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北
神京門戶
這小城德州被稱爲“神京門戶”是在明朝之時,“靖難之役”朱棣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還把都城遷到了北京,德州地理位置優越,是南方進京必經之地,如南方進京門戶一般,所以這才有了這個稱謂。
不過小城最聞名的稱謂還是“九達天衢”。
三千裏的的京杭大運河,在當地地段就占了三百多裏。
史書上說,明朝定都北京後,此地成爲九省(冀、魯、豫、蘇、皖、浙、湘、鄂、贛)通往北京的漕運通道,被稱爲“九達天衢”。
這裏的九,就是指上述的九個省。
達,通達、暢通的意思。
衢,《說文》上解釋爲:四達謂之衢。
天,在這裏是沒有遮攔的意思。
天衢就是很寬廣的大道。
九達天衢,總的解釋爲,有很多條寬廣的大道。
也就說小城是南來北往必經之地,所以雖然此時是日寇侵華的亂世,這小城卻依舊還算繁華。
這天天剛麻麻亮,住在運河邊的李勝就起來了,昨夜喝多了酒,嘴裏頭幹的很,掂起桌上的暖瓶,卻空空如也,沒有水了,走到外間,在水缸裏舀了半瓢涼河水,咕嘟咕嘟灌了下去,還好隻是初秋,涼水不是很涼。
喝罷這瓢涼水,覺得好受了些,腦袋也一下清醒了,胃也跟着清醒了,咕咕叫了兩聲,昨夜光顧着喝酒,沒顧得上吃飯,現在饑腸辘辘,餓得難受,李勝就一個人住在這,懶得做飯,推開門,随手一關,也不上鎖,便來至在街上。
路上行人不多,早點攤有個兩三個,李勝徑直走向那家賣羊血腸的攤子。
離攤還有幾步,攤主已經熟練的拿起鍋裏煮着的羊血腸,用一把鋼鋸條打磨成的小刀,一段一段切到一隻白瓷大碗裏,邊切邊問:“勝子,還是要肥的吧?”
“嗯,肥的,來兩塊油,多加香菜。”
說着話李勝已經站到攤前,這攤位無桌無椅,所有的食客都是圍着煮着羊腸的鍋台大快朵頤,既暖和,加湯啥的也方便。
李勝把那碗羊血腸往自己跟前挪了挪,加了一勺胡椒面,兩勺辣椒油,先嘗了口湯,覺得味不夠,又加了半勺胡椒面,自己從一個竹筐裏掀起小棉被,拿出一個五香的大火燒,咬了口火燒,又喝了口湯,再把一段羊血腸夾到嘴裏大嚼,味道在嘴裏蔓延開來,真香呀!
要說這羊血腸還真是當地的特色,離了這個小城,别的地方還真吃不到。本地俗稱羊腸子。
相傳,早年間,本地有那麽一群滿族人,在當時的社會已經是地主身份。他們最愛的食物就是羊腸子,每天都要喝,後來越來越上瘾。
辛亥革命之後,地主家落魄了,變成了貧民。這些地主欲哭無淚,其中有個地主爲了生計他決心起早貪黑的去道邊賣羊腸子。以後的日子裏,生意越來越好,地主決定招個長工給他幫忙,地主作爲羊腸子繼承人曾經發誓過不把秘方交給外人。
(本章未完,請翻頁)
但後來長工趁”地主“睡着之後偷出了秘方,經過他的專業制作終于學會了做羊腸子。
随之,這個秘方也被廣爲人知了,其實就是羊腸洗幹淨之後,隻留下薄皮,然後灌入羊血、澱粉及秘制調料,把薄皮系緊。放入鍋内,用羊骨與羊雜一起熬制而成。
羊腸子真是男女老少,高官達人、老百姓、流浪者都喜愛的食物,受歡迎範圍甚廣。
最常見的是,小販拉着小推車在街口羊腸子,經常能聽到,顧客大喊,老闆再來一碗……老闆,來碗肥的……
一眼望去,大家有蹲着吃的有坐着吃有站着吃的,氣氛甚是熱鬧與溫馨,爲此,成爲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李勝最愛吃的就是這口,不一會兒就把這碗吃的幹幹淨淨,又叫老闆加了碗湯,喝完額頭都冒起了一層密密的汗珠,打了個飽嗝,給罷了老闆錢,才摸着肚子往家走去,昨晚喝的本來胃有點疼,兩碗羊腸湯下肚,頓時舒服了。
路邊就是京杭大運河,李勝站在河邊伸伸懶腰,晃晃腦袋,覺得清醒了許多,昨夜是怎麽回的家,卻怎麽也想不起來了,喝多了斷片,唉,以後不能這麽喝了。
呼吸了幾口新鮮空氣,想學着岸邊吊嗓子的大爺也喊上幾聲,覺得喉嚨裏有些難受,隻能做罷,就晃晃悠悠往家走。
話說這李勝祖上當年在當地也算是大富之家,李勝的太爺精于做當地的燒雞,味道與衆不同,據說就連當年本縣向清廷進貢的貢品裏都有他們老李家的燒雞,那是給皇上吃過的好東西。
哪知老爺子仙逝後,兩個兒子也就是李勝的爺爺和二爺争這燒雞的制作秘方起了沖突,哥倆打的是頭破血流,把祖傳的一鍋鹵雞的老湯也打翻了,李勝太奶奶一氣之下把秘方付之一炬,怒火攻心也随老頭去了。
