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沒有下達這樣的命令。
他鎮定地看着那些躍躍欲試的下屬,告訴他們,絕不能開戰,因爲我們負有更大的使命。
和平的使命。
如果我們現在開戰,自然可以取得勝利,但那樣就會偏離我們下西洋的原意,也會耽誤我們的行程,更嚴重的是,打敗爪哇的消息傳到西洋各地,各國就會懷疑我們的來意,我們的使命就真的無法達成了。
鄭和說完後,便力排衆議,制止了部下的魯莽行爲,命令派出使者前往西王駐地交涉此事。
鄭和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克制自己的憤怒,以大局爲重,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事實證明,鄭和的行爲絕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
鄭和需要面對的是忍耐,而那位西王面對的卻是恐懼,極大的恐懼。
當他知道自己的下屬殺掉了大明派來的艦隊船員時,吓得魂不附體,立刻派出使者去鄭和處反複解釋誤會,他又怕這樣做不奏效,便命令人連夜坐船趕到中國去謝罪,這倒不一定是因爲他有多麽慚愧和後悔,隻是他明白,以大明的實力,要滅掉自己,就如同捏死一隻螞蟻那麽簡單。
朱棣得知此事後,稱贊了鄭和顧全大局的行爲,并狠狠地教訓了西王的使者,讓他們賠償六萬兩黃金(這個撫恤金的價碼相當高)。兩年後,西王派人送上了賠償金,隻有一萬兩黃金,這倒不是因爲他們敢于反悔,實在是這麽個小島即使挖地三尺也找不出六萬兩黃金來。
實在是沒法子了,家裏就這麽點家當,該怎麽着您就看着辦吧。
當西王的使者忐忑不安地送上黃金後,卻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回答,朱棣明确地告訴他,我早知你們是籌不出來的,要你們賠償黃金,隻不過是要你們明白自己的罪過而已,難道還缺你們那點金子嗎?
朱棣的這一表示完全征服了爪哇,自此之後他們自發自覺地年年向中國進貢。
在這一事件中,鄭和充分地體現了他冷靜的思維和準确的判斷能力,也說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實在獨到。
在經過這段風波之後,鄭和的船隊一路南下,先後經過蘇門答臘、錫蘭山等地,一路上與西洋各國交流聯系并開展貿易活動,這些國家也紛紛派出使者,跟随鄭和船隊航行,準備去中國向永樂皇帝朝貢。
帶着貿易得來的物品和各國的使者,鄭和到達了此次航行的終點——古裏。
古裏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澤科德,位于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此地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曾派使者到過這裏,而此次鄭和前來,卻有着另一個重要的使命。
由于古裏的統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國朝貢,并向中國稱臣,所以在永樂三年,明成祖給古裏統治者發放诏書(委任狀),正式封其爲國王,并賜予印诰等物。當然了,古裏人不一定像中國人一樣使用印章,但既然是封國王,總是要搞點儀式意思下的。
可是诏書寫好了,卻沒那麽容易送過去,因爲這位受封的老兄還在印度待着呢,所以鄭和此次是帶着诏書來到古裏的,他拿着诏書,以大明皇帝的名義正式封當地統治者爲古裏國王。從此兩國關系更加緊密,此後鄭和下西洋,皆以此地爲中轉站和落腳點。
在辦完這件大事後,鄭和開始準備回航,此時距離他出航時已經一年有餘,他回顧了此次航程中的種種際遇,感慨良多,經曆了那麽多的風波,終于來到了這個叫古裏的國家,完成了自己的最終使命。
這裏物産豐富,風景優美,人們和善大度,友好熱情,這一切都給鄭和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留個紀念吧。
他帶領屬下和當地人一起建立了一個碑亭,并刻上碑文,以紀念這段曆史,文曰:
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若,熙同風,刻石于茲,永昭萬世。
這是一座曆史的裏程碑。
鄭和的船隊開始返航了,迎風站在船上的鄭和注視着那漸漸遠去的古裏海岸,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我們會再來的!
也許是宿命的安排吧,鄭和不會想到,美麗的古裏不但是他第一次航程的終點,也将會成爲他傳奇一生的終點!
