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台灣最大小說網 > 科幻靈異 > 大漢帝國風雲錄 > 第422章 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

第422章 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

第422章 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

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 ——

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

黃巾起義後,漢王朝權威漸漸崩潰,州郡割據之勢于斯而興。自黃巾起義到隋唐重新統一,中國整整400年的曆史幾乎就是一部戰亂史。魏晉南北朝許多制度與秦漢相較,隻能用巨變來形容。巨變的許多萌芽在東漢末年,探究其中官職演變、尤其是軍職演變的過程,應能見微知着。

一、軍職制度第一次嚴密化、制度化

統轄軍隊的将軍在兩漢一般不常置,掌征伐背叛,非常尊貴,權臣常以大将軍、骠騎、車騎、衛将軍、前後左右将軍等重号将軍輔政。東漢中前期,度遼以及其它雜号将軍皆秩二千石,與郡太守地位相等[1],除度遼外,其它雜号将軍一般事罷即撤。将軍既貴重,後來許多文職官僚也常常加重号将軍,不統轄軍隊,隻是作爲殊榮而加贈。

将軍地位尊貴,與将軍号少且不常置有關,但更主要是跟秦漢以來社會具有濃厚尚武精神有關。許多農民起義軍的首領也常因此自稱将軍,如黃巾的天公、地公、人公将軍。東漢末,各割據勢力無将軍之号則不顯其重,其中,朝廷封贈将軍比私署貴重,其它軍職也如此。

戰亂長期延續,将軍等軍職設置也趨泛濫及等級嚴密完善,原本職位、品階合一的将軍号也漸漸職階分離,到南北朝,武散階制度開始建立,直到隋唐宋,将軍号漸不見重,宋朝甚至有八品武官稱将軍者。而到明清,武散階制度名存實亡,将軍号又才見重。

漢代以“若幹石”構成十七、八級的祿秩等級,中郎将、校尉、騎都尉、郡都尉祿秩均爲比二千石,祿秩相當[2]。随軍隊規模逐漸擴大,以及軍旅常設,原來的軍職明顯不足,因此,雜号将軍、中郎将、校尉、都尉逐漸增多,而軍事指揮體制上的需要也将各種軍職按照一定等級排列起來,這些趨勢由地方開始,最終在建安年間由曹操通過漢王朝中央政府集其大成,并系統化、制度化。

黃巾起義始,幾位漢朝将領都以中郎将、持節之職帶兵鎮壓起義軍,象曹操以騎都尉之職歸左中郎将統轄,再如董卓與關東軍戰,部下也是以中郎将指揮校尉。這些都說明中郎将地位已經漸漸升高,位在校尉、都尉之上。

初期,增設的軍職主要是雜号中郎将、校尉、都尉,雜号将軍還是很少,因爲許多割據勢力首領自身也才是雜号将軍,例如孫權長期都是以讨虜将軍割據江東,赤壁戰後,劉備方表權行車騎将軍;而曹操在建安前也長期爲雜号将軍。到了建安後期,雜号将軍增多,兩漢比較久遠的雜号将軍,如四征、伏波、度遼等,地位也比後設的尊貴,例如夏侯惇曾以伏波将軍都督二十六軍,夏侯淵以征西将軍坐鎮關中、漢中。而征鎮安平等将軍号,随着曹魏都督制的建立,地位也逐漸升高,而原本尊貴的前後左右将軍地位則逐漸下降,不過這已不在本文讨論範圍内。

總之,直到東漢結束,将軍号雖然開始增多,但是将軍職位還是爲時人所重,不單重号将軍,雜号将軍的地位也依然很高。

校尉、都尉等軍職也是如此,不少人是以校尉、都尉領郡太守職。其中,各校尉、都尉也不可一概而論。五校的地位比後來增設的雜号校尉要高。黃巾起義前,除了邊郡,因州郡兵撤銷,作爲主捕盜賊的郡都尉也被撤銷。黃巾起義後,州郡兵興,加軍職不足,都尉之職便重新設置,并主要作爲軍職使用,跟以往的職能稍稍有異。其中,中央武官騎都尉比雜号都尉地位要高,而少數專門設爲牧守的都尉,位在太守與縣令之間,屬于文職,與武職的雜号都尉不同[3]。

細究曹魏将領的升遷紀錄(見附錄),可以發現在魏國建立之前,軍隊的軍職已經有一套等級相對嚴密的升遷制度。曹魏的軍職制度與漢朝的祿秩等級制度以及選舉制度在陳群等人揉合下,最終形成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廣義,含官職九品制)。

秦漢“職秩合一”制度的基礎上誕生的曹魏軍職制度包含了等級嚴密、覆蓋全面的特點以及職階分離的萌芽,在魏晉南北朝長期戰亂中得到強化,最終成爲唐宋的“階職分立制”官僚制度的動力之一,其曆史作用不應低估。

二、漢末曹魏軍職制度的特點及探微

建安年間,曹魏(以下均指建安年間的曹操軍隊)的軍職升遷制度如下:

