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由于一個意外的發生,他的計劃破産了。
朱棣失算了,因爲長史葛誠背叛了他。他把朱棣裝瘋的情況告訴了建文帝,并密報朱棣即将舉兵。一向猶豫不決的兵部尚書齊泰終于做出了正确的決斷。他下了三道命令:
一、立刻命令使臣前往北平;
二、授意張昺和謝貴立刻采取行動監視燕王及其親屬,必要時可以直接采取行動;
三、命令北平都指揮使張信立刻逮捕朱棣。
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應急計劃,但就如同我們之前所講,計劃的執行才是最重要的,這個計劃的第一點和第二點都沒有問題,壞事就壞在第三點上。
張信說不上是建文帝的親信,他是燕王親任的都指揮使,齊泰居然将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他,簡直是兒戲!想來這位書呆子是聽了太多評書,在他腦子裏,抓人就是“埋伏五百刀斧手于帳後,以摔杯爲号”,完全估計不到權力鬥争的複雜性和殘酷性。
張信接到任務後,猶豫了很久,還是拿不定主意。他和燕王的關系很好,但畢竟自己拿的是朝廷的工資,如果通知了燕王,那不但違背了職業道德,而且會從國家高級幹部變成反賊,一旦上了這條賊船,可就下不來了。
生死系于一線,這條線現在就在我的手中!
關鍵時刻,張信的母親幫助他做出了抉擇,她老人家一聽說要逮捕燕王,立刻制止了張信,并說道:“千萬不可以這樣做(逮捕燕王),我經常聽人說,燕王将來必定會取得天下,他這樣的人是不會死的,也不是你能夠抓住的。”
我們可能會覺得納悶,這位老太太平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她怎麽知道這樣的“天機”?綜合各種情況分析,這位老太太很可能是受到那些散布街頭和菜市場的算命先生們傳播的謠言影響,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如此重大的決策,竟然受一個如此可笑的理由和論據影響并最終做出,實在讓人覺得啼笑皆非。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張信的決斷
張信是一個拿定主意就動手的人,他立刻去燕王府報信。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燕王府竟然不見外客。按說這也算燕王氣數已盡,來報信的都不見,還有什麽辦法?可偏巧這個張信是個很執著的人,下定決心,排除萬難,非要做反賊不可。
他化裝後混入王府,再表明身份要求見燕王。燕王沒有辦法,隻好見他,但燕王沒有忘記自己的精神病人身份,他歪在床上,哼哼唧唧說不出話來,活像中風患者。張信叩拜了半天,這位病人兄弟一句話也沒有說。
張信等了很久,還是沒有等到燕王開口,看來這位病人是不打算開口了。
張信終于開口說話:“殿下您别這樣了,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和您說!”那意思就是你别再裝孫子了,有火燒眉毛的事要辦!
誰知朱棣實在是頑固不化,居然繼續裝糊塗,假裝聽不懂張信的話。
張信實在忍無可忍(看來想做反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站起身來大聲說道:“您就别裝了吧,我身上有逮捕您的敕令(逮捕證),如果您有意的話,就不要再瞞我了!”
于是,一幕醫學史上的奇迹發生了,長期中風患者兼精神病人朱棣神奇地恢複了健康。朱棣在一瞬間完成了起床、站立、跪拜這一系列複雜的動作,着實令人驚歎。
朱棣向張信行禮,連聲說道:“是您救了我的全家啊!”他立刻喚出在旁邊等待多時的道衍,開始商議對策。
事情至此發生變化。
齊泰的後手
張信遲遲不見動靜,應該也在齊泰的意料之中,從事情發展看來,他已經預料到了這一點,因爲就在張信去燕王府報信後沒過幾天,張昺和謝貴就手持逮捕燕王官屬的诏書,率領大批部隊包圍了燕王府。
看來齊泰也早就料到張信不可靠,所以才會有兩手準備。
至此,從削藩開始,事情一步步地發展,終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把面具揭去吧,最後決斷的時刻來到了!
朱棣病好沒多久,就立刻精神煥發起來,但他也沒有想到敵人來得這麽快,千鈞一發之際,他召集大将張玉、朱能率衛隊守衛王府。由于事發突然,軍隊來不及集結,而外面的士兵人數要遠遠多于王府衛隊,朱棣正面對着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戰之一,要取得天下,必先取得北平,而自己現在連王府都出不去!
該怎麽辦呢?
這是朱棣一生中最爲兇險的狀況之一,外面喊打喊殺,圍成鐵桶一般,若要硬拼明顯是以卵擊石,怎麽辦才好呢,難道要束手就擒?
