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表示,你們兩個都是人才,都不要走,但爲防你們兩個在一起會互相死磕,特劃定範圍,王之臣管關内,袁崇煥管關外,有功一起賞,有黑鍋也一起背,舒坦了吧!
命令下來後,袁崇煥和王之臣都相當識趣,當即作出反應,表示願意留任,并且同意滿桂留任,繼續共同工作。
不久之後,袁崇煥任命滿桂鎮守山海關,風波就此平息——至少他自己這樣認爲。
然而這件小事,最終也影響了他的命運。
但不管有什麽後遺症,至少在當時,形勢是很好的,一片大好。
滿桂守山海關,袁崇煥守甯遠、錦州,所有的堡壘都已修複完畢,所有的城牆都已加固,彈藥充足,糧草齊備,剩下的隻有一件事——張開懷抱等你。
五月十一日,皇太極一頭紮進了懷抱。
他的六萬大軍分爲三路,中路由他親率,左路指揮莽古爾泰,右路指揮代善、阿敏,于同日在錦州城下會師,完成合圍。
消息傳到甯遠城的時候,袁崇煥慌張了。他雖然作好了準備,預料到了進攻,卻沒有料到,會來得這麽快。
趙率教的策略
錦州城的守将是趙率教。
袁崇煥尚且沒有準備,趙率教就不用說了,看城下黑壓壓一片,實在有點兒心虛,思考片刻後,他鎮定下來,派兩個人爬出城牆(不能開門),去找皇太極談判。
這兩個人的到來把皇太極徹底搞迷糊了,老子兵都到城下了,你要麽就打,要麽投降,談什麽判?
但願意談判,也不是壞事,他随即寫了封回信,希望趙率教早日出城投降,奔向光明。
使者拿着書信回去了,皇太極就此開始了等待,下午沒信兒,晚上沒信兒,到了第二天,還是沒信兒。
于是他向城頭瞭望,看到明軍在搶修防禦工事。
這場戰役中,趙率教是比較無辜的,其實他壓根兒就不是錦州守将,隻不過是恰好待在那裏,等守将到任,就該走人了,沒想到皇太極來得太突然,沒來得及走,被圍在錦州了。四下一打量,官最大的也就是自己了,無可奈何,錦州守将趙率教就此出場。
但細一分析,問題來了,遼東兵力總共有十多萬,山海關有五萬人,甯遠有四萬人,錦州隻有一兩萬人,兵力不足且不說,連出門求援的人都還沒到甯遠,怎麽能開打呢?
所以他決定,派人出城談判,跟皇太極玩太極。
皇太極果然名不副實,對太極一竅不通,白等了一天,到五月十三日,想明白了,攻城。
六萬後金軍集結完畢,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軍旗招展,人山人海,等待着皇太極的指令。
皇太極沉默片刻,終于下達了指令:停止進攻。
皇太極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漢,好漢是不吃眼前虧的。
面對着城頭黑洞洞的大炮,他決定,暫不進攻——談判。
他主動派出使者,要求城内守軍投降,第一次沒人理他,第二次也沒人理他,到第三批使者的時候,趙率教估計是煩得不行,就站到城頭,對準下面一聲大吼:
“要打就打,光說不頂用(可攻不可說也)!”
皇太極知道,忽悠是不行了,隻能硬拼,後金軍随即蜂擁而上,攻擊城池。
但甯遠戰役的後遺症實在太過嚴重,後金軍看見大炮就眼暈,沒敢玩命,沖了幾次就退了,任上級罵遍三代親屬,就是不動。
皇太極急了,于是他坐了下來,寫了一封勸降信,派人送到城門口,被射死了,又寫一封,再讓人去送,沒人送。
無奈之下,他派人把這封勸降信射進了城裏,毫無回音。
傻子都明白,你壓根兒就攻不下來,你攻不下來,我幹嗎投降?
但皇太極似乎不明白這個道理,第二天,他又派了幾批使者到錦州城談判,皇天不負有心人,終于有了回應,守軍說,你要談判,使者是不算數的,必須派使臣來,才算正規。
皇太極欣喜若狂,連忙選了兩個人,準備進城談判。
可是這兩位仁兄走到門口,原本說好開門的,偏偏不開,向上喊話,又沒人答應,總而言之無人理會,隻好打轉回家。
皇太極很憤怒,因爲他被人涮了,但問題是,涮了他,他也沒辦法。
皇太極度過了失望的一天,而即将到來的第二天,卻讓他絕望。
清晨,正當皇太極準備動員軍隊攻城的時候,城内的使者來了,不但來了,還解釋了昨天沒開門的原因:不是我們不熱情,實在天色太晚,不方便開門,您多見諒,今天白天再派人來,我們一定接待。
皇太極很高興,又派出了使臣,可是到了城下,明軍依然不給開門。
這批使臣還比較負責,賴在城下就不走了,于是過了一會兒,趙率教又出來喊了一嗓子:
“你們退兵吧,我大明給賞錢(自有賞赉)!”
