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元就不一樣了,正是在這個殘暴王朝的統治之下,朱元璋失去了他的父母,家破人亡,自己流離失所,乞讨度日,不得已才去造反。
在朱元璋的心裏,埋藏着對元的刻骨仇恨。
不但有家仇,還有國恨。
在朱元璋掃平陳友諒、張士誠的戰争中,爲了麻痹元朝,朱元璋不稱王、不稱帝,并暗中表示不與元朝爲敵。他還給當時的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兒送去了厚禮。
這麽看來,他确實是個搞關系的能手。
在元朝看來,這是一個隻想在戰争中撈點好處的鄉巴佬,給點好處就行了。
如果他們去調查一下朱元璋童年時候的悲慘經曆,再思考一下是誰造成了朱元璋的痛苦,就會發現自己的這個想法是多麽的荒謬。
朱元璋的策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他解決了陳友諒、即将掃平江南的時候,元朝政府連忙派戶部尚書張昶來封他爲官,他們總覺得這個人是可以爲他們所利用的,給點錢就是了。
朱元璋的反應卻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他把官辭了,卻把張昶留下了。朱元璋挖了元的牆腳,還對劉基說:元朝送了個賢人給我,你們沒事可以和他多談談。
如果這一行爲還不能讓元朝明白朱元璋的真正用意,那他們就太蠢了。
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作戰,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元朝政府曾經非常高興地做了一回拳擊比賽的旁觀者,對于他們來說,最好的結果是三個人都倒下,然後自己上去宣布勝利。
元朝政府最愚蠢之處就在于,他不知道這場比賽是一場淘汰賽,而最後勝利的獎品是與自己決戰的資格!
當朱元璋曆盡艱難,從屍山血河中走出,從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屍體上爬起來時,元朝政府才畏懼地發現,這個勝利者比以往任何一個對手都可怕。
他有着精良的軍隊、善斷的謀臣、勇猛的武将,他率領的不再是那種一攻即破的農民起義軍,而是一支戰鬥力絕不遜于自己的強悍之師。
元朝政府爲了挽救自己的命運,想盡了各種辦法,他們送了大量的金銀财寶給朱元璋,希望他能接受招撫,繼續做他們的奴隸。
可是他們慢慢發現,眼前的這個朱元璋不但想要自己的錢,更想要自己的命。
比賽就要開始了。
參賽選手背景介紹
在比賽開始前,我們還要介紹一下朱元璋的對手——元。
元是蒙古建立的政權。蒙古強大開始于十二世紀,1206年,蒙古族首領鐵木真統一漠北,代表着蒙古進入全盛時期。
要說明一下的是,很多人都認爲蒙古的強大是自鐵木真之後才開始,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實際上蒙古人的戰鬥力一直相當的強,他們是天生的戰士。
這個強悍的民族之所以一直沒有登上曆史舞台,隻是因爲自身的分裂。而當鐵木真解決了這個問題後,其可怕的破壞力和戰争能力就如狂風暴雨般宣洩到世界各地。
文化先進的民族被相對落後的民族征服,在曆史上并不少見,如西晉和北宋的滅亡等等。但其中存在着一個誤區,那就是人們一直認爲這些落後民族能夠成爲征服者,是因爲他們的士兵英勇善戰,并不是他們的軍事機構先進。
在那些人看來,這些連字都不認識的野蠻人,隻是憑借着所謂的勇猛作戰,怎麽可能在軍事謀略上勝過長期受到系統軍事理論訓練的文化先進民族的軍官們?
事實證明,他們可能是錯的。
軍事和經濟的發展往往是脫離的,這句話已經被曆史多次證明。
蒙古的軍事制度雖然簡單,卻很實用,他們沒有南宋那些無用的官僚機構,作戰時采用小股騎兵試探,然後采取突然襲擊的方法對敵方薄弱部位實施沖擊。一旦攻擊受挫,立刻撤走,然後尋機從側面突破。
機動,這是蒙古軍隊的最大優點。
更讓人難以相信的是,蒙古軍隊的武器也比南宋更先進,他們天才地發明了當時最爲可怕的弓,其射程可達三百米,無論多厚的铠甲都難以抵擋。隻有最精銳的南宋軍隊裝備的神臂弓才能與之相比。但戰争中,武器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作戰的士兵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和蒙古人打仗是一種很痛苦的事,因爲他們并不與對方直接用刀劍厮殺,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
當你碰到蒙古騎兵時,你的噩夢就開始了。進攻前射箭,進攻的過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時,還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着,這種類似無賴的打法足以把人逼瘋!
