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諾謝雲初大權,讓謝雲初教導新帝,成爲帝師。
謝雲初看完,将燈罩挪開,信紙點燃,燒掉不該有的内容之後,隻留下雲昭讓謝雲初前往北魏朝堂助她壓制謝太師的内容,而後又滅了火。
她看着半截信紙,疊好……又交給夜辰。
“派人給祖父送回去,就說這信……是在争奪之時損毀的,讓祖父派人交給北魏叔祖父。”謝雲初道。
“是!”夜辰應聲。
謝雲初讓嚴毅給雲昭帶回去的信中,以陳郡謝氏謝六郎的身份,請北魏太後不要搬弄是非挑撥她與大邺的關系,她說自己隻是因師父的關系知道一些北魏太後的舊事,但此舊事她答應師父不會公開,便必定不會公開。
北魏太後不必先是派殺手,後又以這樣陰損的诏書調撥大邺君臣關系,逼迫她離開大邺朝堂隻能選擇北魏,稱她即便離開大邺朝堂,也絕不背棄母國。
關于雲初的身份,她一概不承認,隻将這件事往陰謀之上靠,讓人抓不住把柄。
雲昭是個聰明人,看到這封信,便能明白她的意思。
姐妹之情,前生已盡,各自安好。
三月二十七,謝雲初抵達茂州。
汴京傳來消息,紀京辭雖然未曾入朝爲官,但已替謝雲初教導七皇子,因着每日入宮……常常被皇帝請到身邊相伴。
雖然紀京辭不入仕,沒有官職,可與皇帝閑談之中便能影響朝政,三皇子對紀京辭頗爲忌憚,又不得不做出禮賢下士的模樣,想獲取紀京辭對他的支持。
謝雲初看着手中的消息,沉默了許久。
不知道……紀京辭選擇親自教導七皇子,是不是擔心她有朝一日回汴京後,會用她自己的方式推行新政,所以答應過母親不入仕的紀京辭,選擇了自己教導七皇子?
到底,紀京辭對她的品性,還是失望了吧!
溫厚……
她實在是沒有這樣的品性。
元豐十九年,三月二十九,皇帝調安平大營五萬大軍,前往豫州與懷王彙合,以懷王爲帥出兵吐蕃,要在戎狄未成氣候之前,将其滅之。
北魏太後并未答應出兵相助,大邺探子來報,北魏調兵隴右意圖不明……
正逢春種,謝雲初剛從農田查看回來,還未來得及清洗,就拿到了汴京方向來的消息。
看到消息那一瞬,頓時頭腦通明,站起身來……
謝雲初攥着信:“北魏怕是已經同吐蕃戎狄商議好了,這一次不是戎狄要向大邺複仇,而是北魏、戎狄、吐蕃要瓜分大邺!”
難怪嚴毅當初帶來北魏先皇喪訊之時,要安陽公主回北魏奔喪,若非安陽公主實在是胎像不穩,不宜奔波,嚴毅定然是要将安陽公主帶回北魏的。
或許嚴毅來大邺之時,雲昭還念及幼時與安陽的情誼,想要将安陽接回北魏。
可安陽既然走不了,雲昭便顧不上安陽了。
算日子,北魏大軍若是打算以岷州等地爲突破,應當已經打起來了。
可是沒有……
那意圖就很明确了,北魏是想要大邺富庶的江南之地。
所以,北魏要打,就要從成都府作爲突破口,一路東進,才能拿下大邺江南富庶之地。
這次,戎狄以複仇爲名來消耗和牽制大邺的兵力!
将來瓜分大邺,吐魯番各部和戎狄定是要大邺西面,江南富庶之地全都讓給北魏。
加之琅琊王氏從隴西遷入應天,這是一個讓人北魏坐立不安的信息,所以這一仗對北魏來說非打不可。
北魏的謝氏族人,自然是希望北魏強盛,如此……他們即便是不是陳郡謝氏大宗,将來也是陳郡謝氏大宗了。
故而,北魏謝氏不見得會給大邺謝氏實打實的消息。
“夜辰!”謝雲初緊緊攥着手中的信,轉而走至桌案前,一邊寫信一邊道,“你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将信送到懷王手中,告訴他……千萬守好成都府和豫州,不要冒然出兵!”
謝雲初字迹如飛,迅速寫完後,将信交給夜辰:“速度一定要快!”
若是能趕在安平答應和蕭五郎彙合出兵之前,最好不過!
夜辰應聲派人前去傳信,謝雲初又着急給謝老太爺寫信,信寫到一半謝雲初筆突然頓住……
琅琊王氏的消息網要比陳郡謝氏更爲廣闊,應當也得到了消息。
有紀京辭在,想來朝廷也有了戒備。
但謝雲初還是将信寫完,派人快馬加鞭送回去給謝老太爺,讓謝大爺提醒朝廷防範。
可謝雲初派人送去給蕭五郎的信,到底是去晚了……
謝雲初的信到時,蕭五郎已經率兵從豫州出發。
好在柳四郎留守豫州,知道是謝雲初送來的信又關乎軍情,柳四郎拆開一看,二話沒說親自帶了一小隊去追大軍報信。
“柳将軍拿到信,禀報安平大營戚将軍,可戚将軍卻不願派人前去給大軍送信,說隻是主子的揣測,并沒有實證,大軍已經出發,冒然送消息讓大軍折返……錯過戰機不是主子這文官可以承擔的!所以柳将軍便違抗軍令,親自帶着主子的書信去追大軍了。”
夜辰派去的謝氏死士同謝雲初道。
謝雲初拳頭收緊:“戚将軍……戚威,這可是曾經同燕王共同讨伐戎狄得力大将,你沒有打聽打聽……這位戚将軍爲何此次沒有随軍?”
這很沒有道理,既然是去打戎狄,自然是要帶上熟知戎狄軍之人,怎麽會将戚威留在安平大營中守營?
“回主子,戚将軍舊疾複發,所以此次未能随軍。”那死士道。
謝雲初手指摩挲,擡了擡眉……這舊疾複發的還真是時候。
隻希望柳四郎能趕上蕭五郎,将信交給蕭五郎。
蕭五郎與謝雲初在無妄山一同長大,相處多年……
相信,蕭五郎一定會相信她的判斷。
謝雲初閉眼回想當初蕭知宴帶兵與北魏共滅戎狄時,他們在無妄山看到的名單,和後來大仗得勝之後,活着的武将都被派去了哪裏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