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典型的金銀本位紙币發行制度,這個制度使用了上千年(直到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破裂才告結束)。可到了朱元璋手裏,這位仁兄對經濟不熟悉,看到元朝印鈔票可以流通,他也印。問題是他一開始就印不停,明朝初年,每年的收入隻有幾萬兩銀,可發行的紙币卻有好幾千萬,拿着一張紙,上面印着五千兩,就想當五千兩用?老百姓可不傻。
說實話,官員真是可憐,俸祿已經很低,還發一堆廢紙,拿來當手紙還嫌硬。
人不能讓尿憋死,于是種種撈錢新花樣紛紛出爐。
貪污的方法
官員們主要用的是兩招,我們來介紹一下,這兩招曆史悠久,十分有名。
折色火耗。大家可能聽說過火耗這個詞,當時交賦稅往往是實物,如谷物、絲織物等,但有時也會改征銀兩和銅錢,而熔鍛碎銀時候可能會有損耗,官府就用這個名義來征收多餘的銀兩,這些多征的賦稅就稱爲火耗。
其實到底有沒有損耗,也隻有官府自己知道,這不過是一個多收錢的借口,這一招可謂流傳幾百年,長盛不衰,比明朝的曆史還要長,一直到清朝雍正時期,采用火耗歸公的措施,這一招才從曆史上消失。
話說回來,這一招是官府說了算,要征多少自己規定,執行中實際操作技巧不算太高,下一招就不同了。
這一招叫做淋尖踢斛,十分值得一提。百姓交納糧食的時候,官府是用斛來裝的,百姓将糧食放進斛裏,再稱重,計算自己完成的糧食份額。谷堆要按尖堆形裝起來,會有一部分超出斛壁,就在百姓爲交完公糧松一口氣時,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官吏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準斛猛踹一腳!此時超出斛壁的部分谷粒會倒在地上,老百姓慌忙去撿,此時官吏會大聲叫喊:别撿,那是損耗!喂,說你呢,還撿!
這就是淋尖踢斛,踢出的部分就是所謂糧食運輸中的損耗,這部分就成爲官吏的合法收入。那麽老百姓呢,隻能回家再送糧食來。這一招最關鍵的就是踹斛這個動作。
那一踹的風情
要知道,這一踹是很有講究的,官吏們爲了這一踹苦練了很久,具體方式有可能是先在自己家附近找棵樹,從踹樹開始,以樹幹不動、落葉紛紛爲最高境界。當然也有某些人選擇踹門練習,一定要做到一腳踹開,如超過兩腳爲不合格,繼續修煉。這一修煉對他們也有好處,萬一有一天不幹了,還可以轉行去入戶打劫。
在交糧這一天,官吏們準備好,一旦斛已經裝滿,便凝神屏氣,閉目深思,然後氣沉丹田,大喝一聲,部分人加十米助跑,沖到斛前,拼命一踹(不拼命不行啊,踹下來都是自己的),如果踹下來的多,就會哈哈大笑。
請大家注意,這兩招隻是最平常的,明朝的很多名臣如三楊、李賢、徐階、張居正等人都是靠這兩招的收益養活自己的。而後來的皇帝也認可這些作爲合法收入。
雖然朱元璋的工資政策對這些行爲的泛濫負有一定責任,但這并不能成爲貪污行爲的借口,内因才是決定性的因素,官員們還是應該從自身上去找原因。
大家可能會問,當時有沒有不貪這些便宜的人呢?我回答大家,确實是有的,但是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隻靠俸祿過日子的人,最出名的莫過于海瑞。
這位仁兄實在是第一号正人,他幾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幹活,沒有什麽奢侈的享受(也沒錢),不該拿的錢他一分也不拿,上面說的火耗和淋尖踢斛的好處他從沒有貪過。每月就靠那點俸祿過活,家裏窮得叮當響。
他最後的官職是南京右都禦史,這是個二品官,相當于監察部部長,可以說是文官中俸祿最高的人之一了。但他家裏請不起幾個仆人,什麽事情都要自己動手,吃得也不好,長期營養不良,他死後,佥都禦史王用汲來處理後事,一進門看見海瑞的家便痛哭失聲。他想不到海瑞臨死竟然如此凄慘,家裏到處吊着舊布簾子(買不起新布),用的箱子破爛不堪,家裏人都穿着補丁衣服。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毫不過分。
更讓他難以置信的是,海瑞家連辦喪事的錢都拿不出來,棺材也買不起,出殡的錢還是大家湊起來的。
這樣的人在朱元璋時代也有,如當時的弘文館學士羅複仁,爲人十分老實,家裏很窮,但朱元璋對他仍不放心,有一天跑去他家裏看。羅複仁買不起好房子,他隻能在郊區買了間破房子度日,朱元璋東拐西拐,終于找到了地方,見兩間破瓦房外,有一個人正提着桶刷牆。朱元璋見此人灰頭土臉,粉迹滿面,以爲是給羅複仁幹活的民工,便問他:“羅複仁住在這裏嗎?”
