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在大家如釋重負的時候,李如松卻叫住了李如柏,平靜地對他說了一句話:
今天你替人求情,我饒了他,但如果你敢違抗我的将令,我就殺了你(必枭首)。
李如柏發抖了。他知道,自己的哥哥從不開玩笑。
從那一刻起,無人再敢違抗李如松的命令。
教訓了李甯,又吓唬了弟弟,但事情依然于事無補,日軍使者已經殺掉了,你總不能去找小西行長說,這是誤會,我們本打算出其不意,過兩天才撕破臉打你,所以麻煩你再派人來,咱們再談談。
隻要日本人精神還正常,估計這事是沒指望的,所以李如松認定,自己的算盤已經落空。
然而最蹊跷的事情發生了,僅過了一天,小西行長就派來了第二批使者,而他的任務,并不是宣戰,也不是複仇,卻是澄清誤會。
誤會?李如松目瞪口呆。
估計是沈惟敬的忽悠功底太強,小西行長對和談信心十足,就等着明朝冊封了,聽說自己派去的人被殺了,先是吃了一驚,然後就開始琢磨,想來想去,一拍腦袋,明白了:一定是誤會。
由于擔心上次那批人沒文化,禮數不到,所以這次他派來了自己的親信小西飛,讓他務必找到李如松,摸清情況。
事情正如他所想的那樣,在短暫的驚訝之後,李如松笑容滿面地迎接了他,還請他吃了頓飯,并确認了小西行長的疑問:沒錯,就是誤會。
既然是誤會,小西行長自然也就放心了,誤會總是難免的,死了就死了吧,希望大明隊伍早日到達平壤,他将熱情迎接。
李如松回複,十分感激,待到平壤再當面緻謝。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六,李如松到達平壤。
日本人辦事确實認真,爲了迎接大明隊伍,在城門口張燈結彩不說,還找了一群人,穿得花枝招展在路旁迎接(花衣夾道迎),據說事先還彩排過。
而當李如松遠遠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彩旗飄飄,夾道歡迎,這算是怎麽回事?侮辱我?
但在短暫的詫異之後,李如松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能一鼓作氣沖入城去,攻占平壤,唾手可得!
他随即下達了全軍總攻的命令。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部隊似乎中了邪,有的往前沖了,大部分卻隻是觀望,幾道命令下來,也隻是在原地跺腳,龜縮不前。
之所以出現如此怪象,說到底還是老問題——沒見過,千裏迢迢跑過來,沒看見拿着刀劍的敵人,卻看見一群衣着怪異的人在路邊又唱又跳,渾似一群瘋子,換了誰都心裏沒底。再加上祖承訓的妖魔化宣傳,大多數人都認定了一個原則——不急,看看再說。
這一看,就耽誤了。
戚家軍打日本人起家,自然不會少見多怪,二話不說撸起袖子就往前趕。可是他們是步兵,行進速度慢,而大多數騎兵都在看稀奇,無人趕上。
這麽一鬧騰,傻子也明白是怎麽回事了。小西行長如夢初醒,立刻關上城門,派兵嚴加防守(悉登城拒守),把明軍擋在了城外,雖說丢了個儀仗隊,總算是保住了平壤。
李如松徹底發作了,城門大開,拱手相讓,居然不要,你們都是瞎子不成?!
但惱怒之後,李如松仔細觀察了眼前這座城池,很快,他意識到,這或許不是一次成功的進攻,卻并非毫無價值——隻要采取适當的行動。
于是一幕讓小西行長摸不着頭腦的情景出現了,已經喪失戰機的明軍不但沒有停下來,反而重新發起了攻擊,而他們的目标,是平壤的北城。
平壤的北城防守嚴密,且有牡丹峰高地,易守難攻,進攻很快被擊退,明軍并不戀戰,撤兵而去。
站在城頭的小西行長,看到了戰鬥的全過程,他十分不解,爲何明軍毫無勝算,卻還要攻擊此地。
不過無論如何,這次戰鬥結束了,自己并沒有吃虧,于是在小西行長的腦海中,隻剩下了這樣一個印象——明軍曾經進攻過北城。
但對李如松而言,這已經足夠了。
進攻結束了,但李如松的脾氣卻沒有結束,回營之後,他一如既往地召集了所有将領,開始罵人。
這次罵人的規模極大,除了吳惟忠、駱尚志少數幾人外,明軍下屬幾十名将領無一幸免,都被暴跳如雷的李司令訓得狗血淋頭。
但事已至此,人家已經關門了,靠忽悠已然不行,罵也罵不開,隻有硬打了。
既然要硬打,就得有個攻城方案,怎麽打,誰來打,但李司令員卻似乎沒有這個意識,罵完就走,隻說了一句話:
“李如柏,今夜帶兵巡夜,不得休息!”
