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藩鎮割據,五代紛亂留下的曆史教訓太嚴重了。爲此,北宋爲了防範武人傭兵作亂,這才制定了諸多政策。這固然彌消了武人的作亂,可是也消弱了軍隊的戰鬥力,這是一個極爲糾結的問題,邊患嚴重需要強軍,可是強軍又會造成藩鎮割據,這簡直就是一個極爲難解的死結!
唐朝的首都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數次被外敵攻破,可是很快就被收複,因爲唐朝的強藩太多了。這固然容易形成藩鎮割據,卻也讓邊關有着強大的軍事實力,即便是外敵攻破了天朝首都,可是卻無法動搖帝國的根基。
而中國曆史的北宋時代卻恰恰相反,實行的卻是狗屁的強幹弱枝,加強中央集權,收回地方的财權、軍權等等,在汴梁附近彙聚着八十萬的禁軍,而在全國各個州府則是五十萬之多。也就是一些州府,如揚州、杭州等地軍隊不過幾千人,而在一些小的州縣人數不足千人。
這種格局的确是有限的防範了軍閥割據,想要造反也造不起來,可謂是要錢沒錢,要兵沒兵,還造個鳥的反。方臘和宋江爲何造反最終失敗,就是因爲他們所在的地方财政嚴重不足,再加上兵力、軍械奇缺,想要造反沒有龐大的經濟資本,難道拿着擀面杖造反?
但是北宋這種格局缺陷也是非常的緻命,若是在天下太平之際,這反倒還沒有什麽。若是在天下動蕩的時候,尤其是邊患不斷,汴梁附近禁軍急速糜爛的情形下,則是緻命的軟肋,甚至可以導緻朝代亡國。
汴梁城附近說是号稱有八十萬禁軍,但實際上也隻有六十萬之多。卻是典型的廢渣軍隊,将軍比士兵跑的還要快,士兵又比老百姓跑的快,要他們有個鳥用?
北宋末年的汴梁城,足足還有二十萬大軍,而面對金八萬多的軍隊,卻是惶惶不可終日,甚至沒羞沒臊的要言和,割地賠款也可以,并且還答應免費送女人,叫爺爺也願意,這是爲何?難道汴梁城的那二十萬守城軍隊是****長大的?
金軍有八萬軍隊攻城,北宋軍隊比金軍人數又多十二萬,又還是守城,卻被人家給整的恐懼不安,大不了就是一死,怎麽就不敢跟他們死磕一下呢?說白了,還是軍隊的戰鬥力太差了,無法帶來安全感和優越感。北宋朝堂上下爲何一片求和聲,固然有君臣性格軟弱的緣故,同時也有軍隊戰鬥力太差的原因。
軍隊不硬氣,說話就沒有底氣。
由于強幹弱枝的***政策,地方嚴重缺少作戰兵員,同時又缺少錢糧,更加的缺少器械。北宋末年汴梁被圍困,倉促之間組建的勤王之師,全是一些臨時招募而來的雜牌軍,多是邊走路邊訓練,缺少錢糧的時候,隻好向一些當地的鄉紳納捐一些,就連盔甲槍械等作戰用具,沒有也隻好使用那些老舊的,還不如去樹林随便砍一根木棍使的順手,接下來的戰事不打也知道結果。
強幹弱枝,是曆朝曆代的政策,本質上是中央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對地方邊疆形成壓倒性的優勢。而漢唐時代,那時的門閥世族橫行,關中地區固然有着壓倒性優勢,但是其他地區的力量也很強大,你說話過頭了,老子就是不鳥你,你敢咬我?
直到北宋,門閥世族慢慢的開始消亡,文人集團迅速崛起,強幹弱枝也随之發展到了極點。漸漸的形成了地方上财力、兵力、司法、行政等方面,不是相互制約,互相扯皮,行政管理效率極具下降,就連地方部隊的實力也虛弱不堪,财政更是緊張的要命,比揭不開鍋強上那麽一點點,跟牆裏和牆外沒有多少區别,反正就是老百姓就差當褲子才能生活。
若是真正能做到強幹弱枝,中央強大,地方弱小,中央軍強大,地方軍弱小,那也算了。可真實的情況是,由開始的強幹弱枝,漸漸變爲了弱枝弱幹,中央禁軍簡直就是一群光知道吃飯的廢物,與金軍一戰之下,差點盡數覆沒,一時間無力保護地方的安穩,而地方上财力、兵力又極度缺乏,又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此時面臨強敵攻擊,不危在旦夕那才叫怪事?
宋太祖趙匡胤的計劃是好的,強幹弱枝,減少藩鎮割據,但是效果卻是差的挺遠,主幹弱小,枝葉也弱小。
李綱那家夥倒是一直堅持抗金,可他畢竟是一個隻會耍嘴皮子的書生,軍事才能有限的很,跟小白有的一拼,時常比誰喊的都歡騰,最後總是放空炮。縱觀李綱執政以來,沒有取得一次戰事大捷,很多時候僅僅是靠着城池、關隘的險要,勉強不被敵人攻破。
第一次汴梁之圍被解,不是他指揮才能有多強才使金軍無奈退去。而是金軍因爲太原未被攻下,沒有辦法不得不暫時退回去,又因爲各地援軍拼死守城,破城難度大大加大,再加上迫使北宋朝廷簽訂了各種不平等條約,在這三點的基礎上,金軍這才同意退去。
後世之人都說李綱被驅除,是因爲議和派妥協,宋欽宗不信任的原因,其實這都錯了,真正的原因是李綱自己的能力十分有限,沒有響應的業績證明自己的才能。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身不硬,自然會給人攻擊的理由,所以他最終倒台了。
高靖宇越想這些曆史破事,就是一陣的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