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笑了笑:“你說滿人有一百多萬,其實我們都明白,滿族人并不都是女真人,其中還有蒙古人,有朝鮮人,還有漢人,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經過融合以後才形成的民族。我現在也不想把這些民族再劃出來,就當他們是滿族人好了。
不過既然滿族人裏面有一些是漢人,那麽這些人肯定是會種田的。另外,這些年來,你們從大明擄掠了大量的人口,而被你們擄去的漢人也都是會種田的。
實際上,這些年來你們就是靠這些人耕種才保證了糧食的供給,不然的話,光靠到大明劫掠,如論如何也養不起這麽多人。
有這麽多漢人在,我覺得教幾十萬女真人學種田并不爲難。
當然,這肯定需要一點時間,我也沒要求他們馬上就學會種田,三兩年後,他們總該學會了吧?”
皇太極笑了笑:“你把女真人看得也太笨了,學種地用得着三兩年時間麽?要不是現在春耕已經過了,隻需要一季他們就可以學得差不多了,就算差一些,頂多再有一年肯定能學會。
但是現在最大的難題就是,這些人畢竟還不會種田,而且耕種的季節已經過了,就算分給他們土地,今年也不會有收成,沒有收成,這一年這些人如何爲生?”
李景聞言笑道:“問得好,不過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根本算不上什麽難題。
我以前說了,以後會把滿人和漢人一視同仁,滿人既是我大明子民,我肯定不會讓他們餓肚子,在沒有收成以前,這些人就由大明來養活。
但是大明不會白白養活這些人,這些人想要吃飽飯必須要付出勞動。
雖然眼下不能種田,但是他們可以做别的工作。你不會告訴我,他們除了打仗别的什麽都不會吧,就算什麽都不會,出力總會吧?”
“你的意思是以工代赈?”皇太極沉吟道。
李景搖搖頭:“不是以工代赈,而是靠勞動掙錢吃飯。崇祯六年河南發大水,我到河南赈災你知道吧?”
皇太極輕輕點了點頭,那麽重大的事情他豈能不知?
李景笑了笑接道:“從平陽府往河南運糧需要大量的人力,途中的消耗十分驚人,河南災民近百萬,我不可能把大量的糧食消耗在運送糧食的環節上。
因此我就發動災民幫我運糧,因爲那些災民本就是我赈濟的對象,把糧食消耗在他們身上并不算浪費。相反,我還節省了一大批糧食出來。”
皇太極笑着點點頭,這樣的帳他還是會算的。
李景輕輕歎了口氣道:“其實那次赈災還是有很多人餓死的,一些是因爲赈濟不及時餓死的,還有一些則是我沒給他們發放糧食餓死的。”
皇太極奇道:“這是爲何?”
李景歎道:“我剛才說了,災民太多,而我的糧食有限,因此凡是在赈災中出力的,我就發放糧食,有能力卻不肯出力的,我是不會管的。哪怕是餓死,我也不會管。”
皇太極聞言默默點了點頭。
雖然李景說得是河南赈災的事,但皇太極卻知道,李景是通過這個方式告訴他,在遼東李景也會按照這個辦法去做。也就是說,在滿人沒學會種地以前,要想不餓肚子,就必須做工。
皇太極并沒有問李景準備讓滿人做什麽工作,皇太極很清楚,如果李景想讓滿人做工,那麽會有無數的工作等着滿人去做。
而且皇太極相信,李景最先讓滿人做的事情一定是興修水利工程。
想想李景去年至今,李景動用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陝西,山西,河南等地大興水利,可見李景對水利的重視程度。
看了看李景,皇太極不由輕輕歎了口氣,這個李景确實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總能發現國家最急需做什麽事情,并且找到解決的辦法。
輕輕喝了口茶,皇太極接問道:“第一步你打算改變滿人的生活習慣,這一點我沒有意見,那麽第二步你打算做什麽?”