伍長—什長—都伯—百人将—牙門将、騎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馬(軍司馬)—都尉(騎都尉)—校尉(但五校幾乎成清貴武職,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類同五校)—裨将軍—偏将軍—雜号将軍(裨将軍、偏将軍應該就是雜号将軍之末,但與其它兩字将軍地位有别)—四征、四鎮、前後左右将軍—衛将軍—骠騎、車騎将軍—大将軍

初步探究其特點以及與東漢中前期、蜀漢、東吳軍職制度的關系,得出如下結論:

1、曹魏軍職升遷制度從最低級到最高級,等級嚴密而覆蓋全面,非常适應軍隊發展、軍功授予的各種需要(例如軍職的升遷,不一定完全按照其中的等級按部就班,軍功大可能躍遷),從而大大提升了曹魏軍隊的戰鬥力。同時因爲曹魏軍職制度的完善和可操作性(文職這點遠不如軍職),從魏晉開始,将軍、校尉等軍職也就逐漸漸虛銜化,從而成爲散階制度的岚觞。

2、曹魏軍職地位相對東漢中前期有了全面提高,例如,許多人曾經以都尉、校尉而領太守(按照漢制,前者爲比二千石,後者爲二千石);随着州郡兵的重新設立,太守、刺史等地方文職常加軍職以領州郡兵,但所加軍職,一般須按軍功來加。文職與軍職之間的界限不是很嚴格,同一人常會兩者間相互轉換。這些措施對曹魏軍政統治都極爲靈活有利。

3、曹魏的護軍、領軍、都護将軍等軍職,相當于雜号将軍,可以是方面的統帥,也可以是方面的監軍,不少是以宗室、士人出任此職,其具體地位及軍事指揮權随該人與曹操關系密切而定。從升遷記錄看,曹魏最信任的還是本家人,而不是完全看他們的才能,幸好夏侯家、曹家出的人才确實不少,特别是夏侯淵、曹仁,但有些人升遷太快了,例如曹真、曹休,名實不符。這些弊病都是君主專制制度下必然産生的現象,也是對曹操聲稱“唯才是舉”的一個諷刺。

4、具體軍職設置方面:

都尉、校尉、中郎将、将軍諸職前面應該都加有名号,史書往往省略其名号,如典韋傳未記其校尉名号,但在《三國志·三少帝紀》裏面記載爲“武猛校尉”。

還有一個很特别的官職,就是議郎一職,原本是六百石的文職官吏[4],但曹仁、曹純都長期以此職率領騎兵部隊。從職權和地位看,這是個與雜号将軍地位相當的軍職。其中的演變過程不詳,讓人頗有奇兀之感。

5、東漢中前期軍隊的編制主要分爲:部、曲、屯。部的主官爲校尉,規模小則主官爲軍司馬或别部司馬,副手爲假校尉、軍假司馬。曲的主官爲軍候,副手爲軍假候。屯的主官爲屯長。而将軍的親兵由門候統領,估計是牙門将的濫觞[5]。最基層的編制,5人爲伍,10人爲什,主官分别爲伍長、什長,從秦到魏,這個沒改變。什到屯之間應該爲五十人隊和百人隊。(據《尉缭子》,什以上或者設50人的率,或者是百人的卒,漢承秦制,估計編制改動不大,但名稱會有異。)

建安年間,曹操對軍隊編制改動很大。部、曲、屯作爲編制單位不見,除校尉、司馬,軍候、屯長、門候等職也消失。完整編制如何,資料缺乏。隻知道基層主官分别爲伍長、什長、都伯、百人将[6],比較大的編制單位是軍和營[7]。軍的主官應爲将軍,營的主官應爲中郎将、校尉、都尉等。

6、蜀漢、東吳軍職制度資料相對較少,但三國之間軍職制度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作用還是比較明顯。例如,牙門将在蜀漢地位較高,也比較常置,位在校尉與裨将軍、縣長與郡太守之間[8],魏、吳初期少見其職,且地位較低,後期則均升高,主要應是受蜀漢軍職制度的影響[9]。

注釋:

[1]“建武元年,複設諸侯王金玺綟绶,公、侯金印紫绶。九卿、執金吾、河南尹秩皆中二千石,大長秋、将作大匠、度遼諸将軍,郡太守、國傅相皆秩二千石,校尉、中郎将、諸郡都尉、諸國行相、中尉、内史、中護軍、司 直秩皆(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绶。”——《東觀漢記·卷五》

[2] 同上

[3] “中興建武六年,省諸郡都尉,并職太守,無都試之役。省關都尉,唯邊郡往往置都尉及屬國都尉,稍有分縣,治民比郡。”——《後漢書·百官志》

“分汝南二縣,以通爲陽安都尉。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長趙俨收治,緻之大辟。是時殺生之柄,決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請其命。”——《三國志·李通傳》

[4]“凡大夫、議郎皆掌顧問應對,無常事,唯诏令所使。”、“議郎,六百石”——《後漢書·百官志》

[5]“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将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假候,皆爲副貳。其别營領屬爲别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随時宜。門有門候。其餘将軍,置以征伐,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其職吏部集各一人,總知營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後漢書·百官志》

