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鑫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無奈之下,他隻能撤兵。
沒打過這樣的窩囊仗,自己都打到了滿清的老窩,對方卻依舊是無動于衷。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多爾衮到底是隐藏着什麽。
孔祥鑫也猜不透了,橫看豎看,這多爾衮都是在找死了。大明鐵騎北上,打到了盛京之下,多爾衮迄今爲止,依舊沒有采取像樣的防禦措施。
隻是龜縮在盛京城内,閉門不出。任憑城外的明軍,如何的叫罵。
這太不尋常了,多爾衮這麽做又能堅持到幾時呢。等到大明火炮一到,破城還不是分分鍾的事。
火炮的威力在于它的爆炸力,再堅固的城牆,面對大炮的輪番轟炸。最終,也隻能是煙消雲散。
在熱兵器面前,城牆早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城牆,是擋不住炮火轟擊的。
而且,這個時代的城牆雖然堅固,實際上,城牆内都是夯土。也就是說,厚達數丈的城牆,外面包裹的是磚石。裏面,都是夯土層。
沒辦法,這些都受制于技術的限制。如果全部都用磚石,這得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以這個時代的人們,根本完不成的工作。
明城牆一直爲人津津樂道,明朝謀士朱升向朱元璋提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感覺言之有理,因此采取,朱元璋創建明朝後便一聲令下廣泛修築長線,南京明城牆興建于1366年,經曆28年,于明洪武廿六年竣工。明朝沒有混凝土,城牆經曆600多年仍完好無損。
明朝剛創建時候,綜合國力處在發展期,北元勢力軟弱,尤其是朱元璋和朱棣當政時候,對蒙古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用兵,北元勢力進一步被摧毀,明成祖遷都北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爲了鏟除蒙古勢力,因此明朝早期南北方分歧并不是很明顯。
成化年間,伴随着蒙古鞑靼、瓦剌諸族的興起,經常在陝西、甘肅一帶周邊鄰居擾民,濫殺無辜,從這時開始,明朝算了吧一賬,修長城比去立即征伐劃得來,因此開始了大規模的建長城。
明朝長城一部分選用和秦長城一樣的土夯方法,在一些重要的大關都選用了石條還是青石磚作爲外場,裏邊填混合土壓實,也有一些鏟後牆等方法,伴随着地形的狀況和取樣的難度系數水平而異。因爲那時候明朝建築工程技術很優秀,因此建造的長城工程施工質量很高。
夯土,則是将土壤夯實,制作十分牢固的泥土,乃至比鑽石更爲堅固,明城牆既采用了青石磚也采用了夯土,夯土用在古城牆内部,外界則是用青石磚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并且爲了避免以次充好、匠人敷衍塞責等,基本上每片磚石都會刻着主管人員的姓名,從而至今,這樣的明城牆能抵禦炮石。
夯土應用的曆史很悠久,從新石器時代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一直在大規模地應用,春秋戰國階段知名人士孔子曾說:“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版築講的便是夯土工藝。
《天工開物》一書記述:用以襄墓及貯水池則灰一分入河砂,黃土層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勻,經築牢固,絕不毀壞,名曰三合土。
而滿清的城牆,都是學自于大明。在大明時代,明朝的城牆可以說是相當先進的。
滿清,自己是造不出這樣的城牆的。怎麽辦,隻能偷藝。
别的不說,黃台吉時期,投降過去的漢奸數不勝數。這些大明王朝的漢奸走狗賣國賊,給滿清帶去了先進的技術。
而黃台吉對這些漢臣極爲重視,對他們也都是禮遇有加。這也使得,這些漢人滿清科技帶來了快速發展。
别的不說,滿清鑄造的大炮,就是源自于大明。曆史上,甚至于,滿清的大炮技術,已經勝過大明王朝了。
好在這個時代,盡管黃台吉和多爾衮絞盡腦汁,費盡心機将細作滲透到了大明。可是對于大明火器,他們依舊是一無所知。
兵仗局,乃是大明重中之重。也是錦衣衛重點關注對象,因爲朱慈烺知道,一旦火器秘方洩露,帶來的将是滅頂之災。
若是被敵人掌握了火器的制作方法,犧牲的,将是無數将士的性命。賭上的,是大明的國力。
好在兵仗局自己對于火器的研究都還不怎麽純熟,滿清想要學會,更是難上加難。
火器學不會,己巳之變中黃台吉擄走幾十萬漢人北上。卻帶來了大量的生産技術,其中,就包括建造城牆。
是以,滿清盛京的城牆極其堅固。孔祥鑫雖然帶着燧發槍,可是這種火器對于攻城效果并不明顯。
敵人居高臨下,想攻破城池不是那麽容易的事,除非等到紅夷大炮。
再堅固的城牆,在紅夷大炮開花彈的轟炸下,也會灰飛煙滅。一旦攻破城門,明軍就可以長驅直入。
隻要攻進城内,燧發槍就能發揮出來巨大的優勢。
可大炮最快也得三個月抵達,無奈之下,孔祥鑫隻能率軍折返。回到遼陽縣待命。
結果,就因爲孔祥鑫的擅自出兵,這一下徹底惹毛了朱慈烺。這已經不是戰場抗命這麽簡單了,真要治罪下來,孔祥鑫是要人頭落地的。
孔祥鑫被五花大綁,押到了朱慈烺帳下。朱慈烺當即下令,推出去即刻斬首。
諸将一聽,無不大驚失色。于是紛紛跪地求情,有說大軍出征斬将不利,有說孔将軍戰功無數,當該網開一面。
将士們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朱慈烺畢竟是惜才的。最終,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孔祥鑫被撤掉中軍主将的職務,發配到後方,掌管糧草辎重去了。
萬萬沒想到,就是朱慈烺無意中的這次貶黜,卻拯救了八萬明軍的糧草辎重。若不是孔祥鑫,八萬将士的糧草,将會毀于一旦。
孔祥鑫自知這次禍确實闖的大了些,被撤職也心甘情願。于是,收拾起行囊,去後方報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