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功努力擠出了人群,偷偷來到村長身邊,拽了拽村長的衣袖,小聲說道:“村長,我看一下诏書?”
村長一扭頭,見是夏侯功,知道他是陽城的墨家弟子,趕緊把诏書遞給了他。夏侯功拿起诏書,借着燈光一看,臉上頓時有了喜色。
“慢着!”夏侯功大聲吼了一嗓子,這一嗓子吼得村長趕緊捂住了耳朵。居高聲自遠,這聲音也迅速傳到了台下。台下亂哄哄的兵民聽到吼聲,都順着聲音看去,村民認出來是夏侯功,一時都不吭了。士兵見老百姓忽然都安穩了,也搞不懂怎麽回事,也立即靜了下來。頓時,這片空地上除了“噼噼啪啪”的火把的聲音,剩下的就是安靜了。
“放肆!”黃勝看到夏侯功,認出他是白天的拿鋤的人,登時氣不打一處來。“哪裏來的刁民,給我拿下!”
“慢着!大人的诏書好像拿錯了吧!這诏書上的内容和大人宣讀的根本就不一樣。而且大人拿的又不是密诏,應該頒令全國才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聽說過此事。我看大人是不是假傳旨意!”夏侯功一字一句都說的很清晰,宏亮的聲音響徹在家廟的上空。村民都聽得一清二楚。
“假傳诏書?”下面的村民開始議論紛紛了,“怪不得大半夜把我們叫起來呢?”“當官的太可惡了,居然欺負我們不識字。”“應該馬上禀告陽城君,問問是怎麽回事!”
下面亂哄哄的,已經有村民開始聯合起來離開了。
黃勝一看,怒氣更大了。下令士兵不準放走村民。村民一聽,立刻被激怒了,都開始質問村長。
“大人,我看您還是先回去吧。明天讓大王下令,派陽城君來找人,就不用麻煩您了。您可以把今天的村民悉數造冊,我保證明天不會少一個人。不然的話,這樣燈火通明的照着,鄰村知道了,怕引起慌亂。”村長看到下面的人已經亂了起來,而且沒有見陽城君的命令,也沒有見陽城君經常派下來下命令的人,故此也有所懷疑。
“奶奶的!”黃勝自言自語地怒道:“茅廁缸裏樹旗子——蛆也想造反了。”他大聲道:“不行!找不到人,誰都不準離開!”黃勝簡直發瘋了一樣,本來事情進展的挺順利,馬上就要成功了,誰想到居然亂成現在這樣子。他看到一臉輕視的夏侯功,真恨不得上前咬死他。
看到黃勝假傳旨意,還這麽強硬,村民們被徹底激怒了。他們開始往外湧。士兵們一手舉着火把,一手拿着矛或者戈橫起來,想攔住村民。雙方像拔河一樣,一會兒前一會兒後,有的村民趁機就擠了出去。
正在這時,家廟的天台上忽然燃起了熊熊大火,比幾十個火把都亮,而且因爲天台比較高,照的方圓一裏,都看得見。不一會兒,遠處的村子也亮起了火光。
“誰再抗旨不遵,格殺勿論!”黃勝看到火光,怒吼道。
“萬萬不可呀!大人。請收回成命吧。”村長跪在地上,不住地磕頭求饒。夏侯功扶起村長,抽出背後的寶劍朝黃勝劈來。黃勝急忙一躲,兩個人戰在一處。
士兵們聽到黃勝的命令,開始對村民動武,怎奈村民擁擠着,太多,矛和戈根本伸展不開,而且有的兵器還被村民奪走了,有的士兵被村民按在地上。高處的士兵拉滿了弓,可是士兵和村民擠在一起,也沒有辦法瞄準。
台上是夏侯功和黃勝在打,台下是村民和士兵擠在一起,混亂的場面早已攪亂了原本清靜的黑夜。這樣的場面,在清河村似乎還是第一次。家廟上的火光,照應着失控的場面,真是一台熱鬧非凡的戲。