辦法不是沒有,所謂擒賊先擒王,隻要把帶頭的人解決掉,這些士兵就會成爲烏合之衆。但要做到這點談何容易,對方就是沖着自己來的,難道他們會放下武器走進王府讓自己來抓?
關鍵時刻,朱棣突然意識到,自己好像忽略了什麽?!
外面這些人到底是來幹什麽的?這似乎是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從他們整齊的制服、兇狠的面部表情、手中亮晃晃的兵器,都可以判斷出他們絕不是來參加聯歡的。但問題在于,他們真的是來抓自己的嗎?
朱棣的判斷沒有錯,張昺和謝貴并沒有接到逮捕燕王的命令,他們得到的命令是逮捕燕王的官屬,偏偏就是沒有逮捕他本人的诏令!
這真是百密一疏,而燕王的膽略也可見一斑,所謂做賊心虛,有些犯過法的人在街上見到大檐帽就跑,也不管這人到底是公安還是城管,原因無他,心虛而已。朱棣竟然在政府找上門來後還能冷靜思考,做賊而不心虛,确實厲害。
于是朱棣下令請張昺和謝貴進王府。此二人并非傻瓜,好說歹說就是不進去。朱棣見狀便列出被逮捕人的名單,并表示這些人已經被抓住了,要交給政府,需要帶頭的來驗明犯人的身份。
這下子兩個人不進也得進了,因爲看目前這個形勢不進王府工作就無法完成,而诏書也确實沒有說要逮捕燕王。兩人商量後,決定進府,本來他們還帶了很多衛士一起進府,但被王府門衛以其他人級别不夠拒絕了。王府重地,閑人免進,本來也是正常的,但在非常時刻,如果依然墨守成規就太迂腐了。偏偏這兩位就是這樣迂腐,居然主動示意士兵們聽從門衛的安排,然後兩個人肩并肩,大步踏入了鬼門關。
一進王府,可就由不得他們了,到了大堂,他們驚奇地發現精神病人朱棣扶着根拐杖坐在那裏,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見到他們來也不起身,隻是讓人賜坐。此場景極類似今日之黑幫片中瘸腿黑社會老大開堂會的場景。朱棣這位黑老大連正眼都沒看他們一下。
張昺和謝貴的心中開始打鼓了。可是既然已經來了,說什麽也晚了。所幸開頭的時候氣氛倒還和睦,賓主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若幹意見,情況一時大有緩和之迹象。
就在二人暗自慶幸之時,有侍女端上瓜片(估計是西瓜),燕王朱棣突然腿也不瘸了,親自拿着兩片瓜朝張、謝兩人走來。兩人誠惶誠恐,起來感謝燕王。但他們哪裏知道,燕王這次玩了花樣,他似乎覺得摔杯爲号太老套了,要搞搞創新。
二人正要接瓜,朱棣卻不給了,燕王突然間變成了閻王,他滿臉怒氣,指着二人鼻子大罵道:“連平常老百姓也講究兄弟宗族情誼,我身爲天子的叔叔,卻還要擔憂自己的性命,朝廷這樣對待我,天下的事就沒有什麽不能幹的了!”
說完,朱棣摔瓜爲号,燕王府内衆衛士把張、謝兩人捆了起來,這二位平時上館子都不要錢,沒想到吃片瓜還把腦袋丢了,同時被抓住的還有葛誠。朱棣一聲令下将他們全部斬殺。
這樣看來,那年頭想吃片瓜真是不容易啊。
朱棣扔掉了手中的拐杖,用莊嚴的眼光看着周圍的人,大聲叫道:“我根本就沒有病,是奸臣陷害我,不得不這樣做而已,事已至此,也就怪不得我了!”
決裂!
被殺者的鮮血還未擦淨,朱棣就發表了自己的聲明,現場陷入了可怕的沉默之中。
士兵們知道,就要打仗了,得把腦袋系在褲腰帶上去拼命。燕王的親屬們知道,自己的命運将會改變,不是從王侯升格爲皇親,就是降爲死囚。無論如何,改變現狀,特别是還不錯的現狀總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畢竟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的考慮,類似造反這種事情實在是不值得慶祝的,特别在成功之前。即使是義正詞嚴的朱棣本人,心底應該也是發虛的。但有一個人卻是真正地興高采烈。
這個人就是道衍,對于他而言,這正是最好的機會。他已經六十四歲了,爲了等待這個機會,他已經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他的一生中沒有青春少年的意氣風發,也沒有聲色犬馬的享樂,有的隻是坎坷的生活和孤燈下日複一日的苦讀。
他滿腹才學,卻未官運亨通;心懷天下,卻無人知曉。隐忍這麽多年,此時不發,更待何時!
反了吧,反了吧,有這麽多人相伴,黃泉路上亦不寂寞!
不登極樂,即入地獄,不枉此生!
