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此類情況,歸根結底,原因就兩個字——沒錢。
之前我說過,朝廷沒有錢,沒有錢的結果,除了沒錢赈災外,還沒錢發軍饷。
據統計,當時全國的部隊,大緻有上百萬人,而能夠按時領軍饷的,隻有遼東軍區的十餘萬人。
而且就連遼東軍,也不能保證按時發工資,拖幾個月,也是經常的事。袁崇煥同志就曾經處理過相關事務。
遼東是前線,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别提了,西北一帶,既然不是前線,自然沒錢,有的人幾年都沒拿到工資,窮得叮當響,據說連武器都賣了,隻求換頓飯吃。
沒錢赈災,老百姓吃苦,也沒轍,沒錢發饷,當兵的吃苦,就有轍了。
兜裏沒錢,手裏有刀,怎麽辦?
涼拌,開搶!
情況就是如此,官兵越來越少,民軍越來越多,局勢越來越撐不住。
楊鶴面對的形勢大緻如此,大家都明白,就他不明白,等他明白了,跑也跑不掉了。
如果換個會打仗的,能用兵的,多少還能撐幾天,但楊鶴同志的主要特長是招撫理論,這就比較麻煩了,據說當時朝廷裏,有些人開玩笑,說楊鶴如果能撐一年,就倒着爬出去。
就當時的情況看,這位仁兄爬出去的可能性,大緻是零。楊鶴同志的下崗日期,指日可待。
一年後,楊鶴向崇祯呈交了名單,在這份名單上,有這樣十幾個名字:
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紅狼、小紅狼、點燈子、過天星、獨頭虎……(以下略去××字)
以上人等,全部歸降。
這些人是幹嗎的,看名字就能猜到,但這些人什麽分量,估計你就不知道了。
在當時的起義軍中,最能打的,就是神一魁,此人具體情況不詳,但應該受過軍事訓練,作戰十分強悍,屬于帶頭大哥級人物。
王左桂、王嘉胤,如果你不知道,那不怪你,對這二位兄弟,隻提一點就夠了:當時,在王左桂的手下,有個小頭目,叫做李自成。王嘉胤營門口站崗的,叫做張獻忠。
至于後面那幾位,就不說了,說了也沒人知道,你隻要明白,他們都是當時一等一的牛人,随便一個擺出來,都能攪得天翻地覆。
都投降了。
除這些人之外,當時陝西、甘肅境内幾乎所有的農民軍,都投降了。
他們投降的對象,就是那個一腦袋糨糊、啥也不懂、不會打仗的楊鶴。
奇迹就這樣發生了,發生在所有人的眼前。
楊鶴不懂兵法,不熟軍事,但他有一樣别人沒有的武器——誠意。
作爲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楊先生很有誠意地尋找叛軍,很有誠意地進行談判,很有誠意地勸說投降,最後,他的誠意得到了回報。
事實證明,農民軍之所以造反,并不是吃飽了撐的,隻是因爲吃不飽,現在既然朝廷肯原諒他們,給他們飯吃,自然願意投降,畢竟造反這事,要經常出差,東跑西跑風險太大。
而對于楊總督,他們也是很客氣的,很有點兒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約好地點,楊鶴打開城門,派出群衆代表,熱烈歡迎,衆多民軍頭目大部分到場,在楊總督的率領下,前往關帝廟,在關老爺面前,宣誓投降(關老爺靠得住)。
雖然此前雙方素未謀面(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時看過幾眼),但雙方都表現出了相當的熱情,特别是楊總督,獲得了民軍的一緻推崇,他們趕走了楊鶴的轎夫,堅持一定要親自把他擡到總督府,并以此爲榮。
一時間,西北喜訊接連,朝廷奔走相告,楊鶴跟各民軍領袖的關系也相當好,逢年過節,還互相送禮,緻以節日的問候。
局面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楊鶴同志讀過很多書,幹過許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并不知道,從招撫的第一天開始,他就已經失敗了。
因爲有一個問題,他始終沒弄明白。
正是這個問題,注定了他的悲慘結局。
這個問題是,他們爲什麽要造反?
