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戰格鬥死,敗馬号鳴向天悲。
烏鸢啄人腸,銜飛上挂枯樹枝。
士卒塗草莽,将軍空爾爲。
-------------------------------------
西域和大炎王朝的這場曆時近三年的戰争,終于以西域聯軍的敗退,緩緩地落下帷幕,不過大規模的戰役雖然不在發生了,可小規模的戰役卻更加的頻繁起來。
法阿和尚退的很幹脆,在兵敗之後,直接後撤了三百裏,在西原國的西園城駐紮下來,似乎是打算休整一番之後,再次作戰。
戰争爆發,兩軍交戰之際,其戰況是慘烈血腥的,而戰争之後的場景,卻更加的慘絕人寰,說是人間煉獄絲毫不爲過。
單單是打掃戰場,清理戰場上的屍體,炎軍用了六七天的時間,才勉強讓戰場看起來不在那麽像戰場,而這還是殷元魁下令,就地挖坑掩埋屍體的緣故。
丹賽平原,是這次兩軍決戰的地方,原本一望無際的平原之上,在這短短的幾天時間裏,出現了數個巨大的山頭,其全都是用石塊壘砌而成的,而在石山下面,埋葬着無數西域将士的屍體。
固然兩國是敵對關系,按照炎律,這些敵軍的頭顱都應該斬下,以此來記錄軍功才是,可殷元魁并沒有這麽做,他隻是讓人把每個将士的殺敵人數登記在冊,然後就讓人把這些敵國将士埋葬在此。
斬落敵人首級,以此來計算軍功的方法,自武朝就存在的,中間也曾廢除過,可又再次被啓用,這種記錄軍功的方式有好有壞。
好處是,隻要将士拼命,不管殺敵的手段如何,隻要有首級在身,那就是軍功,不過壞處也很明顯,比如坑殺俘虜,比如殺良冒功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都曾發生過,而且異常的頻繁。
另外一個壞處就是以首級計算軍功,需要将士們攜帶大量首級,在這個交通不便,衛生防護意識極差的時代,很容易造成瘟疫。
不過,這種辦法在炎朝中期的時候,就逐漸被廢除,而原因也跟當年的九子奪嫡有關,在那場皇室内戰停歇之後,就曾有邊關将領,因爲站錯隊,而被株連,出現很多官職空缺,而在新帝登基之後,空缺的官職被大量的官員補上,因爲匆忙,導緻很多新上任的官員,在上任之後,急于就成,想要獲取政績,而那個時候,戰事雖有,卻也沒有那麽頻繁,想要立功怎麽辦?
當然是需要人頭了,在無敵可殺的情況下,殺良冒功,屠戮村落,以此來換取軍功政績的事情,愈演愈烈,像北方、西北、南方,這些距離京城很遠的地方,其麾下的很多村落,在那些年可謂是十室九空,也因此激起民變,最終朝廷派人嚴查此事,導緻一大批軍中武将落-馬,而以首級計算軍功的方式,也逐漸被廢除。
說是廢除,其實像鎮北軍,鎮西軍和鎮南軍,還是在沿用的,隻是管理的比較嚴苛,如果出現殺良冒功的行爲,是要受到株連的,連坐三級。
所謂的連坐三級,就是犯事之人,往上推三級,往下推三級,上下七級,一旦出事兒,這些人都逃脫不了幹系,輕則降職,重則直接斬首。
如此一來,諸如殺良冒功的事情就極少發生了,而對待俘虜的态度,則一直未曾有過太大的變化,往往一場戰役下來,俘虜往往是很多的,可能一支萬人軍隊,打完之後,陣亡大約在三千人左右,潰逃有三四千人左右,而剩下的人則會淪爲俘虜。
對待俘虜,炎軍當中也有詳細的軍規,對于那些強硬分子,自然是一殺了之,既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又能鼓舞士氣,宣洩将士們心中的仇恨,而對于剩下的那些俘虜,要麽被發配淪爲苦役,從事各種重體力勞動,最終活活累死,要麽就是被收編,而被收編的俘虜,淪爲蟻軍。
至于說像許一凡這般,能夠把大部分的俘虜收爲己用的情況,在曆史上也不是沒有,可這樣做,往往需要很大的耐心,也需要有人能震懾住他們,而一旦出現意外,比如軍隊吃了敗仗,或者能威震他們的人離開或戰死,那嘩變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類似的事情,曾經多次上演,而這也導緻很多武将,對待俘虜,往往都是一殺了之,或者發配爲苦役。
