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就像一個優秀的體操運動員,省略了所有花哨和不必要的動作,将全部的心力放在那最後的騰躍,以獲得冠軍的獎賞——皇位。
當然,當時的朱棣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做到這一點,他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把俘虜人數清點好,然後回去複命。
似乎是上天特意要體現朱棣的豐功偉績,與他同時出征的晉王是個膽小鬼,根本沒有進入蒙古腹地。用今天的話來說,他還沒有進人家的門,在門口放了兩槍,吆喝兩聲就走人了。
有這麽個窩囊的兄弟幫忙,朱棣一時之間成爲了萬衆矚目的焦點,全國人民都把他當成民族英雄。朱元璋也很高興,他賞賜朱棣一張支票——面額一百萬錠的寶鈔(明朝紙币)。
其實這個賞賜不算豐厚,因爲我們前面介紹過,洪武年間的紙币發行是沒有準備金的,估計朱元璋很有可能是在見朱棣之前,才讓人準備好了紙張,印上了一百萬錠的數字。反正他是皇帝,想寫多大數字都行。
如果朱棣聰明的話,就應該早點把這張支票折現,換糧食也好,換布匹也好,總之是在通貨膨脹讓這張支票變成衛生紙之前。
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于朱棣通過這一次的成功表演讓朱元璋看到了他的價值,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其實演得好不好倒在其次,至少先混了個臉熟。
但這次遠征帶給朱棣的也隻有這些,并沒有人認爲他能夠成爲皇位的繼承者,他心裏也清楚,無論自己如何表演,也無非是從龍套變成配角,要想當上主角,必須得到朱元璋導演的同意。可是很明顯,朱導演并無意換人。
如果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滿懷抱負的朱棣可能最終會成爲朱标的好弟弟、國家的邊界守護者,他的能力将用來爲國效力,他的野心将随着時光的流逝被永遠埋葬。
就在看似事情已經定局的情況下,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轉機。
朱标死了,主角的位置終于空了出來,時機到了!
朱标的兒子朱允炆不過是個毫無經驗、年幼無知的少年,這樣的人怎麽能承擔帝國發展的重任,換人吧,也該搞個公開招考之類的玩意兒了。退一步說,就算不搞公開競争,也該給個抓阄的機會啊,老爹,不能再搞一言堂了,多少給點民主吧。
朱棣曾經有過無限的期待,他相信隻要公開競争,自己是很有優勢的。那個小毛孩子懂得什麽,論處理政事、出兵打仗,誰能比得上我!當然,甯王打仗也很厲害,不過他隻是一介武夫,這樣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家夥也想繼承皇位?
除了我,還有誰!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朱元璋對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又一次搞了暗箱操作,他真的任命隻有十五歲的朱允炆爲太子。
白幹了,這下真是白幹了。
等待時機的到來
朱标雖然文弱,到底是自己的哥哥,長兄爲父,論資排輩,心理上還說得過去,畢竟人家參加工作早,可那個十五歲的小毛孩居然也敢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無論如何想不通,無論如何辦不到!
但這是事實,一旦父親死去,這個小孩子就會成爲帝國皇位的繼任者,到時不管自己是否願意,都将跪倒在這個人的面前,發誓效忠于他。他懂得什麽?既無戰功,又無政績,憑什麽當皇帝?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于知道了結局卻無法改變。
如果說之前的朱棣隻是抱怨,那麽朱允炆繼位後的朱棣就是真的準備圖謀不軌了。用法律術語來說,這是一個從犯罪預想到犯罪預備的過程。
但朱棣可以不服氣,卻不能不服從。洪武二十九年(1396),明太祖決定對北元再次發動遠征,主帥仍然是朱棣。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制定的最後一個作戰計劃。
他真的老了,青年時代的意氣風發、縱馬馳騁隻能在腦海中回味了。但他的意識還很清楚,必須在自己死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解決掉,這樣大明帝國才能不斷地延續下去,永遠強大繁榮。國内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卓越的軍事直覺告訴他,北元仍然是國家最強大的敵人,一定要把這個鄰居連根拔除!
而朱棣當仁不讓地成爲了統帥,雖然他已經不再願意去幹這些活,畢竟自己隻是打工的,每個月按時拿工資,出兵打仗成了義務勞動,幹好了是老闆的功勞,幹壞了還要負責任,這樣的差事誰願意幹?
可是即将卸任的老闆朱元璋不是一個可以商量的人,誰讓你當年表現得那麽好,就是你了!不幹也得幹!
