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閣對國家大事提出處理意見,并票拟出來送給皇帝,皇帝經過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見,或是直接同意,讓太監代爲批紅。
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工作流程。
大明王朝就在這樣的一個流程中平靜地向前發展着。
然而不久之後,這片甯靜就将被打破。
一個奇特的宦官
中國人有着十分濃厚的傳宗接代觀念,像宦官這種職業,雖然衣食無憂,但畢竟要挨一刀,比别人少點東西,也不能生兒育女,所以家裏要是出了個宦官,說出去也是十分丢人的。
基于這一點,當時的人們也形成了共識: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做宦官!
還是那句老話,凡事總有例外。
永樂末年,朝廷下達了一道旨意,大緻意思是這樣的:凡是各省各市教育局的官員,如果長期工作表現不好的,可以調到京城當官。
還有這樣的好事?地方上都幹不出頭,竟然還可以調到京城工作當官!
按說這樣的好消息應該會吸引無數人報名參加,可實際上,根本沒有幾個人去理會這件事。
爲什麽呢?難道人們都願意錯過這個飛黃騰達的機會?
當然不是,無人問津的奧秘就在于,調到京城後幹的工作比較特殊——“淨身入宮中訓女官輩。”
開什麽玩笑!老子就是不幹學官,也能做個老百姓,幹嗎要挨一刀進宮當宦官!
是啊,誰會幹這種傻事呢?
就在衆人對此不以爲然,把旨意當笑話看的時候,一個因爲犯錯而即将受到懲罰的學官正在自己的家中猶豫。
他已經有了老婆孩子,生活雖然并不寬裕,但是也不窮,大可以安安心心過日子,但在他的心中,卻有着别人無法了解的雄心壯志。
他自幼就渴望出人頭地,苦讀多年,雖成儒士被選爲學官,卻一直無法金榜題名。現在已經成家,但立業卻遲遲不見蹤影。如今學官也幹不下去了,難道就此了結一生?
不會的,我總會等到機會的。
現在機會終于來了,可惜雖然是一個機會,卻不是一個好機會。
如果迎接這個機會,等待自己的必然是一條艱苦的道路,會遇到無數人的白眼和歧視,入宮後要出頭更是難上加難,而且此後自己與妻子兒女也将天人永隔。
不管那麽多了,要出人頭地就要付出代價!
别人不幹,我來幹!
這個幹出别人不敢幹,也不想幹的事情的人,就是王振。
正是此人,打破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初衷和他創造的良好氛圍,影響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榮辱。
王振,出生年月日不詳,山西蔚州人(今河北),幼年讀書,任當地教官,後自願淨身入宮教育宮内人文化。
懷着敢爲人所不爲的勇氣,王振進入了宮廷。讓他十分驚喜的是,在宮中,他這個原本教不好書的學官竟然得到了大家的尊重。這其實也很自然,因爲他的這份工作實在無人與他競争。
由于在一堆文盲和小學文化者中鶴立雞群,他被大家稱爲王先生,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并受到了宣宗的關注,朱瞻基感覺到他是個人才,便派他去侍奉太子讀書。
從此,這位叫王振的太監就和當時還是太子的朱祁鎮結下了不解之緣。
應該說,王振确實是一個好老師,他教導太子讀書,并對其嚴格管理,以至于朱祁鎮對其不敢稱呼名字,居然叫他“先生”。
姑且不論後來王振的是是非非,但他和朱祁鎮之間确實有着極其深厚的感情,然而就是這種過于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最終釀成一場大禍。
轉折的開始
朱瞻基和他的父親朱高熾的統治時期是中國曆史上的盛世,而他們二人被合稱爲仁宣,絕不僅僅因爲他們是父子關系,實際上,他們兩人有很多相同之處。列舉部分如下:
首先,他們都姓朱。
其次,他們都是好皇帝,都是明君。
最後,他們的命都不長。
朱高熾活了四十八歲,但由于自己老爹太能幹,足足幹了二十年太子,隻做了一年皇帝。
朱瞻基比他父親還少活十年,但由于父親死得早,自己二十七歲登基,做了十年皇帝。
