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關更不好辦。改變基本國策,緝拿大規模走私,兩件中任一件都可能引起言官的注意。大宋生産力空前提高,意味着朝野各種勢力都有了長足的财力,即影響力。但官僚中門戶之間勢同水火,地方豪強富可敵國,就是一般的百姓,也要議論時政。宋皇帝爲平衡各方勢力,特給了言官莫大的發言權。像處理開榷場、邊貿同時還反走私這類錯綜複雜的事情,正是言官們大顯身手的舞台。就是沈大人與嶽飛,大方向一緻,對待如何處理走私,尚且意見不合。而言官們各有自己的考慮,他們的意見,又有誰能夠左右呢?此難三也。
沈文聽罷趙鼎之言,不禁眉頭緊鎖。他知道,這前兩難,尚可克服。第三難,似乎更無把握。言官,乃朝廷設立批評朝政,彈劾腐官,針砭時弊的官員,目的明面上是爲了清正廉明。其時沈文、趙鼎等人,爲官周正,自然潔身自好,多不與言官有什麽過從。反而是大小貪官污吏,爲開脫自己的腐敗行爲,常與言官修好。再說了,朝野上下,派系林立,黨同伐異。底下作事,上頭有人罩着。趙鼎沈文等,偏偏不去結黨營私。這樣便沒有勢力。而不光他們,就是嶽飛,也是上面無人。一方面,嶽飛上面無人又出身寒微,師從名不見經傳的山野隐士,卻在極短的時間跻身一級軍事主官,說明他不僅能力強,而且人緣好。但另方面,上面無人,這類大動根本的事情,卻是極難辦的。
趙鼎沈文二人思來想去,也沒有太好的辦法。最後趙鼎說,這麽辦吧,找個另外由頭,讓嶽鵬舉進京,大家與言官們聚在一起,看他是否能說服各個胸懷韬略,自命不凡的言官們。沈文說好,爲使成事,他個人意見保留。言官會面,直本主題,不去把水攪渾。
這樣,沈大人以兵部述職爲由,去調嶽飛進京。趙鼎去找言官領袖薛徵言等人,進一步商量對策。
薛徵言這個人,卻是非常正直耿介。他私下裏十分看重嶽飛,并多次舉薦嶽飛擔當重任。可薛徵言薦人,非爲自己,對外也從不張揚是他向高宗趙構舉薦的嶽飛。他聽說嶽飛此意,稱贊不已。當然,言官議事,必要的程序一定要走。屆時他會鼎力支持嶽飛。可是,如何處理趙鼎所述的前二難,他卻沒有把握。
薛徵言可想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