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源自于朱慈烺的謹慎小心,從最開始的大意輕敵吃了大虧。到現在的朱慈烺處處小心翼翼,虛心聽取部将的意見。隻要是對自己有利的意見,朱慈烺都虛心采納。
湘口關,薄霧蒙蒙初升的太陽透過霧氣,薄霧下的流寇們,終于感到了死死的暖意。
然而,身上的暖意,無法驅走内心的嚴寒。這些流寇們自從跟了李自成之後,确實過上了一段爲所欲爲的生活。從最一開始的小心翼翼,到後來的麻木不仁。
他們搶劫、殺人,把原本屬于别人的東西搶到自己手裏,許多人變成了自己曾經最痛恨的那一類人。之前的官府欺壓百姓,百姓們水深火熱。
直到他們參加了李自成的軍隊,他們很快也變成了那樣的人。流寇所過之處,城池往往爲之一空。
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他們的代價來了。薄霧散去之後,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是厲兵秣馬的官兵。
十二團營的将士也是一字擺開,雙方終于開始了相對于公平的戰場決戰。敵我雙方擺開陣勢,李自成沒有逃,朱慈烺也沒有追。
因爲此時的李自成已經逃無可逃,隻能放手一搏。
而此時的朱慈烺,則率部将李自成和圍。他并沒有圍師必阙,而是選擇将李自成團團圍住,意圖全殲流寇。
這一場大戰規模空前,李自成騎在馬上,依舊是意氣風發。而對面的朱慈烺一樣騎着他的飛雲骓,二人互相凝視着對方,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拔劍:“殺!”
這樣的大兵團作戰,什麽戰術什麽布防的都已不重要,鼓舞士氣,猛沖猛殺就對了。
在李自成的潛意識裏就四個字:幹就完了。
曆史上的李自成打仗,真的就這麽無腦麽?
真的就這麽無腦,那他爲什麽還打進了北京城,滅亡了大明呢。
那是因爲明亡于自身的問題,沒有李自成還有張自成王自成。李自成不過是順應天意,做了最後一個推倒明王朝的人而已。
李自成的戰術其實很垃圾,多次被明軍打敗。最慘的時候,身邊隻剩下十幾個人。奈何明王朝的一頓騷操作,使得李自成屢屢東山再起。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後,李自成帶着流寇在一片石被打的打敗。難道說,李自成真的又一無是處麽。
其實也不盡然,即便是再垃圾,打仗都是磨練出來的。在和明軍的交鋒之中,李自成也學會了不少經驗。
比如說,後來的注重軍事訓練。軍隊在戰争間隙,就要考核騎射,從早到晚方止,以考核促進士兵練武。臨陣,騎兵列爲三重,名“三堵牆”,沖殺不得反顧。如戰不勝,騎兵佯敗,步兵拒戰,而騎兵繞出敵後或翼側進行圍攻以取勝。攻城時,晝夜三班,輪流不止,以騎兵布圍,步兵強弓、鳥铳連發,使守城人不敢外視。然後或用雲梯、洞車登城,或人戴鐵胄,蒙鐵衣,拿斧錐等工具輪換鑿挖城磚,三五步留一土柱,逐漸深入。待柱倒城可塌時,或用粗繩栓在土柱上,衆人齊拽,柱倒城塌,或以火藥填入内,引線導出,藥爆城崩,軍隊攻入。史稱李自成善攻,不用古法。
還有不斷總結經驗。在奪取開封的作戰方法上,李自成就在不斷總結經驗。
加上明軍實在不堪一擊,李自成逐漸的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然而,李自成的這些戰術,畢竟相對于朱慈烺來說已經太過古闆。這些湘口關大決戰,李自成依舊是萬年不變的人海戰術。這種戰術也不能說是不好,可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敵人的時候,弊端盡顯。
朱慈烺采取的是步騎結合的戰術,用橫掃歐亞的蒙古騎兵戰術,糅合适合明軍的方法。十二團營,騎兵左右兩翼包抄,步兵中間硬扛。
李自成布置長蛇陣,這陣法是他對付官兵的得意之作。可惜,朱慈烺很快就洞悉了他的弱點。
“杜忠仁、王玉玮、孔祥鑫爲右翼迎戰,展雲鵬令狐雲龍,你二人帶虎贲軍鱗次列陣與流寇隊尾薄弱處,待機而動,不可輕易出擊。剩下的,都給本宮壓陣。”
湘口關,幾乎是李自成與吳三桂在一片石的翻版。一片石大戰。根據清、吳雙方的約定,首先由吳三桂率領所部和李自成大軍作正面交鋒,當戰鬥進行到最緊張的時刻,清軍突然從陣後繞出并向李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李自成事先對清軍入關毫無準備,加上連日作戰,李軍士氣已處于再而衰的境地,雖然拼命搏戰,最終抵擋不住清、吳兩軍的聯合攻擊,遭到嚴重的損失,劉宗敏負傷,農民軍死者數萬。農民軍失利後,李自成被迫率餘衆西走。
隻是,朱慈烺命令揚威營都督王玉玮﹑振威營都督孔祥鑫兩營的兵力加上杜忠仁部與李自成正面交鋒。這是極其兇險的,一旦他們扛不住李自成的進攻,朱慈烺很可能會面臨大敗的局面。
可朱慈烺相信他們,從一路平寇的戰果來看,十二團營除了虎贲營之外,就屬王玉玮的揚威營和孔祥鑫的振威營戰鬥力最強了。
這與他們的隻會将領有很大的關系,王玉玮與孔祥鑫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足以位列名将之列。
至于杜忠仁,朱慈烺一直都很看好他。他的水師臨時改爲步兵,一并參加這次湘口關圍殲之戰。
雙方一交手,便殺紅了眼。
流寇們知道,他們不殺出一條血路,等待他們的隻有滅亡的命運。而明軍官兵窮追不舍,流寇們都打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氣。
孔祥鑫他們也知道,若是他們扛不住流寇們的攻擊,太子爺全殲流寇的計劃就會破産。是以,三人都是豁出性命,官兵無一人後退。
杜忠仁手持大刀身先士卒:“洞庭水師有進無退,給我殺!”