這十一年是明朝的黃金時代,對這段時期的統治,史料中溢美之詞不勝枚舉。大明帝國空前繁榮強大,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發展。
但長期觀看電視劇的習慣告訴我們,一般到了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個轉折,電視編劇會特地搞點矛盾鬧點事出來,比如什麽男主角殺了人,女主角得絕症之類。要是一直都是花好月圓,人人平安,那這電視劇的收視率就不會高,也賣不出廣告。
曆史之神(如果真有的話)看來也是一個好編劇,他可能也覺得這樣的曆史沒有意思,便給這出喜劇畫上了一個句号。
這個句号最終結束了明朝的黃金十年。
宣德十年(1435),一代英主朱瞻基經搶救無效死亡,年僅三十八歲。
仁宣之治就此完結。
在朱瞻基臨死之前,他爲自己那年僅九歲的兒子選擇了五位顧命大臣,雖然兒子還年幼,但朱瞻基并不擔心,因爲他相信這五個人絕不會讓自己失望。
此五人分别是: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
确實是豪華陣容,文有三楊,武有張輔,還有一個專幹秘密工作的,朱瞻基應該走得很安心。
但他想不到的是,這五位風雲人物、朝廷精英最終還是讓他失望了。
一場狂風暴雨即将來臨。
明英宗朱祁鎮
說起這位朱祁鎮,可能有的人會咬牙切齒,對其恨之入骨。但實際上,如果仔細分析史料,就會發現他應該不算是個壞人,他的政務處理能力也并不差,爲人也很勤快,雖然有兩大污點(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也并不能完全抹殺他的能力與貢獻。
而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要論人生的傳奇色彩與命運的跌宕起伏,估計除了朱元璋外,無人可與這位皇帝匹敵。
在明英宗的這個時代,除了他本人皇帝—俘虜—囚犯—皇帝的傳奇經曆外,一位堪稱明代第二強人的登場也使得這個朝代的事情更加精彩奪目。
就此開始吧!
從隐藏到暴露
王振是一個不簡單的人,他離别妻兒,願意受宮刑做宦官,忍受别人的歧視,絕不是僅僅是爲了混口飯吃,在他的心中,有着很大的抱負。
而他很明智地意識到,要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必須牢牢地抓住自己手中的那個稀世珍寶——朱祁鎮。
朱祁鎮是自己一手帶大的,也算是自己的學生,雖然他還隻是太子,雖然他隻有九歲,但他終究會長大,他終究會成爲皇帝的。
就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王振耐心地等待着機會,等待着獨掌大權,權傾天下的機會。
機會似乎到來了,朱瞻基駕崩了,這個精明的皇帝離開了人世,隻留下了年幼的朱祁鎮,而朱祁鎮對自己言聽計從,大權在握的日子不遠了!
事實真是這樣嗎?
恐怕不是,因爲在王振奪取大權的路上,有兩個障礙在阻攔着他。
事實上,對王振而言,要克服這兩個障礙可以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他也并沒有什麽好的方法,因爲阻擋他前進的這兩個障礙代表着的是一股他絕對無法匹敵的勢力。
障礙
英宗即位時,楊士奇已經七十一歲,但這位曆經四朝的老臣看上去仍然是不可戰勝的,從殘忍狡詐的朱棣、陰險無恥的朱高煦到仁厚寬容的朱高熾、精明能幹的朱瞻基,什麽樣的人他都見過,什麽樣的事情他都處理過。曆經大風大浪的考驗,使得他處變不驚,深沉老到。
王振要想大權獨攬,首先要過他這一關。可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小小的王振那點花招把戲要想在楊士奇面前獻醜,還得回家再練幾十年。
除此之外,楊榮、楊溥都不是等閑之輩,這三個老江湖守在那裏,王振就隻能乖乖地做他的奴才和太監。
這股文官集團的勢力正是王振掌權路上的第一個障礙。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事後證明,真正能夠對王振起到遏制作用的,是第二道障礙,而組成這道障礙的,是一個女人。
一個女人能擁有比文官集團更爲強大的力量嗎?
是的,在我看來,還不僅如此。這位偉大的女性不但能夠左右朝政,還能廢立天子!
