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皇帝從不需要用個人的良好品格來證明自己的英明,恰恰相反,在曆史上幹皇帝這行的人基本都不是什麽好人,因爲好人幹不了皇帝,朱允炆就是鐵證。
一個人從登上皇位成爲皇帝的那一天起,他所得到的就絕不僅僅是權位而已,還有許許多多的敵人,他不但要和天鬥和地鬥,還要和自己身邊的幾乎每一個人鬥,大臣、太監、老婆(很多)、老婆的親戚(也很多)、兄弟姐妹,甚至還有父母(如果都還活着的話),他成爲了所有人的目标。如果不拿出點手段,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很容易被人找到空子踢下皇位。而曆史證明,被踢下皇位的皇帝生存率是很低的。
爲了皇位,爲了性命,必須學會權謀詭計,必須六親不認,他要比最強橫的惡霸更強橫,比最無賴的流氓更無賴,他不能相信任何人。所以我認爲,孤家寡人實在是對皇帝最好的稱呼。
朱棣就是這樣的一個惡霸無賴,同時也是一個好皇帝。
他精力充沛,以勞模朱元璋同志爲榜樣,每天幹到很晚,不停地處理政務。他愛護百姓,關心民間疾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在他的統治下,明朝變得越來越強大。荒地被開墾,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倉庫堆滿了糧食和錢币。經濟科技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他憑借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了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
他制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政策,也很好地執行了這些政策,使得明朝更爲強大,如果要具體說明,還可以列出一大堆經濟數字,這些都是套話,具體内容可參考曆代曆史教科書。我不願意多寫,相信大家也不願意多看,但值得思考的是,這些舉措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做過,也取得過不錯的效果,爲什麽朱棣卻可以超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成爲中國曆史上爲數不多的公認的偉大皇帝呢?
這是因爲他做到了别的皇帝沒有能夠做到的事情。
下面,我們将介紹這位偉大皇帝的功績,就如同我們之前說過的那樣,他絕對不是一個好人,卻絕對是一個好皇帝。他用驚人的天賦和能力成就了巨大的功業,給我們留下了不朽的遺産,并在六百多年後依然影響着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确實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當之無愧。
修書
說起修書這件事,應該是很多人向往的吧,把自己的努力化爲書籍确實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情,而對于某些沒有能力寫書的人而言,要出版一本書還是有辦法的。比如我原先上大學的時候,學校的一些教務人員(不教書的)眼紅教研室的人出書,想寫書卻沒本事,也不知是誰出的主意,到四處抄來一些名人名言,居然搞出了一本書出版。當然,其銷量也是可以預料的。
說來很難讓人相信,早在幾百年前的朱棣時代,也有人做過一件類似的事情,做這件事情的就是朱棣。
我們之前說過,朱棣文化修養有限,他自己應該是寫不出什麽傳世名著的,所以他隻能指示手下的人修書,其目的當然也是爲了自己的名聲。其實這并沒有什麽可指責的,哪個皇帝不想青史留名呢?以往的很多皇帝修了很多書,修書其實是一件并不稀罕的事情,但朱棣确實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要修的是一部前無古人的書,他要做的是一件前人沒有做過的事。
“我要修一部古往今來最齊備,最完美、最優秀的書,要讓千年之後的人們知道我們這個時代的光輝和榮耀!”
