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猷似自嘲地笑了笑,他手裏捏着君辭的奏疏,繞過禦案,步伐沉重地走到君辭的面前。
站定了片刻之後,才将手中的奏疏遞給君辭。
君辭的目光順着面前的奏疏擡眼看向元猷,漆黑澄亮的鳳眸略帶疑惑:“請陛下明示。”
元猷傾身,握住君辭的胳膊,将奏疏擱在她的掌心:“留着吧,這份奏疏,朕全當未曾見過。”
“陛下。”君辭更加疑惑,“無功不受祿,臣愧不敢當。”
“君卿,你說朕……這帝位還能坐多久?”元猷忽然開口。
君辭躬身垂首。
側首看着不作答的君辭,元猷眼底終于有了點笑意,至少她沒有說些恭維的謊話。
“朕早該明白,我元氏氣數已盡,再無機會。”元猷聲音暗啞,眸光晦暗,“隻不過一直不願承認罷了……”
讓他清醒的是應無臣這一場假死。
是的,人人都知道應無臣沒有死,這不過是一個敲山震虎的引子,一個考驗周榮,讓周榮看清現實,學會屈服世家的手段罷了。
至于應無臣并非應氏子孫,倒無人猜疑。
周榮選擇了屈服,通過了考驗,元猷才驚覺,往日他還能在周榮手裏掙得喘息之機,不過是幾大世家在打壓周榮。
現下世家徹底放手,周榮已經開始步步緊逼,如一座大山,死死壓在他的頭頂,他深知他支撐不了多久。
“陛下……”
“無需寬慰我。”元猷打斷君辭的話,“至少朕希望,君卿對朕說的每一句話都無虛無假。”
君辭隻得沉默。
“周榮不是個好君主。”元猷深吸一口氣,他不是因爲忌恨周榮才說這話,而是不加任何個人情緒評價。
周榮若爲君,北朝的天下不出十載必将大亂。
或許這才是世家選擇周榮最根本的原因。
“這是在給九郎君鋪路麽?”冷不防,元猷笑着審視君辭。
“陛下?”君辭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旋即心思一轉,就明白了元猷的猜測。
應氏嫡子是不可能輕易就被周榮逼死,哪怕是周榮自己也知道。
但天下世家之所以地位遵從,就是他們從來不是明面上的執權者,他們站在高位,霸占三公九卿的權力,左右着帝王的決定,更甚擺布着帝王的生死,皇室的更替。
無論多少戰亂和天災,被黎民百姓抱怨的永遠是君主,而三公九卿隻是殚精竭慮的清流罷了。
世家既要名又要權,他們更享受不是帝王,卻能夠淩駕帝王之上的歡樂。
也或許也有世家之間互相牽制的緣由。
但世家子弟若要登上至尊之位,必然就是打破了某種平衡,無疑要遭到其他世家聯手撲殺。
這會是怎樣的一場腥風血雨?
沒有人敢輕易去嘗試,顯然作爲北朝世家之首的應氏,曾經被元氏皇族重挫的應氏,想要走出這一步。
但不能一下子就露出心思,得循序漸進,殺其他世家一個措手不及。
譬如應無臣假死,世上再無應無臣。
等其餘世家全心扶持周榮,周榮暴露出殘暴的本性,他們想要立時換人,隻怕一時半會尋不到合适之人。
這時候改名換姓,又在暗中籌謀了數年的應無臣,就能一舉問鼎北朝。
比起其他人,顯然應無臣更有能力,而應無臣已經改了姓,平衡不會徹底打破。
應氏本就是世家之首,其餘世家與其讓旁人超越自己,還不如由着應氏繼續坐着第一世家的寶座。
與當年元氏一統北朝,應氏占據半邊朝堂也沒甚區别。
還别說,元猷不提,君辭壓根沒有這般想。
因着她已經知道應無臣的身份,也知道他的心思在南朝。
或許,有朝一日,他的心不再局限于南朝,而是着眼南北朝……
“陛下過慮了。”君辭否認。
直到此刻,君辭才警覺,應氏郎主幫扶應無臣,将應無臣放入應氏族譜是多麽高明的一招棋!
比起應無臣改名換姓,世家更能接受應無臣原本就沒有應氏血脈!
尤其是應無臣這些年必然跟着應郎主見過各大世家家主,對于應無臣,他們無疑是滿意的。
日後,等到應無臣一舉拿下南朝,再北伐而上,應氏相幫,南北統一,指日可待。
屆時的應氏必将千古留名,新的王朝建立,天下歸一,應氏居功至偉!
元猷移開目光,輕輕一點頭,也不知是信還是不信,他有些疲憊道:“回去吧,你也早些爲自己準備。”
君辭本想再禀報宜都的事情,但看到元猷面色蒼白,身形似乎單薄了不少,且眼有倦怠之色,便應聲道:“臣告退。”
宜都其實已經開戰了,但周榮壓制着,戰報還未在京都宣揚開,知道的人也沒有提醒陛下。
這就是有了世家認可的周榮,隻手遮天!
他要讓宜都的大戰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會讓元猷知道。
其實現在元猷早知晚知已然沒有任何區别,不如讓陛下少憂心幾日,以免沖動之下,與周榮發生沖突,周榮一不作二不休,直接弑君!
左不過周榮要把自己推到戰場上去,她的确該回去早做準備。
秦嘯得知元猷裝作不知,将金墉城外的這地方過了明路交給君辭,一時對元猷大爲改觀。
至少元猷的胸襟,以及對君辭的信任,令他折服。
接下來君辭仍舊強力訓練中護軍,派中護軍去悄悄剿匪。
嘗到了甜頭之後,君辭改了武比,勝出者才有資格去剿匪,或者選擇人去剿匪。
一時間中護軍熱火朝天。
風聲自然也傳到了周榮的耳裏,周成文憤恨道:“阿耶,坐視中護軍如此下去,隻怕到了宜都會有變數!”
這樣剿匪,不但斂财還能增強作戰經驗。
他們是要君辭去宜都送命,不是給君辭去宜都揚名!
“急什麽?”周榮冷笑,“由着她折騰,開春之後,必讓她知曉,不過是無用之功!”
現在他不能再動君辭,否則就是放不下喪子之恨,放不下喪子之恨,也就是心中對應氏依舊懷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