答案是,爲了活下去。
怎樣才能活下去呢?
有錢、有糧食。
要說明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個三段論:
造反,是因爲沒錢、沒糧食,投降,是因爲有錢、有糧食。
楊鶴有錢、有糧食嗎?
沒有。
所以停止投降,繼續造反。
在招降之前,楊鶴曾經認爲,隻要民軍肯投降,事情就結束了,可是投降之後,他才明白,事情才剛開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隊,就有三萬多人,這麽多人,怎麽安置?
招來當兵,就别扯了,連自己手下那點兒人的軍饷都解決不了,招來這些人,喝西北風?
趕回家種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災荒,要能回家種地,誰還造反?
對于這個悖論,崇祯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辦法。
他先找了幾萬兩銀子,安排發放。然後又從自己的私房錢(内庫)裏,拿出了十萬兩,交給楊鶴,讓他拿去花。
應該說,這一招還是很有效果的,民軍們拿到錢,确實消停了相當長的時間。
具體是多長呢?
我前面說過了,半年。
半年,把錢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該怎麽着還怎麽着,繼續反!
爲了活下去。
猛人出場
崇祯四年(1631),領了半年工資後,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響應,而且這次陣勢更大,合計有三十多萬人。
搞到這個地步,朝廷極爲不滿,許多大臣紛紛上告。
楊鶴很委屈,他本來就不是武将,之所以跑來辦這事,實在是被人弄來的。原來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認真,來了之後,都沒閑着,天天忙活這事,錢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麽辦法?
崇祯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覺得你能辦事,才把你派過去,這麽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馬就給你十幾萬兩銀子,連老子的私房錢都拿出來了,你把錢花完了,這幫人又反了,十萬兩都打了水漂,你幹什麽吃的?
楊鶴委屈,就寫信給崇祯,說我本不想幹,你硬要我幹,我要招撫,也是沒有辦法。
崇祯委屈,就寫了封命令:錦衣衛,把楊鶴抓起來。
崇祯四年(1631)九月,楊鶴被捕,後發配袁州。
鑒于楊鶴的黑鍋實在太重,由始至終,朝廷沒人替他說話。
例外總是有的。
命令傳出後,一個山海關的參政主動上疏,要求替楊鶴承擔處罰。
如此黑鍋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這個人幫楊鶴背鍋,就是再正常不過了。
這位參政,是楊鶴的兒子,叫做楊嗣昌。
崇祯沒有理睬,楊鶴先生的命運未能改變,依然去了袁州。
幫父親背鍋,看起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導緻了兩個重大後果。
從這份奏疏上,崇祯看到了一個忠于父親的人,按照當時的邏輯,忠臣,必定就是孝子,所以他記住了楊嗣昌的名字,他認定,此人将來必可大用。
而楊嗣昌背黑鍋不成,父親被發配了,對他而言,莫過于奇恥,從此,他牢牢記住了那些降而複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
楊鶴離開了,但這場大戲才剛開始,事實上,真正的猛人,才剛出場。
一年前,招撫失敗後,民軍首領王左桂派出起義軍,進攻軍事重鎮韓城,韓城派人去找楊鶴,告急。
楊鶴很急,因爲他的政策是招撫,手中實在沒有兵,但到這節骨眼上,就是自己拿菜刀,也不能不去了。
但他終究沒有掌握菜刀技術,無奈,他想起了一個人。
這個人的手上也沒有兵,但楊鶴相信,這個人是有辦法的。
第一個猛人就此登場,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疇。
洪承疇接到了救援的命令,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個相當扯淡的命令,你是總督都沒辦法,我怎麽辦?
但他并未抱怨,召集了自己的下人和親兵,并就地招募了一些人,踏上了前往韓城的道路。
這是文官、陝西參政洪承疇的第一次出征,這年,他三十七歲。
洪承疇,字彥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