就在皇太極被弄得幾乎精神失常、氣急敗壞的時候,城内突然又派出了使者,表示談可以,但不能到城裏,願意到皇太極的大營去談判。
差點兒被整瘋的皇太極接待了使者,并且寫下了一封十分有趣的書信。
這封書信并不是勸降信,而是挑戰信,他在信中表示,你們龜縮在城裏,不是好漢,有種就出來打,你們出一千人,我這裏隻出十個人,誰打赢了,誰就算勝。你要是敢,咱們就打,要是不敢,就獻出城内的所有财物,我就退兵。
所謂一千人打不過十個人,比如一千個手無寸鐵的傻子打不過十個拿機槍的特種兵,一千個平民打不過十個超人,都是很可能的。
在這點上,皇太極體現出女真人的狡猾,聯系到他爹喜歡玩陰的,這個提議的真正目的,不過是引明軍出戰。
但書信送入城後,卻遲遲沒有反應,連平時出來吼一嗓子的趙率教也沒了蹤影,無人答理。
究其原因,還是招數太低級,這種擺明從《三國演義》上抄來的所謂“激将法”(《三國演義》是後金将領的标準兵書,人手一本),隻有在《三國演義》上才能用。
皇太極崩潰了,要麽就打,要麽就談,要談又不給開門,送信你又不回,你他娘的到底想怎麽樣?
其實趙率教是有苦衷的,他本不想耍皇太極玩,可是無奈,誰讓你來這麽早,搞得老子也走不掉,投降又說不過去,隻好等援兵了,可是空等實在不太像話,閑來無事談談判,當做消遣,僅此而已。
五月十六日,消遣結束,因爲就在這一天,援兵到達錦州。
得到錦州被圍的消息後,袁崇煥十分焦急,他随即調派兵力,由滿桂率領,前往錦州會戰。援軍的數量很少,隻有一萬人。
六年前,在遼陽戰役中,守将袁應泰以五萬明軍,列隊城外,與數量少于自己的後金軍決戰,結果一塌糊塗,連自己都搭了進去。
六年後,滿桂帶一萬人,去錦州打六萬後金軍。
他毫無畏懼,因爲他所率領的,是遼東最爲精銳的部隊——關甯鐵騎。
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這支由遼人爲主的騎兵訓練有素,并配備精良的多管火器,作戰極爲勇猛,具有極強的沖擊力,成爲明末最強悍的武裝力量。
在滿桂帶領下,關甯鐵騎日夜兼程,于十六日抵達塔山附近的笊籬山。
按照戰前的部署,援軍應趕到錦州附近,判明形勢發動突襲,擊破包圍。
然而,這個構想被無情地打破了,因爲就在那天,一位後金将領正在笊籬山巡視,這家夥正是莽古爾泰。
這次偶遇完全打亂了雙方的計劃,片刻驚訝後,滿桂率先發動沖鋒。
後金軍毫無提防,前鋒被擊潰,莽古爾泰雖說很憨厚,打仗還算湊合,很快反應過來,倚仗人多,發動了反擊,你來我往幾個回合,不打了。
因爲大家都很忙,莽古爾泰來巡視,差不多也該回去了,滿桂來解圍,但按目前形勢,自己沒被圍進去就算不錯,所以在短暫接觸後,雙方撤退,各回各家。
幾乎就在滿桂受挫的同一時刻,袁崇煥使出了新的招數。
他寫好了一封信,并派人秘密送往錦州城,交給趙率教。
然而不幸的是,這封信被後金軍半路截獲,并送到了皇太極的手中。
信的内容,讓皇太極極爲震驚:
“錦州被圍,但我已調集水師援軍以及山海關、宣府等地軍隊,全部至甯遠集結,蒙古援軍也即将到來,合計七萬餘人,耐心等待,必可裏應外合,擊破包圍。”
至此,皇太極終于知道了袁崇煥的戰略,确切地說,是詭計。
錦州被圍,援軍就這麽多,所以隻能忽悠,但遼東總共就這麽多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忽悠必須從外地着手,什麽宣府兵、蒙古兵等,你說多少就多少,在這點上,袁崇煥幹得相當好,因爲皇太極信了。
五月十七日,他更改了部署。
三分之一的後金軍撤除包圍,在外城駐防,因爲據“可靠情報”,來自全國四面八方(蒙古、宣府等)的援軍,過幾天就到。
六萬人都沒戲,剩下這四萬就可以休息了,在明軍的大炮面前,後金軍除了屍體,沒有任何收獲。
第二天,皇太極再次停止了進攻。
他又寫了封信,用箭射入錦州,再次勸降。
對于他的這一舉動,我也無語,明知不可能的事,還要幾次三番去做,且樂此不疲,到底什麽心态,實在難以理解。
估計城内的趙率教也被他搞煩了,原本還出來罵幾嗓子,現在也不動彈了,連忽悠都懶得忽悠他。
五月十九日,皇太極确信,自己上當了。
很明顯,除了三天前和莽古爾泰交戰的那撥人外,再也沒有任何援兵。
但問題是,錦州還是攻不下來,即使皇太極寫信寫到手軟,射箭射到眼花,還是攻不下來。
這樣的失敗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皇太極決定,改變計劃,攻擊第二目标。
但在此之前,他打算再試一次。
五月二十日,後金軍發動了最後的猛攻。
在這幾天裏,日程是大緻相同的:進攻,大炮,點火,轟隆,死人,撤走,擡屍體,火化,再進攻,再大炮,再點火,再轟隆,再死人,以此類推。
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極再也無法忍受,使出最後的撒手锏——撤退。
但他的撤退相當有特點,因爲他撤退的方向,不是向後,而是向前。
他決定越過錦州,前往甯遠,因爲甯遠就是他的第二攻擊目标。
經過審慎的思考,皇太極正确地認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條嚴密的防線,錦州不過是這條防線上的一點。
所有的防線,都有核心,要徹底攻破它,必須找到這個核心——甯遠。
隻要攻破甯遠,就能徹底切斷錦州與關内的聯系,明軍将永遠地失去遼東。
皇太極決定孤注一擲,派遣少量兵力監視錦州,率大隊人馬直撲甯遠,他堅信,自己将在那裏迎來輝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