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leFoods是零售服務行業,賣場渠道,卻是唯一通過美國USDA認證的有機專賣與純天然産品超市。
這個認證對榮克很有用,與SpaceX私人火箭,特斯拉電動車一樣,它有一系列的聯邦與州的優惠。
偉大的SpaceX火箭,發射的龍飛船,已經與國際空間站實現對接,并順利回收。
掌握火箭回收技術的除了蘇,美,中,還有偉大的埃隆馬斯克,他同樣是特斯拉的靈魂人物。
盡管特斯拉的創始人不是馬斯克,是馬丁.艾伯哈德,但馬斯克是特斯拉的真正發動機。
鋼鐵俠馬斯克是矽谷PayPal黑幫成員之一,Linkedin跳槽圈的創始人胖子裏德等等都是這一黑幫成員,這一團夥上接CIA大數據公司,下覆矽谷,勢力極大。
他投資太陽能與特斯拉的初衷就是避稅。
避稅是在美國做生意的人,必須具備的技能。
巴菲特持有可口可樂9點多的股票,是可口可樂第一大股東。
從1988年買入,到一路加持,他就一直沒賣,被雞湯書稱爲長期價值投資。
不是他想長期投資不舍得賣,可口可樂多年在華爾街評分低下,碳酸飲料市場一直在萎縮,不是投資好标的,他是賣不起。
不收稅他一股都不會留。
伯克希爾哈撒韋持有的可口可樂股票曆經一系列配分拆股,超過4億股,每股成本3美元多點,總成本13億美元。
這部分目前市值170億美元左右,單股每年分紅1.3美元,每年現金紅利就四五億,隻交紅利稅就可以了。
一旦巴菲特賣出,170億減去13億的成本,哈撒韋公司光繳稅就得交出去五六十億美元,三成五的企業稅完了還有一刀個人所得稅要砍下來。
巴菲特大多長期持有的股票,就是怕被IRS一刀砍死,才不敢賣。
投資公司也好,PE,VC也罷,投資風險模型與小股民一點關系沒有,做的算術完全不一樣。
風險投資一分眼光,三分資本,三分運作,三分運氣。
幾輪投下去,怎麽一輪一輪把估值爆出來,每一輪怎麽拉,怎麽運作上市,怎麽在解禁前護盤,怎麽把故事講好,一系列模型。
最後收官的一環,也是避稅。
榮克的SP與RR公司,包括SPE能源,在美國的經營利潤是不敢拿現金的。
不想被美國國稅局發VIP卡,要麽把利潤挪到科研,R&D是免稅的。要麽用一系列财務手段,把納稅高的公司利潤,騰挪到政策優惠的公司。
比如魔方兔子盈利2億美元,稅35。SP生态屬于綠色公司,政策優惠,稅隻有5。
那就讓魔方兔子公司買SP生态公司兩根價值一億美元的黃瓜,把增值部分的利潤朝SP生态公司挪。讓魔方兔子公司虧損,讓SP生态公司繳稅。
加上黃瓜補貼的1億,免稅不說,還掙了聯邦與州的免稅利潤。
SP的灰熊如果被列入黑科技汽車,補一半的話,成本10萬賣30萬,出廠就粉碎還掙5萬。
這類算術好的主,就是逼的販毒的都匿名繳白粉稅的美國國稅局,重點盯防的壞蛋。
榮克在SP架構未清晰,布局未完成,護體神功未大成前,是不敢這麽玩的。支撐點太少,亂跳容易掉坑裏。
那就隻有另一個方法,把增值部分再扔出去,滾動再投資。
最好再欠銀行一屁股債,誰也收不了他的稅。汽車飛機挂公司,生活品質一分都不會減少,要那麽多現金何用?
收購與入股,就是再投資的一種。雅虎,微軟與谷歌等等的很多投資,就是這個目的。
WholeFoods,1992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流通股份近3億2千萬股,最高是2013年曾達到60多美元,目前股價持續徘徊在30美元,波瀾不驚的持續了一年半,市值90多億美元。
WholeFoods現金和投資資金長期占總股本的7到9點,這部分活錢怎麽用?是用于擴張,用于回購股票,還是用于分紅?