[6]“伍中有不進者,伍長殺之;伍長有不進者,什長殺之;什長有不進者,都伯殺之。”——曹操《步戰令》;

“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骁銳,或從百人将補之”——《三國志·曹純傳》裴注《魏書》

[7]夏侯惇曾督26軍留居巢;于禁曾率7軍救樊;而徐晃傳裏有曹操陸續派12營增援徐晃的記載。從于禁7軍共3萬餘人推測,每軍大約5千人。當然,古代軍隊編制不一定如現代軍隊般整齊劃一,應會因時因地而有所差異。

[8]《三國志·王平傳》、《三國志·楊戲傳》

[9]《通典》把牙門将與牙門将軍混爲一談,有誤,牙門将軍爲劉備自署的雜号将軍,趙雲、魏延先後擔任,地位比牙門将爲高。曹操的《步戰令》中,牙門将與騎督地位相當,直接在前線督戰。而《三國志·鍾會傳》裏,曹魏滅蜀時候,牙門将已經成爲曹魏别統一營的五品武官;《晉書·杜預傳》裏記載晉滅吳時,東吳的牙門将與郡守并列。

附錄:

《東漢末年曹魏部分人物官職升遷簡彙》

——資料均據陳壽《三國志》及裴注

曹操: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拜騎都尉—遷爲濟南相(東郡太守)—典軍校尉—骁騎校尉—行奮武将軍—表爲東郡太守—領兖州牧—拜兖州牧—建德将軍—遷鎮東将軍—(建安元年)假節钺、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大将軍)司空、行車騎将軍—丞相—魏公—魏王

張遼:州從事—遷騎都尉(領魯相)—拜中郎将—遷裨将軍—行中堅将軍—蕩寇将軍—拜征東将軍—轉前将軍

樂進:軍假司馬—陷陳都尉—拜讨寇校尉—行遊擊将軍—折沖将軍—遷右将軍

于禁:都伯—拜軍司馬—拜陷陳都尉—遷平虜校尉—遷裨将軍—遷偏将軍—拜虎威将軍—遷左将軍

張颌:軍司馬—校尉—遷甯國中郎将—拜偏将軍—遷平狄将軍—拜蕩寇将軍—左将軍

徐晃:郡吏—拜騎都尉—拜裨将軍—拜偏将軍—拜橫野将軍—平寇将軍—右将軍

夏侯惇:司馬—折沖校尉(領東郡太守)—(領陳留、濟陰太守)建武将軍(領河南尹)—伏波将軍(都督二十六軍)—前将軍—大将軍

夏侯淵:别部司馬—騎都尉—(陳留、颍川太守)—行督軍校尉—典軍校尉—行領軍—行征西護軍—行護軍将軍—行都護将軍—征西将軍

曹仁:别部司馬—行厲鋒校尉—(廣陽太守)議郎(督騎)—行征南将軍—行安西将軍—行骁騎将軍—行征南将軍—征南将軍—車騎将軍

曹純:議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

曹洪:鷹揚校尉—揚武中郎将—(谏議大夫)—厲鋒将軍—都護将軍—衛将軍

曹休:騎都尉,參都護将軍軍事—中領軍—領軍将軍

曹真:偏将軍—中堅将軍—領中領軍—征蜀護軍—鎮西将軍

李典:(颍陰令)—中郎将—(離狐太守)—裨将軍—捕虜将軍—破虜将軍

李通:振威中郎将—裨将軍—(陽安都尉)—(汝南太守)

臧霸:騎都尉—琅邪相—加威虜将軍—遷徐州刺史—拜揚威将軍—遷鎮東将軍

孫觀:騎都尉—北海太守—拜偏将軍—遷青州刺史—轉振威将軍

文聘:江夏太守—加讨逆将軍—遷後将軍

呂虔:州從事—襄贲校尉—領泰山太守—加騎都尉—加裨将軍

許諸:都尉—遷校尉—遷武衛中郎将—遷中堅将軍—遷武衛将軍

典韋:拜司馬—拜都尉—遷爲校尉

龐德:州從事—遷校尉—拜中郎将—拜立義将軍

《曆代職官制度沿革》附表二:兩漢官秩俸給簡表

秩祿 俸 額 說 明

萬石 西漢月各350斛谷 “三太”、“三公”号萬石。金印紫绶

中二千石 西漢月各180斛谷 “中”:滿之意

真二千石 西漢月各150斛谷

二千石 西漢月各120斛谷

比二千石 西漢月各100斛谷 以上銀印青绶

千石 西漢月各90斛谷,東漢80斛

比千石 西漢月各80斛谷 東漢無此秩。西漢原有八百石,比八百石,成帝時廢去

六百石 西漢月各70斛谷

比六百石 西漢月各60斛谷,東漢爲50斛 以上銅印黑绶

四百石 西漢月各50斛谷,東漢爲40斛

比四百石 西漢月各45斛谷,東漢爲40斛

三百石 西漢月各40斛谷

比三百石 西漢月各37斛谷

二百石 西漢月各30斛谷

比二百石 東漢月各27斛谷 比二百石爲東漢新增。以上銅印黃绶

一百石 西漢月各16斛谷

鬥食 西漢月各11斛谷

佐史 西漢月各8斛谷

(發帖時間:2003:8:19 21:29:33)——

muyuan

(1): 附三國武将官職

大将軍戰國置,漢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異,與三公相上下。漢武帝時起領錄尚書事,外主征戰,内秉國政,權勢過于丞相。東漢多以貴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馬《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别置司馬。漢宮門及将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将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别部司馬漢制,大将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别領營屬者稱爲别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随時宜,不固定。從事中郎漢魏時,三公及将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爲在長史、司馬下。