同年三月,朱棣帶着複雜的心情從北平出發了。此次他的戰略和上一次大緻相同,在軍隊抵達大甯後,他先派出騎兵去偵察元兵的方位,在确定元軍所在位置之後,他帶兵翻山越嶺,在徹徹兒山找到了元軍,這一次他沒有再玩懷柔的那套把戲,連殺帶趕,把北元軍趕到了數百裏外,并活捉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兒等人。
按說任務已經完成,也該班師回朝了,北元的難兄難弟也在遠處等着呢,既然仗打完了,人也殺了,帳篷也燒了,您就早點走吧,等您走後,我們再建設。但這一次朱棣似乎心情不好,于是北元就成爲了他發洩的對象。他一氣追出幾百裏,一直追到兀良哈秃城,打敗了北元大将哈剌兀,這才威風凜凜地回了家。
郁悶的人真是惹不得啊。
朱棣得勝回朝,卻沒有以往的興奮,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朱元璋的心思卻大不相同,在他看來,國家又多了一名優秀的将領,朱允炆又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好叔叔,當然,這隻是他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的歸宿
此時的朱元璋才真正感覺到一種解脫,他打了一輩子仗,忙了一輩子公務,不但幹了自己的工作,連兒子孫子的那份他也代勞了。
此時的大明帝國已經恢複了生機和活力,人民安居樂業,商業活動也有相當的發展,朝鮮歸順了大明,北元已經被打成了遊擊隊。而朱元璋對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在他看來,後世子孫隻要有着基本的行爲能力,就能根據他的政策治理大明,并保萬世平安。
都安排好了,我也可以放心地走了。
對大臣們來說,朱元璋可能不是個好君主,但是對朱元璋的子孫們來說,朱元璋絕對是個好父親、好祖父。其實朱元璋的這種行爲反差的理由也很簡單,就如同今天獨生子女的家長,特别是那些當年曾經挨過餓的人,自然不忍心讓孩子受自己那樣的苦,他們恨不得代替子女去承擔他們将來要經受的苦難。
朱元璋确确實實是一個好父親,他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團結一緻,共同輔佐他選定的繼承人朱允炆。但就如今天所謂的“代溝”一樣,子孫們有自己的打算,特别是皇族的子孫,他們是無法體會朱元璋這種深厚的父愛的,在他們看來,這個白發蒼蒼的老者早就應該領退休金走人了。他們關注的隻是這個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
朱元璋奮鬥一生,爲子孫積攢下了大筆的财富,可當他走到人生的終點時,他的子孫的眼睛卻隻盯着他手中握着的那筆财富,投向這個老人的隻是冷冰冰的目光。
這無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是時候了,讓我們給朱元璋一個公正的評價吧。
朱元璋生于亂世之中,背負着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台、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來的。他經曆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追逐,從死人堆裏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鬥。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着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号非朱元璋莫屬。
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是的,誰會想到幾十年前的那個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會成爲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
是的,命運之神其實并不存在,他也不會将什麽寶劍和鑰匙交給一個乞丐,在那絕望的日子裏,并沒有人去同情和可憐這個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來的。
他告訴我們,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他告訴我們,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當朱元璋回望自己幾十年的峥嵘歲月,回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強大國家時,他有充足的理由爲之驕傲和自豪!
我是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締造者!
六百多年過去了,但籠罩在朱元璋身上的争論似乎并沒有停止的迹象。他有過不朽的功勳,也有過嚴重的過失,這些争論可能再過六百年也不會停止。
朱元璋,你就是你,曆經時間的磨砺、歲月的侵蝕,你還依然屹立在那裏,你的豐功偉績和成敗得失都被記錄在史冊上,供後人評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黃昏,京郊馬場
這本是一片寬闊的農田,在一次政府征地中被征收,種上了草,并成爲了皇室的專用馬場。
朱元璋現在就站在這片專屬于他的土地上,多年的馬上征戰使得他對于騎馬這項運動有着濃厚的興趣。他始終不能忘懷當年縱馬馳騁的歲月。
歲月催人!
當年的風華少年,如今已經年華老去,當年的同伴好友,如今皆已不見蹤影。
回望這一生,我得到了什麽,又失去了什麽?
爲了建立這個偉大的帝國,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精力,犧牲了愛人、朋友和屬下,他殺了很多人,做錯了很多事,現在終于走到了終點。
一個孤獨的老人守護着一個龐大的帝國,這就是最終的結局。
他又一次跨上了馬匹,雖然他的身體早已不适合騎馬,也不複當年之勇,但當他騎上馬、揮動馬鞭,一股熟悉的感覺油然而生,是的,一切又回來了:
皇覺寺裏,明月相伴,孤燈一盞;
濠州城中,謹小慎微,奮發圖強;
鄱陽湖畔,碧波千裏,火光沖天!
茫茫大漠,金戈鐵馬,劍舞黃沙!
開創帝國,保世宏規,光耀後代!
他縱馬馳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腳下,錦繡山川被他抛在身後。
一個個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現:郭子興、馬皇後、陳友諒、徐達、常遇春、王保保、胡惟庸、藍玉,有的他愛過,有的他恨過,有的他信任過,有的他背叛過,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敵人。
此生足矣,足矣!
少貧賤兮壯志揚!
千軍如烈怒弦張!
我雄武兮大明強!
我雄武兮天下壯!
他勒住馬頭,迎着落日的最後一絲陽光,向壯美河山投下最後的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