這也是爲什麽後來的蒙古軍隊進攻東歐時,那些體格遠遠比他們健壯的歐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
他們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劍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的。
而蒙古人的另一個特點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那就是屠城。
蒙古人從東亞打到西亞,再打到歐洲,一直都來這一套,他們的屠城是比較有特點的,值得一說。
從各方面資料來看(《多桑蒙古史》《元史》),蒙古人的屠城并不是放縱軍紀造成的,他們的屠城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注意這一特點)。
屠城是爲了讓對手屈服。
在攻城前他們一般會打好招呼,投降就不屠城,不投降後果你們自己去想。
但他們的缺德之處在于,不投降他們必然會屠城,但是投降的他們也并不放過。這是爲什麽呢?
這是爲了保障後方的需要,他們認爲,有人留在自己的身後是不安全的,一定要殺光才安心(蓋蒙古兵不欲後路有居民,而使其有後顧之憂也)。
蒙古的狂潮席卷全球,不過歐洲人似乎更有自律精神,他們認爲無端出來這麽些恐怖的家夥,是因爲自己犯的錯太多,上帝用鞭子來教訓自己,所以他們稱呼蒙古人爲“上帝之鞭”。
這一榮譽稱号的授予在歐洲曆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是給了匈奴王阿提拉。
曆史學家們給了蒙古軍隊的這種屠殺行爲一個非常确切的定義——國家恐怖主義。
蒙古軍隊中似乎也有某些人相當愛好行爲藝術,其具體表現爲西亞戰役中,将被殺死的人腦袋砍下來,堆成一座三角形山。
此外他們也是頗有些黑色幽默感的,比如在攻克巴格達後,他們将最高領袖哈裏發關在一座裝滿金銀珠寶的房子裏,讓他活活餓死。
他們在全世界範圍内解決了幾千萬人吃飯的問題,卻是用最殘酷的方式——屠殺。
這是一個可怕的敵人,他們的破壞力是極其驚人的。此處我們要列舉幾個數字。這些數字讓人看了不寒而栗。
蒙古攻滅金國時留存人口的數字如下:
金全盛時(1207)有戶768萬,蒙古滅金時(1234)剩下87萬戶,下降89%。
蒙古滅南宋時留存人口的數字如下: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有戶1267萬,蒙古滅宋時剩下937萬,下降26%。
這麽看來,蒙古對南宋還是相當寬大的,當然這其中是有原因的,我們後來會說到。
蒙古軍隊對中原諸國的攻擊确實厲害,滅掉西夏國用了二十二年(1205—1227),滅掉曾橫掃天下的金國用了二十三年(1211—1234)。
此時的蒙古認識到了自己的可怕實力,他們将下一個矛頭指向了南宋。
在他們看來,與他們同樣健壯勇敢的金國人也不堪一擊,何況是整天隻會吟詩作畫、體格瘦弱的南人?
南宋端平元年(1234),蒙古人做好了一切準備,進攻南宋。
他們認爲,十年之内必然滅宋。
可他們沒有想到,這一仗打了近五十年,還搭上了一個大汗的命。
在屠城的威脅下,這些柔弱的南人似乎并不害怕,從兩淮到襄陽再到四川,他們無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他們在合州遭受到了最大的挫折。
南宋開慶元年(1259)二月,大汗蒙哥親自帶領軍隊攻擊四川合州,這一仗打了五個月。守将王堅堅守合州釣魚城,不但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還在戰鬥中擊傷了大汗蒙哥。
發生的這一切,讓蒙古貴族們很不理解,是什麽樣的力量支持着這些柔弱的人,讓他們如此堅強呢?
他們決心找出答案。
雖然南宋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終還是無法擋住蒙古軍隊的鐵騎。
1279年,在經曆了激烈抵抗後,南宋最後一個戰時丞相陸秀夫在海上向幼年的皇帝趙昺行禮,說出了最後的話:
“國家到了這個地步,陛下也隻好以身許國了。”
然後他背着皇帝,跳入了大海中。
南宋滅亡了,但蒙古貴族們心中的謎團始終沒有解開。
此時,他們發現自己有可能從一個人身上找到答案。
這個人叫文天祥。
道義
此時的文天祥已經在元的監獄裏待了很久,他是在南宋最危急的時刻起兵的,組織義兵抗元,戰敗後被俘。
這樣一個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人,正是元朝統治者們理想的研究對象。是什麽支持着他去做這樣一件根本沒有可能達成的事呢?
于是,從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到元朝的丞相、皇帝,個個都來勸降,但他們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樣的。
絕不投降。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鋒中,蒙古貴族們認識到,這個人心中有一樣東西在支持着他。
這樣東西叫做道義。
道義是個什麽玩意兒?
