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無辜的百姓,隻能成爲王朝更疊的犧牲品。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可是這分分合合之間,都是無辜百姓的累累白骨堆砌起來的。朱慈烺不是聖賢,他無力改變這種現狀。自己能做的,隻能是盡量的延續大明的國祚,使得百姓們不再遭受這樣的戰亂疾苦。
崇祯皇帝第一次被這樣的慘景給震撼到了,他無法想象。無法想象這是一對母子還是一對父子,他們是經曆了怎樣的絕望。尤其是這個孩子,被活活餓死的時候,是何等的凄慘。
就像是一把刀子,在插進了崇祯皇帝的心髒。他無法承受這樣的慘劇,這是大明的子民啊,都是朕的子民。
崇祯不是個壞人,也不是個壞皇帝。隻是性格的缺陷,刻薄寡恩多疑猜忌而已。刻薄寡恩源自于對臣子的一再失望,多疑猜忌源自于臣子的屢次背叛。
錯誤不都是崇祯皇帝一個人,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朱慈烺很欣慰,至少老爹動容了。這是好事,能夠真正的了解百姓的疾苦,才能做好一個皇帝。
之前朱慈烺也是一樣,見到這些無家可歸衣不蔽體的災民,他一樣的心痛。心痛又怎樣呢,你能改變什麽麽。
朱慈烺改變不了,他隻能眼睜睜的看着,就這樣無奈的看着。
殘忍麽,極其的殘忍。夜深人靜的時候,朱慈烺也曾輾轉難眠,也曾良心受到深深地煎熬。甚至于,朱慈烺覺得,自己這樣的人死後是要下地獄的。
爲什麽會有這樣的想法,打仗的時候。朱慈烺看到這些扶老攜幼拖家帶口的災民,也曾嘗試過赈災。
然而實際情況就是,再多的糧食也無法解決這些災民的問題。吃光了軍糧,将士們拿什麽去打仗。
将士不能打仗,如何的平寇。流寇繼續作亂,繼續禍害整個天下,百姓們繼續遭受無休止的災難。
到時候,整個華夏大地近乎于滅種。朱慈烺沒辦法,隻能硬着頭皮對此視而不見。
見的多了,隻有讓自己麻木不仁。流民實在太多了,如果僅僅是天災還好說一點。問題是,這不是天災而是加上了人禍、
僅僅是天災,朝廷再困難,也還是有辦法赈災的。可是人禍的話,實屬無能爲力。
流寇肆虐,李自成兵峰最盛之時兵力達到了百萬之衆。百萬人,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官兵給淹死了。
那時候的朱慈烺不害怕是假的,他不敢确定,自己的十二團營能不能打得過李自成。很可能,自己會一戰敗北。真要這樣的話,大明真的就完蛋了。
流民何止千萬,朱慈烺哪有這麽多的糧食去赈濟。無數的災民餓死病死,路邊到處都是倒斃的屍首。對此,朱慈烺早已麻木。
而崇祯僅限于在臣子的奏疏上見到過,等這一切的慘景真真切切的展現在自己的眼前了,他才知道真相是有多麽的殘酷。
這些白骨都是累積數年之久了,之前流寇肆虐,天災頻發的時候,路邊倒斃的屍首随處可見。
崇祯皇帝執意要掩埋這對屍首,錦衣衛們自然不敢怠慢。他們隻好臨時挖掘了一個淺坑,駱養性帶人撿拾了這些遺骨,将其匆匆掩埋。
朱慈烺沒有反對,他之前也是這麽做的。知道前面無邊無際,到處都是的時候,他才知道自己是多麽的力不從心。
崇祯皇帝在走着自己的老路,掩埋了這對屍骨之後,衆人于是繼續趕路。
然而,接下來的官道上,當真如朱慈烺所言的一樣,直是觸目驚心。雖然大多數屍骨都是時間很久了,官道的兩旁到處都是。
甚至于,有的地方更像是個萬人坑。而這些白骨,竟然大多都是無人掩埋。
崇祯皇帝沒有命令錦衣衛們将這些屍骨掩埋,因爲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無邊無際,這都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好不容易換來的天下太平,大明百姓的人口銳減。雖然暫時沒有朝廷調查的數字,至少從目前來看,人口銳減九成近乎于真實。
關于明末人口銳減了多少,一直都沒有一個準确的數字。有人說是減少了一半,有人說是減少了百分之八十。
也有人說明末混戰從李自成起義到吳三桂滅亡,混戰五十四年。明末人口爲一億,到滿清時期全國人口隻剩下1400萬人了,銳減了80%多,損失人口8000多萬。
"小冰期"隻是導緻明朝滅亡的導火索,在經濟、農業、醫學上技術落後,發展緩慢。"小冰期"所引發的幹旱問題持續了好幾年,期間農作物被蝗蟲、老鼠等毀壞殆盡,更是爆發了嚴重的疫病。明朝卻束手無策,沒有發現或者找到任何有用的方法,導緻了百姓傷亡慘重。這種慘狀,一直到從歐洲傳來了比水稻、小麥更加耐寒的馬鈴薯、玉米等農作物才有了改善。
在軍事上,如果不是明朝官員們猶豫不決,自私自利,讓後金有了可乘之機,那麽結局還不一定是這樣。這樣來看明朝的敗亡,除了有一部分是因爲"小冰期",其實更多的還是明朝自身的問題造成的。
至于大明到底人口減少了多少,根本就是一個無法統計的數字。因爲之前官方登記在冊的人口就不準确,許多百姓爲了逃避賦稅,都庇佑與士族皇親名下,這類人是不在官方戶籍統計之内的。
所以即便是朱慈烺,對于大明到底損失了多少人口,他自己也沒有一個明确的數字。
可是從自己的所見所聞來看,百姓住戶十不存一接近于真實。甚至于有的地方,幾乎都成了無人區。
因爲崇祯皇帝一路上的耽擱,衆人耽誤了時辰。直到日落西山的時候,這才找到了一個荒野村居,勉強能夠容身。
實際上,這不過是一個僅僅剩下了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從之前的規模來看,這個村子至少上百戶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