沒想到,刷牆的這位聽到有人問他,回頭一看,大驚失色,慌忙跑過來跪拜,說道:“我就是羅複仁!”
朱元璋這才看清他的臉,原來這個人真是羅複仁,再看他的打扮,一手拿着刷子,一手提着桶,衣衫褴褛,和叫花子沒什麽區别,頓時哭笑不得。半天憋出一句話:“你怎麽住這樣的房子?”
羅複仁賠笑着說:“臣家窮,隻能将就了。”
朱元璋過意不去地說:“你這麽有學問的人怎能住這樣的房子。”便賜給他一所大宅院。
羅複仁算是清貧了,但畢竟他的官位不高,還有比他厲害的。
在六部中,以吏部(人事部)的地位最爲重要,吏部尚書(部長)吳琳爲官清廉,後退休回家,朱元璋派使者去打探他的近況,使者到吳琳家鄉,考慮到他當過大官,應該有很大的房子,便去尋找。但轉了一圈,沒有見到什麽大房子,他便在路邊找到一個正在插秧的老農,問道:“請問吳尚書住在哪裏啊?”
誰知那老農擡頭對他說:“我就是吳琳,有啥事兒?”
使者十分感動,便将此事回報朱元璋,朱元璋聽後也十分感慨。
道德很好,修養很高,但這麽高的人實在不多。
除去工資制度外,明朝時候的休假制度也有必要介紹一下,讓我們看看古人的假期都是怎麽休的。
先說老祖宗漢朝吧,他們實行的是五天一休制,也就是幹五天休息一天,可不是休息星期六或者星期天,而是輪到哪天休哪天,這一天還有個名字叫“休沐”,在這一天,官員們可以回家,這樣看來漢朝的待遇還是不錯的。
隋唐時期,改成了十天休息一次,稱爲“旬休”,好像待遇比漢朝差了不少,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在隋唐時期,已經有了今天黃金周的概念,他們每逢新年、冬至會休息七天。這七天時間是帶薪假期。除此之外,能想得出來的理由也可以休假,除了我們日常的端午、中秋、重陽外,還有皇帝的生日(由于皇帝經常變,所以這一個假期也經常變),讓人吃驚的是連如來佛祖的生日、老子的生日、孔子的生日也都放假,估計當年要是基督教傳播廣泛,上帝的生日也要算在裏面。
宋朝待遇稍微差點,但是一年假期還是有個幾十天的。
到了元朝,情況發生了變化。在元朝統治者看來,生命在于運動,工作就是休息,什麽旬休、大休都沒有了,大家以工作爲重,一年隻有十幾天休息。
終于位子傳到了朱元璋的手裏,這位仁兄的工作精神我們已經介紹過了,他認爲,給你們發工資、讓你們管事已經優待了,當年老子連飯都吃不飽,還休息?
有的官員提出要恢複前朝的休假制度,被朱元璋駁了回去,然後朱元璋規定了休假的制度,倒還真是簡單易行,一年休息三天!分别是過年、冬至、本人朱元璋的生日。
還想休幾十天,小子們還沒睡醒吧!
但實際實施後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兩地分居問題、子女教育問題(是客觀存在的)都無法解決,于是後來規定從十二月起放寒假,爲期一個月,才算解決了部分問題。
如前所述,由于這些制度的規定,朱元璋和官員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而官員們爲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要違反朱元璋的這些法典,而朱元璋也不會允許這些事情的發生。這些矛盾累積到一定時候,就會爆發。
一幕曆史劇就此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