右部督全稱爲帳下右部督。三國時将軍開府者,其屬官有帳下督一人,第七品。陸遜曾爲孫權帳下右部督。

記室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将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騎将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爲之,秩位同大将軍,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門下督将帥府屬官。骠騎将軍、車騎将軍、衛将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钺以節制持節将軍等高級将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内外軍事。

都護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爲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将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号,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内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鎮軍大将軍位在大将軍之下,第二品,不常置。兩漢均設有大将軍之職,位比三公。大将軍之上加各種名号者,東漢三國逐漸增多,三國均設此官。

車騎将軍漢制,僅次于大将軍、骠騎将軍,金印紫绶,地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衛将軍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将軍中次于大将軍、骠騎将軍、車騎将軍。

輔國大将軍後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将軍位,位在“四鎮”大将軍之上。

鎮軍大将軍位在大将軍之下,第二品,不常置。兩漢均設有大将軍之職,位比三公。大将軍之上加各種名号者,東漢三國逐漸增多,三國均設此官。

鎮軍将軍秩位次于鎮軍大将軍,第三品。

征東将軍魏因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資深者爲大将軍。

征北将軍魏因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時位次三公,吳蜀亦置。

征南将軍魏因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資深者爲大将軍。

征西将軍東漢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資深者爲大将軍。

鎮東将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将軍,領兵如征東将軍。資深者爲大将軍。

鎮北将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将軍,領兵如征北将軍。資深者爲大将軍。

鎮南将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将軍,領兵如征南将軍。資深者爲大将軍。

鎮西将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将軍,領兵如征西将軍。資深者爲大将軍。

左将軍漢有左将軍,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師兵衛及戍守邊隘,讨伐四夷。平時加諸吏,給事中等号,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朝議,決定國家大事,若領尚書事就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爲第三品。

右将軍漢有此職,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諸吏、給事中等号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再領尚書事則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爲第三品,有官屬。

前将軍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将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臨時設置的雜号将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爲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橫江将軍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護軍将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将。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爲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爲護軍将軍,資輕者爲中護軍。

安南将軍四安将軍之一,魏時爲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将軍四安将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平南将軍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将軍魏時爲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征虜将軍魏沿漢制,第三品。吳蜀亦置。

後将軍東漢雜号将軍甚多,有以前、後、左、右名之者。魏時爲第三品。

武衛将軍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衛中郎将。曹丕改爲武衛将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禁兵。吳亦置,典宿衛。

奮武将軍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将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軍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振威将軍東漢雜号将軍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爲軍祭酒。魏時爲第五品。

昭德将軍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軍魏置,爲第五品

建武将軍曹魏置,第五品。

揚武将軍東漢年間有此職,三國均置。

平戎将軍三國吳置,步骘任是職。

虎威将軍三國時雜号将軍之一。魏吳有置。

輔國将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号。

安遠将軍三國時雜号将軍之一。

折沖将軍魏所設雜号将軍之一,第五品。吳亦置,蜀無。

破虜将軍東漢雜号将軍之一。魏時爲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讨逆将軍東漢雜号将軍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虜将軍東漢雜号将軍之一。蜀置此官,吳因孫堅曾任此職,後不複置。

讨寇将軍魏置雜号将軍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蕩寇将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爲第五品。

牙門将軍魏文帝黃初年間始置,第五品,無定員。蜀吳亦置。

偏将軍将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平東将軍漢置,魏時爲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軍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奮威校尉校尉爲次于将軍之武職。有各種名号,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位在将軍下。三國時校尉名号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折沖校尉漢末,曹操任奮武将軍,任夏侯惇爲折沖校尉,後不置,蜀無。

越騎校尉漢武帝始置,掌越騎。東漢沿置,設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衛兵。三國均置。

督軍校尉三國吳置,校尉在将軍和中郎将之下。

贊軍校尉位在将軍下。三國時校尉名号甚多,職責亦不同。贊軍校尉爲吳置,魯肅任之,助周瑜參贊軍務,故以贊軍名之。

昭信校尉三國時蜀置,爲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校尉爲次于将軍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職務掌的不同,名号亦異。儒林校尉爲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軍議校尉參議軍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三國時統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吳置。

漢八校尉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射聲校尉掌待诏射聲士。虎贲校尉掌輕車。中壘校尉,屯騎校尉。

