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的結果也很确定,皇太極帶着兵,再次攻入關内,開始搶掠。
這次入關的,可謂豪華陣容,清朝最能打的幾個,包括阿濟格、多爾衮、多铎、嶽托,全都來了,隻用三天,就打到密雲,京城再度戒嚴。
要對付猛人,隻能靠猛人,崇祯随即調祖大壽進京,同時,他還命令陝西的孫傳庭、山東的劉澤清進京拉兄弟一把。總之,最能打仗的人,他基本都調來了。
但問題在于,祖大壽、孫傳庭這類人,雖然能力很強,但有個問題——不大服管。特别是祖大壽,自從袁崇煥死後,他基本上就算是脫離了組織,誰當總督,都不敢管他,當然,他也不服管。
對這種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爲,崇祯很憤怒,但後果不嚴重,畢竟能打的就這幾個,你要把他辦了,自己提着長矛上陣?
但不管終究是不行的,崇祯決定,找一個人,當前敵總指揮。
這個人必須能力強、戰功多、威望高,威到祖大壽等猛人服氣,且就在京城附近,說用就能用。
滿足以上條件的唯一答案,是盧象昇。
崇祯十一年(1638),盧象昇到京城赴任。
他趕到京城,本來想馬上找皇帝報到,然而同僚打量他後,問:“你想幹嗎?”
之所以有此一問,是因爲這位仁兄來的時候,父親剛剛去世,尚在奔喪,所以沒穿制服,披麻戴孝,還穿着草鞋。如果這身行頭進宮,皇帝坐正中間,他跪下磕頭,旁邊站一堆人,實在太像靈堂。
換了身衣服,見到了崇祯,崇祯問,現在而今,怎麽辦?
盧象昇看了看旁邊的兩個人,隻說了一句話:主戰!
站在他身邊的這兩人,分别是楊嗣昌、高起潛。
這個舉動的意思是,知道你們玩貓膩,就這麽着!
據說當時楊嗣昌的臉都氣白了。
崇祯倒很機靈,馬上出來打圓場,說和談的事,那都是謠傳,是路邊社,壓根兒沒事。
盧象昇說,那好,我即刻上陣。
第二天,盧象昇赴前線就任,就在這一天,他收到了崇祯送來的戰馬、武器。
其實崇祯送來這些東西,隻是看他遠道而來,意思意思。
然而,盧象昇感動了,他說,以死報國!
就如同九年前,沒有命令,無人知曉,他依然率軍保衛京城。
他始終是個單純的人。
幾天後,盧象昇得知,清軍已經逼近通州,威脅京城。
當時他的手下隻有三萬多人,大緻是清軍的一半,而且此次出戰的都是清軍主力,要真死磕,估計是要休息的,所以大多數識時務的明軍将領都很消停,能不動就不動。
然而,盧象昇不識時務,他分析形勢後,決心出戰。
盧象昇雖然單純,但不蠢,他明白,要打,白天是幹不動的,隻能晚上摸黑去,夜襲。
在那個漆黑的夜晚,士兵出發前,他下達了一條名垂青史的軍令:
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
趁着夜色,盧象昇向着清軍營帳,發起了進攻。
進攻非常順利,清軍果然沒有提防,損失慘重,正當戰況順利進行之時,盧象昇突然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他的後軍沒有了。
按照約定,前軍進攻之後,後軍應盡快跟上,然而,他等了很久,也沒有看到後軍。雖然現在還能打,但畢竟是趁人不備,打了一悶棍,等人家醒過來,就不好辦了,無奈之下,隻能率前軍撤退。
盧象昇決定夜襲時,高起潛就在現場。
作爲監軍太監,高起潛并沒有表示強烈反對,他隻是說,路途遙遠,很難成功,盧象昇堅持,他也就不說了。
但這人不但人陰(太監),人品也陰,暗地裏調走了盧象昇的部隊,搞得盧總督白忙活半天。
差點兒把命搭上的盧象昇氣急敗壞,知道是高起潛搞事,極爲憤怒,立馬去找了楊嗣昌。
這個舉動充分說明,盧總督雖然單純,腦袋還很好使,他知道高起潛是皇帝身邊的太監,且文化低,沒法講道理,要講理,隻能找楊嗣昌。
在楊嗣昌看來,盧象昇是個死腦筋,沒開竅,所以見面的時候,他就給盧象昇上了堂思想教育課,告訴他,議和是權宜之計,是偉大的、是光榮的。
盧象昇隻說了一句話,就讓楊嗣昌閉上了嘴。
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單純的盧象昇,有時似乎也不單純。
“我手領上方寶劍,身負重任,如果議和,當年袁崇煥的命運,就要輪到我的頭上!”