這場大戰打下來,雙方損失都極其慘重,炎軍近五十萬的兵力,折損過半,而西域聯軍的七十萬兵力,折損的更多,一場大戰下來,雙方戰死的人數,已經超過三十萬人,這是近三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場的大戰,也是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大戰。
其實,真正戰死在戰場的人,并沒有這麽多,很多人其實是死在重傷之後的并發症上的,不過,人死了就是死了,不管
(本章未完,請翻頁)
怎麽說,他們都是爲國捐軀。
大戰結束之後,炎軍這邊俘虜了近二十萬的俘虜,其中以傷員居多,就這麽多俘虜該如何處理,炎軍當中有不同的意見。
童真爲首的将領,認爲應該直接坑殺,畢竟其中傷員太多了,單單爲了救治他們,就需要浪費無數的物資,與其費勁巴力的救治他們,不如直接殺了算了,這樣又可以增加一筆軍功。
以韓德厚爲首的将領,則認爲這些人應該留着,可以作爲跟西域談判的籌碼,就算談判不成,這些俘虜也可以作爲苦役使用,幫忙修築城牆之類的事情。
以秦之豹爲首的将領,則想着是不是可以從這些俘虜當中,挑選一批,收爲己用,獨立成軍,畢竟,這一戰下來,炎軍的折損很大,而炎朝面臨的外敵可不止西域,還有北蠻和南唐,若是能把這近二十萬的俘虜收爲己用,哪怕隻是收服半數,或者隻有三分之一,也可以極大的緩解其他兩軍的壓力。
對于這三種态度,殷元魁并沒有急于做出選擇,對待這些俘虜,殷元魁隻是選擇冷處理,也就是不處理,對待傷員,簡單的治傷,能活下來,那是他們命好,若是死了,那無妨,至于其他的,暫時殷元魁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确的答案。
現在,炎軍這邊有很多事情要忙,忙着打掃戰場,忙着救治傷員,忙着收斂将士們的遺體,以及各種其他的善後工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面對西域方面小股軍隊的襲擊。
炎軍的傷員很多,盡管有了臨時戰地醫院的存在,可每天還是有很多将士在痛苦當中死去,爲了救治更多的傷員,除了那些在抗疫期間的軍醫之外,湯芮和西沙兩洲的刺史,又從軍中和民間召集了大量的郎中和赤腳醫生,奔赴康城,很多儒家子弟和江湖人士,也在這個時候出手幫忙。
大量的物資從玉門關内源源不斷的運來,更難能可貴的是,燕王李剛也拿出了一批價值不菲的物資,用于救治這些傷員。
在大戰結束的第二天,除了殷元魁和一些負傷的将領,帶着傷兵回到康城之外,像童真和秦之豹他們,則帶着主力大軍駐守在丹賽平原,處理善後事宜。
在打掃完戰場之後,見西域聯軍沒有再戰的打算之後,炎軍主力這才撤回康城,開始進行休整。
在接下來的半個月的時間裏,炎軍和西域聯軍又展開數十場小規模的戰役,一部分是沒有跟上大部隊,被沖散的散兵遊勇,彙集起來臨時逐漸的敵軍,一部分是以耶呼弟統領的軍隊,剩下的則是一些小型勢力的敵軍。
戰火依然沒有熄滅,不過,相對于之前的康城之戰,還有丹賽之戰,這些戰役都算不上戰役,一切都逐漸歸于平靜,這場曆時近三年的戰争,炎軍在付出近數十萬将士的性命,終于從西域手中打下了十八座城池,也守住了這十八座城池,這可是炎朝建國之後,前所未有的事情。
決戰雖然結束了,可各種矛盾也在炎軍當中逐漸凸顯出來,這一次決戰,除了西征軍之外,還有燕王軍,以及西沙兩洲的地方軍,還有許一凡的私人軍團,另外就是石狼所在的石族大軍,馬?所在的馬族大軍,以及古沫汐所在的南唐大軍,除了這些之外,還有由江湖人士逐漸的臨時軍團。
此刻的炎軍是一個很龐大,也很複雜的軍隊,各種勢力縱橫交錯,決戰的時候,自然是除了沖鋒還是沖鋒,而大戰之後,自然就要開始瓜分利益了。
軍功占據首位的,自然是西征軍無疑了,畢竟,康城在内的十八座城池是西征軍打下來的,在這方面無需質疑什麽,可是,西征軍的傷亡也是最慘重的。
殷元魁當初帶着三十萬西征軍奔赴西北,跟西域作戰,前前後後打了一年多,近兩年的時間,這三十萬将士,大部分都已經戰死沙場,活下來的将士,也才五分之一左右,而後來陸陸續續投入其中的将士,也有近三十萬左右,也在這場決戰當中,折損大半。
别的不說,單單隻說西征軍當中的軍營編制番号,很多番号都給打沒了,在數次整軍當中,有的番号更是直接被取消了,而現在打赢了,這些全營陣亡的番号,是不是該重新建立起來?
