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軍一路潰退,想要退入桂花城防守。
誰知獨立團追得緊,銜尾追入城中,敵軍竟然無法在城内立足。
無奈之下,隻能穿城而過,兵退三十裏,一直跑到賀勝橋,才穩住了陣腳。
倒不是已經膽寒的潰兵忽然有了士氣。而是小站系現在的老大吳子玉親自率三萬援兵趕來,在江夏的南門口擺下了三道防線,潰兵終于有了地方躲。
獨立團在桂花城修整了兩天。兩天後,總指揮瑞元從赤壁乘火車親臨桂花城,激勵士氣。
部隊修整完畢,第四軍、第七軍聯合出擊,行軍到傍晚,在官埠橋遭遇了吳軍的第一道防線的炮火阻攔。
吳軍擺了個鶴翼陣,集火進攻的北征軍。
這不能讓人圍着打啊,當即第四軍打左翼,第七軍打右翼,将吳軍突出的兩隻翅膀壓縮了回去。
突出的兩翼好打,這下子敵軍猬集到了一起,集中在了橫溝橋附近。
這是吳軍的最精銳部隊,數量又比進攻的北征軍多,北征軍一時頗感難以下手。
第四軍的第十師師長張向華、第十二師師長缪經成、獨立團團長蘭迪湊在一起,研究對敵之策。
此時天色已黑,蘭迪聽吳軍在黑暗中沒有目标地徹夜放槍,當下慨然站起,“吳軍的精銳也就那麽回事,前面的戰鬥已經令他們膽寒。
他們徹夜放槍,說明士兵緊張惶恐。
要是咱們跟他們這麽對峙下去,他們扼守天險,沒準士氣就慢慢恢複了。
我們兵鋒正盛,若是頓兵于敵陣之前,反而會被消磨了銳氣。
我軍數量雖少,但戰鬥力強悍。
要攻破這一大坨敵人,跟他們拼消耗是下策,正應該攻其一點,以堂堂之陣,中路突破,然後分割包圍。”
缪經成那也是從排長一路打上來的戰将,當即拍胸脯,“十師前面汀泗橋作戰是主攻,傷亡比較多,這次我們打先鋒。”
蘭迪哈哈大笑,“我們獨立團是瑞元師兄欽點的先鋒,當然是我們來。
缪師長接應我的左翼,聯系第七軍接應右翼,張師長在後接應,我看就這麽定了。”
蘭迪你看排兵布陣并不擅長,但觀察戰場敵情,在瞬息萬變的戰況下捕捉戰機方面,卻很有天賦。
這裏是天塹,攻擊江夏的必經之地,無路可繞。兩軍精銳狹路相逢,既然我軍比敵軍訓練、士氣都好,那就趁機決個高低。
第二天拂曉,哆嗦了一宿的吳軍正當困倦之際,随着阿花的一聲怒吼,獨立團一營,北征軍先鋒中的先鋒,從楊林塘直搗吳軍中路。
聖級在戰場上頂着彈雨沖鋒,給敵軍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事實上即使阿花能以一敵千,若是守軍士氣高昂,累也能将阿花累死。
當年新法蘭克的老元帥麥克馬洪,沖進了魔族軍隊的陣營,就是力竭被俘的。
然而守軍缺的就是士氣。
這不是新法蘭克和魔族之間那種國戰,當兵吃糧的吳軍遇到了有龍組成員做骨幹、充滿理想和激情的獨立團戰士,根本沒有拼命的想法。
阿花一聲怒吼,震翻了一百多人,端着機槍沖入敵陣,吳軍士兵轉頭就跑,根本不敢與之抗衡。
嚴整的敵陣一下子被沖出了個豁口,一營士兵端着刺刀跟進,迅速進入了肉搏白刃戰。
這種刺刀見紅的戰鬥最是考驗人的意志,在阿花這個無敵鋒矢的帶領下,先鋒營士氣高昂,一下子突破了敵軍的戰線。
一個營沖擊一萬多人的大陣,敵人正面撤退了,反而陷入了三面包圍。
敵軍不敢跟先鋒營肉搏,調集所有炮火,從三面集火先鋒營。
先鋒營立刻損失慘重,士氣稍挫。
蘭迪親率兩個營立刻增援了上來,于陣中大呼,“此諸君血戰之時,有進無退。”
獨立團如一把尖刀,中路直插,一下子将吳軍殺了個對穿。
看敵軍已經被獨立團分割,第四軍十二師在左,第七軍第二旅在右,一齊殺了上來。
清江水、淦江水,
流入長江都是淚。
烈士卒于賀勝橋,
活在人間千萬歲。
是役獨立團跟敵軍正面對決,沖入敵軍精銳的正中央,損失最爲慘重。
但在阿花和蘭迪兩把尖刀的帶領下,死戰不退。
肉搏中阿花棄了機槍,換成一把大刀,虎吼連連。
蘭迪手持重劍,躍入敵陣,回旋劈一個接一個。
在兩位無敵猛将的帶領下,獨立團全體一直處在決死疆場的癫狂狀态,死死楔入敵軍中央。
兩翼友軍爲先鋒獨立團的戰意所激勵,紛紛從背後拔出大刀,與敵肉搏。
反複拉鋸數次之後,吳軍這一股最精銳的力量終于士氣崩潰,一下子潰敗了下去。
吳軍第一道防線被突破,北征軍追着潰兵,到了第二道防線,天險賀勝橋。
吳軍擺了三道防線,隻是因爲兵多,實際上吳軍精銳都聚集在第一線。
第一道防線失守,精銳變成了潰兵,最難打的仗已經過去了。
敵軍總帥吳子玉萬沒想到自己倚若長城的精銳會這麽不禁打,惱羞成怒。
親率督戰隊、大刀隊、機槍隊列于橋上,嚴令官兵不許後退。
可是敗勢已成,潰兵四散。
吳子玉見狀怒不可遏,命機槍手向潰兵掃射,手刃團長十餘名,将頭懸在電線杆上示衆。
還命令陳岘亭和劉鐵珊率大刀隊,分八路赴前線督戰。
潰兵後退無路,幹脆向督戰隊開火。敵軍内部一片混亂,互相厮殺之時,蘭迪已經率兵攻上了橋頭。
吳子玉見大勢已去,乘專列逃跑。
專列經過大橋,士兵紛紛往上爬,衛隊呵斥不管用,用刀砍攀援的手臂。
一時間,吳軍潰兵或者被北征軍活捉,或者跳入水中喪命,或者被火車碾死。
所謂天險,沒了有士氣的士兵守衛,就是個笑話。
賀勝橋之役,吳軍精銳盡喪。
先鋒獨立團和拼死攻擊的第十二師傷亡過重,就地修整。
後續部隊跟進追擊吳軍敗兵,第三道防線形同虛設,不攻自破,一直将吳軍追到了江夏城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