三個選擇,會導緻二級市場産生分歧。
WholeFoods這幾年的選擇偏保守,回購大于擴張大于分紅,導緻股價一年半沒動過,是換手的好時機。
麥基非常優秀,世界頂尖的CEO。他的領域不像韋爾奇在經營,與喬布斯一樣,在忽悠,是商界的紅衣主教,這類人的人格魅力同屬頂尖。
作爲WholeFoods的三名聯合創始人之一,他持股隻有七八千萬美元,不到百分之一,年薪隻拿一美元。
壞的是,老麥把WholeFoods搞成全流通普通股了,沒投票權十倍的法人B股。資本會謀求優先收益權股份,财團控制關聯公司,則會謀求少花錢多投票,B股才是不顯山不露水的控制杠杆。
比如默多克的新聞集團,董事會成員與董事長都是B類才有投票權。
PayPal之所以被稱爲矽谷黑幫,就是這幫人也老這麽幹,拿B股裹挾公司,相互托擡。
不過,WholeFoods有一種美國特色的冷藏股,來源于股票回購。
上市公司把盈利大部分拿來回購股票,避稅兼拉擡股票,然後要麽注銷,要麽脫離每股加權計算與收益分配,冷藏起來。
冷藏股或作爲内部中高管的期權,或發行可轉債,或再賣出。
美股最大的升值推力,就在股票回購。SEC與美股對上市公司短期盈利,與财務報表都有要求。美股上市公司的CEO全是洗澡工,個個會洗财報。
這把美股打的價虛高,但美股的流通性與融資效果并不好。
上市就是爲了融資,融不到錢管的又嚴,動不動就被訴,不準亂折不準亂配股亂增發,沒法二次增發融資,就首次IPO的錢夠幹什麽。
所以,某國不少股都私有化退市了,回更輕松的地方玩了。每年都能配股增發,年年融資,動不動題材與重組。
榮克跟默多克的想法是一緻的,本來沒有全面收購WholeFoods的想法。
與WholeFoods同樣的有機超市NaturalGrocers的市值隻有2億6千萬美元,市值隻有前者的百分之三。
以社區小店形式做有機小零食的TraderJoe's同樣非常有潛力,自有品牌占八成,是WholeFoods自有品牌的五倍。而且尚未上市,股份在德國阿爾巴切特家族的弟弟手裏。
這兩家加上被PE私募Apollo子公司13.6億美元收購的有機菜市場Fresh,就是北美做有機超市的前四了。
收購後兩者,甚至Fresh,代價要小的的多。
但是,榮克不是爲了投資與經營,是爲了溢價權。第一個收購目标,必須是有機市場公認的NO.1,必須先摘皇冠。
他是想把WholeFoods當做零售渠道與關聯方,一個SP生态的品牌放大器。
對WholeFoods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不但SP生态品牌與産品會溢價,WholeFoods裏的所有有機産品生産商,全都會成爲SP生态潛在的優質客戶。
從澳大利亞的noosa酸奶,到美國流行的核桃牛奶,材料采購都會對SP生态敞開大門。
蔬菜蛋奶不但能夠吃,它還是化妝品面膜果凍等很多有機産品的原料。
同時,WholeFoods還會成爲SP生态送菜的倉儲與輻射基地,甚至是今後的送菜無人機基地,它的主要作用在渠道,在平台,在放大器。
榮克對WholeFoods本身三成多毛利,幾個點的淨利潤反而不感興趣。
它運營環節費用占到了毛利的八成以上,淨利過低,遠不如它近六成的現金流有用。
麥基的優秀,導緻的利弊兩面性就在這裏了。
一是運營成本過高,很多可以稀釋運營成本的地方沒激活,比如M記六成地産收入,與金融的對接,還有渠道的放大作用,都沒激活。
但因爲麥基一門心思抓有機,不胡思亂想,又造就了無可比拟的口碑,不插播廣告有不插播廣告的好。
二是把榮克這樣的壞蛋鑽空子的空子全給堵死了,逼的他隻能掏全額支票,才能在董事裏占把椅子。
但因爲路子堵了,才又給了他收購的空子,畢竟可以靠磁心的廉價電力推動,把有機農業幹成工業的主,就SP生态一家。
對SP生态來講,WholeFoods淨利低就不算什麽了,單一個放大鏡作用産生的品牌與産品溢價,就值了。
SP時尚的有機服裝,都可以溢價進場。
SP生态一間植物工廠,一天十萬八萬株菜,一顆菜哪怕溢價0.1美元,一天就是萬八千美元,一年一間植物工廠就是三百多萬美元,兩年内就會提高到五百萬美元。
隻是溢價多出來的這部分,2年就可以收回植物工廠的投資。
一百間植物工廠,單單兩年的溢價部分,做20倍的市盈率,就夠WholeFoods的市值了。
500強算的是營業收入,關聯運營與淨利潤的提高,WholeFoods不但營業收入與淨利潤會大增,信貸評級與融資成本會越來越低,擴張速度會越來越快,股票翻三倍玩一樣。
這又能反過來打通SP生态的渠道,提高SP生态的估值。
無人機一推,它倆同時會成爲SP機器人公司的大買家。
APP送菜網絡與物流一打通,一個互聯網物流公司的架子就又出來了,SP多了一個永久訂單的同時,大數據公司在望……
二級市場再一傳導,一個又一個良性循環的資本回路就做成了。
既然掏了,榮克就打算多掏點。
麥基癡迷自由競争與民-主,管理層股票選擇權隻有百分之七,其餘九成三的行權在員工選擇,内部是個大工會架構。
他還把WholeFoods董事會設了2個聯席CEO,3個執行副總裁1個投資副總裁,9個獨董。
最年輕的都是六十年代生人,二戰前的老哥們都在。
這董事會一開會,還不跟老人院搞活動似的?
這怎麽跟的上網絡時代,适應新時期的金融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