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放心,科舉乃是我大秦的百年之事,張良絲毫不敢放松!”
張良當然知道子嬰對于科舉的重視, 聞言連忙答應了一聲, 他對于各個縣裏能送到鹹陽城的試卷也是十分期待,雖然也想要參與到這一次燕國境内的戰鬥中,但科舉這樣需要堅持的事更需要他,他還是知道的。
定下了針對燕國舊地的政策之後,子嬰也是把具體實施的事都交給了陳平和張良,雖然匈奴人和項羽顯然是已經開始琢磨着對付自己了,但是子嬰最爲關注的事卻依舊是大秦的第一次科舉。
大秦搞科舉的事其實已經早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裏,但是項羽對于這樣沒頭沒尾的事顯然也并不關注,他不過是覺得子嬰手下的文官可能是無人可用了,這才出此下策。
就是在敵人這麽不關注的情況下,子嬰卻付出了自己幾乎所有的注意力。
除了身爲皇帝和讓郎中令之職的張良三令五申的強調此事之外,在各個縣中子嬰甚至動用了黑冰台的人手,有對于科舉行事不利的縣令和縣丞,子嬰在短短的兩三個月裏已經處理了幾乎十幾個了,到了最後,再沒人敢把科舉當成是兒戲了。
對于初試的題目,子嬰是跟張良商議了之後定下來的,在張良看來,初試多半是看一看這些參加科舉的人的基本功如何, 掌握了什麽樣的典籍,甚至出出自何處,簡單來說就是對這些人進行一個篩選和摸底,以保證渾水摸魚之人是進入不到這裏的。
而到了在鹹陽城裏進行的複試,子嬰就可以用一些治國理政的發散性問題來看看這些考生的思想是不是端正,符不符合子嬰的理念了。
按照子嬰之後對張良的要求,這一次科舉除了選擇官吏之外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爲這一次科舉之後即将開設的在各個縣中都要有的學堂選出合适的老師。
對于那些性情和觀點不适合做官,但卻也沒什麽原則性的錯誤的人,子嬰覺得也應該在這一次科舉裏選擇出來,并且讓他們到學堂裏去教大秦的孩童和少年。
如此,最大限度的把大秦境内現有的讀書人都利用起來,才能讓學堂和科舉盡快的把作用發揮出來。
當然,現在橫亘在子嬰和張良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對這些試卷的審閱,因爲子嬰并不相信那些上了年紀的文官,所以縱然現在張良、陳平、陸賈等人在大秦的朝堂上都已經算是一号人物了,但是按照子嬰對他們的要求,都得在各個地方的試卷送來了之後在望夷宮裏現場評卷。
子嬰這麽做雖然也算是把自己麾下的這幾個人給折騰的夠嗆, 但是至少能得到一個真實的結果不是?誰讓他才是大秦的皇帝呢。
對于張良等人來說,唯一的好處就是因爲各地距離鹹陽城的距離不同, 再加上第一次科舉, 參加的人還真就不能算多,所以他們的工作量也并沒有之前想象的那麽大。
谷覿
最先送來的自然是關内的考生所答的題目,雖然有不少人的确是濫竽充數,但他們在諸多的試卷裏還是選擇出了不少面前能進入到複試中的人,這倒是讓張良先微微的松了口氣。
他最怕的就是參加科舉的都是一些勉強才能夠識文斷字的人物,那不光對于他們這些人這麽長時間的付出來說算是白費了,他這個郎中令忙活了這麽長時間科舉的事也算是前功盡棄了。
現在有了關内的這些人做底氣,現在張良顯然已經不擔心這次科舉翻車了。
對于關内選拔上來的這些人,子嬰看過了之後也還是相當滿意的,雖然還沒進行複試呢,但是子嬰卻知道這些人就算是不能進入到朝堂裏面爲官,在縣裏做個縣尉什麽的還是綽綽有餘的。
特别是一些關外的黔首,子嬰幾乎已經想好了,如果能調配開的話,幾乎就會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去任職。
如此一來不光能讓他們子啊自己熟悉的地方貢獻力量,也能讓他們家鄉的百姓們看一看,大秦的科舉是真的能讓黔首的子弟成爲官吏的。
事實往往會比任何宣傳都更能起到作用,這一點子嬰是深信不疑的,他相信隻要是自己能從黔首裏選擇出來人才,之後再開辦學堂的話,那幾乎是一定會人滿爲患的,這也正是他想要的結果。
事實證明,子嬰他們所想也的确是沒問題的,接下來的幾天,周邊的縣裏先後送來了他們的試卷,幾乎每一個地方總歸還是能選擇出來幾個差不多的人物的,就算是在大秦當官吏費點勁,以後當個學堂的老師還是沒問題的。
就這麽斷斷續續的一個多月都過去了,張良等人也終于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看着自己的這些個到得力幹将已經有了點黑眼圈了,子嬰心裏面也是有些于心不忍,但是這第一次對于他對于大秦來說都是太重要了,想要有一個真實的結果,這就是他必須要求的。
最終,通過了初試的一共選出了八十人,對于子嬰來說,這個人數着實也是有點少了,但是對于張良等人來說,這個人數已經大大的出乎了他們的預料。
按照子嬰的想法,這八十人中自己可能會選擇五到十數人作爲這大秦第一年科舉的進士。
當然,這還得根據他們在複試中的表現來定,初試考察的是他們的基礎的話,那複試子嬰想要考察的就是這些人到底能不能治理好大秦的一些郡縣了。
按照之前子嬰和張良的約定,複試的題目直接由子嬰親自來出,而且最終的評審也得是子嬰親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