李景笑了笑道:“第二步是興學施教。”
看了看皇太極,李景笑着接道:“你得承認,滿人相比漢人來說是非常野蠻的,這不是改變生活習慣就能改變得了的。滿人要想真正融入大明,并且得到漢人的認可,不能光靠我頒布的政令,最終還要靠自身的努力,如果滿人不接受教育,漢人終究會看不起滿人,這不是我所能左右得了的。”
“說的不錯,滿人大多沒讀過書,在漢人眼中,确實看不起滿人。”皇太極微微點了點頭。
李景笑了笑:“其實,漢人也有很多的毛病,這一點你們滿人倒也不用妄自菲薄,大家取長補短,慢慢就會融合在一起,真正成爲一家人。”
頓了頓,李景接道:“不過有件事情我希望你能有個心理準備。”
“什麽事情?”皇太極奇道。
李景笑着指着皇太極的辮子說道:“我們漢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易損之,不管滿人受過什麽教育,如果還是剃發結辮,那麽你們永遠也不會被漢人認可。”
“這個……”皇太極一時猶豫起來。
李景笑了笑道:“其實,我倒不覺得剃發會有損孝道,說實話,我覺得頭發長了非常得礙事,不過,男人留辮子實在是太過難看。如果你們滿人覺得留長發不方便的話,剃發是可以的,但是最好還是不要留辮子。”
聽李景完全就是以商量的口吻跟自己說話,皇太極不由一陣感慨。自己不過一介俘虜,李景尚且如此客氣,可以想見李景對身邊的人會是什麽态度,難怪李景身邊會有那麽多人死心塌地爲他出力。
不過皇太極知道,李景話說的雖然客氣,但是這個讓滿人改變發式的命令卻是必須遵從的。皇太極甚至知道,不光是發式,連服式也要一起改變,因爲服色發式并不僅僅代表滿人的穿着打扮習慣,其中的政治意義極大,事關大明是不是一統的問題。
就像天啓三年時努爾哈赤制定的官民帽頂制度,實際上便是把女真人和漢人區别開來,等到崇祯四年大淩河戰役之時,皇太極下令所有歸降将士剃發,并于次年規定了服色制度,目的便是爲了辨識順逆。
(注:這個時候滿人所留的辮子跟後世的辮子完全不同,這時女真人剃發是把頭發全部剃光,隻留銅錢面積大小的一片頭發,然後編成辮子,明人稱之爲金錢鼠尾。這種發式一直延續到清朝中後期,到乾隆末年,蓄發的部分也不過由一個銅錢增加到四五個銅錢大,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隻剃半個頭的樣式,實際上直到清末清廷衰弱以後才慢慢出現,那樣的發式如果出現在清初是要被殺頭的。
至于服色制度也是如此,在滿族人統治下的中國是禁止穿漢服的。穿漢服就以意味着要造反,是要殺頭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清朝雖然禁止穿漢服,但皇帝本人或者皇帝親近之人得到特許卻可不受此令限制。雍正皇帝尚未繼位時便讓畫家爲他繪制了多幅漢服畫像,當了皇帝以後,則經常穿漢服。乾隆本人也非常喜愛漢服,并一度想要恢複漢服,不過由于受到滿族老臣的阻撓方才作罷。
另外,清朝的剃發易服的對象主要是漢人,朝鮮人依然可以穿着明朝的衣冠,文人私下寫作時也仍以崇祯年号紀年,現今看朝鮮的史書,經常可以看到崇祯的年号,有的居然記錄着崇祯二百多年的字樣,可見朝鮮人用崇祯的年号一直用了二百多年。)
正因爲皇太極明白發式服色的政治意義,因此他才知道,李景絕不允許滿人再留這種豬尾巴辮子,也不會允許滿人繼續施行不穿漢服的規定。
皇太極很清楚剛才李景說的這幾條制度的厲害,按照李景的做法,要不了幾年滿人就會被漢人同化。
想了想,皇太極接道:“你剛才說的多是從統治方面考量,但是要想讓滿人認同大明,必須讓他們生活的更好,也就是說你還得施行惠民政策,不知你打算怎麽做?”
李景笑了笑:“首先,當然是大力發展農業,遼中一帶水系發達,遼河平原實是天賜之糧倉,隻要用心經營,養活幾百萬人甚至更多都沒有問題。
糧食有了保障之後,我就把平陽府的模式搬到遼東,也就是說我要在遼東大力開辦工廠,發展商業。隻有商業發達,老百姓才會富裕起來。”
皇太極默默點了點頭,李景正是在平陽府積蓄了五年才擁有了如今的實力。
但是平陽府的模式可以複制,李景的模式卻無法複制。
李景肯定要把遼東的軍權牢牢掌握在手中,滿人也不可能再重新擁有軍隊。
想到滿人的軍隊現在除了敗逃到甯古塔以北的兩黃旗殘部,剩下就是多爾衮三兄弟掌握的幾萬清軍,皇太極不由輕輕歎了口氣,滿人能否複興就靠多爾衮那幾萬部隊了。
不過皇太極随即搖了搖頭,遼東十餘萬清軍尚且不是曹文诏的對手,多爾衮隻有幾萬人,如何能跟明軍抗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