他做到了,他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冊、流芳千古的偉大書籍——《永樂大典》。
但就如我們前面說過的那樣,他隻是一個決策者,無論決策多麽英明,沒有人執行也是不行的,按照朱棣的構想,他要修一部包含有史以來所有科目、所有類别的大典,毫無疑問,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一個合适的人擔任總編官,這個人必須有廣博的學問、清晰的辨别能力、無比的耐心、兼容并包的思想。
符合以上條件的人實在是很難找的,但值得慶幸的是,朱棣也确實找到了一個這樣的人。
而這個人的一生也和《永樂大典》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他的命運如同《永樂大典》這部書一樣,跌宕起伏,卻又充滿傳奇。
所以,在我們介紹《永樂大典》之前,必須先介紹這位偉大的總編官。
命運
永樂十三年(1415),錦衣衛指揮紀綱下達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他要請自己牢裏的一個犯人吃飯。這可是一條大新聞,紀綱是朱棣的紅人,錦衣衛的最高統帥,居然會屈尊請一個囚犯吃飯,大家對此議論紛紛。
這位囚犯欣然接受了邀請,但飯局開張的時候,紀綱并沒有來,隻是讓人拿了很多酒給這位囚犯飲用,這位心事重重的囚犯一飲便停不住,他回想起了那夢幻般的往事,不一會便酩酊大醉。
看他已經喝醉,早已接到指示的錦衣衛打開了大門,把他拖了出去。
外面下着很大的雪,此時正是正月。
這位囚犯被丢在了雪地裏,在漫天大雪之時,在這純潔的銀白色世界裏,在對往事的追憶和酒精的麻醉作用中,他迎來了死亡。
這個囚犯就是被稱爲明代第一才子的解缙,《永樂大典》的主編者。這一年,他四十七歲。
起點
解缙,洪武二年(1369)出生,江西吉安府人,自幼聰明好學,被同鄉之人稱爲才子,大家都認爲他将來一定能出人頭地。他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洪武二十一年(1388),他一舉考中了進士,由于在家鄉時他的名聲已經很大,甚至傳到了京城,所以朱元璋對他也十分重視,百忙之中還抽空接見了他。朱元璋的這一舉動讓所有的人都認爲,一顆政治新星即将升起。
當時正是政治形勢錯綜複雜之時,胡惟庸已經案發,法司各級官員不斷逮捕大臣,很多今天同朝爲臣的人第二天就不見了蹤影,真可謂腥風血雨,變化莫測,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大臣成了逍遙派,遇事睜隻眼閉隻眼,隻求能活到退休。
但解缙注定是個出人意料的人,在這種朝不保夕的惡劣政治環境中,他沒有退卻,畏縮,而是表現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骨氣和勇敢。
他勇敢地向朱元璋本人上書,針砭時弊,斥責不必要的殺戮,并呈上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在此文中,他詳細概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爲朱元璋勾畫了一幅太平天下的圖畫,并對目前的一些政治制度提出了意見和批評。
朱元璋的性格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你不去惹他,他都會來找你麻煩,可是這位解大膽居然敢摸老虎屁股,這實在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當時很多人都認爲解缙瘋了,因爲隻有瘋子才敢去惹瘋子。
解缙瘋沒瘋不好考證,但至少他沒死。朱元璋一反常态,居然接受了他的批評,也沒有找他的麻煩,當時的人們被驚呆了,他們想不通爲什麽解缙還能活下來,于是這位敢說真話的解缙開始名滿天下。
出了名後,煩惱也就來了。固然有人贊賞他的這種勇敢行爲,但也有人說他在搞政治投機,是看準機會才上書的。但解缙用他的行爲粉碎了所謂投機的說法。他又幹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殺掉了李善長,這件事情有着很深的政治背景,當時的大臣們都很清楚,斷然不敢多說一句話。可是永不畏懼的解缙又開始行動了,他代自己的好友上書朱元璋,爲李善長申辯。
這是一起非常嚴重的政治事件,朱元璋十分惱火,他知道文章是解缙寫的,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仍然沒有對解缙怎麽樣,這件事情給了解缙一個錯誤的信号,他認爲,朱元璋是不會把自己怎麽樣的。
解缙繼續他的這種極爲危險的遊戲,他胸懷壯志,不畏權威,敢于說真話,然而他根本不明白,這種舉動注定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不久,他就得到了處罰。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把解缙趕回了家,并丢給他一句話“十年之後再用。”
于是,解缙沿着三年前他進京趕考的路回到了自己的家,榮華富貴隻是美夢一場,沿路的景色并沒有什麽變化,然而解缙的心卻變了。
他始終不明白,自己隻不過是說了幾句實話,就受到了這樣的處罰,讀書人做官不就是爲了天下蒼生嗎,不就是爲國家效力嗎?這是什麽道理!
那些整天不幹正事,遇到難題就讓,遇到障礙就倒的無恥之徒牢牢地把握着權位,自己這樣全心爲國效力的人卻得到這樣的待遇,這不公平。
罷官的日子是苦悶的,人類的最大痛苦并不在于一無所有,而是擁有一切後再失去。京城的繁華,衆人的仰慕,皇帝的器重,這些以往的場景時刻纏繞在解缙的心頭。
在故鄉的日子,他一直思索着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爲什麽會失敗?才學?度量?
不,不是這些,終于有一天,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是幼稚,幼稚得一塌糊塗,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官場是個什麽地方。信仰和正直在朝堂之上是沒有市場的,要想獲得成功,隻能迎合皇帝,要使用權謀手段,把握每一個機會,不斷地升遷,提高自己的地位!