袁崇煥這輩子最失敗的地方,就是不講政治,相比而言,盧象昇很有進步。
九年前,他在北京城下,親眼看到了袁崇煥的下場,那一幕,在他的心裏,種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很清楚,如果議和,再被朝裏那幫言官扯幾句,漢奸叛徒的罪名,絕對是沒個跑。
與其死在刑場,不如死在戰場,他下定了決心。
楊嗣昌也急了,當即大喝一聲:你要這麽說,就用上方寶劍殺我!
盧象昇毫不示弱:
要殺也是殺我,關你何事?如今,隻求拼死報國!
楊嗣昌沉默了,他明白,這是盧象昇的最後選擇。
盧象昇想報國,但比較惡搞的是,崇祯不讓。
事實上,盧象昇對形勢的分析是很準确的。因爲夜襲失敗,朝廷裏那幫吃飽了沒事幹的言官正準備彈劾他,漢奸、内奸之類的說法也開始流傳,如果他同意和談,估計早就被拉出去一刀了。
更麻煩的是,崇祯也生氣了,因爲盧象昇上任以來,清軍依然嚣張,多處城池被攻陷,打算換個人用用。
此時,一位名叫劉宇亮的人站了出來,說,我去。
劉宇亮,時任内閣首輔,朝廷重臣,國難如此,實在看不下去,極爲激動,所以站了出來。
崇祯非常高興,大大地誇獎了劉大人幾句。
等皇帝大人高興完了,劉大人終于說出了話的下半句:我去,閱兵。
崇祯感覺很抑郁,好不容易站出來,搞得這麽激動,竟然是涮我玩的?
其實這也不怪劉首輔,畢竟他從沒打過仗,偶爾激動,以身報國,激動完了,回家睡覺,誤會而已。
但崇祯生氣了,生氣的結果就是,他決定讓劉首輔激動到底,一定要他去督師。
關鍵時刻,楊嗣昌出面了。
楊嗣昌之所以出頭,并非是他跟劉首輔有什麽交情,實在是劉首輔太差,太沒水平,讓這号人去帶兵,他自己死了倒沒啥,可惜了兵。
所以他向皇帝建議,劉首輔就讓他回去吧。目前在京城裏,能當督師的,隻有一個人。
崇祯知道這個人是誰,但他不想用。
楊嗣昌堅持,這是唯一人選。
崇祯最終同意了。
三天後,盧象昇再次上任。
此時,清軍的氣勢已經達到頂點,接連攻克城池,形勢非常危急。
然而,盧象昇沒有行動,他依然按兵未動。
因爲此時他的手下,隻有五千人,楊嗣昌講道理,高起潛卻不講,陰人陰到底,調走了大部主力,留下的隻有這些人。
打,隻能是死路一條,盧象昇很猶豫。
就在這時,他得知了一個消息——高陽失陷了。
高陽,位處直隸(今河北),是個小縣城,沒兵,也沒錢。然而,這個縣城的失陷,卻震驚了所有的人。
因爲有個退休幹部,就住在縣城裏,他的名字叫孫承宗。
他培養出了袁崇煥,構建了關甯防線,阻擋了清軍幾十年,熬得努爾哈赤(包括皇太極)都挂了,也沒能啃動。無論怎麽看,都夠意思了。
心血、才華、戰略、人才,這位舉世無雙的天才,已經奉獻了所有的一切,然而,他終将把報國之誓言,進行到人生的最後時刻。
清軍進攻的時候,孫承宗七十六歲,城内并沒有守軍,也沒有将領,更沒有糧草,彈丸之地,不堪一擊。
很明顯,清軍知道誰住在這裏,所以他們并沒有進攻,派出使者,耐心勸降,做對方的思想工作,對于這位超級牛人,可謂是給足了面子。
而孫承宗的态度,是這樣的,清軍到來的當天,他就帶着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牆,開始堅守。
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數千百姓,無一人逃亡,準備迎敵。
每次看到這裏,我都會想起黃道周,想起後來的盧象昇,想起這幫頑固不化的人,正如電影《集結号》裏,在得知戰友戰死的消息後,男主角歎息一聲的那句台詞:
老八區教導隊出來的,有一個算一個,都他媽死心眼。
黃道周和孫承宗應該不是教導隊出來的,但确實是死心眼。
這種死心眼,在曆史中的專用稱謂,叫做——氣節。
失望的清軍發動了進攻,在堅守幾天後,高陽失守,孫承宗被俘。
對于這位俘虜,清軍給予了很高的禮遇,希望他能投降,當然,他們自己也知道,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被拒絕之後,他們毫無意外,隻是開始商量,該如何處置此人。
按照尋常的規矩,應該是推出去殺掉,成全對方的忠義,比如文天祥等,都是這麽辦的。
然而,清軍對于這位折磨了他們幾十年的老對手,似乎崇拜到了極點,所以他們決定,給予他自盡的權利。
孫承宗接受了敵人的敬意,他整頓衣着,向北方叩頭,然後,自盡而死。這就是氣節。
消息很快流傳開來,舉國悲痛。
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日,聽說此事的盧象昇,終于下定了決心。
此前,他曾多次下令,希望高起潛部向他靠攏,合兵與清軍作戰,但高起潛毫不理會。而從楊嗣昌那裏,他得知,自己将無法再得到任何支援。他的糧草已極度缺乏,兵力僅有五千,幾近彈盡糧絕。
而清軍的主力,就在他的駐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鋒芒正銳。
弄清眼前形勢的盧象昇,走出了大營。
和孫承宗一樣,他向着北方,行叩拜禮。
然後,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作戰多年,身經幾十戰,無一敗績,今日彈盡糧絕,敵衆我寡,而我決心已定,明日出戰,願戰者随,願走者留,但求以死報國,不求生還!
