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他聽說此時北方戰火正濃,而這些所謂的才子、佳人們卻似乎沒有一點‘國破山還在’的覺悟,整天都在這西湖之上搞些有的沒的風liu勾當,恰恰也正應驗證了‘北豺狼,南才子’的那句話。有種你們憑着學識淵博把北方入侵之敵全部驅逐出去,老子二話不說,立刻脫掉身上的衣服,并跪在地上向你們唱征服。
中國古代的北宋亡國其實也就是我們曆史上所說的靖康之變,那已經是快要接近900年的往事了,但卻始終令人難以忘懷。
“靖康恥,猶未雪……”,但凡是中國人,人人都能朗誦,個個都會歌唱。所謂北宋亡國,雖然不是國家淪亡,隻是朝代更替,然而這一曆史事變實在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大深重災難。金朝攻滅北宋之後,造成了上千萬民衆死于戰亂、上千萬民衆流離失所。難怪從當時一直到自己所熟知的那個時代,人們不斷地議論着北宋亡國的緣由,提出了各種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
北宋時期,确切的說是中國曆史上經濟最爲發達、政治最爲清明、社會最爲文明、國家最爲安定的曆史時期,很是值得我們華夏兒女驕傲、自豪!
在中國古代,宋代的海上貿易是最爲發達的,最遠曾到達非洲海岸。現在非洲人還能夠在東海岸找到宋代沉船,有時還會打撈上來一些瓷器和寶藏。
但是北宋實行的一個十分變态的‘基本國策’,那就是重文抑武,并且還達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畸形,真是讓人歎恨不已!
咱們國人想必都知道,宋朝畸形的重文抑武‘基本國策’是導緻兩宋尤其是北宋滅亡的兩個根本原因之一。
打天下要依靠武将,治理天下需要靠文臣,這個道理誰都清楚、知道。天下大定,重文抑武咱們可以理解,但是凡事不能走極端。北宋時代在這方面就走上了一個變态的極端!即使在北有遼國,西有西夏這兩大強敵的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卻仍然始終堅持着重文抑武‘一百年不動搖’的道理,這豈不是荒唐之極?
宋代不殺士人,這是中國文明史上的一大進步!但是殺起來武将卻毫不手軟!縱觀北宋曆史,一直對武将提防得緊,就跟防賊一樣!許多守邊将領因爲一些小過或被殺、或被囚、或被貶,許多屢立戰功的武将一直得不到提拔和升遷,反倒動辄罪責加身。狄青算是憑借戰功升得最高的一位将軍了,但也隻是一個樞密副使,而且在封官不久之後就被免職,原因歐陽修說的很清楚:因爲他就是個武夫!
皇帝老兒用得着人家了,就讓人家到戰場上賣命、出力,用不着了就冷落到一邊,棄如敝屣、賤如糟糠,誰的心都是肉長的,時間長久了,總會有涼的透透的時候,就是咱們所說的瓦涼瓦涼的那種,将領們心涼如此,要戰勝敵國那真是見鬼了?
南宋因爲亡國在即,比北宋還算好一些,但是也沒好到哪裏去!嶽雲、張憲先後被殺,嶽飛最終也在‘風波亭’被賜死,其實這都是因爲他們是武将!有的史學家說高宗殺嶽飛開了‘殺士大夫的先例’,違反了建國時候所提到的‘祖制’。其實這個論斷是不完全對的,嶽飛其實不屬于‘士大夫’,而是屬于武将一類,殺嶽飛并沒有違背宋朝建國的‘祖制’,而且也沒有違反‘基本國策’!如果嶽飛是一個文臣,高宗是斷然不會殺他的。
宋朝是受五代更替、兵變易國的影響而有些神經過敏了,這咱們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制定出那麽一個畸形的‘基本國策’,在邊患頻繁、大敵壓境、危國的時候主事者也不知道懂得變通一下,不亡你亡誰?
另一個原因,宋朝軍隊弱小不是因爲崇文抑武,而是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平白無故的花了許多的冤枉錢。時戰、時和,舉朝上下、舉棋不定,缺乏穩定而貫徹的有效對外方針,往往是得過且過,習慣于臨時抱佛腳。再加上内部的黨争,極大的消耗了國力,這讓北宋有着壓倒性的經濟實力,卻最終敗于遼國、西夏、金國,乃至是後來的蒙古國。
在中國曆史的唐朝,前期實行的是府兵制,後期實行的是募兵制。府兵制,屬于是半農半軍類型,并非是職業軍人,拿起刀劍就是兵,放下刀劍就是民,奉行的是藏兵于民,獨特的軍制讓藩鎮割據沒有生存的土壤。
而在唐朝後期,均田制的徹底瓦解,府兵制的最終崩潰,沒有辦法隻能實行募兵制。募兵制,必然滋生任人唯親,也必然滋生藩鎮割據,于是唐末軍閥紛亂割據,才有了五代十國混亂不堪的局面。
直到北宋建國以後,才采取各種措施,消減了募兵制帶來的諸多弊端,但壞的一方面卻來了,那就是軍隊的戰鬥力也是急速的下滑。
士兵由半農半軍,向着職業軍人轉變,曾經的府兵制向着募兵制轉變,這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而北宋的募兵制搞的挺不錯,可惜的是一直用金錢打造的軍隊,缺乏根本的信仰,于是最終成爲了沒有多大用處的一盤散沙。
而中國古代的北宋又流行着,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這番謬論。反而鼓勵一些‘乞丐’和‘閑散人員’去當兵,當兵本身就是就業,是緩解社會人口壓力,緩解土地兼并的手段,結果是緩解了就業問題,可是士兵的戰鬥素質卻是下降了。
高靖宇就搞不懂了,難道那些主事者都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