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烈又緊接着加了一句。同時,毛烈的心中還加上了一句:曆史已經是證明了的,明朝始終沒有将整個國家的力量統合起來,直到滅亡。
明朝在華夏曆史中,相當有名的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壯言以及中後期開始的皇帝不理朝政的荒謬。
前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毛烈記得自己在後世時還壯懷激烈過一陣子,爲明朝皇族的如此行徑而感慨、爲明朝的滅亡而傷懷。
可是毛烈也是始終想不明白爲什麽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幾乎就沒有一個是勤于朝政的。
嘉靖皇帝曾經二十多年幽居西宮、不理朝政。萬曆皇帝也是三十多年不上朝。而天啓皇帝,則更是沉迷于木工,更不理朝政了。
後世的時候,毛烈一直都想不明白這個問題。直到自己魂穿到了明朝,傾聽師祖和師父的講解、自己的親自觀察思考,再加上系統之中那包羅萬象的知識理論體系,再經過自己多年的綜合考究之後,毛烈才得出來結論:不是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們都是昏君、貪圖享樂而不願親政,而是他們都有着兩個共同的難題!
而這個能夠難倒明朝中後期六位帝王、困擾偌大一個明朝百年,最終将已經呈現出資本主義萌芽、有着海量世界黃金白銀輸入的明朝拖入滅亡的兩個難題就是——其一爲政府财政問題,其二爲君臣不睦!
後世之時,關于明朝的信息之中,有一條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明朝時期的稅率極低,農田稅爲三十取一、商業稅爲五十取一!這條稅收政策一時成爲了那些“明粉”們歌頌明朝的證據之一。
按理說,這麽低的稅率,明朝的百姓應該是家家有餘糧、戶戶有餘錢才對。可是,到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卻是流民四起、餓殍遍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将大明朝的根基毀于一旦。爲何?商人們在這麽低的商業稅制度下,也應該是生意興隆、财源廣進才對,可是卻又有了嘉靖年間那延續了許多年的、由國内海商轉變爲海寇後爆發的“嘉靖大倭變”。又是爲何?
通過自己家的境地和聽聞而來的信息,毛烈終于弄清楚了明朝爲何稅率如此之低卻還經常發生民不聊生的原因,那就是征稅對象的問題。
以毛烈所在的毛家爲例,由于毛相毛明父子二人都是有舉人身份的讀書人,所以得以庇護毛烈上千戶人免交賦稅。而在整個明朝之中,皇族貴戚、官員、有功名的讀書人統統不在大明朝的征稅對象範圍之内!這就導緻了明朝政府要想養活朝廷、官吏、軍隊,就必須向兩個階層收稅——自由農民和自由商人。
實際上,明朝政府的那條“農三十取一、商五十取一”的政策根本就是一條廢令!朝廷制定的總稅額不變,而又有那麽多的皇族貴戚、官員、有功名的讀書人不必繳稅,那麽被征收賦稅的對象就隻有自由農民和自由商人了。這就導緻了自由農民和自由商人所要繳納的稅款,往往占到了自己收入的一半以上!
同時,這些自由農民和自由商人,還必須面對朝廷和政府強加到自己身上的另外一項政策——徭役!
本來這些自由農民或是自由商人的大半收入都要上交國家,生活困苦了,還要爲國家免費服徭役,平白少了許多增加收入的時間和精力。
收成好的年景時,這些自由農民和自由商人尚能勉強維持生計。而一旦歉收,農民就隻能或是破産逃亡或是進入工坊當工人或是賣身并入權貴之家了;商人們也隻能或是賣身并入權貴之家,或是铤而走險、冒着明朝政府海禁政策而出海讨活了。
随着明朝中後期土地兼并的日益嚴重,有一半左右的土地被那些不用繳稅的權貴、官員、讀書人占據,而可以列入征稅對象的人數卻是越來越少,朝廷能夠征收上來的稅款自然是越來越少了。
越來越少的稅款,自然也就導緻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越來越少。手中沒錢,政府自然是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整個國家機構的運轉必然遲滞。
國家機構運轉不靈,國家的力量自然就根本無法集中起來。
直到張居正主持“一條鞭法”,重新清丈全國土地、勒令權貴退還土地、廢除徭役之後,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才有了一些起色。
不過,也正是因爲張居正的改革觸犯了太多權貴利益、引起了權貴們的反撲,使得張居正最後隻能是慘淡收場。挽救了大明朝廷的“一條鞭法”改革也人亡政息,令人徒歎。
君臣不睦的難題,卻也是明朝皇帝們自己造成的。
自從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大殺官員并訂立了苛刻的官員薪酬考核制度之後,明朝皇帝們對官僚集團向來是采取了防範的手段。而經曆過宋朝士大夫氛圍的官員、讀書人階層就對明朝皇帝的信任程度本來就不是很高,後來又經過數次廷杖、吵架滅族之後,官僚集團、讀書人們更是對明朝皇帝離心離德、毫無信任可言。
兩廂作用下,本來應該一心的皇家和官僚集團,在明朝時期卻成了仇視對立的兩個階層。皇家爲了防範官僚集團而盡量縮減官員數量、官僚集團爲了防範皇家而盡量抱團,使得明朝的地方政府因爲人手奇缺而無法對地方進行有效的管理,明朝皇帝的一些政策谕令也經常會被官僚集團抵制或者曲解而無法做到政令通暢,逼得皇帝不得不選擇太監們去執行自己的命令。
如上因素,造成了明朝在中國曆史上的種種怪相:皇帝怠政、宦官專權;朝廷窮困而權貴們卻富得流油。整個國家被人爲地分裂成數個階層。而這些階層雖然都存在在大明朝中,卻又互相利用敵對,根本沒有形成國家的合力。相反地,卻成爲了國家衰敗的主因。
試問,一個空有雄心壯志卻沒有相應思想手段的國家、一個不能統合整個政體力量的國家,如何能夠擺脫衰落敗亡的結局?
所以,從政府财政問題和君臣離心問題這兩個方面或者兩個死穴來考慮,毛烈便有了“除非是經過一場重大的變革,否則的話恐怕是終明一朝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之言。
而這個重大變革,也隻能是明朝政體的主動或者被動變革。
“一條鞭法”,是明朝政體的一個主動變革的舉動,卻因爲張居正的身死而人亡政息了。明朝也就失去了扭轉頹勢的唯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