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評選中國曆史上著名盛世之一——仁宣盛世的第一締造者,恐怕還輪不到仁宣兩位皇帝,此榮譽實非楊士奇莫屬,因爲如果沒有他,朱高熾可能就不是所謂的明仁宗了。
這位傳奇文臣活躍于四朝,掌控朝政,風光無限,但這一切都是他應得的,爲了走到這一步,他付出了太多太多。
至正二十五年(1365),楊士奇出生在袁州,當年正是朱元璋鬧革命的時候,各地都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爲了躲避饑荒,楊士奇的父母帶着他四處奔走,日子過得很苦。在楊士奇一歲半的時候,他的父親楊美終于在亂世中徹底得到了解脫——去世了。
幼年的楊士奇不懂得悲傷,也沒有時間悲傷,因爲他還要跟着母親繼續爲了生存而奔走,上天還是公平的,他雖然沒有給楊士奇幸福的童年,卻給了他一個好母親。
楊士奇的母親是一個十分有遠見的人,即使在四處漂泊的時候,她也不忘記做一件事——教楊士奇讀書。在那遍地烽火的歲月中,她丢棄了很多行李,但始終帶着一本書——《大學》,說來慚愧,此書我到二十歲才通讀,而楊士奇先生五歲就已經會背了,每看到此,本人都會感歎新社會就是好,如果在下生在那個時代,估計混到四五十歲還是個童生。
讀書是要講天分的,楊士奇就十分有天分,可讀書還需要另一樣更爲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錢。
楊士奇沒錢,他的母親也沒錢。
沒有錢,就上不起私塾,就讀不了書,就不能上京考試,就不能當官,畢竟科舉考試并不是隻考《大學》。
楊士奇和他的母親就這樣在貧困的煎熬中迎來了人生的轉折。
洪武四年(1371),楊士奇的母親改嫁了,楊士奇從此便多了一位繼父,一位嚴肅且嚴厲的繼父。
這位繼父叫羅性,他同時也兼任楊士奇的老師。
羅性,字子理,事實上,他并不是一個普通人,此人出身世家,當時已經是著名的名士,且有官職在身,性格耿直,但生性高傲,瞧不起人。
楊士奇懷揣着好奇和畏懼住進了羅性的家,當然,也是他自己的家。
羅性是一個十分嚴厲孤傲的人,對這個跟着自己新娶妻子(或是妾)一道進門,卻并非自家血親的小孩兒并沒有給什麽好臉色。這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事。
進入羅家後不久,楊士奇就被強令改姓羅,這似乎也很正常,給你飯吃的人總是有着某種權力的。
楊士奇就這樣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下開始了自己的生活,雖然改姓羅,但畢竟不是人家的孩子,差别待遇總是有的,羅性也并不怎麽重視他,這一點,即使是幼年的楊士奇也能感覺得到。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小心翼翼,盡量不去惹禍,以免給他和他的母親帶來麻煩。
兩年後,年僅八歲的楊士奇的一次驚人之舉改變了他的生活狀況。
洪武六年(1373),羅家舉行祭祀先祖的儀式,還是小孩兒的楊士奇被觸動了,他想起了自己故去的父親和颠沛流離的生活,他也想祭拜自己的父親和親人。
可是羅家的祠堂絕不會有楊家的位置,而且如果他公開祭祀自己的家人,恐怕是不會讓繼父羅性高興的。
這個年僅八歲的小男孩卻并未放棄,他從外面撿來土塊,做成神位的樣子,找到一個無人注意的角落,鄭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親跪拜行禮。
楊士奇所不知道的是,他這自以爲隐秘的行爲被一個人看在了眼裏,這個人正是羅性。
不久之後,羅性找到了楊士奇,告訴他自己看到了他祭拜祖先的行爲,還告知他從今往後,恢複他的楊姓,不再跟自己姓羅。
楊士奇十分驚慌,他以爲是羅性不想再養他,要将他趕出門去。
羅性卻搖了搖頭,歎息道:“我的幾個兒子都不争氣,希望你将來能夠略微照顧一下他們。”
他接着感歎道:“你才八歲,卻能夠寄人籬下而不堕其志,不忘祖先,你将來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将來你必定不會辱沒生父的姓氏。”
羅性是對的,有志從來不在年高。
自此之後,羅性開始對楊士奇另眼相看,并着力培養他,供他讀書。
如果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楊士奇應該會通過各項考試,最終中進士入朝爲官,因爲他确實有這個實力,但上天實在弄人。
僅僅一年之後,羅性因罪被貶職到遠方,楊士奇和他母親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然而在這艱苦的環境下,有志氣的楊士奇卻沒有放棄希望,他仍然努力讀書學習,爲自己的将來而奮鬥。
由于家境貧困,楊士奇沒有辦法像其他讀書人那樣上京趕考圖個功名,爲了貼補家用,他十五歲就去鄉村私塾做老師,當時私塾很多,沒有形成壟斷産業,每個學生入學時候交部分學費,不用開學時去教務處一次性交清,如果覺得先生教得不好,可以随時走人,所以老師的水平是決定其收入的關鍵,學生多收入就多,由于他學問根基紮實,很多人來做他的學生,但畢竟在農村貧困地區,他的收入還是十分微薄,隻能混口飯吃。
生活貧困的楊士奇和他的母親一直過着清貧的生活,不久之後,他又用自己的行動诠釋了人窮志不窮這條格言的意義。
楊士奇的一個朋友家裏也十分窮困,但他沒有别的謀生之道,家裏還有老人要養,實在過不下去了。楊士奇主動找到他,問他有沒有讀過四書,這個人雖然窮點,學問還是有的,便回答說讀過。楊士奇當即表示,自己可以把教的學生分一半給他,并将教書的報酬也分一半給他。
他的這位朋友十分感動,因爲他知道,楊士奇也有母親要養,家境也很貧窮,在如此的情況下,竟然還能這樣仗義,實在太不簡單。
少了一半收入的楊士奇回家将這件事情告訴了母親,他本以爲母親會不高興,畢竟本來已經很窮困的家也實在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母親卻十分高興地對他說:“你能夠這樣做,不枉我養育你成人啊!”