如果要恢複番号,那就會多出很多官職,可這些官職不可能全都給西征軍的将士,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當官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好官的,尤其是武将。
如何建立西征軍的編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殷元魁面對的問題還遠遠不止這些。
抛開西征軍不去說,西沙兩洲的地方軍,功勞也很大,雖然單純以殺敵人數而言,這些地方軍肯定比不上其他軍隊,可單單就後勤這方面,若是沒有他們的鼎力支持,别說打赢這場決戰了,就是能否守住康城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另外就是石
(本章未完,請翻頁)
族大軍,燕王的燕王軍,還有其他的軍團,該如何劃分功勞,又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像石族大軍,馬族大軍,還有古沫汐的軍團,這些對于炎軍内部而言,都算是外人,盡管他們在這場戰役當中,出力頗多,建功良多,可那也是因爲他們别無選擇,有求于炎朝,那是不是隻要把之前答應他們的事情,做到就可以了,不用再分軍功給他們了?
想法不錯,然而這可能嗎?
當然不可能,尤其是石族大軍,在這一場史詩級的大戰當中,投身戰場的石族人雖然不多,可也有一萬人,而這一萬人幸存下來的,不到半數,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一點功勞都不分,說得過去嗎?
還有就是燕王軍,抛開燕王的藩王身份不去說,這場大戰,燕王軍是僅次于西征軍的主力,傷亡也不小,功勞該給他們多少,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最最重要的,還是許一凡的私人軍團,不管是蒯罡統領的奴隸軍,還是文星辰所統領的俠義軍,亦或者是乞活軍,還是死灰營,他們的人數雖然不多,可在戰場上立下的功勞可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死灰營和乞活軍這兩支軍隊。
人心這東西往往是最複雜的,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沒有誰不動心的。
當然,打了打勝仗,朝廷的封賞肯定會有的,可是該如何封賞,封賞的人有哪些,軍功如何劃分,這都需要炎軍内部提前商議好,然後寫成奏折,呈交兵部,再拿到金銮殿上進行商議的。
在這些軍團當中,除了石族大軍,馬族大軍,還有古沫汐的大軍,以及許一凡的大軍之外,其他軍團的背後,哪個沒有朝中的大佬罩着啊,這些問題都将會是一場新的戰争,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
自從大戰停歇,殷元魁比以往更加的忙碌了,他不但要處理各種軍務,還要應對各方勢力的試探,可謂是疲于應對,這種事情可比行軍打仗要累的多,盡管有李承政和從西洲城趕來的湯芮協助,可殷元魁每天休息的時間還是很少,而其他人,比如秦之豹、童真等人,也異常的忙碌,反而有一個人無比的清閑。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許一凡。
許一凡自從帶着馬族大軍,一局定勝負之後,就在他在康城的府邸,閉門不出,哪兒也沒去。
在這段時間,殷元魁他們是有多忙碌,許一凡就有多清閑,他每天的事情無非三件事,睡覺,閑聊,幹飯!除此之外是,再無其他事情。
對于許一凡的回歸,有很多人想要趁機拜訪他,除了西征軍原本的中高層将領之外,其他軍團的将領也紛紛找上門,在這個時候,任誰都看的出來,許一凡經此一役,是一戰成名,盡管之前許一凡已經很有名,可是,在朝廷的封賞沒有下來之前,許一凡還隻是西征軍的一個參将而已,而這個時候,正是趁機拉攏關系的時候,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
除了要跟許一凡打感情牌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此次西北大捷,軍功該如何劃分,許一凡可是有很重的話語權,甚至可以說,在某些問題上,許一凡的話比殷元魁的話還要有分量。
若是能夠在見到許一凡,從其口中得到某些承諾,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兒,而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是看的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
然而,面對諸多将領的登門拜訪,許一凡是一律不見,而理由也很簡單,他身負重傷,身體抱恙,需要靜養。
這個理由是很充分,可也不那麽充分,而得知許一凡身負重傷之後,很多将領更是在第一時間,送來了各種珍貴藥草,什麽天山雪蓮啊,什麽千年老參啊,隻要是叫得出來名字的珍惜藥材,幾乎都在同一時間,被拿出來,送到許一凡的府邸。
盡管許一凡表明不收,也不見客,可還是有很多人,直接把東西送到,然後就離開了。
做人和爲官是個技術活兒,别看這些将領一個個都是武将,而且很多人都是大字不識之人,可這并不妨礙他們做人做事,一旦武将谄媚起來,可比文官要厲害的多得多。
許一凡在睡醒之後,不但沒有見這些明顯有目的而來的武将,就連之前相處不錯的秦之豹和童真等人的拜訪,他也不見,甚至連殷元魁的召見,他都沒去,在大戰之後的好幾場關鍵性的議事,許一凡都不曾參加,仿佛炎軍接下來該怎麽做,跟他沒有絲毫關系一般。
許一凡如此做派,頓時讓所有人摸不着頭腦,不知道這個年少成名的白袍小将,心中到底在想些什麽。
不過,此時大戰初歇,每個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做,雖然他們有求于許一凡,可也不可能天天去堵門,反正許一凡是誰也不見,自己見不到他人,那其他人也見不到,既如此,衆人也逐漸放心下來。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