西園八校尉典軍、上軍、中軍、下軍、左軍、右軍、助軍左、右校尉

(發帖時間:2003:8:19 21:30:14)——

muyuan

(2): 漢的軍事體制

漢的軍隊分中央軍和郡國兵兩部分。

中央的武裝力量,按其任務,可分爲皇宮禁衛軍和首都衛戍軍兩部分。

皇宮禁衛軍,分屬兩個系統。

1.郎衛 其長官爲郎中令(後改稱光祿勳)。郎衛是皇帝的近衛親軍,負責皇帝宮内部警衛侍從,兼充儀仗,皇帝出巡或親征,侍衛左右。

郎中令統領系統

郎中令

五官中郎将 主五官郎。左中郎将,主左暑郎。右中郎将,主右暑郎。

郎中 有車、戶、騎三将。

期門 後更名爲虎贲郎,置中郎将。有左、右仆射,左右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 後更名羽林騎。

羽林左監,主羽林左騎。主羽林九百人。

羽林右監,主羽林右騎。

奉車都尉掌禦乘輿車。驸馬都尉掌驸馬。騎都尉監羽林騎。大夫掌議論,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議大夫。谒者,有仆射一人,天子出,奉引。常侍谒者五人,主殿上時節威儀。谒者30人。其灌谒者郎中,掌賓贊受事及上章顧問。七十人。

2.衛士 其長官爲衛尉。衛士是皇室禁衛軍,負責警衛皇帝、皇後、太後、太子所居宮殿及離宮别苑、帝王陵寝、宗廟、中央政府各官署。其中警衛皇宮的部隊最爲重要,設若幹屯駐紮,各設司馬、侯統領;晝夜巡察,警衛宮城諸門,盤查出入人員,由公車司馬令、衛士令管理;精選一部分精銳戰士,作爲機動,應付各種意外事故,由旅贲令統領。

首都衛戍軍

(1)南北軍 負責長安城内的安全保衛,并作爲中央直轄的機動部隊,應付突發事件。南北軍與郎衛、衛士互爲表裏,強化首都的防衛力量,構成‘内重外輕‘,中央‘居重馭輕‘。維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南北軍與郎衛、衛士相互制約,以防不測。

南軍由衛尉統領。其統領系統爲

公車司馬令 掌宮南阙門,凡吏民上章,四方貢獻及征詣公車者。丞尉各一人。

南宮衛士令 掌南宮衛士。丞一人。員吏95人,衛士537人。

北宮衛士令 掌北宮衛士。丞一人。員吏72人,衛士471人。

左右都侯 各一人。其中右都侯員吏22人,衛士416人。左都侯員吏28人,衛士383人。

宮掖門 每門司馬一人,七門共員吏41人,衛士539人。

北軍由中尉統領。其統領系統爲

中壘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胡騎校尉、虎贲校尉,每部1000人左右。此外還有缇騎和城門校尉,缇騎200人,持戟500人。

北軍具備騎、射、步、車各類兵種,因其兵力強盛、訓練裝備精良,很有戰鬥力,擔負警衛京城、離宮、禦苑及機動戰鬥任務。常奉譴出征。

(2)京畿兵 即首都所在政區及鄰近政區的地方部隊。因調動方便,規定由負責首都治安的中尉直接領導以加強防務。

當時西北邊境常有匈奴等少數民族南下侵擾劫掠,南方又有各少數民族的對立和騷亂,山東強宗豪族勢大人衆,時時想作亂颠覆。郡國兵又散在四方,遇非常事,難以迅速集結。在這樣的形勢下,建立一支精強的常備軍,強化京城武備,以保證京城中央政權的安全和随時征調以對付非常戰事具十分必要的。

地方部隊 西漢的地方部隊主要屯駐在郡(國)治及都尉治所。各縣駐有少量部隊,兵員多少取決于郡(國)轄區的規模、人口的多少及經濟條件。兵種有材官(步兵)、車騎(騎士)和樓船(水軍)各郡(國)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各有側重,訓練不同的軍種

主管地方部隊的,在郡是郡守和郡尉,在王國是中尉。

地方部隊是國家的基本武裝力量。承擔着訓練役齡男子、儲備後備兵員、向首都和邊防部隊輸送合格士兵、維護地方治安、防範和鎮壓叛亂、聽從中央征調、出境參加作戰等任務。

漢軍隊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征伐時,都是臨時征調中央軍或地方軍某部,臨時有皇帝委任将軍指揮作戰,事畢即歸還原部。從而加強中央集權政治

(發帖時間:2003:8:19 21:30:48)——

muyuan

(3): 漢書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易》叙宓羲、神農、黃帝作教化民,而《傳》述其官,以爲宓羲龍師名官,

神農火師火名,黃帝雲師雲名,少昊鳥師鳥名。自颛顼以來,爲民師而命以民事,

有重黎、句芒、祝融、後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書》載唐、虞之際,

命羲、和四子順天文,授民時;盜四嶽,以舉賢材,揚側陋;十有二牧,柔遠能迩;

禹作司空,平水土;棄作後稷,播百谷;卨作司徒,敷五教;咎繇作士,正五刑;