是的,窮人也是有尊嚴和信義的,正是因爲有這樣明理的母親,後來的楊士奇才能成爲一代名臣。
楊士奇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在困難中不斷努力,在貧困中堅持信念,最終成就事業。
人窮,志不可短!
沒有功名的楊士奇仕途并不順利,他先在縣裏做了一個訓導(類似今天的縣教育局官員),訓導是個小官,隻是整天在衙門裏混日子,可楊士奇做官實在很失敗,他連混日子都沒有混成。
不久之後,楊士奇竟然在工作中丢失了學印,在當年那個時代,丢失衙門印章是一件很大的事,比今天的警察丢槍還要嚴重得多,是有可能要坐牢的。此時,楊士奇顯示了他靈活的一面。
如果是方孝孺丢了印,估計會寫上幾十份檢讨,然後去當地政府自首,坐牢時還要時刻反省自己,楊士奇沒有這麽多花樣,他直接就棄官逃跑了。
楊士奇還真不是書呆子啊!
之後逃犯楊士奇流浪江湖,他這個所謂逃犯是應該要畫引号的,因爲縣衙也不會費時費力來追捕他,說得難聽一點,他連被追捕的價值都不具備,此後二十多年,他到處給私塾打工養活自己,值得欣慰的是,長年漂泊生活沒有讓他變成二混子,在工作之餘,他繼續努力讀書,其學術水平已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
在度過長期學習教書的流浪生活後,楊士奇終于等到了他人生的轉機。
建文二年(1400),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寫《太祖實錄》,三十六歲的楊士奇由于其紮實的史學文學功底,被保舉爲編撰。
在編撰過程中,楊士奇以深厚的文史才學較好地完成了工作,并得到了此書主編方孝孺的贊賞,居然一舉成爲了《太祖實錄》的副總裁。
永樂繼位後,楊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他與解缙等人一起被任命爲明朝首任内閣七名成員之一,自此之後,他成爲了朱棣的重臣。
與解缙相同,他也不是個安分的人,此後不久,他卷入了立太子的紛争,他和解缙都擁護朱高熾,但與解缙不同的是,他要聰明得多。
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曆磨煉了楊士奇,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他爲人十分謹慎,别人和他說過的話,他都爛在肚子裏,從不輕易發言洩密,他是太子的忠實擁護者,卻從不明顯表現出來,其城府可見一斑。
而楊士奇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其經驗大緻可以概括爲一句話:
剛出道時要低調,再低調。
雖然楊士奇精于權謀詭計,但事實證明,他并不是一個滑頭的兩面派,在這場你死我活的奪位鬥争中,他始終堅定地站在朱高熾一邊,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忠誠最終戰勝了政治對手,将朱高熾扶上了皇帝的寶座。
永樂年間,最爲殘酷的政治鬥争就是朱高熾與朱高煦的皇位之争,在這場鬥争中,無數人頭落地,無數大臣折腰,陰謀詭計層出不窮,雙方各出奇謀,經過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鬥争一直延續到朱棣去世的那個夜晚,一個人冒着極大的風險,秘密連夜出發,奔波一個月趕路報信,方才分出了勝負。
事實上,不但楊士奇參加了這場鬥争,我們下面要介紹的三楊中的另外兩個也沒有閑着,他們都是太子黨的得力幹将。在後面的文章中,我們會詳細介紹這場驚天動地的皇位之争。
第二個人:足智多謀的楊榮
我們接着介紹的楊榮是三楊中的第二楊,他雖然沒有楊士奇那樣出衆的政務才能和學問基礎,卻有一項他人不及的能力——準确的判斷力。
楊榮,洪武四年(1371)生,福建人,原名楊子榮(注意區分),他雖然沒有深入虎穴,剿滅土匪的壯舉,但其大智大勇卻着實可以和後來的那位戰鬥英雄相比。
與楊士奇不同,他小時候沒有吃過那麽多苦,家裏環境不錯的他走的正是讀書、應試、做官的這條老路。建文二年(1400),他考中進士,由于成績優秀,被授予編修之職,即所謂的翰林。
建文帝時代的翰林院可謂書呆子雲集之地,這也難怪,畢竟掌權的就是黃子澄、方孝孺那樣的人,上行下效也很正常。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楊榮這位優等生與他的那些同事們有很大的不同,他實在不是個書呆子,而應該算是一位心思缜密的謀士。
與楊士奇一樣,這個足智多謀的人也是在永樂時期才被重用的,但他飛黃騰達的經過卻很有點傳奇色彩,因爲他憑借的不是才學,而是一句話。
建文四年(1402),朱棣終于打敗了頑強的南軍,進入京城,奪得了皇位,現在他隻剩下一件事要辦——登基即位。
然而就在他騎馬向大殿進發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一個人站了出來,阻擋了他的去路(迎于馬首)。
這個人正是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