解缙終于找到了他自認爲正确的道路,他的一生就此開始轉變。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了,此時距解缙回家已經過去了七年,雖然還沒有到十年的約定之期,但解缙還是開始行動了,他很明白,就算到了十年之期,也不會有官做的,要想當官,隻能靠自己!
他依靠先前的關系網,不斷向高官和皇帝上書,要求獲得官職,然而命運又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建文帝雖然知道他很有才能,卻不願用他,隻給了他一個小官。把他遠遠地打發到遙遠的西部。幸好他反應快,馬上找人疏通關系,終于留在了京城,在翰林院當了一名小官。
此時的解缙已經完全沒有了青年時期的雄心壯志,他終于明白了政治的黑暗和醜惡,要想往上爬,就不能有原則,不能有尊嚴,要會溜須拍馬,要會逢迎奉承,什麽都要,就是不能要臉!
黑暗的世界啊,我把靈魂賣給你,我隻要榮華富貴!
收下了他的靈魂,黑暗的世界給了他一次機會。
轉折
靖難開始了,建文帝眼看就要失敗,朱棣已經勝利在望,在這關鍵時刻,解缙和他的兩位好友進行了一次談話,這是一次載入史冊的談話,就在這次談話中,三個年輕人确定了不同的人生方向。
這裏,我們要要先介紹解缙的兩位好友,他們的名字分别是胡廣、王艮。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和解缙這樣的才子交朋友的,自然也不是尋常之輩,實際上,這兩個人的來頭并不比解缙小。
說來也巧,他們三個人都是江西吉安府人,是老鄉關系,也算是個老鄉會吧,解缙是出名的才子,我們前面說過,他是洪武二十一年的進士,高考成績至少是全國前幾十名,可和另兩個人比起來,他就差得遠了。
爲什麽呢?因爲此二人分别是建文二年(1400)高考的狀元、榜眼。另外還要說一下,第三名叫李貫,也是江西吉安府人,他也是此三人的好友。但由于他沒有參加這次的談話,所以并沒有提到他。确實厲害,頭三名居然被江西吉安府包攬,讓人驚歎此地的教育之發達,足以媲美今日之黃岡中學。
大家都是同鄉,又是飽學之士,自然有很多共同話題,眼下建文帝這個老闆就要完蛋了,他們要坐下來商量一下自己的前途,這三個人都是鄰居,而他們談話的地點選在了另一個鄰居吳溥的家裏。
在他們說出自己的志向前,我們有必要先提一下,解缙、胡廣、王艮、李貫都是建文帝的近侍,也就是說他們都是皇帝身邊的人,深受皇帝的信任,他們對時局的态度很能反映當時朝臣的看法。但四人中王艮比較特殊,他最有理由對皇帝不滿,這是爲什麽呢?
因爲在建文二年(1400)的那次科舉考試中,他才是真正的狀元!
此人經過會試後,參加了殿試,在殿試中,他的策論考了第一名,本來狀元應該是他的。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建文帝嫌他長得不好看,把第一名的位置給了胡廣(貌寝,易以胡靖,即胡廣也)。就這樣,到手的狀元飛了,按說他應該對建文帝十分不滿才對,可這個世界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醜惡和真誠。
建文帝就要倒台了,大家的話題自然不會扯到詩詞書畫上,老闆下台自己該怎麽辦,何去何從?三個人作出了不同的選擇。當然這個選擇是在心底作出的。
三人表現如下:
解缙陳說大義,胡廣也憤激慷慨,表示與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國。王艮不說話,隻是默默流淚。
談話結束後的表現:
解缙結束談話後,連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曆史上也留下了相關證據——“缙馳谒”。胡廣第二天投降,十分聽話——“召至,叩頭謝”。看看,多麽有效率,召至,召至,一召就至。第三名李貫也不落人後——“貫亦迎附”。
而沉默不語的王艮回家後,對自己的妻子說:“我是領國家俸祿的大臣,到了這個地步,隻能以身殉國了。”
然後他從容自殺。
國家以貌取人,他卻未以勢取國。
那一夜,有兩個說話的人,一個不說話的人,說話者說出了自己的諾言,最終變成了謊言。不說話的人沉默,卻用行動實現了自己心中的諾言。
其實早在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表現自己時,已經有一個人看出了他們各自的結局,這個人就是冷眼旁觀的吳溥。
就在胡廣慷慨激昂的發表完殉國演講,并一臉正氣地告辭歸家之後(他家就在吳溥家旁邊),吳溥的兒子深有感歎地說道:“胡叔(指胡廣)有如此氣概,能夠以身殉國,實在是一件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