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茂繼承了常遇春的爵位和脾氣,卻沒有繼承他的軍事天分,一直以來都跟着藍玉到處跑。此時見到藍玉沒了面子,怒發沖冠,二話不說,抽出刀就向納哈出砍去,就像今天酒桌上一言不合,抄起酒瓶子幹架一樣。納哈出身經百戰,反應很快,躲過了要害部位,但還是被砍中了肩膀。
此時情況急轉直下,營外的雙方士兵都聽到了動靜,圍攏來準備動手打群架。如果任由發展下去,納哈出是活不了了,但他的二十萬人也不會再投降了。在這關鍵時刻,都督耿忠保持了冷靜,他連忙招呼身邊軍士把納哈出扶着去見主帥馮勝。
馮勝是一個脾氣溫和、處事謹慎的人,他一見納哈出狼狽不堪,身上還帶着傷,嘴裏不停地喊着他聽不懂的蒙古話,便大緻明白出了什麽事。他馬上好語安慰納哈出,這才将納哈出的情緒穩定下來。此時納哈出的部下也得到了消息,以爲納哈出被殺掉了,紛紛表示要報仇雪恨。馮勝立刻派納哈出手下降将觀童去說明情況,才最終順利招撫。
藍玉的性格缺陷大緻如此,處事考慮不周,性格過于強橫,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對方敬酒你喝就是了,給了對方面子,事情也能圓滿完成。死扛,也就隻能死了。
洪武二十年的這次遠征就這樣圓滿結束了,納哈出被迫投降。明軍俘虜北元二十餘萬人,繳獲辎重無數,最終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勢力。
讓人想不到的是,主帥馮勝在回師後被朱元璋定罪抓了起來,藍玉就以這樣一種滑稽的方式得到了他夢想十餘年的主帥位置。他無數次想象過自己得到帥位時的榮耀,卻也料不到會是這樣一種情形。
當然他更想不到的是,自己将來的下場比馮勝還要慘,當然了,這是後話,至少現在,藍玉實現了他的夢想,他将在這個位置上獲得更大的光榮。
這個機會很快就到了。
自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與元朝全面開戰以來,雙方你來我往,争鬥不休。朱元璋雖然把元朝統治者趕出中原地區,但來自蒙古草原的威脅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爲了解決這個老對手,朱元璋什麽手段都用了,雖有成效,卻從未根除這個頑強的敵人。
他不能再這麽無限期地等下去了,北元一定要在他的手中被消滅!
隻有這樣,他才能放心地離開這個世界,離開他親手創立的帝國。
洪武二十年的遠征消滅了北元在遼東的勢力,解除了朱元璋的後顧之憂,他那敏銳的軍事直覺告訴他,最後決戰的時刻就要來到了。
他已經等了二十年,二十年中,多少士兵跨上戰馬、踏上征途就再也沒有回來,在邊塞裏,在沙漠中,處處都有戰死士兵的屍體,無數的家庭失去了父親、丈夫、兒子。爲了解除北元的威脅,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不能再等了,畢其功于一役吧!
最後的決戰
曆史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它在二十年前将收複大都、滅亡元朝的光榮賜予了徐達和常遇春;二十年後的今天,它又将消滅北元的使命授予了以前從未擔任過主帥的藍玉。
當藍玉從朱元璋手中接過帥印的時候,他感受到一種難以抑制的興奮,自己十幾年的努力終于沒有白費,上天給他的比他要求的還要多。
我終于可以開創自己的偉業了,我将和那些傳說中的名将一樣,名留青史,爲萬人景仰!
朱元璋清楚地記得,在過去的那麽多年裏,無數偉大的将領曾作爲他的部下,縱橫天下,建立不朽功勳。
徐達、常遇春、李文忠,他們都是那麽的優秀。但他們已經不在了,我也老了,不能出征了。
藍玉,我相信,你将完成最後的一擊。
在軍事上,朱元璋幾乎從未錯判過,這次也不例外。
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朱元璋将十五萬大軍交給了藍玉,這和洪武五年那次遠征兵力相同,但不同的是,這次的進軍路線隻有一條,而唯一的指揮官就是藍玉。
藍玉将統率十五萬人的大軍去進行最後的決戰。
朱元璋親自爲藍玉送行,并告訴他:
“倍道前進,直抵虜廷”,“肅清沙漠,在此一舉!”