此人就是朱祁鎮的祖母——張太皇太後。
十一年前,她是張皇後,十年前,她是張太後,現在,她是張太皇太後。
在這十一年中,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兒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失去一個親人,她的級别就提升一次。
這大概是世界上最讓人痛苦的提升。
死者已矣,活人還得好好幹。張太皇太後擦幹眼淚,開始輔佐自己的孫子,實際上,如果不是她的決定,朱祁鎮是當不了皇帝的。
在朱瞻基死後,由于太子很小,且有傳言太子并非其母孫貴妃所生,而是由宮女代生的,所以太子地位很不穩固,外地藩王來當皇帝的謠言傳得滿天飛。在這關鍵時刻,張太後堅決地支持了太子朱祁鎮,并擁立他爲皇帝。
這樣的一個人,不要說論能力,就是排資曆也能吓死人,真正做到了“号令天下,誰敢不從”。
而這位祖母級的人物也并不是光說不練的,王振就曾經被她惡整過一次,這件事情也成了王振心中永遠的痛。
正統(英宗年号)元年(1436)二月,張太皇太後召集五大臣入朝開會。等到這五個人到齊後,張太皇太後把皇帝領了過來,讓他看清楚這五個人,然後語重心長地說道:“這五個人是先帝留給陛下的,如果陛下有什麽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和這五個人商量。”
随後,她又說出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話:
“如果事情沒有得到這五個人的贊成,你就不能做!”
年幼的朱祁鎮畏懼地看着他的這位祖母,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一旁的五大臣十分感動,但他們想不到的是,這位太皇太後叫他們來絕不僅僅是要表示對他們的信任,她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要做。
過了一會兒,張太皇太後命令王振進宮,王振得命後立刻入宮面見,他也絕對想不到,自己人生中的最大一場噩夢即将開始。
王振入宮後,看見五位大臣和皇帝都在場,估計是在開高級别會議,召自己前來,莫非是要委以重任?
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在此之前,張太皇太後的話已經講完,她之所以不散會,就是要等王振。
王振跪拜行禮後,剛才還和顔悅色的太皇太後一下子從慈母變成了惡煞(顔色頓異)!她突然對王振大喝:
“你侍候皇帝的起居,不過是個宦官而已,卻多有不法的行爲,今天,我要殺了你!”
就在太後大喝的同時,殿上的侍衛拔出了亮閃閃的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
罵完後立刻就動手,招呼都不打一個,從其動作熟練度和時間連接上看,相信這一連串的舉動應該是經過預先彩排的。
原先一團和氣的大殿突然殺氣騰騰,王振頓時魂不附體,他萬想不到,今天讓他進宮的目的不是委以重任,而是準備讓他進鬼門關參觀旅遊。
一臉殺氣的太後站在殿上,亮閃閃的刀劍拔了出來,面對着突然發生的一切,王振吓得渾身發抖,不停地打哆嗦。這一景象的突然出現不但出乎王振的意料,也讓在場的五位大臣一頭霧水。
他們這才明白,這位平常神色溫和的太後竟然還有這麽兇狠的一面,而讓他們到場的目的絕不僅僅是交代事情,還同時給他們安排了觀衆的角色。
朱祁鎮大爲吃驚,便跪下來求祖母開恩,而大臣們也一起求情。其實張太皇太後并不是真想殺掉王振,因爲當時的王振實在算是個老實人,也沒有犯什麽錯誤,于是她便順水推舟,饒恕了王振,但同時惡狠狠地警告他:
“今天看在有人爲你求情的份上,就饒了你,今後不準你幹預國事!”
王振狼狽不堪地退了出去,太皇太後那可怕的眼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造成了他的心理陰影,自此之後,隻要見到這位太皇太後,他就如同老鼠見了貓一樣,馬上退避三舍,逃之夭夭。
事實也是如此,張太皇太後并沒有放松對王振的敲打,隔三差五地便會找個時間把王振叫過去罵一頓,這種搞法使得王振痛苦不堪,足足被罵了七年。
有這樣的兩個障礙,王振的奪權道路可謂任重道遠,因此他及時轉變策略,對三楊禮敬有加,每次到内閣去傳旨的時候,都擺出一副羞澀的表情,像剛上門的女婿見老丈人一樣,畏畏縮縮地站在門外,不敢進門。
等到三楊發現他站在外面,讓他進來招呼他坐的時候,他都會表現得受寵若驚,好像能夠和三楊說話就是自己前世修來的福分一樣。他的這些舉動使得三楊也作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爲這是一個不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