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鳥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夔典樂,和神

人;龍作納言,出入帝命。夏、殷亡聞焉,周官則備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

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爲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于百事。

太師、太傅、太保,是爲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故不以一職爲官

名。又立三少爲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爲孤卿,與六卿爲九焉。記曰三公無

官,言有其人然後充之,舜之于堯,伊尹于湯,周公、召公于周,是也。或說司馬

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爲三公。四嶽謂四方諸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

戰國并争,各變異。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

随時宜也。其後頗有所改。王莽篡位,慕從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亂

亡。故略表舉大分,以通古今,備溫故知新之義雲。

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

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绶。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置一丞相。

有兩長史,秋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

石,掌佐丞相舉不法。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

冠将軍之号。宣帝地節三年置大司馬,不冠将軍,亦無印绶官屬。成帝綏和元年初

賜大司馬金印紫绶,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将軍。哀帝建平二年複去大司馬印绶、

官屬,冠将軍如故。元壽二年複賜大司馬印绶,置官屬,去将軍,位在司徒上。有

長史,秩千石。

禦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绶,掌副丞相。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

在殿中蘭台,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内領侍禦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

按章。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祿比丞相,置長史如中丞,官職如故。

哀帝建平二年複爲禦史大夫,元壽二年複爲大司空,禦史中丞更名禦史長史。侍禦

史有繡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

太傅,古官,高後元年初置,金印紫绶。後省,八年複置。後省,哀帝元壽二

年複置。位在三公上。

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绶。太師位在太傅上,太

保次太傅。

前後左右将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漢不常置,或有前後,

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

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屬官有太樂、太祝、

太宰、太史、太蔔、太醫六令丞,又均官、都水兩長丞,又諸廟寝園食宮令長丞,

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諸陵縣皆屬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

爲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廟祀,初置太蔔。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

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宣帝黃龍元年稍增員十二人。元,

帝永光元年分諸陵邑屬三輔。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屬官有大夫、

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

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

名中大夫爲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郎掌守門戶,出充車

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

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車、

戶、騎三将,秩皆比千石。谒者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秩

比千石。期門掌執兵送從,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無員,多至千人,有仆射,

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秩比二千石。羽林掌送從,次期

門,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

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兒。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将、騎都尉監羽林,秩

比二千石。仆射,秦官,自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

課之,軍屯吏、驺、宰、永巷宮人皆有,取其領事之号。

衛尉,秦官,掌宮門衛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複爲衛尉。

屬官有公車司馬、衛士、旅贲三令丞。衛士三丞。又諸屯衛候、司馬二十二官皆屬

焉。長樂、建章、甘泉衛尉皆掌其宮,職略同,不常置。

太仆,秦官,掌輿馬,有兩丞。屬官有大廄、未央、家馬三令,各五丞一尉。

又車府、路軨、騎馬、駿馬四令丞;又龍馬、閑駒、橐泉、B05A駼、承華五監長丞;

又邊郡六牧師菀令各三丞;又牧橐、昆F75A令丞皆屬焉。中太仆掌皇太後輿馬,不

常置也。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馬爲馬挏馬,初置路軨。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監,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

建元四年複爲廷尉。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壽二年複爲大

理。王莽改曰作士。

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

名大鴻胪。屬官有行人、譯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爲

大行令,初置别火。王莽改大鴻胪曰典樂。初,置郡國邸屬少府,中屬中尉,後屬

大鴻胪。

宗正,秦官,掌親屬,有丞。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屬官有都司空令丞,内

官長丞。又諸公主家令、門尉皆屬焉。王莽并其官于秩宗。初,内官屬少府,中屬

主爵,後屬宗正。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貨,有兩丞。景帝後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

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又

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六十五官長丞皆屬焉。騪粟都尉,武帝軍官,不常置。王莽改

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爲納言。初,斡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大司農。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

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

織、西織、東園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又上林中十池監,又

中書谒者、黃門、鈎盾、尚方、禦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諸仆射、署長、

中黃門皆屬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爲考工,左弋爲佽飛,居室爲保宮,甘泉

居室爲昆台,永巷爲掖廷。佽飛掌弋射,有九丞兩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樂府

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鈎盾五丞兩尉。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書谒者令爲中谒

者令,初置尚書,員五人,有四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爲織室。綏和二年,

哀帝省樂府。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有兩丞、候、司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

吾。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都船、武庫有三丞,中壘兩尉。又式

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輔都尉、尉丞兵卒皆屬焉。初,寺互屬少府,中屬主爵,

後屬中尉。自太常至執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先馬、舍人。

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

屬官有石庫、東園主章、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長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東

園主章爲木工。成帝陽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後中校五丞。

詹事,秦官,掌皇後、太子家,有丞。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

衛率、廚廄長丞,又中長秋、私府、永巷、倉、廄、祠祀、食官令長丞。諸宦官皆

屬焉。成帝鴻嘉三年省詹事官,并屬大長秋。長信詹事掌皇太後宮,景帝中六年更

名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長樂少府。

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長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複增屬國,置都尉、丞、

