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宗來的是北冥子,人宗來的是逍遙子,兩人到了鹹陽,均未隐瞞身份,到百家司報上名号,一同被邀請進百家司中見到了袁白。
“見過兩位!”
見到袁白後,北冥子、逍遙子都頗爲驚異,一是因袁白的衣着裝扮,這位居然戴着面具,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二是袁白給他們的感覺深不可測,有種非人之感,着實古怪。
“見過國師!”
北冥子、逍遙子回禮後,雙方分賓主落座。
看着坐在主位的袁白,逍遙子撚須道:“國師此次邀我等百家至鹹陽,言有事欲同我等商議,貧道想知曉究竟爲何事?”
袁白道:“逍遙道兄是真不知,還是假不知?”
逍遙子回道:“我知國師目的,卻不知國師之意!”
這話的意思是他相信袁白要管理約束百家,但不相信袁白是要用百家之力壯大大秦,也不相信袁白對百家有好意。
袁白自然聽出了逍遙子話裏的意思,道:“逍遙道兄話裏已将懷疑放在首位,我此時說什麽,逍遙道兄也不會信。儒家《論語·公冶長》中有言:‘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我認爲‘觀其行’此點極對,重要的不是一個人說了什麽,而是他做了什麽!”
逍遙子眯了眯眼睛,回道:“那貧道倒要好生瞧瞧國師将會如何行事,是否真能‘踐其言,行其事’!”
這時,坐在袁白右首側的北冥子開口道:“老道也有一問想請教國師。”
“北冥道兄請講!”
北冥子先看了眼逍遙子,慢悠悠道:“國師對我道家天人二宗有何看法?”
一聽到是這個問題,逍遙子也來了精神,看向袁白,想知曉他會如何回答。
袁白道:“我認爲天宗也好,人宗也罷,思想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都非完美無缺。”
北冥子道:“願聞國師高見!”
袁白道:“天宗認爲修煉大道應當無我,融入天地,萬物忘情所以無情,可人生來就有情感喜惡,孟子認爲人性本善,荀子以爲人性本惡,但不論那種,都說明人生而有情,若一個人忘情無情,無我無求,哪這個人還是人嗎?他修煉又有何意義?”
袁白這番回答,聽得逍遙子連連點頭,很想爲袁白鼓掌,這話說到他心坎去了。
若修煉的最高境界是忘情無情,那還修煉個錘子,反正到最後是無我無求,還修煉追求什麽?
不如一開始就不去修煉追求!
袁白繼續道:“人宗認爲衆生平等,當一視同仁,沒有貴賤之分。這思想應當出自老子《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原意爲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别好,也不對誰特别壞,一切順其自然發展。”
逍遙子點頭承認:“确如國師所言,我人宗思想的确出于此處!”
見他承認,袁白又道:“人宗欲以人和天相比,達到像天一樣對萬事萬物平等的境界,此等志向,我也身爲欽佩。“
這世界的道家天、人之争,并不僅是簡單的出世入世、有情和無情之别,而是一方的思想是太上忘情,與天地相融,即和天地合爲一體,另一方則是我不需要和天地相融,天地還是那天地,但我以己身堪比天地,用修仙界的專業術語來講,這叫道念分歧,大道有别!
在袁白看來,雙方都沒錯,又都有錯!
袁白接着道:“可逍遙道兄可曾想過,人有感情,有感情就有私念,對事物的看法就絕無可能做到一視同仁。如果想要做到絕對的平等、一視同仁,就隻有摒棄私心,而摒棄私心,就需舍去感情。這不是又和天宗思想一樣?”
聽到袁白的話,逍遙子和北冥子都沒表現出驚訝驚異,達到他們這等境界者,對所謂的“天人之争”早已明透于心。
原著中的逍遙子便曾說過:“當年的天宗人宗分道揚镳,就是因爲出世和入世的理念之争,三百年來争鬥不止。我始終認爲,雖然對大道的理解不同,但終究殊途同歸。”
隻是爲何還要讓天、人之争存在呢?
因爲他們雖然明白、理解,但這三百年來産生的恩怨糾葛,又豈是一言所能帶過?
北冥子問:“國師可有辦法解決此事?”
袁白道:“你們的家事,爲何要來問我?而且,我也并不覺得你們的理解是錯的,天宗認爲當與天地融爲一體,那就去做好了,人宗認爲可與天地平齊,也去做好了。難道非得要讓一方承認錯誤,證明自己是對才可?那已經不是道念之争,而是意氣之争!”
“真想要分出高下,證明對錯,不如各按各的想法繼續下去,等最終走到盡頭,再回過頭來看誰對誰錯,不是更好?”
北冥子、逍遙子直覺感到袁白話中有問題,可一時間又沒發現究竟哪有問題。
倒不是兩人智慧不夠,而是袁白話裏的問題并未損害道家利益,反而在鼓動他們向上發展。
而他們感到的問題,其實就是袁白鼓動他們發展!
道家天宗、人宗想要向上發展,必須要門人弟子、必須要資源,那麽就會掉進袁白的坑裏,因爲他管束百家,自然也會負責給百家的資源分配。
天宗、人宗想要更好發展,要麽反抗他,推翻整個大秦,自己成爲分配資源之人,要麽隻能接受袁白的安排。
實際上,想要讓道家天宗、人宗再度合一,也不是有辦法,比如搞個啥天宗女弟子愛上人宗男弟子,雙方來一場曠世狗血苦情戀,将天宗、人宗所有人感動哭,豈不能握手言和?
再比如制造出一場大禍,同時波及天宗、人宗,讓他們必須同心協力才可渡過,在大禍過後,雙方就極有可能再度合一。
不過,袁白現在指給他們的道路,似乎更符合北冥子、逍遙子的心意,隻見二人對視一眼,齊齊向袁白行禮:“謝國師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