此時北元的皇帝已經不再是愛猷識理達臘。他已經于洪武十一年(1378)死去,他的兒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任北元皇帝,定年号爲天元。
根據史料記載,這位脫古思帖木兒很可能就是洪武三年在應昌被李文忠俘虜的買的裏八剌。明朝政府爲了顯示寬大,在得到其不再與明朝爲敵的保證後,于洪武七年(1374)将其送還給北元,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不守承諾的人,他繼位後不斷騷擾明朝邊界,挑起戰争,與明朝繼續對抗。這場對抗已經持續了十年。
對這位搞對抗的繼位者,朱元璋已經表示了足夠的誠意,不斷派使者通好,卻從無效果。他的頑固終于耗盡了明朝政府的耐心,既然如此,就用刀劍來解決吧!
藍玉的軍隊出征了,他由大甯出發,一路攻擊前進,抵達慶州後,有情報傳來,脫古思帖木兒駐紮在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藍玉當機立斷,決定大軍立刻向目标挺進。
這是一條艱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遙遠,而且路上還要經過荒蕪的沙漠,後勤也很難得到保障,一旦迷路,後果更是難以想象,軍心也會動搖。
但藍玉是有信心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所擁有的是一支當時最強大的軍隊,正是這支軍隊的優秀素質保證了戰争的勝利。
那麽到底具有什麽樣素質的軍隊可以稱得上是最強大的軍隊呢?
強大的軍隊
這是一個值得分析的問題,戰争的勝利是将領和士兵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我看來,一支軍隊強大與否可以從其外在表現體現出來。大緻分爲四等。
第四等的軍隊是烏合之衆。他們四處搶劫,沒有紀律。這樣的軍隊隻要受到有組織的軍隊的打擊,就會一哄而散,屬垃圾類。
第三等的軍隊有着完整的組織結構。他們軍容整齊,步伐一緻,但鬥志不高,士氣不盛。他們雖然比第四等要強,但隻要遇到更有戰鬥力的敵人,也必然會被打敗。屬次品類。
第二等的軍隊不但有統一的指揮系統,裝備精良,而且士氣高漲,還時不時會喊幾句口号,士兵們都急于表現自己的英勇。這一檔次的軍隊有氣勢、有沖勁。他們不畏懼任何敵人,可以稱得上是強大的軍隊,但很遺憾的是,他們也不是最強大的。與最強大的軍隊相比,他們還缺少一種素質。
這種素質,叫做沉默。
最強大的軍隊是一支沉默的軍隊。
所謂的沉默,是這樣的一種情景:
指揮官站在高地,對他的十五萬大軍訓話,這十五萬軍隊漫山遍野,黑壓壓地占滿了山谷、平地。
他們不同相貌、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習好,卻擠在同一片地方,聽着同一個聲音,看着同一個方向。
鴉雀無聲。
這才是所謂沉默的真意,這才是軍隊最重要的素質。
藍玉率領的正是這樣一支軍隊,他們攀越高山,渡過大河,進入了沙漠,在這片不毛之地裏,有的隻是那刺眼的陽光和滿天的風沙,他們的後勤無法保障,士兵們隻能自己攜帶笨重的幹糧辎重,不斷有人倒下,但餘下的人繼續向前走。
士兵饑餓、口渴、疲勞,但這些都擋不住他們前進的腳步,這是一支頑強的軍隊,支持他們的,隻有必勝的信念。
痛苦的抉擇
藍玉很明白,這次戰争的關鍵不是排兵布陣,而是找到敵人。
但很明顯,北元已經知道了明軍的行動計劃,他們躲藏了起來,這不是小孩的躲貓貓遊戲,茫茫大漠,又沒有偵察衛星,到哪裏去找人?