作爲李如松的弟弟和屬下,李如柏認爲,這個命令是對自己的懲罰,也是另一次殺雞儆猴的把戲。
幾個小時之後,他将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寅時,平壤緊閉的大西門突然洞開,三千餘名日軍在夜幕的掩護下,向明軍大營撲去。
這是小西行長的安排,在他看來,明軍立足未穩,且人生地不熟,摸黑去劫一把,應該萬無一失。
據說小西行長平日最喜歡讀的書,就是《三國演義》,所以對劫營這招情有獨鍾。但是很可惜,這一套有時并不管用,特别是對李如松,因爲他也是此書的忠實讀者。
這三千多人還沒摸進大營,剛到門口,就被巡邏的李如柏發現了,一頓亂打,日軍丢下幾十具屍體,敗退回城。
日軍的第一次試探就此結束。
正月初七,晨,大霧。
小西行長十分緊張,他很清楚,這種天氣有利于掩藏部隊和突襲,便嚴令部隊加強防範。但讓他意外的是,整整一個上午,對面的明軍卻毫無動靜。
想來想去卻全無頭緒,無奈之下,小西行長決定再玩個花招,去試探明軍的虛實。
他派出使者去見李如松,表示願意出城投降,希望明軍先後退三十裏。
李如松說:好,明天就這麽辦。
但雙方心裏都清楚,這種虛情假意的把戲已經玩不了多久了,真正的好戲即将開場。
正月初七,夜。
不知是小西行長看《三國演義》上了瘾,還是一根筋精神作怪,繼昨夜後,他再次派出近千名日軍趁夜出城,結果又被巡夜的明軍打了個稀裏嘩啦。
小西行長毫不氣餒,今天不行,明天再來,一直打到你走爲止!
但他已經沒有機會了,因爲就在這天夜晚,李如松召開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軍事會議。
會議剛開始,李如松便通報了他計劃已久的進攻時間——明日(正月初八)。
當然,爲何此時宣布作戰計劃,他也做出了解釋:
“倭軍所派奸細如金順良等四十餘人,已于近日被全部擒獲,我軍情報,毫無外洩。”
大家明白了。
如果過早宣布計劃,很可能洩露,不利作戰,而明天打仗,今天才通報,除了保密外,還有另一層意思:就算有奸細,現在去通報,也已經來不及了,而且開會的就這麽些人,如果到時軍情被洩,要查起來,那是一查一個準。
這明擺了就是不信任大家,實在讓人有點不爽。
更不爽的還在後頭。
“明日攻城,各位務必全力進攻,如有畏縮不前者,立斬不赦!”
末了還有一句:
“不準割取首級!違者嚴懲!”
雖然李如松極不好惹,但當将領們聽到這句話時,依然是一片嘩然,議論紛紛。
關于這個問題,有必要專門解釋一下。在明代,戰争之後評定軍功的标準,就是人頭、這也容易理解,你說你殺了幾個人,那得有憑據,人頭就是憑據,不然你一張口,說自己殺了成百上千,上哪裏去核實?
甚至明軍大規模作戰,向朝廷報戰果的時候,都是用級(首級)來計算的,而且事後兵部還要一一核實,多少人頭給多少賞。
所以在當時,人頭那是搶手貨,每次打死敵人,許多明軍都要争搶人頭(那就是錢啊),有時候搶得厲害,沖鋒的人都沒了,大家一起搶人頭。
李如松很清楚,明天的戰鬥将十分激烈,人頭自然不會少,但攻城之時戰機轉瞬即逝,要都去搶人頭,誰去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