第一次遠航就這樣完成了,船隊浩浩蕩蕩地向着中國返航,然而上天似乎并不願意鄭和就這樣風平浪靜地回到祖國,它已經爲這些急于回家的人們準備好了最後一道難關,而對于鄭和和他的船隊來說,這是一場真正的考驗,一場生死攸關的考驗。
自古以來,交通要道都絕不是什麽安全的地方,因爲很多原本靠天吃飯的人會發現其實靠路吃飯更有效,于是陸路上有了路霸,海上有了海盜,但無論陸路海路,他們的開場白和口号都是一樣的——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财。
按說鄭和的艦隊似乎不應該受到這些騷擾,但這絕不是因爲強盜們爲這支艦隊的和平使命而感動,而是軍事實力的威懾作用。
即使是再兇悍的強盜,也要考慮搶劫的成本,像鄭和這樣帶着幾萬士兵拿着火槍招搖過市,航空母艦上架大炮的主兒,實在是不好對付的。
北歐的海盜再猖獗,也不敢去搶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幹搶劫之前要先掂掂自己的斤兩,這一原則早已被古今中外的諸多精明強盜們都牢記在心。
但這個世界上,有精明的強盜就必然有拙劣的強盜,一時頭腦發熱、誤判形勢,帶支手槍就敢搶坦克的人也不是沒有,下面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頭腦發熱的仁兄。
此人名叫陳祖義,他正準備開始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搶劫。
當然,也是最後一次。
陳祖義,廣東潮州人,洪武年間因爲犯罪逃往海外,當年沒有國際刑警組織,也沒有引渡條例,所以也就沒人再去管他,後來,他逃到了三佛齊(今屬印度尼西亞)的渤林邦國,在國王麻那者巫裏手下當上了大将。
真是厲害,這位陳祖義不過是個逃犯,原先也沒發現他擔任過什麽職務,最多是個村長,到了這個渤林邦國(不好意思,我實在不知道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居然成了重臣,中國真是多人才啊。
更厲害的還在後面,國王死後,他召集了一批海盜,自立爲王,就這樣,這位陳祖義成爲了渤林邦國的國王。
以上就是陳祖義先生的奮鬥成功史,估計也算不上爲國争光吧。
陳祖義有了兵(海盜),便在馬六甲海峽附近幹起了老本行——搶劫,這也很正常,他手下的都是海盜,海盜不去打劫還能幹啥。周圍的國家深受其害,但由于這些國家都很弱小,也奈何不得陳祖義。
就這樣,陳祖義的膽子和胃口都越來越大,逐漸演變到專門打劫大船和商船,猖獗了很多年,直到他遇到了鄭和。
鄭和的船隊浩浩蕩蕩地開過三佛齊時,剛好撞到陳祖義,鄭和對此人也早有耳聞,便作好了戰鬥準備,而陳祖義卻作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
他決定向鄭和投降。
要知道,陳祖義雖然貪婪,但卻絕不是個瘋子,他能夠混到國王的位置(實際隻是一個小部落),也是不容易的。看着那些堪稱龐然大物的戰船和黑洞洞的炮口,但凡神志清醒的人都不會甘願當炮灰的。
但海盜畢竟是海盜,陳祖義的投降隻不過是權宜之計,鄭和船上的那些金銀财寶是最大的誘惑,在陳祖義看來隻要幹成了這一票,今後就一輩子吃穿不愁了。
但要怎麽幹呢,硬拼肯定是不行了,那就智取!
陳祖義決定利用假投降麻痹鄭和,然後召集大批海盜趁官軍不備突襲鄭和旗艦,控制中樞打亂明軍部署,各個擊破。
應該說這算是個不錯的計劃,就陳祖義的實力而言,他也隻能選擇這樣的計劃,在經過精心籌劃之後,他信心滿滿地開始布置各項搶劫前的準備工作。
在陳祖義看來,鄭和是一隻羊,一隻能夠給他帶來巨大财富的肥羊。
很快就要發财了。
陳祖義爲了圓滿完成這次打劫任務,四處尋找同夥,七拼八湊之下,居然也被他找到了五千多人,戰船二十餘艘,于是他帶領屬下躊躇滿志地向明軍戰船逼近,準備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不出陳祖義所料,明軍船隊毫無動靜,連船上的哨兵也比平日要少,陳祖義大喜,命令手下海盜發動進攻,然而就在此時,明軍船隊突然殺聲四起,火炮齊鳴,陳祖義的船隊被分割包圍,成了大炮的靶子。目瞪口呆的海盜們黃粱美夢還沒有醒,就去了黃泉。
陳祖義終于明白,自己已經中了明軍的埋伏,這下是徹底完蛋了。
訓練有素的明軍給這些紀律松散的海盜們上了一堂軍事訓練課,他們迅速解決了戰鬥,全殲海盜五千餘人,擊沉敵船十餘艘,并俘獲多艘,而此次行動的組織者陳祖義也被活捉。
陳祖義做夢也想不到,那個一臉和氣接受他投降的鄭和突然從肥羊變成了猛虎,他有一種上當的感覺。
其實陳祖義之前之所以會認爲自己必勝無疑,一方面是出于自信,另一方面則是因爲他不了解鄭和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可能陳祖義是在三佛齊待久了,還當上了部落頭,每天被一群人當主子供着,就真把自己當回事了,其實從兩個人的身份就可以看出來,陳祖義是在中國混不下去了才逃出來的一般犯人,而鄭和卻是千裏挑一的佼佼者!
陳祖義長期以來帶着他的海盜部下打劫船隻,最多也就指揮幾千人,都沒有遇到什麽抵抗,他似乎天真地以爲打仗就這麽簡單,這個叫鄭和的人也必然會成爲他的手下敗将。
而鄭和從十一歲起就已經從軍,有着豐富的軍事經驗,他在朱棣手下身經百戰,參加的都是指揮幾十萬軍隊的大戰役,還曾經和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将領鐵铉、盛庸、平安等人上陣交鋒,那些超級猛人都奈何不了他,何況小小的海盜頭陳祖義。
陳祖義的這些花招根本逃不過鄭和的眼睛,鄭和之所以沒有立刻揭穿陳祖義,是因爲他決定将計就計,設置一個更好的圈套讓陳祖義跳進去,等到他把四周的海盜都找來,才方便一網打盡。此外,在鄭和看來,活捉陳祖義很有必要,因爲這個人将來可以派上用場。至于派上什麽用場,我們下面會介紹。
在清除了這些海盜後,鄭和繼續揚帆向祖國挺進。永樂五年(1407)九月,鄭和光榮完成使命,回到了京城,并受到了朱棣的熱烈歡迎和接見。
此時,陳祖義成爲了一個有用的人,由于他本就是逃犯,又幹過海盜,爲紀念此次航海使命的完成和清除海盜行動的成功,朱棣下令當着各國使者的面殺掉了陳祖義,并斬首示衆,警示他人。這麽看來,陳祖義多少也算爲宣傳事業作出了點貢獻。
這次創造曆史的遠航雖然沒有找到建文帝,卻帶來了一大堆西洋各國的使者,這些使者見證了大明的強盛,十分景仰,紛紛向大明朝貢,而朱棣也終于體會到了君臨萬邦的滋味。
國家強盛就是好啊,感覺實在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