“不好了,将軍!”一個士兵跑到離黃勝比較近,但是又傷不到他的地方,“遠處傳來馬蹄聲,估計是陽城君的軍隊過來了。”黃勝一聽,再也無心戀戰,賣個破綻,跳出圈外。大喊一聲“撤!”,轉身跳下了高台。周圍立即有士兵敲響了鑼。衆士兵聽到命令,像久旱龜裂的土地遇見了從天而降的大雨,早已迫不及待了。有的正在與村民搶兵器,這時忽然松開手,扭頭就跑。有的松開抱着的村民,轉身努力擠出人群,朝北邊跑去。有的扔掉火把,跑去騎馬了。村民們本來還想追趕士兵,但是被村長和夏侯功制止了。
夏侯功爲什麽有這麽大的号召力呢?這得從墨家的孟勝說起。孟勝與楚國的陽城君的關系的确很好,陽城君也很信任孟勝,所以把封地的一些事宜也交給他去做。孟勝得了一席用武之地,所以把墨家的主張向百姓申明,開始在封地内推行墨家的思想。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生于底層,君王的恩澤降臨不到,王朝的賦稅卻壓在了身上。墨子本來學的也是儒家的思想,接受的孔子的理論,可是他卻對孔子的繁文缛節極爲不滿,所以自己另立學說,闡述自己的觀點。春秋多戰,百姓深受其苦。三家分晉,戰國又至,連年征戰不休,百姓不勝其擾。墨子提倡“兼愛非攻”,百姓最喜歡不過了,再有“節用節葬”,的确是從百姓貧苦的生活出發,活人尚且食不果腹,哪裏還有錢去久喪厚葬呢?墨子反對奢靡的音樂活動,提倡節約人财物力,這對百姓來說,簡直像春風吹過心田,感到萬物生長,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又像夏日裏的風雨,洗滌燥熱焦煩的心情,帶來陣陣的清涼。孟勝與其衆弟子,布衣蔬食,身體力行,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一起進行勞動,從來不說苦累。陽城君也遠離管弦,不怿犬馬,而以讀書爲樂,以舞劍爲閑。輕車簡從,觀賞田園風光;微服出巡,了解民間悲喜。所以,陽城的百姓對封君很尊重,對孟勝既感激,又欽佩。故此,百姓心情較爲舒暢,幹活也自然有動力。所以,陽城的賦稅既能按時上繳,百姓又沒有什麽怨言,遇到旱澇災荒的時候,陽城君開倉赈濟,與百姓共度難關。因此,封地内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風淳樸,相安無事,管理起來确實很方便,陽城君實在很高興,對孟勝的佩服不僅又增加不少,所以,陽城君幾乎把封地的大小事宜都交給孟勝了。
一日,楚國朝會。
“禀大王。”左尹景文奏道:“臣愚鈍,有一事不解,恭請聖訓。”
“你說吧。”楚悼王倒是很認真。
“一個國君,不近聲色,遠離犬馬,以讀書爲志,以練兵爲好,深入民間,取信百姓,賦稅無所增,刑罰有所減。布衣蔬食,朝乾夕惕。請問大王,此人志向何在?”
“這的确是個好君主啊。相比之下,寡人真是慚愧呀。這乃是堯舜禹湯一樣的明君呀。”楚悼王在猜着景文到底想說什麽,心中想道:“該不會又是拐着彎兒地勸谏我吧。可是,我近來行事中規中矩,沒有什麽值得大臣進谏的呀?”楚悼王一邊想,一邊思索着怎麽答複比較得體。
“大王高瞻遠矚,勵精圖治,楚國臣民都深知大王仁厚。”景文發現話題快被轉移了,所以趕緊往回引:“若此君乃當今諸侯之一,其志何在?”