張昺和謝貴被殺掉了,可是他們的衛士還在門外等着,士兵們看見人一去不返,最先想到的問題倒不是兩人有什麽危險,而是自己的肚皮問題。
畢竟士兵也是人,拿着刀跟着你來拼命,你就要管飯,但是很明顯今天的兩位大哥不講義氣。王府裏面自然好吃好喝,卻把兄弟們晾在外面喝風。時間一長,天也黑了,再等下去也沒有加班費給,于是衆人回家的回家,搞娛樂的搞娛樂,紛紛散去。
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不久張、謝二人被燕王殺掉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老大被殺,這還了得,于是衆多士兵操起家夥回去包圍王府,但他們雖然人多,卻沒有主将指揮,個别士兵雖然勇猛,也很快就被擊潰。
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幹了,就幹到底吧!
朱棣立刻下達第二道命令,奪取北平!
大将張玉率兵乘夜攻擊北平九門。此時九門的士兵根本反應不過來,也沒有做激烈的抵抗,朱棣沒費多少工夫,就取得了九門的控制權。
在當時,隻要控制了城池的城門,就基本控制了整個城市。所謂關門打狗的成語不是沒有道理的,建文帝花了無數心思、調派無數将領控制的北平城在三日内就被燕王朱棣完全占據。
城中将領士兵紛紛逃亡,連城外的明将宋忠聽到消息,也立刻溜号,率兵三萬退到懷來。
朱棣終于奪取了北平城,這座曾是元朝大都的城市現在就握在朱棣的手中,他将在這裏開始自己的霸業!
給我一個造反的理由
朱棣爲這一天的到來已經準備了很久,士兵、武器、糧食都十分充足,但他還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造反的理由。
造反需要理由嗎?需要,非常需要。在造反這項活動中,理由看上去無關緊要,但實際上,理由雖不是必需的,卻也是必要的。
對朱棣而言更是如此,自己是藩王,不是貧農,造反的對象是經過法律認可的皇帝。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自己都是理虧的。所以找一個理由實在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騙不了别人,至少可以騙騙自己。
于是朱棣和道衍開始從浩如煙海的大明法條規定中尋找自己的依據,這有點類似今天法庭上開庭的律師翻閱法律條文,尋找法律漏洞。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于找到了法律規則的漏洞,打了一個漂亮的擦邊球。
朱元璋并非完全沒有料到自己的兒子将來有可能會造孫子的反,他制定了一套極爲複雜的規定,用來制約藩王,但爲了防止所謂奸臣作亂,他又規定藩王在危急時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謂“朝無正臣,内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诏諸王,統領鎮兵讨平之”。
但這個規定有一個關鍵之處,那就是需要天子密诏。而在朱棣和道衍看來,這個問題是不難解決的,他們充分發揮了自己厚黑學的本領,對這一點視而不見,公然宣稱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難”,清君側。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居然還将這一套歪論寫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擺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模樣,這就如同街上的地痞打了對方一個耳光,然後激動地詢問肇事者的去向,并表示一定要爲對方主持公道。
“靖難”理論的提出和發展充分說明朱棣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權謀規則中的一條重要原理:
如果你喜歡别人的東西,就把它拿過來,辯護律師總是找得到的。
——腓特烈二世原創
不祥的預感
既然一切都準備好了,該幹什麽就幹什麽吧,但是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即使是造反這種事情也是需要搞一個儀式的,領導要先發言,主要概述一下這次造反的目的和偉大意義,并介紹一下具體執行方法以及撫恤金安家費之類的問題。然後由其他人等補充發言,士兵鼓掌表示理解,之後散會,開打。
朱棣的這次造反也不例外,早在殺掉張、謝二人之前的一個月,他已經糾集一些部下搞過一次誓師儀式,當然,是秘密進行的。但在那次活動中,出現了一個意外,使得朱棣産生了一種不祥的預感。
那是在六月七日,他召集一群參與造反的人宣講造反的計劃,并鼓舞士氣。但就在他講得正高興的時候,突然風雨大作,房屋上的瓦片紛紛被吹落。衆人頓時面如土色。
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的兆頭,當時的人可不會從房屋質量、天氣情況上找原因,本來商量的就是見不得人的事情,突然來這麽一下子,莫不是老天爺反對自己造反?
朱棣也慌了,講得正高興的時候,老天爺來砸場子,事發突然,他也愣住了。關鍵時刻,還是道衍發揮了作用,他大聲說道:“真龍飛天,一定會有風雨相随,現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的預兆!”
于是一通封建迷信宣傳過後,掉瓦片就成了上天支持朱棣的鐵證。看來上天倒真是一個随和的人,總是按照人們的意願行事,所謂替天行道之言,實在不可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