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将軍,哎呀艾将軍啊,老夫有失遠迎,快快裏面請。”汪兆麟親自出了府門迎接,熱情如火。
成都蜀王府,當年張獻忠進入四川後,對蜀王府進行了大肆劫掠,王府裏的金銀财寶都被洗劫一空。
朱元璋爲了保證朱家江山千秋萬代掌控在自己人手裏,把朱氏皇族子弟分封到全國各地爲王。這些朱姓親王世代傳承,與國同休,有明一朝,這些藩王作爲淩駕于整個社會體系之上的特權階層,享盡了榮華富貴,也積累了驚人的巨額财富。
爲此,這些藩王也成了流寇們打劫的對象。爲此,襄王朱翊銘、楚王朱華奎、瑞王朱常浩、蜀王朱至澍等人,皆死于流寇之手。
其中,張獻忠大西軍進川,蜀地局勢危急,而地方官府無糧無饷,無力抵抗,爲此,成都的明朝官員們決定集體向蜀地第一大财主,末代蜀王朱至澍求借糧饷,隻要王爺肯從府裏拿點錢出來犒賞士兵,激勵他們守衛成都,蜀地就還有希望。
奈何,這個蜀王是個吝啬鬼,典型的舍命不舍财的主兒。
蜀王府積帑數百萬,朱至澍卻一口回絕,還耍起了無賴:“孤府庫中錢糧不多,隻有承運殿一所,爾等可拆去變賣充饷。”
負責城防的劉之勃大怒:“殿下,承運殿無人買得起,隻有李自成可以。”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結果蜀王朱至澍還是不肯掏錢。
八月張獻忠的大西軍開始圍攻成都,幾天功夫就打破城池,朱至澍無奈之下,帶着妃嫔、宮女在王宮後面的琉璃井投井自殺,算是免去了被折辱的境遇。
随後張獻忠攻進蜀王府,沒逃了的宗室被俘後都被殺了被害,蜀王的财寶全成了張獻忠的。
本來,這張獻忠率軍大舉攻入四川,并分兵三路向成都進發。此時成都尚有三萬精兵,士民踴躍上城守衛,各地援軍也先後到達,成都百官都聚集到蜀王府聽從蜀王統一調遣,頗有一番衆志成城的氣勢。按照當時的形勢,隻要不出大的差錯,守住成都府還是很有可能的。
這些藩王個個肥頭大耳,卻吝啬至極。隻有開封的周王還算慷慨,李自成幾度圍攻開封,周王都拿出王府财寶犒賞守城軍民,開封也成了防守最嚴密的城池。
某一點上說,開封府能夠守住,周王朱恭枵還是有功勞的。爲此,朱慈烺對這個周王的态度也相當不錯。
尤其是周王妃,識得大體。不像是其他的藩王那樣,隻顧着眼前的利益。
張獻忠占據四川,蜀王府堂而皇之的就成了張獻忠的王宮。而丞相汪兆麟的府邸,是出了張獻忠的王府之外,最大的一處原本皇親們的府邸了。
雀占鸠巢,這些造反的流寇們一開始,或許隻是爲了活命混口飯吃。可當他們拿起屠刀,才發現那些原本高高在上,踩在他們頭頂的上等人原來是那樣的虛弱那樣的普通。
甚至于,這些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們爲了能夠活命,對流寇搖尾乞憐。流寇們終于反應過來,這些所謂的人上人隻不過和他們一樣,沒有人天生的高高在上。甚至于,這些虛僞的達官顯貴們,還不如流寇們來的坦誠。
等流寇們揮舞起手裏的屠刀的時候,這些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們的怯弱膽小的性格,頃刻間暴露無遺。
從最開始對于殺戮的膽怯,到後來的麻木。甚至于,到最後舉起屠刀後殺戮的快感。流寇們,終于變成了魔鬼。
人之初性本善,是在這個社會完整體制下的時候。當體制崩壞,人心不古的時候,人之初性本惡的一面,就徹底的暴露。
汪兆麟的府邸雖然比不上張獻忠,可也氣派豪華占地甚廣。他家裏的幕僚家丁無數,更是不少人成了府上的食客。
這些人,都是物以類聚。艾能奇的到來,使得汪兆麟大爲興奮。這個掌管成都府防衛的張獻忠養子,若是得到他的相助,自己将會成爲下一個張獻忠。
張獻忠一死,王後守寡。這個年輕的王後風韻猶存,張獻忠活着的時候,給汪兆麟十個膽子他也不敢有什麽歪心思。如今張獻忠一死,自己何不趁機奪權。
等自己穩定了成都府局勢,順手再把王後收入懷中。到時候,張獻忠打下來的基業,就徹底淪與自己之手。
汪兆麟知道這很危險,可古往今來成大事者,哪一個不是腦袋别在褲腰帶上的。成王敗寇,隻有膽子大敢去闖敢去做,才能居于萬人之上。
艾能奇将馬匹扔給汪府的家丁,對着汪兆麟一拱手:“丞相請!”
府廳設宴,艾能奇被汪兆麟奉爲上座。艾能奇再三推辭不就,可汪兆麟堅持:“艾将軍,你我何須客氣。今日你是客人,老夫專爲宴請你而來,快快快,快請上座。”
艾能奇不好再推辭,隻好落座。一坐下,汪兆麟便唉聲歎氣:“唉,自大王仙去,軍中群龍無首。艾将軍,眼下軍中局勢紛亂,官兵又虎視眈眈,不知艾将軍可有對策?”
艾能奇也沒跟他廢話:“一切自當以丞相馬首是瞻,丞相明鑒,孫可望與李文秀自大王仙去之後,便對我等虎視眈眈。定國的部隊又在劍門關,遠水解不了近渴,成都府防備空虛,我一人之力實在孤掌難鳴。”
汪兆麟内心竊喜,他們四個不和,才是自己最想看到的結果。表面上,汪兆麟卻一臉沉重:“正是正是,王後在宮中也是每日憂心忡忡。王後言道,這大王麾下諸軍中,唯有艾将軍忠勇可嘉。”
艾能奇打斷他:“我三哥定國可也是忠心的很,倒是這孫可望恐有狼子野心。”
艾能奇與李定國素來交好,汪兆麟假裝一驚:“哦,這個,不知此話怎樣。”
艾能奇“哼”了一聲:“孫可望自借着自己是長子的身份,對我等是處處打壓。他想取大王而代之,他不仁休怪我不義。丞相明鑒,我與定國決定以王後爲尊,共舉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