楚悼王一聽原來說的不是自己,心裏放松了不少,“那當然是勾踐一樣卧薪嘗膽,志在稱霸,争奪天下了。這樣的人,不可小觑。豈不知乃是把國家拉上戰車,百姓正面臨戰火的降臨。”
“大王見解深刻,真如撥雲見日一樣,使臣茅塞頓開。”景文一看時機成熟了,乃緊接着奏道:“今有地方官奏報,陽城君性情異于往日,聲色犬馬皆棄,山珍海味皆遠,常微服民間,與百姓交談,以己财減賦稅,以閑暇練兵馬,且鄰近百姓聚者日多,臣恐其志不在小。”
景文忽然不說了。楚悼王聽到以後,不以爲然:“陽城君乃寡人親封,其人寡人了解,不會做出大逆不道之事。”
“啓奏大王:臣聞,犯人出獄,不往他處,而歸陽城。臣雖不知是否陽城君所招,但楚國向無此情況。”司敗昭珅看看景文,趕緊奏道。
楚悼王聽到司敗昭珅的話,内心有些疑惑了。畢竟陽城君遠離都城,加之時間流逝,楚王怎能保證其人沒有變化呢?楚悼王捋着胡須,在沉思着。
“啓奏大王,昔者,商纣以象牙爲箸,箕子深以爲憂。或曰大驚小怪,天子富有四海,何況象牙之箸。聖人曰:以象牙爲箸,必不盛羹于土硎,而用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則以旄、象、豹胎,久之,則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則必錦衣九重、高台廣室也。稱此以求,則天下不足矣。近陽城君韬光養晦,散财抒難,以明君标榜,以聖人自居,狂妄至極,無視大王。”右尹屈伯逵引經據典,侃侃而談。
“這個……”楚悼王聽到幾個大臣都如是說,一時懷疑是不是時間久了,陽城君真的變了。
“啓奏大王,昭司敗所奏的确屬實。”司馬昭元卿奏道。昭珅聽到司馬昭元卿居然沒有反對自己的奏報,反而予以支持,微微扭頭看了看他,甚是感到疑惑。雖然他們是同宗,又是堂兄弟關系,可是在朝堂上卻常常意見相左。
昭元卿繼續奏道:“雖然犯人出獄,往陽城去,那是因爲陽城民風淳樸,民衆以勞作爲樂,官員以廉潔爲比,犯人此去,無非想安居樂業,重新做人。況且臣聞地方官所言,陽城君執法公正廉明,從不徇私,所以,陽城内亦稱安甯。”
聽到昭元卿的奏報,楚悼王緊縮的眉頭舒展了些,心情也放松了些,因爲昭元卿向來處事公允。
“禀大王,幾位大臣所奏。其愛國之心,日月可鑒。”這時,令尹南城君說話了。“然陛下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退一步講,一個小小的陽城君,地不過方圓幾百裏,兵不過千人,縱有異志,一縣之兵怎敵一國之兵?況且上有陛下明察秋毫,中有大臣監督進谏,下有縣官身臨其境,底有百姓品評冷暖,其怎能瞞天過海,做出不忠之事?”
楚悼王聽的津津有味,已經入神了。
“陽城君自到封地,未敢辜負君恩,兢兢業業,常播大王之仁厚,公正廉潔,屢宣陛下之恩澤。陛下知人善任,百姓載歌載舞,陛下可派人下去明察暗訪,看陽城君究竟是何作爲?”南城君說道。
昭珅和屈伯逵聽着南城君的話,既生氣又覺得尴尬,真擔心楚悼王會派人下去察訪了。景文氣得是胸中怒火熾烈的燃燒着,又不敢釋放出來。
楚悼王這時清醒了:一定是陽城君在什麽地方得罪了這幾個大臣,居然想扣個謀反的大帽子。陽城君還不至于傻到自不量力的地步。
“昭司敗,屈大人,你們覺得有必要派人去察訪嗎?”楚悼王忽然問道。
“這……”昭珅和屈伯逵緊張的額頭上滲出了細小的汗珠,“這得請大王裁決了。”兩個人一同跪在地上。剩下一個景文怒氣沖沖地站在那裏。
楚悼王一看這情況,心裏更加清楚了。
“陽城君乃寡人親封,若其有違君恩,定嚴懲不貸!”楚悼王嚴厲地說道,頓了頓,然後接着講:“寡人雖居深宮,然耳目遍于天下,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之事。諸位萬不可道聽途說,受人挑撥,自作聰明,作繭自縛。諸位應深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如果偏聽偏信,是會錯怪忠良的。今賜陽城君黃金百镒,白璧五雙,以獎其治民有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