部隊已經走了很長時間了,現在糧食和水都不夠了,雖然士氣還算高漲,但能堅持多久呢?
他召來了自己最信任的部将王弼,詢問他:
“我們現在在什麽位置?”
王弼回答:
“這個地方叫百眼井,離捕魚兒海大約還有四十裏。”
百眼井?此地名中居然還有個井字?這裏已經很靠近捕魚兒海了,可不但沒有敵人,連水都沒有。
難道情報錯誤,敵人又轉移了?這是很有可能的,但他們又去了哪裏呢?
正在藍玉思考的時候,部将郭英向他報告了糧食缺乏和水源殆盡的情況,藍玉明白,下決斷的時候到了。
在戰鬥電影中,到這個時候,經常會出現以下的場景:一個戰士滿臉憤怒的表情,對部隊的指揮官(一般是排長或連長)喊道:“連長,打吧!”
另一個戰士也跑上來,喊道:“打吧!連長!”
衆人合:“連長,下命令吧!”
這時鏡頭推向連長的臉,給出特寫,連長的臉上顯現出沉着的表情,然後在房間裏踱了幾個圈,用沉穩的語氣說道:“同志們,不能打!”
劇情的發展告訴我們,連長總是對的。
藍玉,大概就是連長。
但凡重大軍事決策上拿主意的時候,就會有一群人在你身邊叽叽喳喳,這個說前進,那個說後退,這個說東,那個說西。反正說對了就有功勞,說錯了也是你做決策,責任推不到自己身上。這種便宜大家都會去撿,最可憐的就是統帥,因爲他是最終的決定者,也是責任的承擔者。
這個責任并不是賠點錢,或者道個歉就能解決的,因爲如果判斷失誤,付出的代價将是十幾萬人的性命!
藍玉終于明白了當年徐達被擊敗後的沮喪和失落,現在他也陷入了這種痛苦之中,何去何從呢?
藍玉思慮再三,決定将将領們召集起來,聽取他們的意見。
不出所料的是,将領們有的說撤退,有的說前進,其中建議撤退的占多數,而王弼則堅決主張繼續前進(深入漠北,無所得,遽班師,何以複命)。但他的意見也很快被淹沒在一片反對聲中。
藍玉終于明白了,召來這些将領是沒有用的,主意還要自己拿。
就此退回去,十幾年的心血就此白費,就此功虧一篑。
那麽繼續前進嗎?可是敵人在哪裏呢?糧食和水也不多了,軍隊堅持不了幾天,十幾萬人可能就會餓死、渴死在這裏。到那時,隻能騎着馬,踏過無數士兵的屍體逃回去。
前進還是撤退,這是個問題。
大家都不說話了,他們明白,現在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士兵們看着将領們,将領們看着藍玉,藍玉看着天空。
最終的判斷
作出選擇是容易的,但如果選擇錯誤,沒有改正的機會。
是的,藍玉,你要明白,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就在于你隻有一次機會。如同拍賣行裏的一錘定音,貴賤得買,貴賤得賣!
兵書沒用了,情報沒用了,誰也不能知道敵人的方位,要做出這個抉擇,隻能依靠一樣東西——直覺。
這裏滿天黃沙,遍地荒蕪,沒有人煙,但我能感覺到,敵人一定就在附近!
沒有情報,沒有線索,沒有任何蹤迹。隻有直覺。
爲了做出今天的判斷,我已經默默地奮鬥了很多年。
是的,要相信自己,要相信無數次戰場厮殺累積的經驗,要相信無數個夜晚孤燈下熟讀兵書、苦苦思索的努力。
沒有理由,沒有線索,沒有證據,但敵人一定就在附近!
前進!這就是我的判斷!我的判斷是對的,我的判斷一定是對的!
“前進,敵人就在附近。”
沒有人再提問,因爲他們已經從藍玉的臉上看到了自信,這種自信也感染了他們,感染了整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