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這事,嶽方早有準備,當下提出限糧不限茶。畢竟民以食爲天,大宋有餘糧,也要限制出口。這樣,久而久之,反會逼着夏甚至金,自謀出路。反正嶽家軍等加強邊防,夏金一但缺吃就來搶糧,不會重演了。
“此一策,乃‘驅虎爲羊’之計。縱觀曆史,人們從狩獵、遊牧到農耕,莫不是求一個更穩定的生計。”
嶽方娓娓雄談,令言官們不得不服。衆人心裏說了,早知嶽鵬舉領兵如神,今日一見,方知其人的胸襟韬略。
不過,雖然嶽方高瞻遠矚,有理有據,但一場辯論,終沒有闆上釘釘的結論。于是隻好拿到高宗皇帝處聽憑聖裁。
皇帝趙構其實是極聰明的人。早聽過趙鼎王庶等執宰大臣的描述,他就準了嶽飛的朝奏。并以保護榷場及商道爲名,令嶽飛統管此事。進一步,如何與夏人溝通,包括軍事上的默契以防金人破壞,命嶽飛‘便宜行事’。
高宗趙構又對心腹重臣秦桧道,嶽鵬舉’收複失地’、‘世爲大同’及‘驅虎爲羊’一番話,說明此人心志高遠,久後必爲危險人物。但眼下,還是要用。秦桧聞言,心領神會。
所以趙構準奏,在表面上一切順理成章。因爲榷場除交易功能,也是大宗貨物集散地。爲通商計,榷場必設在大道之上,結果易攻難守。宋夏交易,離金境太近,弄不好反讓金人占盡便宜。所以必須有軍隊護商。貿易是雙方的事,雙方軍事對峙久矣。既然嶽飛自信能與西夏溝通,自然嶽家軍要挑起這個擔子。
暗地裏,趙皇帝此舉一箭四雕。第一重開邊貿示好,進一步如達到聯夏抗金,那是利國利民,求之不得。第二趙構準了嶽飛,顯示聖寵,乃是拉攏這天下第一良将爲自己賣命的好機會。第三這通商之地非嶽家軍防區。該地吳玠所管,彼有走私之嫌,但裁判是否有罪,權在皇帝手裏。砸到底,也可以是用人失察,其罪可輕可重。但如此,便在二吳與嶽家軍間打入一個楔子,實便于皇上分而治之。這第四,他嶽鵬舉已經證明了非凡的軍事才能。被趙鼎、張浚、韓世忠及薛徵言等重臣一緻看好,使他年紀輕輕,擢升迅速。開放榷場,其間關節複雜,實非易事。通過嶽飛的處事,可以觀察他是否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嶽飛領命,知皇上讓他在開邊貿,與夏方包括軍事上的溝通,有兩個‘便宜行事’。但他也明白,這兩個‘便宜行事’其實是大有保留。那作得好了,是皇上的聖明。要出了岔子,則是他執行人水準不高,成了過失,甚至罪責。
另方面,言官處嶽飛也并沒有完全擺平。許多人絕不會三緘其口,也有言官在等着看他的笑話。這種大幅扭轉多年政策的事,必須要如履薄冰,謹慎而行。于是他令張憲再度調查,到底邊軍是否參與走私。
結果發現,邊軍參與并非沒有,但虞侯一級主管,卻無甚嫌疑。特别是盧氏縣,縣太爺仲琦,虞侯吳石,加上師爺卞政,其實都是清官。他們對走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實是爲百姓生計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