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朝鮮國王李倧在位初期,後金對大明的戰争已經出現壓倒性勝利,尤其是黃台吉繼承汗位之後。定下了先征服朝鮮,後征服大明的戰略方針,黃台吉親自率後金軍隊猛攻朝鮮。雖然朝鮮李倧積極備戰抵抗後金,但朝鮮軍隊兵敗如山倒,已經自身難保的大明王朝再也不像萬曆朝鮮戰争那樣有能力保護藩屬國朝鮮王朝。
後來黃台吉在沈陽稱皇帝,改國号爲大清,大清王朝正式建立。同年,黃台吉開始對朝鮮王朝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朝鮮王朝斷絕與大明王朝的關系,臣服大清王朝,成爲大清王朝的藩屬國,但朝鮮李倧堅決拒絕。
于是黃台吉在第二年便開始向朝鮮王朝發動最後的決戰,朝鮮軍隊死傷慘重。李倧被迫無奈,帶着自己所有王室成員、文武大臣向滿清投降,他本人當着全國臣民的面,向黃台吉行三跪九叩的儀式,承認大清爲朝鮮的宗主國,徹底斷絕與大明的關系。這一幕,所有的朝鮮臣民聲淚俱下,是朝鮮李倧一生中最窩囊的時刻。
事後,李倧的所有兒子和兒媳都被當作人質帶回大清,以此當作朝鮮臣服大清的擔保。
後來鑒于朝鮮的臣服,大明的日益壯大。黃台吉怕朝鮮再次倒向大明,于是将李倧兒子遣返回了朝鮮以施恩惠。
如今滿清再次翻臉,就因爲進貢給他們的糧草不夠,多爾衮一怒之下殺了他們的使者。
朝鮮戶部官員第一個站了出來,哭訴着說道:“陛下,去年霜災嚴重,咱們自己糧食都減産過半。各地更是不少的災情,國庫短時間内,那裏籌集的了這許多糧草。就咱們送去清國的這些,也是好不容易才湊出來的。”
從沈陽逃回來的使者随從更是哭泣道:“回禀陛下,那、那攝政王多爾衮言道。糧草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倍,若是完不成籌集任務,他們必将興兵來、來将咱們殺個片甲不留。”
也有主戰派的臣子,如兵部尚書站出來怒道:“甯爲玉碎不爲瓦全,清國如此咄咄逼人。咱們不如,跟他們拼了!”
“拼,怎麽拼。就算是咱們打光了,也不是那清國的對手。”
“咱們朝鮮子民原本受大明庇佑,深感天朝上國大恩。如今清國勢大,也無人前來相助與我等,咱們與其等死,不如拼了。”
“對,就算是打不過,也要落得千古流芳。就算拼光了咱們全朝鮮之力,也要跟他清國殺個你死我活!”
“對,跟他們拼了,哪怕是亡國滅種,也要跟他們拼了!”
主戰派的官員義憤填膺,理由很簡單。多爾衮提出來的要求,朝鮮根本就無法滿足。就算是把朝鮮境内的糧食都獻上去,最終還是不夠。
糧食都給了滿清,他們朝鮮百姓怎麽辦。難道說,隻能眼睜睜的看着,就這樣餓死了。
與其橫豎都是個死,倒不如拼了算了。哪怕是魚死網破,哪怕是拼光整個朝鮮,也要跟滿清決戰到底。
當然,這隻是一小部分人的義憤填膺。大多數人,實際上包括李倧國王,都希望和談。他們都希望,還能與滿清有商量的餘地。
主和派臣子,國王李倧的老丈人顫顫巍巍的站了出來:“陛下,這大清立國就所向披靡。他們八旗騎兵橫掃天下,咱們就算是舉國之力,也萬萬不是對手。老臣以爲,咱們還是多籌集些糧草,再派使者前去解釋。非我朝鮮子民不肯孝敬他大清,實則我朝鮮小國偏安一隅能力有限。還請皇父攝政王恕罪,我朝鮮隻能盡力而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一群膽小怕死的官員們的随聲附和。搜刮民脂民膏,去進貢滿清。管他們什麽事呢,百姓們的死活與他們無關。隻要能夠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祿,這就足夠了。
主要是朝鮮與滿清雙方實力實在太過懸殊,拼光了整個朝鮮也無濟于事。這一點,不止是李倧清楚,多爾衮更是心知肚明。
所以多爾衮才敢如此的放肆,他就是要把朝鮮踩在腳底,肆意摩擦。
這麽做的原因是什麽呢,就不怕朝鮮反麽。
其實,多爾衮也是多方面綜合考慮的。他不是一個沒腦子的家夥,他很清楚,朝鮮之所以臣服于大清,隻是貌合神離。私底下,這些朝鮮人都在幻想着重新成爲大明的藩屬國。
畢竟背靠大樹好乘涼,大明對于藩屬國向來都是禮遇有加。作爲天朝上國,是不會欺負自己的屬國的,因爲大明自己地大物博。時不常的,還會接濟一下這些小國。
大清就不一樣了,自己都吃不上飯,隻能搶你的了。
不把朝鮮從上到下徹底的擊垮,他們的反抗之心不死。隻有徹底摧毀他們的反抗意志,他們才會甘心臣服于大清腳下,從而不敢生出異心。
這也是爲什麽,多爾衮二話不說就将前來運送糧草的朝鮮使者,給殺了的原因。他就是在向朝鮮示威,讓他們知道反抗大清的後果。
隻是讓多爾衮想不到的是,盡管他們封鎖了朝鮮與大明的來往。朝鮮的使臣,還是經過海路,假扮百姓冒險去了登州島。然後,一路艱辛去了紫禁城。
最終,崇祯皇帝答應出兵朝鮮,抗擊滿清。
果然,朝鮮國内吵翻了天。大多數官員還是求和,他們還是想着盡量滿足滿清的要求。同時哀求示弱,懇求攝政王多爾衮網開一面。
這麽一來,朝鮮百姓們則徹底遭殃了。他們幾乎都被抄家洗劫,所得财物全部充公,然後送去清國。
一時間内,朝鮮國内哀聲一片。受不了壓迫的朝鮮百姓,活不下去的他們也開始紛紛造反。各地,叛軍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