看不見也摸不着,但蒙古貴族們還是把握住了一點,那就是隻要降伏了這個人,就能樹立一個典型,道義是可以被打敗的。
于是他們換着法子折磨文天祥,從舒适的暖房到臭氣熏天的黑牢,從軟到硬,無所不用。
但文天祥軟硬不吃。
文天祥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了自己的信念,寫下了千古名篇——《正氣歌》。
其中有兩句話,是他内心的寫照:
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一個人的氣節和尊嚴,正是在最困難的時候體現出來的。
蒙古貴族們沒有辦法了,隻好讓忽必烈出場。
忽必烈是一個接受過長時間漢化教育的人,他深知,殺掉文天祥很簡單,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難的。
他以一種近乎哀求的語氣,對文天祥說,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這裏做個宰相吧。
文天祥拒絕了他。
忽必烈反複勸說,都沒有效果,他實在無法了,隻好對文天祥說:你想幹什麽,自己說吧。
文天祥昂頭說道:隻求一死!
好好地活着不好嗎,爲什麽一定要死呢,那個道義就那麽重要?
他佩服這個人,但也不理解他。
成全了你吧。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今北京)的刑場,他到達刑場時,周圍圍着無數百姓,他們将看着這個英勇不屈的人被處死。
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個問題,南是哪個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給了他。
他向南方跪拜行禮,然後坐下,從容不迫地對行刑的人說:
我的事結束了。
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勝利者。
他以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告訴了所有的人,在這場以個人對抗整個國家機器的戰争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勝利者。
他至死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
元朝的統治者們最終還是沒有找到答案。
其實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帶中,這也是他的遺書——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肉體可以被征服,道義是不會被征服的。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元朝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統治。他們不了解自己統治下的這些人在想些什麽,也不想了解,而文天祥卻作爲一個楷模,成爲了被統治者的精神偶像。
這樣的統治是不會牢固的。
蒙古貴族們很注意保持自己的民族特點,他們不接受漢化,不與漢人通婚(夢想娶趙敏的人就放棄吧),他們與被統治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無法達成共識。時不時又出來幾個貴族叫嚣着把漢人都趕走,拿農田去養牛羊,幸好當時的丞相脫脫阻止,這個愚蠢的主意才沒有得以實現。
這裏要說明一下,這個脫脫不是後來的那個脫脫。這個元初的脫脫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就是因爲他的建議,元朝軍隊在攻陷很多城市後,沒有大肆屠殺當地居民,而是不斷向農耕文明發展,此人實在是功不可沒。
在元朝的大家庭裏,家長對家庭成員似乎沒有什麽感情,看中了什麽就搶什麽,仿佛這個家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十年,雙方越看對方越不順眼,既然過不攏,就分家吧。
可問題是這個家裏幹活的都是家庭成員,離開了他們,這些蒙古貴族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一方要分,一方不讓分,就隻好使用家庭暴力了。
可是這些曾經縱橫天下的蒙古騎兵已經在享樂的生活中沉淪了,有的連馬都不會騎了,他們除了欺負家裏那些手無寸鐵的下人外,并無其他本事。
而等到這些下人們拿起了平時幹活的菜刀和鋤頭反抗時,曾經的統治者就将手足無措。
比如蒙古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阿速軍,這支部隊即使在強悍的蒙古軍隊中也是出類拔萃的,曾立下大功。當起義爆發時,他們被派去鎮壓,這支部隊接到命令後,立刻出發,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去搶了一把老百姓。
但是運氣不好,在搶劫回來後,正好碰到了起義軍,剛看到對方的旗幟,領隊的首領便大叫“阿蔔,阿蔔”(快跑),這支最爲精銳的部隊就是這樣敗退的,退回去後還反複強調自己是遭遇數倍于自己的起義軍才敗退的。
就是這樣的軍隊素質,才使得元朝軍隊在起義初期顯得不堪一擊。
但随着起義的擴大,元朝統治者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成吉思汗的血液在他們的血管裏複蘇過來,他們重新整編了部隊,恢複了戰鬥力,四處鎮壓起義。
跨上馬,就是成吉思汗的子孫。
這些子孫中最優秀的一個,叫做擴廓帖木兒。
他還有個爲人所熟知的名字:王保保。
擴廓帖木兒這個名字太拗口了,就叫王保保吧。
王保保是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兒的外甥,也是他的養子,在察罕被殺後,他承擔起了守護元朝的使命,并成爲了明朝的主要敵人。
這個名字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目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