十二月二十一日,盧象昇率五千人,向前進發,所部皆從,無一人留守。
出發的時候,盧象昇身穿孝服,這意味着,他沒有打算活着回來。
前進至钜鹿時,遭遇清軍主力部隊,作戰開始。
清軍的人數,至今尚不清楚,根據史料推斷,至少在三萬以上,包圍了盧象昇部。
面對強敵,盧象昇毫無畏懼,他列陣迎敵,與清軍展開死戰,雙方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戰況極爲慘烈,盧象昇率部反複沖擊,左沖右突,清軍損失極大。
在這天臨近夜晚的時候,盧象昇明白,敗局已定了,他的火炮、箭矢已經全部用盡,所部人馬所剩無幾。
但他依然揮舞馬刀,繼續戰鬥,爲了他最後的選擇。
然後,清朝官員編寫的史料告訴我們,他非常頑強,他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奮戰。他也很勇敢,自己一人,殺死了幾十名清兵,但他還是死了,負傷力竭而死,盡忠報國而死。
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盧象昇雖然位高權重,卻很年輕,死時,才剛滿四十歲。
他死的時候,身邊的一名親兵爲了保住他的屍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他所部數千人,除極少數外,全部戰死。
我再重複一遍,這就是氣節。
在明末的諸位将領中,盧象昇是個很特殊的人,他雖率軍于亂世,卻不擾民、不貪污,廉潔自律,堅持原則,從不妥協。
《中庸》有雲:
“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
無論這個世界多麽混亂,堅持自己的信念。
我欽佩這樣的人。
幽默
記得不久前,我去央視《對話》節目做訪談,台下有位觀衆站起來,說,之前一直喜歡看你的書,但最近卻發現了個問題。
什麽問題?
之前喜歡看,是因爲你寫的曆史很幽默、很樂觀,但最近發現你越來越不對勁兒,怎麽會越來越慘呢?
是啊,說句心裏話,我也沒想到會這樣。應該改變一下,這麽寫,比如崇祯沒有殺袁崇煥,皇太極繼位的時候,心髒病突發死了,接班的多爾衮也沒蹦幾天,就被孝莊幹掉了,然後孤兒寡母在遼東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進入山林後,沒過幾天,由于水土不服,也都過去了。
然後,偉大的大明朝終于千秋萬代,崇祯和他的子孫們從此過着幸福的生活。
是的,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曆史的真相。
曆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範圍内,都沒有什麽大團圓結局。
所謂曆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于: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它都無法改變。
它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既成事實,拉到醫院急救都沒辦法的事實。
我感覺自己還是個比較實誠的人,所以在結局即将到來之前,我想,我應該跟您交個底。客觀地講,無論什麽朝代的史書,包括明朝在内,都不會讓你覺得輕松愉快,一直以來,幽默的并不是曆史,隻是我而已。
雖然結局未必愉快,曆史的講述終将繼續,正如曆史本身那樣,但本着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我将延續特長,接着幽默下去,不保證你不難受,至少高興點兒。
忽悠
正如以往,清軍沒有長期駐守的打算,搶了東西就跑了,回去怎麽分不知道,但被搶的明朝,那就慘了。
首先是将領,盧象昇戰死,孫傳庭、洪承疇全都到了遼東,準備防守清軍,我說過,這是拆了東牆補西牆,沒辦法,不拆房子就塌了。
其次是兵力,能打仗的兵,無論是洪兵,還是秦兵,都調到遼東了。
所以最後的結果是,東牆補上了,西牆塌了。
說起“忽悠”這個詞,近幾年極爲流行。有一次我跟人聊天,說起這個詞,突然想起若有一天,此詞沖出東北,走向世界,用英文該怎麽解釋,随即有人發言,應該是cheat(欺騙)。
我想了一下,覺得似乎對,但不應該這麽簡單,畢竟如此傳神的詞,應該有一個傳神的翻譯。苦思冥想之後,我找到了一個比較恰當的翻譯:here and there。
回想過去十幾年,自打學習英語以來,我曾翻譯過不下兩篇英語文章,雖然字數較少(三百字左右),但回望短暫的翻譯生活,我認爲這個詞是最爲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