候、千人。屬官,九譯令。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鴻胪。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屬官有上林、均輸、禦羞、

禁圃、輯濯、鍾官、技巧、六廄、辯銅九官令丞。又衡官、水司空、都水、農倉,

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長丞皆屬焉。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輸四丞,禦羞兩丞,都

水三丞。禁圃兩尉,甘泉上林四丞。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廄官。王莽改水衡都

尉曰予虞。初,禦羞、上林、衡官及鑄錢皆屬少府。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右内史武帝太

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屬官有長安市、廚兩令丞,又都水、鐵官兩長丞。左内史更名

左馮翊,屬官有廪犧令丞尉。又左都水、鐵官、雲壘、長安四市四長丞皆屬焉。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

治内史右地。屬官有掌畜令丞。又右都水、鐵官、廄、雍廚四長丞皆屬焉。與左馮

翊、京兆尹是爲三輔,皆有兩丞。列侯更屬大鴻胪。元鼎四年更置三輔都尉、都尉

丞各一人。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風,皆秩二千石,丞六百石。

護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屬大司馬,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

哀帝元壽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

司隸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節,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蠱,

督大奸猾。後罷其兵。察三輔、三河、弘農。元帝初元四年去節。成帝元延四年省。

綏和二年,哀帝複置,但爲司隸,冠進賢冠,屬大司空,比司直。

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十二城門候。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内,外

掌西域。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長水校尉

掌長水宣曲胡騎。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射聲校尉掌待诏射聲士。

虎贲校尉掌輕車。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馬。自司隸至虎贲校尉,秩皆

二千石。西域都護加官,宣帝地節二年初置,以騎都尉、谏大夫使護西域三十六國,

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候、千人各二人。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

年置,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奉車都尉掌禦乘輿車,驸馬都尉掌驸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侍中、左

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軍、卿大夫、将、都尉、尚

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諸曹受尚

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并乘輿車。給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

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中黃門有給事黃門,位從将大夫。皆秦制。

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

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

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内侯,二十徹侯。皆

秦制,以賞功勞。徹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國令長名

相,又有家丞、門大夫,庶子。

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ED7C绶,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内史治國民,中尉

掌武職,丞相統衆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複治國,天

子爲置吏,改丞相曰相,省禦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

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内史爲京光尹,中尉爲執金吾,郎中令爲光祿勳,

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内史,

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監禦史,秦官,掌監郡。漢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

部刺史,掌奉诏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

哀帝建平二年複爲刺史,元壽二年複爲牧。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

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

年更名都尉。

關都尉,秦官。農都尉、屬國都尉,皆武帝初置。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爲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爲長,

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爲長吏。百石以下有鬥食、

佐史之秩,是爲少吏。大率十裏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啬夫、

遊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裏,其民

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後、皇後、公

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

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绶,光祿大夫無。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

绶,大夫、博士、禦史、谒者、郎無。其仆射、禦史治書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

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绶。成帝陽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綏和元年,長、相皆

黑绶。哀帝建平二年,複黃绶。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三萬二百八十五人。

(發帖時間:2003:8:19 21:31:23)——

muyuan

(4): 初,周文欲行《周官》,命蘇綽專掌其事。未幾而綽卒,乃令辯成之。于是依《周禮》建六官,革漢、魏之法。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六卿之外,置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是曰三孤。時未建東宮,其太子官員,改創未畢。尋又改典命爲大司禮,置中大夫。自茲厥後,世有損益。武成元年,增禦正四人,位上大夫。保定四年,改宗伯爲納言,禮部爲司宗,大司禮爲禮部,大司樂爲樂部。五年,左右武伯各置大夫一人。以建德元年,改置宿衛官員。二年,省六府諸司中大夫以下官,府置四司,以下大夫爲官之長,士貳之。是歲,又增改東宮官員。三年,初置太子谏議大夫,員四人,文學十人。皇弟、皇子友,員各二人,學士六人。四年,又改置宿衛官員。其司武、司衛之類,皆後所增改。太子正宮尹之屬,亦後所創置。而典章散滅,弗可複知。宣帝嗣位,事不師古,官員班品,随情變革。至如初置四輔官,及六府諸司複置中大夫,并禦正、内史增置上大夫等,則今載于外史。餘則

朝出夕改,莫能詳錄。

于時,雖行《周禮》,内外衆職,又兼用秦、漢等官,今略舉其名号及命數,附之于左。其紀傳内更有餘官而于此不載者,亦史之阙文也。

柱國、大将軍,建德四年增置上柱國、上大将軍也。正九命。

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建德四年改爲開府儀同大将軍,仍增上開府儀同大将軍;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建德四年改爲儀同大将軍,仍增上儀同大将軍;雍州牧。九命。

骠騎大将軍、右光祿大夫,車騎将軍、左光祿大夫,戶三萬以上州刺史。正八命。

征東、征南、征西、征北等将軍、右金紫光祿大夫;中軍、鎮軍、撫軍等将軍,左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戶二萬以上州刺史;京兆尹。八命。