哥倆兒沒了秘方又少了那鍋祖傳的老湯,再做不出原味正宗的燒雞,生意是一落千丈,李勝爺爺又染上了抽鴉片的惡習,不到十年就把家業敗沒了,二爺那邊更慘,一生無子,歲數不大就去世了,二奶奶也改嫁了别人。
到了李勝父親這輩更是窮的叮當響,又趕上兵荒馬亂,李勝十五那年他爹早早的就去世了,李勝媽過了兩年也随他而去,臨河邊的兩間房算是給李勝留下的唯一遺産。臨的這條河就是赫赫有名的隋唐大運河,此處河段還叫京杭大運河。
那大運河名叫隋唐,其實早在春秋就開始挖掘,從先秦時期到南北朝,開鑿了大量運河,其分布地區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
西到關中,南達廣東,北到華北大平原,都有人工運河。這些人工運河與天然河流連接起來可以由河道通達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從現在北京不遠的通縣起,可乘船順潞水由泉州渠到溝河口入海,經過一段短短的海程,進入泒河,經過平虜渠,入漳水,經過利漕渠和白溝而入黃河,進入汴渠上遊,沿蒗蕩渠而下,由颍水入汝水,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漢水,入楊口渠,入長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達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長江達巴蜀,以
(本章未完,請翻頁)
通西南。
大業元年至六年,隋炀帝動用百萬百姓,疏浚之前衆多王朝開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運河。
此後,唐、北宋長期開鑿、疏浚、整修隋唐大運河,使得隋唐大運河可以繼續使用。
李勝家附近的這段河道,曾經也是運河主河道,時過境遷,幾度改道,現在就隻看出是個水面不是很寬的小河,還有時枯水。
那時沒有自來水,運河附近的人都是飲用河水,一到枯水季,才喝井水,當地的井水不知含有什麽物質,既苦且澀,長期飲用,還會在牙齒周圍形成一圈黃線,所以當地大部分都河裏擔水飲用。
擔水時并不是直接在河裏取水,而是在岸邊近水處挖一深坑,待河中的水通過泥土的過濾慢慢在坑裏聚滿,才取坑裏的水,清澈甘冽,甚是好喝,這種坑,稱爲“船眼”,常在河邊擔水的幾乎都有自己固定的“船眼”,一般不會去别處取水。
回到了家,李勝挑着兩隻水桶來河邊取水,到了自家“船眼”那一看,又要到枯水季,“船眼”裏隻有坑底的一點水,且有些混濁,便想再往河中走走,再挖一個新“船眼”。
四下一看,隻見旁邊不遠處賣豆腐的王二正在揮鍬挖土,看來也是要挖個新的“船眼”。便走上前去,招呼一聲:“喲,王哥,來挑水了呀?”
王二正好把坑挖完,就等着水漫上來,一看是李勝,應道:“是啊,沒這水,做不出好豆腐呀,試過多少水,就咱這河裏的水最好,可惜,這又要水枯了,唉……”
他二人所說的豆腐乃是當地的又一名小吃“撅腚豆腐”,名雖不雅,味卻極佳。
做豆腐時,下半夜起床,鹵水嫩點,天明正熟。将熟豆腐擔子挑至十字街頭,一不帶碗碟,二不帶筷子,隻帶許多小木闆,一碗甜面醬,一碗辣椒醬,備有許多小竹闆。
賣豆腐人用刀将豆腐一片片拉至小木闆上,吃豆腐人端着木闆上的豆腐,取小竹闆抹上面醬或辣椒醬,低頭便吃。
因怕弄髒衣服,人人低頭蹶腚吃熱豆腐,因此得名“蹶腚豆腐”。
那王二做的豆腐更是鹹辣香味勻,豆腐燙嘴唇,下肚熱呼呼,解餓又養神。比别家的生意都好。
很多人卻不知他的味道優于别人是因爲他取此的河水做豆腐,而不是和别人一樣用井水。
“是啊,王哥,水又要枯了,井水太難喝了,這次要多存點。”李勝一笑,說出真實目的:“我那船眼也沒水了,借你鐵鍬一用,我也緊着挖個新的。”
“拿去用吧。”王二遞過鐵鍬,又說:“你離我遠點挖吧,省的兩個船眼犯搶,都滿不了。”
李勝答應一聲,多走了幾步遠,又往河中心的方向挪了挪,才選了個地方挖了下去,挖了半天還是離河水太遠,沒多少水,李勝索性又往裏走,幾乎快走到河中間了,才又重新揮鍬。
剛挖了幾下,就感覺到像是碰到了什麽東西,再使勁挖了兩下,就聽到咔嚓一聲,李勝定睛一看“呦呵,這是挖到了什麽寶貝……”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