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張華蘭不說,得知這次黑市裏面混進來個日本人,楊浩也不會讓他成功的買下任何一件古玩。
哪怕是赝品!
不過做托這種事情,自然要幹的神不知鬼不覺,要不然被其他人知道,恐怕就會吃不了兜着走。
張華蘭建議楊浩遲幾分鍾再進去。
錯開時間,這樣才不會讓其他人懷疑。
等了五分鍾之中,楊浩這才進門。
“抱歉,抱歉,來遲了。車上鬧肚子,找個地方随便解決了下。”楊浩滿嘴胡話。“讓大家久等了,華姐,拍賣會還沒有開始吧?”
最角落還預留了個位置。
楊浩正準備走過去,一隻毛茸茸的獅子狗跳到了椅座上。
鄰座還有個年輕的女人正拿着火腿腸在逗着狗。
“麻煩把您的狗抱開一下,這位置……”楊浩小聲的說道。
“這位置是我兒子坐的,你自己再另外找個椅子。”楊浩話還沒有說完,那個年輕的女人就開口了。
這話讓楊浩眉頭一皺。
擡頭望去,這夥人共有七個。除了這個年輕女人之外,還有四個黑西裝、黑墨鏡的保镖。領頭坐在桌邊的是個一字胡的男人,國字臉,正眯着眼睛假寐,不時的點點頭。
和這個人說話的是楊浩的老熟人——宋川。
而眯着眼睛,長着小胡子的男人正是張華蘭口中的日本人!
“華姐,您這麽做不厚道吧?”楊浩假裝揾怒,把矛頭指向了張華蘭。“讓狗坐位置,那把我們這些大活人擺在哪?”
張華蘭自然知道楊浩是故意這麽說的。
給外人造成一種他倆并不合的假象,所以到時候幫忙哄擡價格起來,更不會有人懷疑他是托。
“楊先生,您愛坐不坐!”
張華蘭還沒有來得及說話,宋川倒是先開口了。
宋川瞪了楊浩一眼,轉過頭幾乎和那個日本人聊了起來。
原本按照宋川的身份是根本沒有資格來參加這種黑市拍賣會的,而正巧龜田企業準備從宋氏珠寶購買一大批珠寶。不過這個龜田人精明的很,在價格方面一直談不攏,所以拖拖拉拉到了現在,足足兩個多月。
一次飯局中,宋川無意和龜田說到了這次黑市拍賣的事情,所以龜田就特意提出要來見識一下。并且還給宋氏珠寶的人承諾,如果能夠參加這次拍賣會的話,他會在價格方面退讓一些。
所以宋氏珠寶的董事長,也就是宋川的舅舅立刻答應了下來。
宋川自然是自告奮勇陪同龜田一起來,順便還帶上了他的女朋友。
這事情原本神不知鬼不覺,再加上亞洲人的樣貌相差并不大,這龜田也是一口流利的中文,所以沒人知道龜田就是日本人。可偏偏張華蘭提前得到了消息。這才讓楊浩暗中當托,買下所有龜田看中的古玩。
殊不知,宋川的行爲在楊浩的眼裏早已經成了賣國賊、漢奸!
“楊先生坐這裏。”張華蘭趕緊使了個眼色,一旁有人遞上了椅子。
在場的人也都把這一幕看在眼裏,沒有多說話。但是對于拍賣而言,兩方越是不對眼,那麽越好,等到拍賣東西的時候就會有人意氣用事。
所以已經有不少人暗暗下了決定,一旦他們看中的古玩,絕對不摻和,以免出了高價,花了冤枉錢。
坐了下來,楊浩開始打量起周圍的人。
馬胖子、黃小姐和杜先生都在,正朝着楊浩點頭。除此之外,楊浩也不認識。
陳達才和楊浩坐在面對面。
無聊間楊浩開始打量起這座帳篷。
帳篷内大的很,占地足足有五六十來個平方米,裏面圍着桌子坐了二十多人也不見得擁擠。邊角還放着一個煤爐用來取暖,煙囪直接通向帳篷外,防止煤氣中毒。在張華蘭所坐的主位後面好像還有一個帳篷的隔間。
兩個藏族漢子抱着拳頭守在那。
“耽誤大家不少時間,閑話少說,咱們現在就開始吧。”張華蘭拍了拍手。
剛才被楊浩注視的那個隔間頓時被掀開,裏面鑽出兩個年輕人。
兩個年輕人合力擡着一件青花瓷,喊着嘿呦嘿呦的号子。瓷器往桌上一放的時候,震得衆人面前這張梨木桌子一陣亂晃。這時楊浩才知道,原來那個隔間是存放這次拍賣物品的地方,怪不得有人把守。
這件青花被擺在圓桌中央,圓桌上還有一個小型的轉盤,可以帶動物件轉動,使得所有人可以全方位無死角的觀察。
“這件是雍正青花。”
“雍正朝雖然隻有13年,但是那個時期的制瓷工藝已經發展到了曆史上的新水平。雍正青花意精細著稱于世,數量和規模都相當的可觀。這一件叫做“青花五龍穿花紋鳳尾尊”。底價六萬元!”
張華蘭的聲音在帳篷内響起,随即給在座的衆位解釋着這件物品的來曆。總有人對瓷器不精通,所以解釋還是有必要的。
張華蘭點了點頭,打了個響指。
帳篷内頓時點起了燈。
十二個小型探照燈無死角的把光投射到了這件青花瓷上,方便衆人打量。
似乎到了清朝,瓷器就開始不以小巧玲珑的姿态出現了。雖然眼前的這隻尊,相當的大,卻沒有給人一種笨拙的感覺。
将近八十厘米高度,圓鼓腰,細長頸,渾身布滿青花紋飾,從口到下沿爲纏枝花卉紋。圓鼓的腰部上還繪有五龍騰飛圖案,是青花中算是不錯的器件。
“宋川,什麽叫做“尊”?”抱着獅子狗的小女人瞅着圓桌上的青花瓷嬌滴滴的問道。
楊浩瞅了一眼這個女人。
看模樣不足二十歲,臉上畫着濃妝。身上穿着一件小皮草夾克,裏面還有一件低胸的背心。耳朵上帶着足有巴掌大的耳環,整個人顯得妖冶的很,不像是正當人家出來的女孩。
“尊,又讀作樽。木偏旁的那個。”張華蘭聽到這女孩的問話,倒是出言解釋道。“尊,是我國古代的專門用來裝酒的大型器具。曾經在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不過在春秋後期就已經相當的少見了。到了後期,差不多都是用瓷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