再更近一步,沒人敢再鑽空子。
以前大多數讀書人敢這麽做,那時候糧食貴,如今卻是劃不來,少交那點稅,卻讓自己仕途不順,劃不來劃不來。
與此同時,康熙也沒瞞着良種和肥料的來源,天下百姓在感謝康熙這個帝王的同時,也把戈柔一道給感謝了。
給他們找來了良種和肥料,又把田産以低價賣給他們,這是底層百姓從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時間,戈柔美名傳天下,這還是康熙允許的情況。
在外一年多,戈柔和胤禛做成了許多事,也該回京了。
“此行回京恐怕不會太平。”胤禛說道。
他有不少消息來源。
因爲良種肥料之事,如今朝堂上關系可謂是極爲複雜。
索額圖明珠雖然不太中用了,但是餘下的勢力足夠做許多事的。
康熙也舍不得對最疼的太子和第一個長成長子做什麽,也無奈的放縱着。
如今戈柔名聲極好,也讓這些人都有些不安了。
尤其是太子,在戈柔盛名之下,有誰還記得曾經風光霁月,被滿朝文武稱贊的太子。
沒人記得。
所有人隻記得能讓百姓吃飽飯穿暖衣的嘉郡王。
不對,應該是嘉親王。
在戈柔回京前,康熙就封戈柔爲親王,封号不變。
此時大阿哥還隻是個郡王,這樣的殊榮,任誰都看得出來康熙對戈柔都喜歡。
戈柔風頭太盛,此次回京,必然不可能會太太平。
“奪嫡之路,本就不可能一帆風順,既然走了這條路,硬着頭皮也要走下去。”
其實戈柔如今的做法,跟胤禛一開始計劃的有些出入。
按着康熙的活法,其實前期應該苟住猥瑣發育才對,可是事實卻是,才康熙三十八年,戈柔就已經把自己弄成了比太子還要出名的狀态。
何止有些出入,簡直是原本的計劃八竿子打不着。
戈柔也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如穩紮穩打來的穩定,可是她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若是真跟上輩子那樣,待康熙去世後再去改革,那時候戈柔跟胤禛都已經四十多了。
四十多,在現代是一個男人的鼎盛時期,可是在五十而知天命的古代,她真不好說自己能不能堅持到改革完成那一天。
做革命,最怕就是半途而廢,若是後代再不争氣,壓不住,最後恐怕會更加糟糕。
所以戈柔才開始變得“激進”起來了。
戈柔把自己的想法說給胤禛聽,胤禛想到上輩子的自己,有雄心壯志,可奈何時間不多,僅僅在位十三年,後來兒子上位,一開始尚可,可後來越發不争氣,做的那些事,讓胤禛都沒法說。
随即也就同意的戈柔的做法。
馬車快到京城的時候,沒出意外的遇到的刺殺,一切都在兩人的算計當中。
這刺殺自然沒成功,最後憑着那幾個落網的刺客,順藤摸瓜找到了幕後黑手。
索額圖和明珠的人。
兩個死對頭竟然聯手了,看來是真的害怕了。
這件事戈柔沒宣揚出去,但是該知道都知道了,比如康熙,再比如太子和大阿哥。
康熙,太子,大阿哥,知道這個消息後,心情都頗爲複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