平東、平西、平南、平北等将軍,右銀青光祿大夫;前、右、左、後等将軍,左銀青光祿大夫;帥都督;柱國大将軍府長史、司馬、司錄;戶一萬以上州刺史。

正七命。

冠軍将軍、太中大夫;輔國将軍、中散大夫;都督;戶五千以上州刺史;戶一萬五千以上郡守。七命。

鎮遠将軍、谏議大夫;建忠将軍、誠議大夫;别将;開府長史、司馬、司錄;戶不滿五千以下州刺史;戶一萬以上郡守。正六命。

中堅将軍、右中郎将;甯朔将軍、左中郎将;儀同府、正八命州長史,司馬,司錄;戶五千以上郡守;大呼藥。六命。

甯遠将軍、右員外常侍;揚烈将軍、左員外常侍;統軍;骠騎車騎将軍府、八命州長史,司馬,司錄;柱國大将軍府中郎、掾、屬;戶一千以上郡守;長安、萬年縣令。正五命。

伏波将軍、奉車都尉;輕車将軍、奉騎都尉;四征中鎮撫将軍府、正七命州長史,司馬,司錄;開府府中郎、掾、屬;戶不滿一千以下郡守;戶七千以上縣令;正八命州呼藥。五命。

宣威将軍、武贲給事;明威将軍、冗從給事;儀同府中郎、掾、屬;柱國大将軍府列曹參軍;四平前左右後将軍府、七命州長史,司馬,司錄;正八命州别駕;戶四千以上縣令;八命州呼藥。正四命。

襄威将軍、給事中;厲威将軍、奉朝請;軍主;開府列曹參軍;冠軍輔國将軍府、正六命州長史,司馬,司錄;正七命州别駕;正八命州中從事;七命郡丞;戶二千以上縣令;正七命州呼藥。四命。

威烈将軍、右員外侍郎;讨寇将軍、左員外侍郎;幢主;儀同府、正八命州列曹參軍;柱國大将軍府參軍;鎮遠建忠中堅甯朔将軍府長史,司馬;正六命州别駕;正七命州中從事;正六命郡丞;戶五百以上縣令;七命州呼藥。正三命。

蕩寇将軍、武騎常侍;蕩難将軍、武騎侍郎;開府參軍,骠騎車騎将軍府、八命州列曹參軍,甯遠揚烈伏波輕車将軍府長史;正六命州中從事,六命郡丞;戶不滿五百以下縣令;戍主;正六命州呼藥。三命。

殄寇将軍、強弩司馬;殄難将軍、積弩司馬;四征中鎮撫将軍府、正七命州列曹參軍;正五命郡丞。正二命。

掃寇将軍、武騎司馬;掃難将軍、武威司馬;四平前右左後将軍府、七命州列曹參軍;五命郡丞;戍副。二命。

曠野将軍、殿中司馬;橫野将軍、員外司馬;冠軍輔國将軍府、正六命州列曹參軍。正一命。

武威将軍、淮海都尉;武邪将軍、山林都尉;鎮遠建忠中堅甯朔甯遠揚烈伏波輕車将軍府列曹參軍。一命。

周制:封郡縣五等爵者,皆加開國;授柱國大将軍、開府、儀同者,并加使持節、大都督;其開府又加骠騎大将軍、侍中;其儀同又加車騎大将軍、散騎常侍;其授總管、刺史,則加使持節、諸軍事。以此爲常。大象元年,诏總管、刺史及行兵者,加持節,餘悉罷之。辯所制定之後,又有改革。今粗附之雲。辯弟光。

《北史·盧辯傳》

(發帖時間:2003:8:19 21:31:50)——

muyuan

(5): 看得頭都大了

頂一個

(發帖時間:2003:8:19 22:27:22)——

confusionism

(6): 現在玩三國9總爲名将們的官爵頭痛,現在看了這個,更是痛不欲生!

(發帖時間:2003:8:20 14:55:24)——

PICCOLO

(7): 資料非常翔實,摘下來認真學習.

(發帖時間:2003:8:20 17:04:21)——

吟遊詩人

(本章完)

追書top10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道詭異仙 |

靈境行者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深海餘燼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詭秘之主 |

誰讓他修仙的! |

宇宙職業選手

網友top10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苟在高武疊被動 |

全民機車化:無敵從百萬增幅開始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說好制作爛遊戲,泰坦隕落什麽鬼 |

亂世書 |

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 |

大明國師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這爛慫截教待不下去了

搜索top10

宇宙職業選手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靈境行者 |

棄妃竟是王炸:偏執王爺傻眼倒追 |

光明壁壘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 |

道詭異仙 |

大明國師

收藏top10

死靈法師隻想種樹 |

乘龍仙婿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當不成儒聖我就掀起變革 |

牧者密續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從皇馬踢後腰開始 |

這個文明很強,就是科技樹有點歪 |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重生的我沒有格局

完本top10

深空彼岸 |

終宋 |

我用閑書成聖人 |

術師手冊 |

天啓預報 |

重生大時代之1993 |

不科學禦獸 |

陳醫生,别慫! |

修仙就是這樣子的 |

美漫世界黎明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