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幾撥人回來,關于茶鹽,所報之說皆與三橫描述的一模一樣。不僅如此,嶽飛還打探到,由于榷場關閉,食鹽走私,令西夏失去了好大一塊财源。原來由西夏朝廷管理的幾大井鹽作坊,實際都到了半停産狀态。雖然這并不能壓西夏屈服,卻令他們十分不滿。朝野上下對宋方基本持敵視态度。因爲井鹽曾是他們最大的外貿收入。現在,井鹽出産轉入地下,沒了稅貢,這收入黃了。而且都是些小礦。産量少,品質差,安全還是大問題。
好一個嶽爺,他思前想後,決定上書朝廷,請當朝皇帝宋高宗去改改這個章程。嶽飛的打算是,從戰略上重新審視與西夏的關系。那麽,兩家幾十年的敵視,互不信任,如何化解?重開榷場,重開貿易,便是最好的契機。大宋經濟發達,甚至可以少征鹽稅。反正現在也收不到嘛。比如,在兩三年内免征這款稅收,就能讓夏方嘗到大大的甜頭。這對改善兩家關系,可以起到奇效。
那麽關系果能改善,下一步就可以解除軍事上極度對立狀态。至少可以減少對西夏的邊防,将兵力投放到主要之地金人方向。如果能夠形成某種軍事上的互助,将進一步有助抗金之大業。
嶽飛用了數月的工夫,把宋金夏三方研究個透,便準備動身去臨安面聖,力陳是非曲直,開榷場,聯西夏,共抗金人。
當時宋朝重文輕武,軍事官員并無什麽發言權。更重要的是,宋朝官僚體制,政治、經濟、軍事,各路官員各司其職。最忌諱越俎代庖。所以,這樣一個奏本,真要上達天聽,卻并非易事。嶽飛斷不能由于自己剛打了幾個勝仗就随便打破這官場重要規則。
我等都知道,嶽飛後來爲宋高宗、秦桧迫害緻死。那麽罪名“莫須有”,何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秦桧當時就已經使出混身解數,抹黑嶽飛。後世之人,雖多對嶽爺萬分敬仰,但也有人紅口白牙,拼命說嶽飛壞話。說來說去,無非是嶽飛不懂政治,得罪朝野上下。再就是他嗜殺好戰,不顧百姓疾苦。
史實果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